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330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 种群.docx

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讲义第1部分专题十二种群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1.与种群特征有关的2个易错点

(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样方法的适用对象:

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2.与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①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②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③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增长率≠增长速率

①“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②“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

(4)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②最大日捕捞量应该对应种群密度最大时。

3.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

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

如:

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

(2)演替的结果:

并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成森林。

(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4)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5·江苏,9A)

B.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低(2013·浙江,4C改编)

C.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016·济南一模,5D)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016·河南洛阳一模,3B)

(1)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之一。

(2)出生率最高的三种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3)理想条件下不会出现K值。

【答案】 B

本知识点重点考查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等。

试题以选择题为主。

1.核心热点

(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并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如发生较大变化,则会降低出生率进而使种群密度降低。

(2)“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种群增长

率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有无K值

有K值

无K值

(3)“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①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②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③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交汇热点(★★★★★)

种群增长曲线与生产实践应用的链接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

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2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考查种群特征及内在联系

1.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C [解析]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故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C项正确;春节前后,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B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项错误。

[答题策略]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策略

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

(1)城市人口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3)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中,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直接降低出生率;

(4)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2.某种动物迁入新的环境后,其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在这14年间,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B.与第8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0年时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C.与第2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4年时的种内斗争比较激烈

D.第8年时,该动物种群数量很可能为该种动物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

C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动物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升高后下降,故在这14年间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大致呈“S”型;与第8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0年时的种群增长速率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与第2年相比,该动物在第14年时的种群数量较多,故种内斗争比较激烈;第8年时,该动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其种群数量很可能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3.如图所示为某池塘中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肯定不是互利共生

A [解析]由图可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型增长,A错误、C正确;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上升,说明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D正确。

 种群密度的调查

4.(2016·高考全国卷甲改编)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解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错误。

 种群与进化相结合的综合考查

5.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A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

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

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

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015·海南,22B)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2015·江苏,9B)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6·石家庄一模,5C)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016·合肥一模,6D)

(1)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都有较明显的分层现象。

(2)生态系统不论成熟与否,群落内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

(3)湖心和湖岸生物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B

重点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等。

试题同时具有选择和非选择两种题型。

1.核心热点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①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曲线。

②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曲线。

③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曲线。

(2)群落的空间结构

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

阳光;动物:

栖息空间和食物

环境因素: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3)全方位理解群落演替

①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

变化

②群落演替终点:

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

③群落演替与进化的关系: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变化;同时也存在着环境与生物的共同进化。

2.交汇热点(★★★★★)

与物种丰富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链接

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总光合量、净光合量,生物呼吸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

1.(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一次诊断)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cm

11

79

5~10cm

4

20

10~15cm

3

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A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层物种数不同,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下降,但不能反映该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D错误。

 考查群落的演替

2.(2016·保定高三期末)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A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趋于明显,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会逐渐增加至稳定;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的同化量的比值;腐生代表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属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群落演替从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加,总生物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从“群体”的视角来研究生命系统

3.从“群体”的视角来观察分析生命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控制有害动物,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该技术属于______(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或“机械防治”)。

控制虫害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适度利用生态系统,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解析]

(1)人工施放性引诱剂,诱杀大量的雄性害虫,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性引诱剂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使用引诱剂控制害虫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控制虫害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答案]

(1)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能量流动关系 

(2)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 能量

1.(2016·北京海淀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5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28∶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2016·海南七校联考)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B [解析]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能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数量增加,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的数量增加,故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斗争必将加剧,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故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3.下列关于群落和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中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其演替的终点为顶极群落状态

C.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群落演替总是向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

C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与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群落演替的终点大都处于顶极群落状态,B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才会向着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D错误。

4.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5.耐冷菌是生活在低温环境下的一类生物,在0~5℃可生长繁殖,最高生长温度一般在30℃左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对该菌的种群密度有影响

B.温度不影响该菌的酶活性

C.环境污染不会影响该菌的生长繁殖

D.土壤pH对该菌无影响

A [解析]耐冷菌在低温环境下生活,温度过高会影响该菌的生存,影响种群密度,A项正确;环境污染可能会改变该菌的生存环境如温度,从而影响该菌的生长繁殖,C项错误;温度、土壤pH都会影响该菌体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该菌的生长繁殖,B项、D项错误。

6.(2016·河北三市联考)下列关于某地弃耕农田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先长满农田的都是多年生的灌木

B.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弃耕第一年迁入的大批田鼠数量会呈“J”型增长

C [解析]群落演替在灌木阶段之前,先经历草本植物阶段,故最先长满农田的是草本植物;弃耕农田最终不一定会演替成森林,最终是否演替成森林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逐渐增加,即物种丰富度增大;大批田鼠由于种群密度较大,而环境资源有限,彼此之间会出现生存斗争现象,即田鼠种群并非处于理想的环境中,因而不会出现“J”型增长。

7.某品种榕树只依靠榕小蜂为其传粉,而这种榕小蜂也只依靠该品种榕树为其提供繁殖后代的场所和食物。

某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该品种榕树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该品种榕树的隐头花絮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榕小蜂与该品种榕树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该品种榕树依靠化学信息吸引榕小蜂

C.榕树开花季节,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有隐头花絮的植物都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

B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该品种榕树与榕小蜂彼此之间在“帮助”对方的同时也能获得“好处”,可见该品种榕树与榕小蜂的种间关系应为互利共生,A项错误。

4甲基苯甲醚属于化学信息,B项正确。

只有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才能呈“J”型增长,C项错误。

根据“该品种榕树只依靠榕小蜂为其传粉,而这种榕小蜂也只依靠该品种榕树为其提供繁殖后代的场所和食物”和该品种榕树吸引榕小蜂的原因是该品种榕树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可知,只有该品种榕树才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D项错误。

8.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000头。

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B.若C种动物的数量增多,则一段时间内,A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

C.在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的食物链中,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10~20倍

D.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头/km2

C [解析]由于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000头,则K值时种群密度为2000/500=4(头/km2),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度最快,A项正确;若C种动物数量增加,则B种动物减少,A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B项正确;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5~10倍,C项错误;当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500头时,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1500/500=3(头/km2),D项正确。

9.(2016·郴州监测)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D [解析]昆虫一般体积较小,活动范围小,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为初级消费者,B错误;据图可知,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与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C错误;据图可知,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D正确。

10.(原创)如图曲线X、Y表示10年内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两种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

B.X所处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是初生演替

C.X和Y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D.Y的密度变化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锐减

C [解析]最初X的种群数量为0,有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也可能是在初生演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种;X和Y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存在竞争关系;Y的种群密度最终降为0,以Y为食的物种的生存也可能受到影响,故Y的密度变化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锐减。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

B.在种群特征中,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越大

D.向农田施肥和向鱼塘投放饵料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A [解析]蝉吸取树的汁液是蝉从树内直接获得营养,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即蝗虫捕食植物;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同化的能量越少,其体型不一定越大;向农田施肥和向鱼塘投放饵料都是向生态系统输入能量,并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2.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

B.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D [解析]“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