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383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docx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

  [摘要]《昌晋源票号》《驼道》《龙票》《白银谷》《乔家大院》《走西口》……这些荧屏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晋商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之作。

在晋商剧十余年来兴盛不衰的创作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把拍摄视点对准了坐落在山西的一座座晋商大院,不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还传递出韵味深远的“大院文化”和民俗风情。

从晋商剧看“大院文化”,无疑是电视剧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审美和观察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晋商剧;大院建筑;“大院文化”;民俗风情

  

  从1994年播出的第一部反映晋商的电视剧《昌晋源票号》,并获得第15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开始,晋商题材就成为电视剧界兴盛不衰的历史题材,十几年来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1995年的《驼道》、2004年的《龙票》、2005年的《白银谷》、2006年的《乔家大院》,2009年的《走西口》《大盛魁》……尽管有关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水准和收视争议起起伏伏,有涨有落。

但毫无疑问,晋商这一凝聚着特殊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帮,已经成为电视工作者们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为了营造真实感,更好地表达晋商历史,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们都纷纷把视点对准山西大院的实地拍摄,并以一座座晋商大院为中心,进行了山西商人家族兴衰和民俗风情的展现和挖掘。

这一座座堪称建筑博物馆的晋商大院,以其优美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也形成了独具审美价值的“大院文化”,共同丰富着晋商剧的文化内涵。

  一、实地拍摄:

呈现大院建筑艺术

  作为一种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商史剧,晋商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们都无一例外把拍摄地点定在了晋商的发源地:

山西大院。

大院作为一种建筑艺术,表述了文字语言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

住宅作为人类实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制度、观念和社会习俗的承载物,是历史文化的依托形式。

从晋商优美的建筑艺术当中,我们可以获取对晋商地域文化最直观的印象。

在《昌晋源票号中》中,“板胡、唢呐奏起高亢、优美的梆子曲,把我们带到具有独特风格的晋中建筑群中来。

足有两人多高的石头和砖砌成的门楼,贴金、彩画的房檐斗拱,上面有嵌在墙里刻着‘和为贵’的门匾,两旁是镂空并雕有花鸟的垂柱,大门里是用石板刻出梅竹花样和对联的照壁,照壁后面是生一个小子一层房的层层院落。

高高的围墙,窄窄的圪道,诡秘的暗室,肃穆的祠堂,这是一座凝聚着祁县人民汗水和智慧的典型财主庄院。

”①可以说,热烈的氛围、鲜熠的色彩赋予这古老的庄院建筑以勃勃生机。

宅院深深里,令人惊叹的是富甲一方的晋商,竟有如此考究、精美的民间建筑艺术。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实景拍摄地点就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也就是历史上的晋商乔致庸真实生活过的地方。

为了将三晋风貌和晋商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电视剧完全摒弃了以往搭棚搭景的低成本做法,几乎全部采用实景拍摄,甚至在拍摄期部分封景、封路把山西乔家大院和周边相关景区拍个遍。

《乔家大院》创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无疑为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美的视觉盛宴――虽然未能身入其境,但已经感受到其建筑之美。

古香古色的青砖墙、一串串大红灯笼、大院上女儿墙式垛口、四角挺拔的角楼、“在中堂”的牌匾、花园、祠堂、大门,繁复的结构令人惊叹。

连在一起的六个院落,在摄影机俯拍的角度下,清晰地显示出双“喜”字形布局。

其建筑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具有非常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

乔家大院因此被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民间甚至还流行一种说法: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也正是因为《乔家大院》的热播,许多观众都对这样一个独特、优美的建筑群体产生了浓厚的欣赏兴趣。

乔家大院的名字也迅速成为一种文化的品牌,深入人心。

《走西口》则把拍摄地点的中心放在了山西榆次的常家庄园。

在这座大院里,有着更为气派的园林建筑:

静林。

园中野趣横生、点缀以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台、溪桥、花园,令人见之心生向往。

其中著名儒商常秉郡的宅院贵和堂,是晋商大院中现存规模最大的一个堂,也是《走西口》中晋商家族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常家大院的牌匾、对联、议事厅、书院、祠堂处,都无不刻下了晋商们勤劳俭朴、克己守信、诚信经商、仁义为人的精神烙印,记录着《走西口》的主人公们从昔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奋斗到庄园主人的艰辛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从《乔家大院》到《走西口》,都越来越注重发挥影视剧的文化辐射力和美誉传播力,电视剧的热播效应使乔家大院和常家庄园相继成为山西景区旅游的兴旺之地,带动了整个山西大院的旅游产业,堪称影视文化产业化的成功案例。

  二、影像叙事:

传递山西“大院文化”

  在晋商剧里,虽然不能说以大院为叙事的全部,但作为晋商们生活、起居、甚至工作的日常之所,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院文化”不仅是一种建筑文化,更是家族文化的象征,打开这扇扇家族之门,其中有人物间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争斗,也有仇怨后的冰释前嫌,一笑泯恩仇。

在营造“大院文化”这样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典型环境时,影像表达始终是极为直观和重要的。

它通过构图、色彩、光影、景别、角度、运动、镜头长度乃至剪辑效果,综合形成视觉效果,完成最后的影像风格表达,并传递出文化意蕴。

在系列晋商题材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像风格整体走向严谨和精细,手法越来越圆熟。

早期的《昌晋源票号》算得上是当时的优秀之作,但是由于拍摄手法和拍摄条件的限制,更多地以质朴、缓慢的纪实性或叙事性风格为主,后来的《白银谷》《乔家大院》《走西口》都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鸿篇巨制,导演不吝花费成本,电视剧的画面语言趋于精美、现代和时尚。

这种风格的转换,是大众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是导演摄影个人风格的体现,其中,尤以《乔家大院》的影像叙事显得最为出色和突出。

  乔家大院曾经是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景地,在这部影片中,乔家大院的建筑群不仅是乔家老爷和他六个姨太日常居住之地,更是作为家族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争宠斗狠的象征意义而存在的。

因此,导演多用对称构图、固定镜头来表现这个院落的封闭性结构,以此来隐喻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迫害、对生命的摧残。

而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影像表达,却显露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乔家大院作为乔致庸及其全家的显示生活起居之地,主要是日常和写实的。

导演多用自然光线,采用平视视角、大全景、中近景进行构图,尽量展露原汁原味。

但在这种整体写实的风格下,该剧对大院的影像表达却体现出很强的美学追求,突出表现为一种诗意化的萌动,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和抒写。

比如在乔家大院,有专供人远眺的制高点,迈上高楼,远近几十里地方顷刻间尽收眼底,是一个极好的情感宣泄的平台。

因此,剧中的乔致庸遇到高兴或是烦恼的事,经常会爬上院楼,登高远眺。

“当乔致庸被圈禁山西之后,他无法再实现‘汇通天下’的理想,甚至连贩运货物这种普通商人的事情也不能亲自去做。

他索性在田里务农种地,内心的痛苦是无法释解的。

剧中拍摄了一个大全景镜头――乔家大院建筑群起伏错落的顶端,乔致庸的背影远远地伫立在屋顶的尽头,远眺着苍茫无尽的天地。

这个单镜头本身并不承担叙事功能,但它具有抒情意味和象征作用:

在这个镜头里,乔家大院这座建筑象征着微缩了的山西――乔致庸无法摆脱的牢狱,而乔致庸置身屋顶的远眺,则表达了他内心憧憬挣脱束缚去闯荡天下实现理想的迫切愿望。

”②无疑,此时封闭的院落象征着对人身的束缚和理想的禁锢,而作为制高点的楼台,就是乔致庸满腹忧思的寄托了。

《乔家大院》这种写意化、抒情化的影像特征,在不少戏中都有体现。

对于晋商剧来说,大院往往成为浓缩整个大社会的小场景。

大院的繁荣凋落,也反映了晋商的荣辱兴败。

一座座山西大院就是一扇扇通往晋商家族的“门”,是非成败、兴衰荣辱,家国命运,都可以透过这扇大院的门,传递出浓浓的时代悲剧气息。

  三、细节设置:

折射大院民俗风情

  祠堂供奉、婚丧嫁娶、节日庙会、店堂艺术、剪纸、汾酒、山西方言、大腰鼓、号子、唢呐,等等,这些基于山西本省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情调,都是晋商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

而这些折射民俗风情的细节化捕捉和表达,需要电视剧剧组各个工种之间共同的努力和配合。

具体来说,就是对音、舞、美、服、化、道等各方面的细节化设置。

  在晋商剧中,祠堂供奉是山西商人们少不得的活动。

我们看电视剧《白银谷》中,一个奇怪的骆驼模型,一直被摆放在康家大院祠堂的重要位置,这个被供奉着的骆驼模型,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当年祖先创业时靠“驼道”发家的历史,以便让后人懂得忆苦思甜。

实际上,在清代山西的许多商富人家,都有自己供奉的物什。

他们有的把祖先创业时的讨饭篮子、打狗棒、算盘、扁担、货箱、背搭子供奉在祠堂里,警戒后世子孙永远记住创业维艰,保持勤劳节俭之风。

《白银谷》中,对于祠堂供奉的祖先、人物画像,摄影机一般采用仰角拍摄,造成一种压在头顶的“逼迫感”,象征着祖先的威严感、透射出一股森严庄重的气氛,在白银谷的“谷主”康笏南眼里,没有了什么比触犯了“祖训”更可怕的事情了。

在《乔家大院》中也是如此,祠堂祖先的画像就如同祖训家规,象征着约束后人的强大传统力量。

当乔致庸的嫂子犯了通奸的过错时,乔致庸拉着嫂子跑到祠堂,命令嫂子跪下,在大哥和祖先的画像面前忏悔。

这场给灵魂洗礼的戏被安排在祠堂里完成,充分表明了晋商对于祖先的崇奉和祖训的恪守、对于传统的敬畏。

  赶庙会素来是山西民间重要的节日盛会。

《白银谷》中康三爷一出场,就带出了山西赶庙会的习俗,锣鼓队、踩高跷、秧歌、舞狮子、数花灯、放鞭炮、场面热闹非凡。

在精明的晋商眼里,庙会不仅是山西人在节日盛会里的民间集体性狂欢,还是商人们借此吸引客户,谈生意做买卖的商业良机。

商机就蕴藏在这一片欢快、淳朴的民俗民情氛围之中。

所以康家的西兰庙会和秦家的东兰庙会,都要在此时比一比高低,既是赛个脸面上的输赢,也是借此争夺客户资源的时机。

商情与民俗的巧妙结合,显示了晋商的独特智慧。

  此外,晋商对于店堂摆设与牌匾的考究还让我们认识到,经商不仅是一项生存发展的事业,一项货殖筹算的技能,而且可以成为一项赏心悦目的艺术。

这种艺术可以从店堂装潢、挂旗悬匾、商品摆放、包装物件,到店员风貌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我们看《乔家大院》里,陆玉菡视作宝贝的玉算盘、玉镯子、翡翠玉白菜、算是晋商的传家宝,一摆放在店堂里,立刻熠熠生辉。

陆玉菡神奇快速打算盘的姿态,更是给人印象深刻,小小的算盘到了陆玉菡手里,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会奏出美妙的音响,这位商家女的聪慧形象一下子呼之欲出。

  当然,晋商剧对于晋人民俗风情的展示并非都是淋漓尽致和准确生动的,有时甚至发生民俗误读现象。

实际上,还有很多的民俗空白,需要影视工作者们去挖掘和表现。

  注释:

  ①崔洪勋:

《三晋文化的艺术魅力――关于〈晋源票号〉美学价值断想》,《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

  ②曹靖生:

《泼墨言志重彩书情――简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艺术特色》,《中国电视》,2006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陈凯元.晋商的智慧[M].北京:

海潮出版社,2005.

  [2]张定邦,编著.商风民俗[M].北京:

知识出版社,2004.

  [3]朱秀海.乔家大院[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罗弦(1982―),女,湖南郴州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电视剧创作与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