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数与代数6课时.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数与代数6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数与代数6课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数与代数6课时
1 数与代数
第1课时 数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数的认识。
(教材第72~73页)
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难点:
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数的分类。
数
或
数
2.用数轴表示数。
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0点向右为正数所在位置。
3.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千、…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数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4.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均为整数,且b≠0),那么说明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注意: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而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倍数,也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因数。
(2)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4)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6.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基本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特殊情况
7.数的读写。
从高位到低位。
8.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1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
9.数的大小比较。
))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数的认识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认识
1.数的分类。
2.用数轴表示数。
3.十进制计数法。
4.因数与倍数。
5.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6.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7.数的读写。
8.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9.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反思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这部分知识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基,尽管有些内容的学习时间距离现在较远,但也应该比较容易回想起来。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让学生课前自己复习和整理小学阶段学过的数,课上汇报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再结合每个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复习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同时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课堂上首先对知识点进行回顾,然后马上进行独立自主的练习,最后根据反馈的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力争做一个会一类。
当然,复习课仍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
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账单,款数是63440美元。
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
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
正如牛顿所说:
“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
第2课时 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
(教材第76页)
复习目标
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
能正确计算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四则运算。
整 数
小 数
分 数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一个数乘小数表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0或1参与的四则运算。
(1)有关0的特殊运算:
加法:
a+0=a 0+a=a
减法:
a-0=a a-a=0
乘法:
a×0=0 0×a=0 0×0=0
除法:
0÷a=0(a≠0)
(2)有关1的特殊运算:
乘法:
a×1=1 1×a=a
除法:
a÷1=a a÷a=1(a≠0) 1÷a=
(a≠0)
3.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
→
4.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有括号的式子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二、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第5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四则运算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
1.四则运算。
2.0或1参与的四则运算。
3.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4.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反思
数的四则运算是数学中很多运算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在掌握加、减、乘、除这几种运算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时,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
教师应告诉学生四则混合运算可以分成二级:
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
在小组讨论四则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的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
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学生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运算顺序歌诀
打竹板,响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
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
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
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遇到括号怎么办?
小括号里算在先,
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
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
第3课时 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教材第76~78页)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通过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难点:
能够准确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
复习过程
三、知识回顾
1.运算律。
名称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加法
交换律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a+b=b+a
加法
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
乘法
交换律
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
乘法
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
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
2.运算性质。
(1)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a-(b-c)=a-b+c
(2)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数不能为0):
a÷(b÷c)=a÷b×c a÷(b×c)=a÷b÷c (a+b)÷c=a÷c+b÷c (a-b)÷c=a÷c-b÷c
3.估算。
根据算式中各数的特点,估算时一般将其中较大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原式通过口算便可求出得数。
由于得数是近似值,所以书写结果时要用“≈”连接。
二、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一个“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二个“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1.运算律。
2.运算性质。
3.估算。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于概念和字母表示都能很快回答,但在实际练习中,对于如何灵活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还是掌握不够,在后续的练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和依据。
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同时,针对教学的难点和学生探究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帮助解决。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聪明的老人
宋国有个非常喜欢猴子的老人。
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
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
那天,他故意先对猴子们说:
“猴子们,给你们吃橡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
”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
老人马上改口说:
“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
”众猴子非常高兴,大蹦大跳起来。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第78页)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理解题意,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2.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类 型
具体讲解
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1)根据加法的意义,求两数和。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1)根据减法的意义,求剩余。
(2)求两个数的相差数。
(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外一个因数。
(2)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3)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5)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类型
解题关键
归一问题
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意求出所求量
归总问题
先求出总量(即归总),再根据总量求出所求量
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时间=工作效率
和差问题
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为两个较大数的和(或两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和+差)÷2=大数,(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
找准标准量(1倍数),两个数的和÷(倍数+1)=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差倍问题
找准标准量(1倍数),两个数的差÷(倍数-1)=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3.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类型很多,要让学生多做、多练和多说,学会总结归纳不同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分析透彻之后才让学生做题,虽然准确率可能高一些,但是当学生离开了老师的分析独立做题时,就不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了。
尽量为学生创作做的、说的和练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中去,通过复习解决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弄清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已知两数和与差,求解方法不一般。
和加上差就变大,除以2便是大数。
和减去差就变小,除以2便是小数。
第5课时 式与方程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式与方程。
(教材第81页)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2.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来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难点:
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要求。
①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记作“·”。
②当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数字写在前面,字母写在后面,中间的乘号省略不写。
2.等式。
(1)意义: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左、右两边仍相等。
若a=b,则a+c=b+c,a-c=b-c。
②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相等。
若a=b,则ac=bc,
=
(c≠0)。
3.方程。
(1)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设未知数;②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③解方程;④检验并作答。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82~83页“练习十六”。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式与方程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式与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2.等式。
3.方程。
教学反思
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课前布置作业,通过完成前置作业来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
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又结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
这样突出了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复习效果。
第6课时 比和比例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比和比例。
(教材第84页)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难点:
整理比和比例,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知识。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比和比例。
比
比例
意义
表示两个数相除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各部分
名称
比号前面的数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分数是一种数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除法是一种运算
5÷8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5∶8
3.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1)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值不变。
(3)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蕴含着相同的道理:
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值不变。
4.求比值和化简比。
意义
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用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分数或小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出一个分数值
一个比
5.正比例和反比例。
(1)
)
(2)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如:
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6.比例尺。
比例尺的意义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中的关系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比例尺
比例尺的分类
用比例尺解决实
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列出数量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3)列式计算:
算术法或比例法
(4)检验作答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七”。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对比和比例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
1.比和比例。
2.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4.求比值和化简比。
5.正比例和反比例。
6.比例尺。
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联系。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宜采用联想的方法:
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的知识点串联成线。
先引出比的概念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然后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地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奇妙的比
张扬和李明在争论一个问题。
张扬说:
“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几天中国女排还以3∶0的成绩战胜了美国女排。
这里的比的后项就是0,为什么呢?
”
李明笑着说:
“比赛中的2∶0,与表示倍数关系的比是两码事。
虽然读法、写法都一样,可他们的意义不相同。
表示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可以表述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由于除数是0没有意义,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而比赛中记录的2∶0,不表示两个队得分的倍数关系,只表示比赛双方的进球的个数,只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张扬佩服的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