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035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docx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课程文献综述

浅谈PM2.5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董裴1303410411制药工程系制药工程专业)

摘要:

我国的PM2.5的检测较晚,但在2011年后美国驻华使馆公布PM2.5爆表后却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而本文旨在通过对PM2.5的浅尝辄止的论述给大家提供关于PM2.5的解释、来源的基本认知,并指出PM2.5带来的危害并指出了一定的预防措施,用来指导帮助群众做出更好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

PM2.5;危害;预防措施;细颗粒物

1前言 1

2什么是细颗粒物(PM2.5) 2

2.1定义 2

2.2来源 2

3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 2

3.1细颗粒物(PM2.5)对环境的危害 2

3.2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的危害 3

3.2.1致癌 3

3.2.2致突变 3

3.2.3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3.2.4致畸 3

4预防措施 4

4.1国家性措施 4

4.2日常生活预防 4

5总结 5

参考文献 5

1前言

自2011年10月底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的数据被微博红人潘石屹转发后,各路媒体跟进,引发诸多争论。

2012年2月29日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

[1]

然而在民间环保组织“广州蓝天行动小组”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很多人也都只是听说PM2.5,而到底此为何物,有什么危害,如何进行预防近八成的人群表示不太清楚。

2什么是细颗粒物(PM2.5)

2.1定义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2.5意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灰霾天气主要是因为PM2.5造成的。

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2.2来源

我国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的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发电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燃煤燃烧产生的烟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公交车站交通枢纽地下隧道繁华路段。

街边烧烤露天餐馆等PM2.5的浓度较高。

室内PM2.5则广泛存在于吸烟产生的烟雾空调系统和打印机产生的粉尘。

有研究指出,排入大气中的SO2,NOx等气体污染物质经化学反应后也可以形成粒径较小的二次颗粒。

香烟产生的烟雾其实是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

[2]

3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

3.1细颗粒物(PM2.5)对环境的危害

大气中的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能显著减弱光信号,大幅降低有效视距,因而PM2.5会导致城市人为能见度下降,产生阴“霾”天气。

“霾”跟我们通常所说的雾是不同的。

当大量极细微的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空气混浊,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并且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这时呈现的天气现象称为“霾”天气。

而雾是低层水汽发生过饱和凝结而成的气象现象,多呈乳白色,大多在下半夜形成,清晨日出前最浓,日出后渐渐消散。

“霾”和雾的区别在于水汽含量的大小,当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叫雾,低于或等于80%叫“霾”。

“霾”虽然会和大雾天气一样,渐渐消散,但和单纯的雾相比,“霾”是空气遭受污染的产物,所以“霾”天气比雾天更危害人体健康。

PM2.5只是空气污染。

其实,PM2.5对整体气候的影响可能更糟糕。

PM2.5能影响成云和降雨过程,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

大气中雨水的凝结核,除了海水中的盐分,细颗粒物PM2.5也是重要的源。

有些条件下,PM2.5太多了,可能“分食”水分,使天空中的云滴都长不大,蓝天白云就变得比以前更少;有些条件下,PM2.5会增加凝结核的数量,使天空中的雨滴增多,极端时可能发生暴雨。

3.2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的危害

《美国医学会杂志》在200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

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μg/m3,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

这篇论文分析了一项长期研究中参与者的死亡率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死亡率升高与PM2.5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关联。

[3]

其中PM2.5的危害可以从毒理学角度和生态学角度分别考虑从毒理学角度看,由于PM2.5粒径很小,而又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这为一些细菌病毒重金属和致癌物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PM2.5不易被鼻腔和呼吸道阻拦,极易被带入人体,并在人体内滞留,从而加剧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4]

3.2.1致癌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发现长期暴露于细颗粒物与肺癌间有统计意义上的关联。

这一发现提最有力的证据将肺癌和都市中的空气污染相联系.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细颗粒物每增加10mg/m3,肺癌死亡率增加8%。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暴露于燃烧(如来自燃煤电厂和机动车辆)产生的细颗粒,是心肺疾病和肺癌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虽然不能排除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即使考虑了吸烟、BMI(体重指数)、食物、职业暴露和地域因素等后仍然发现肺癌死亡率和细颗粒物有关。

[5]

3.2.2致突变

PM2.5通过有氧化损伤机制和DNA加合物形成机制,对染色体DNA基因等不同水平遗传物质产生的毒性作用,其中包括DNA损伤染色体结构变化基因突变等.[6]

3.2.3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重金属如铅锰等吸附在颗粒物上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随后沉积在肺泡区,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甚至随着血液循环,在人体内长期积蓄,与体内的有机物质结合并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可引起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肺功能下降肺炎等。

[7]

3.2.4致畸

来自波希米亚北部的一项调查,对接触高浓度PM2.5的孕妇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

更多的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质的浓度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关性。

4预防措施

4.1国家性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十一五以来,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区域性大气污染。

问题仍很突出大气环境形势严峻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要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积极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区重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优化工业布局;

(2)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重点区域实施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禁止新建扩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钢铁厂水泥厂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3)要深化污染减排推进电力行业和钢铁石化等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治理加快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加强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治理;

(4)要突出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提高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

(5)要加强协同防控,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

[8]

4.2日常生活预防

(1)多植树,植物叶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优点是能产生有利气体。

(2)近距离出行步行,较远多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

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道路周边。

(3)的人也危害驾车人自身尤其是堵车时燃料不能充分燃烧时,最好少开车特别是堵车时最好熄火并且尽量少开车窗。

(4)是严禁焚烧垃圾和秸秆焚烧垃圾和秸秆是许多人认为的最便捷的处理方式但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陷入毒雾之中。

(5)雾霾天气少开窗,最好不出门或晨练,呆在家中,同时使用空气净化器对PM2.5也有一定的吸附效果。

(6)是选用KN95口罩普通口罩的过滤效率并不好我国早就明令禁止纱布口罩用作防尘口罩[9]。

KN95口罩是指在NaCl颗粒物的浓度为不超过200mg/m3,粒度分布的几何标准偏差不大于1.86的试验条件下过滤效率大于等于95.0%的口罩。

[10]

(7)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日本癌症学会等18个学会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吸烟产生烟雾中含有大量PM2.5,20分钟内PM2.5平均值可达440微克,最高约800微克,已超过严重污染程度,严重污染吸烟场所空气。

5总结

本文通过对PM2.5的是什么与来源的概述,并将其对环境与对人体各方面的危害的分别进行了论述,试图更详细、更多的方面来说明它的危害;并通过危害这一方面又提出了对其的预防措施,又从我国的大的方面方针与日常生活方面进行说明。

并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与重视PM2.5。

参考文献

[1]丁宁宁,PM2.5引发的思考[B]。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8:

63

[2]尙伟,黄超,王菲.超细颗粒物PM2.5控制技术综述[J].环境科学杂志,2008,21

(2):

75-78

[3]李劼.PM2.5:

小心进入肺泡的毒气弹[N].南方日报,2011-12-13(3).

[4]闫庆倩,赵学彬,杨莉,等.不同地区大气PM2.5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实验研究[J].环境与健康,2012,29

(1):

35-38.

[5]《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May1,187A(2002)

[6]闫庆倩,赵学彬,杨莉,等.不同地区大气PM2.5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实验研究[J].环境与健康,2012,29

(1):

35-38.

[7](斌莲,管峰,蒋建华.浅析中国PM2.5现状及防控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2,(81):

54-55.

[8]温家宝.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EB/OL].2012-02-29

[9]国家经贸委.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Z].

[10]GB2626-2006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Z]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