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48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docx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

读论语十则心得体会

  篇一: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一: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

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

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

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

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

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

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

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

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

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

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论语通译》是由徐志刚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对于我们读《论语》能够给以很大的帮助,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借助《论语通译》读《论语》,确实很方便。

我重点是了解《论语》中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并且将它与课改新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联系起来思考。

读过之后,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按照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我在此作一些简单的交流。

  孔子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在国内或国外,都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人物,是个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术之先声。

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的社会风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方国家,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后世流传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有些夸张,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初中教材中《论语十则》就是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

  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

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

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

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

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

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

因此,孔子责怪说:

“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

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

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

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课改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由此看来,作为教师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论语》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会受益无穷。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二:

教师读书笔记《论语》读书心得>>(2581字)

  读书心得体会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篇二:

论语十则的详细学习及见解

  论语十则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5.子曰:

“由,诲女(rǔ)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第一则:

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重点字词解释:

子:

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

  化典籍。

  时习:

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

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

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

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

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

拼音:

yùn,生气,发怒。

  (9)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

连词。

例:

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

同样、也是。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

从。

  知:

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书等传统文

  第二则:

为人处事

  曾子曰:

“吾(wú)日三省吾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xǐng):

多次反省。

注:

三省有几种解释:

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

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

旧注曰:

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

真诚、诚实

  传不习:

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

我。

  日:

每天。

  三:

多次。

  省:

检查,反省。

  为:

替。

  谋:

谋划。

  忠:

尽心尽力。

  信:

诚信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

学习方法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

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

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

连词,表顺承,就

  知:

领悟。

  可:

可以。

  以:

凭借。

  为:

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

温:

温习;故:

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

《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

“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

~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

连词,表转折。

  则:

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

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

这里指有害。

本意:

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

学习态度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孔子说:

“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

(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

(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

(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

(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篇三: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一年十九班郭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些深刻的句子,至今令我不能忘怀。

还记得初一那时,第一篇接触的课文就是《论语十则》,认识了孔子这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习着他传授给后人弟子的做人道理。

  高中的第一个学期我再次接触到了论语,虽然一开始是在学校的要求下读,但不久后我就深深爱上了论语,被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被它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吸引。

  《论语》一书,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而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记载其言行的论语流芳百世,为后人传诵,几乎无人不知。

  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其实,高官厚职的,生活得不一定快乐。

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倡导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

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多能干的人,缺少他人提供的帮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论语》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要数“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之”,意思是说:

对于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无意看到的一则故事:

一位歌星低调帮助流浪狗,改善了它们的生活,最后因为一封感谢信,让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在大家的表扬声中,他只说了一句:

“行动比说的更实际”。

这种行为不就是君子所为吗?

通常行动比言语更困难,但先行动再说不就更令人赞扬吗?

  “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自哉?

”所说的是:

居于执政地位的人,却不能尽到领导的责任,这种情况任何人也看不下去。

正如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个作为公司安全员的党员为了阻扰记者拍摄,口出狂言说出“反对我就是反对党”这句“雷语”。

而“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分量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都是足量的,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但他却以为自己高高在上,而说出不顾身份,令所有的党员承担不了,人民群众承受不了的话语,这不就是任何人也看不下去的事情吗?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

”等。

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违反道德,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

我们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尽的花销;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落满泪水的父母的脸。

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事要远行必告知父母。

如果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了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

  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