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612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docx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

考研政治最新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524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______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推动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活动,但晚于戊戌维新。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2题: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其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______

A.民粹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没有民粹主义,故A错误。

引文中没有涉及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故排除BC。

第3题:

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促使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临时约法》的颁布

C.清帝下诏退位

D.中华民国的成立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直接原因”和时间:

A是1911年10月,B是1912年3月,D是1912年1月。

都不符合题干“1912年2月”,而清帝下诏退位在1912年2月12日。

第4题: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______

A.中国同盟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光复会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的时间较晚。

第5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是______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D在此期间没有发生。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的时间是1912~1919年,即主要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第6题: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的______

A.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第7题:

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______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战争的爆发

C.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发动

D.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题注意题干“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的要求,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是1922年,第一次是1918年。

第8题: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

A.国民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同盟会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1912年8月,宋教仁组织了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成立于1914年;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919年。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9题:

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______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AC是双方论战的内容,不是其焦点;B不是双方论战的内容。

第10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______

A.戊戌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戊戌维新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二次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不能称为第一次;新文化运动跨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也不能称为第一次。

B选项正确。

第11题: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______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四项均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但最大的功绩就是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12题:

1915年5月,阴谋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接受了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______

A.“善后大借款”

B.“西原借款”

C.“二十一条”

D.“庚子赔款”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善后大借款”是1913年4月袁世凯与列强签订的;“西原借款”是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的借款;“庚子赔款”是《辛丑条约》的规定。

第13题:

1915年12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______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战争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1915年12月袁世凯准备登基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开始护国运动,袁世凯在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护废帝溥仪复辟,12天后该复辟破产。

之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北洋军阀,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于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但失败,此即所谓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战争发生在1921年~1922年。

第14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

A.护国运动—中华革命党成立—张勋复辟—“二次革命”

B.“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成立—张勋复辟—护国运动

C.“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成立—护国运动—张勋复辟

D.中华革命党成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张勋复辟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中华革命党成立于1914年;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张勋复辟发生在1917年。

第15题: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______

A.中国同盟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光复会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BD分别是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它们是同盟会之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第16题: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它的纲领是______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同盟会的纲领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第17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问题有______

A.“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

B.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C.农村联产责任制尚未普及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尚未解决

参考答案:

AB

答案解析:

依据教材,答案是AB。

第18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______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参考答案:

ACD

答案解析: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建设”二字是中共十二大加上的。

第19题: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几件大事有______

A.维护世界和平

B.实现祖国统一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加紧现代化建设

参考答案:

ABD

答案解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第20题: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要______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第21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______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参考答案:

ABC

答案解析: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在十五大上提出的。

第22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______

A.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B.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

AC

答案解析: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23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形成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______

A.农村村民委员会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学校学生会

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

ABD

答案解析:

依据教材,答案是ABD。

第24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重要意义有______

A.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B.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C.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D.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参考答案:

ABC

答案解析:

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25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有______

A.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B.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C.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D.错误是第一位的,功绩是第二的

参考答案:

ABC

答案解析:

本题出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

第26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丧失了哪些主权______

A.领土主权

B.领海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参考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解析]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

如:

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

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第27题: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其原因是______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D.革命任务由反对封建主义转变为反对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参考答案:

ABD

答案解析:

[解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是在甲午战争以后,C选项不能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第28题:

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D.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相结合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显著优势

参考答案:

ABD

答案解析:

[解析]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概括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第二,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第三,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四,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C选项不正确,因为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根本就没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没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第29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动。

其中,新产生的阶级是______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参考答案:

CD

答案解析:

[解析]旧的统治阶级使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掌握国家政权。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可分为官僚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

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鸦片战争后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中的外国企业,产生了一批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因此,正确答案为CD。

第30题:

1840—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

但历次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结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______

A.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团结,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

B.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C.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

D.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参考答案:

BD

答案解析:

[解析]毛泽东同志概括了1840—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的英勇斗争失败的原因是:

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而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A项错误,因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的重要原因。

C项是中国资产阶级未能提出彻底“反帝”的原因,而非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因此,正确答案为BD。

第31题: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甲午战争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这一时期的时代主旋律是______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救亡图存

C.振兴中华

D.“自强”“求富”

参考答案:

BC

答案解析:

[解析]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魏源提出的。

D项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的洋务目标。

A、D项都与题干“甲午战争以后”不符,故不选。

因此,正确答案为BC。

第32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家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A.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思想

B.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

C.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D.主张用民主共和制代替君主专制

参考答案:

ABC

答案解析:

[解析]早期的维新思想家主张学习西方、效仿西方,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反对外国侵略。

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但并没有提出用民主共和制代替君主专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

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第33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4年,转战18省,表现了伟大的革命潜力。

导致这次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______

A.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C.自然灾害严重,广大劳动人民陷入生存的困境

D.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参考答案:

ABC

答案解析:

[解析]中国任何一次革命、斗争都是主要矛盾激化的产物。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爆发的。

同时,鸦片贸易引发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1846—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正是这三个原因,触及了农民最低的生存底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由此开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在1851年,此时民族意识觉醒仅仅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农民阶级还谈不上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不能成为其起义的原因。

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故D项不符合题意。

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力量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摘自2009年5月3日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材料2若我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时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牛顿请回答:

第34题:

材料1反应了什么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材料1反应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每个人的认识都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经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间接经验是从书本或他人获得的。

“读万卷书”属于问接经验,“行万里路”属于直接经验。

详细解答:

第35题:

材料2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材料2侧重说明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详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