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0562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31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05626.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05626.docx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

第一章 诸论

名词解释

(P2)心理障碍:

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

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

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

(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7个元素:

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 )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

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

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

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

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

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

(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1心理动力学派 

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主义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蒋不会再学习就的不适应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4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5(领会)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谁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第三节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

(领会p10)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领会p10)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

(1)临床访谈:

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的大多数的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3种形式。

(2)行为评估:

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思维、感觉和行为。

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的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3)身体检查:

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精神测验等几种形式。

(5)生理心理评估:

是对大脑结构及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

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包括两类:

一类涉及对大脑结构的检验;另一类是通过探测大脑的血流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查大脑的工作过程。

P12心理障碍诊断的功用:

方便、简洁、了解病因、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方便科学研究。

P12心理障碍诊断系统: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MD-3)是我国使用的诊断标准,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P13导致诊断偏差的因素:

导致诊断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行为发生的情境、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文化环境等。

(识记p1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MD-3)的10种分类:

CCMD-3把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章 心理病理现象

名词解释:

(P17)幻觉:

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器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

(P19)妄想:

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P25)自知力: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一节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

(综合应用p15):

1.如何判断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3)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它对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影响。

 

(综合应用p16)2.如何进行精神检查

1)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

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哪些症状是继发的,即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的;

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

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识记p16)1.精神症状的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

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或社会功能的损害。

(领会P16)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

2.环境因素:

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这些因素往往会对病人症状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常见的精神症状

(识记p16~25)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10种分类)

感觉过敏(多见于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及慢性疼痛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内感性不适(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

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却被错误的感知;(“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多见于谵妄病人)

1感知觉障碍知觉障碍幻听(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有言语性幻听、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觉其他幻觉:

幻视(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幻嗅、幻味、幻触等(精神分裂症,伴随被害妄想)

视物变形症

感知综合障碍空间知觉障碍

时间知觉障碍

非真实感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躁狂状态),思维迟缓(抑郁症,极端形式是思维贫乏,精神分裂症),思维中断(精神分裂症),持续言语(痴呆、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赘述(痴呆、癫痫、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思维松弛(精神分裂症),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精神分裂症),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精神分裂症)

2思维障碍妄想:

被害妄想(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关系妄想(多伴随被害妄想),被控制妄想(精神分裂症),夸大妄想(片断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精神分裂症),嫉妒与钟情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嫉妒,多男性,精神分裂症及妄想性障碍;钟情,多女性,精神分裂症),其他妄想(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疾病妄想)

强迫观念:

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对立观念

超价观念:

(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

(p18)正常的思维具有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逻辑性等特点,在以上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思维障碍。

3注意障碍:

注意增强(妄想,疑病症),注意减退(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伴有意识障碍时),注意转移(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病人)

4记忆障碍:

记忆减退(严重的痴呆;神经衰弱病人减退较轻),记忆增强(轻躁狂状态,偏执状态),遗忘(顺行性遗忘,脑器质性病变;逆行性遗忘,头部外伤;选择性遗忘,心因性有关的精神障碍),错构(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精神障碍),虚构(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

(记忆的4个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5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智能发育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痴呆(全面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部分性痴呆,血管性痴呆。

6情感障碍:

高涨(躁狂),抑郁(抑郁症),焦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恐怖(社交恐怖),情感淡漠(精神分裂症),情感脆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倒错(精神分裂症)。

7意志障碍:

意志增强(精神分裂症,夸大妄想),意志减退(抑郁症),意志缺乏(精神分裂症),意向倒错(精神分裂症),矛盾意向(精神分裂症)

8运动行为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轻躁狂状态)、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紧张型也会兴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违拗症-主动性/被动性)、缄默症(精神分裂症,癔症,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作态与特殊姿势(精神分裂症),刻板动作,模仿动作(精神分裂症),抽动(儿童期抽动障碍),强迫行为,冲动与攻击行为(精神障碍)

9意识障碍:

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4种主要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朦胧状态(癫痫,头部外伤,急性酒中毒),谵妄(幻觉,多幻视,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意识改变状态(出神,附体)

10(领会p25)自知力:

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临床上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领会p17)幻觉的概念及其临床描述:

(名词)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有言语性幻听、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幻听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其他幻觉包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

幻视多出现于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人,同时伴有意识障碍。

幻嗅、幻味与幻触较少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这些虚幻的感觉大多是不愉快的,一般与被害性质的妄想相伴随。

幻触的感觉可以是电击感、虫爬感、针刺感,有时甚至可以十分离奇。

(简单应用)幻觉的临床含义

幻觉,是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其中,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幻听。

幻觉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领会p19)妄想的概念及其临床描述:

(名词)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临床的妄想分为几种:

1)被害妄想:

最常见的妄想之一。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2)关系妄想:

多与被害妄想伴随;

3)被控制妄想:

病人体验到了自己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4)夸大妄想:

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片断、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嫉妒和钟情妄想: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精神分裂症及妄想性障碍。

钟情妄想多见于女性,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其他妄想:

包括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等。

 

(简单应用)妄想的临床含义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妄想总是自我为中心的,及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

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简单应用p25)自知力在临床上的作用:

(名词)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精神科疾病与非精神科疾病的区别就在于,精神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构成了精神科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些精神障碍病人自知力保持完好,如各类神经症病人。

但多数精神障碍病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他们不承认有病,不主动就医,拒绝看病、吃药、住院。

在精神疾病初期,有的病人自知力尚存,感到自己与以往有所不同,会主动诉说自己的异常体验。

急性起病的病人会很困惑,意识到自我的急剧改变,却说不清原因。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

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临床上的痊愈。

 

第三节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识记p25)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

●幻觉妄想综合征:

幻觉为主,多幻听。

特点:

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影响。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自动综合征:

假性幻觉、被控制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的综合征。

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紧张综合征:

紧张性木僵和兴奋交替出现。

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遗忘综合征:

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

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

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

●Cotard综合征:

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的综合征。

抑郁。

第三章 神经症性障碍

名词解释:

(P29)惊恐障碍:

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惊恐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

有时出现更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

(P31)广泛性焦虑:

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p32)恐惧症:

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P35)强迫观念:

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P35)强迫行为:

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第一节神经症的概述

P29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识记p29)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属疑病症)。

 第二节焦虑症

(识记)主要类型:

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

(P29)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产生焦虑的原因:

1)遗传的生物易感性;2)成长中形成的心理易感性;3)生活中感受到太多的压力。

1.惊恐障碍 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惊恐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

有时出现更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

(领会)临床描述:

1)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2)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或人格解体所击溃;

3)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在1个月内至少出现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担忧再次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即可认为患有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有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的比例是男性的2~3倍。

发病期平均25~29岁。

原因:

遗传的对压力的易感性;对未来惊恐发作的担忧;对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童年经历过的亲人丧失或分离性焦虑。

治疗:

药物治疗:

三环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能使惊恐发作的症状得到缓解。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稳定和持久。

2.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领会)临床描述:

1)情感上感到无助,对生活缺乏控制感;

2)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某种可怕的事情,但说不清楚要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3)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额叶β波增强。

原因:

生物学因素、对危险的过度敏感、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

治疗:

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治疗的短期效果是一样的,若从长期效果考虑,应该选择心理治疗。

第三节恐惧症p32(领会)临床描述

(名词)恐惧症:

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识记)主要类型:

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场所恐惧症

(P33)CCMD-3中,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一、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焦虑恐惧症。

(领会)临床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通常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简单应用)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领会)社交恐惧症的可能原因:

生物易感性;来源于消极生活事件的压力;直接经验社会创伤;心理易感性等。

治疗:

药物治疗: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

心理治疗:

角色扮演和认知治疗。

(综合应用)对社交恐惧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二、特定的恐惧症:

是指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诊断标准:

具有由特定事物或情境引发的明显且持久的恐惧;认识到其恐惧是过度的、不合理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开引发恐惧反应的情境。

主要类型:

动物恐惧症,自然环境恐惧症,情境恐惧症,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其他:

包括疾病和死亡。

原因:

经历过一种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在特殊情境中体验虚假的恐惧;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

社会文化因素。

治疗:

分等级的暴露练习。

三、场所恐惧症:

通常发生在惊恐情境中,有两个特点:

一是大部分由惊恐发作开始;二是个体害怕的不是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而是害怕自己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害怕得不到帮助。

治疗:

有惊恐发作的场所恐惧症,通过药物消除惊恐发作的可能性,然后暴露疗法;不伴有惊恐发作,不能用药。

 

第四节强迫症P35(领会)临床描述

(识记)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名词)强迫观念:

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名词)强迫行为:

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简单应用P35)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3)上述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领会)强迫症的可能原因:

1.心理动力学观点:

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

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于是会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

强迫症是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三种观点互相补充,描绘了一幅有关强迫症的完整画面。

治疗:

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扣带回的损失手术

(综合应用)对强迫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强迫症与正常持续想法的区别:

1.强迫观念通常是痛苦的和不受欢迎的;

2.强迫观念来源于个体内部;

3.强迫观念很难被控制。

第五节神经衰弱P37

(领会)临床描述:

精神易疲劳;情绪症状(烦恼,易激怒和心情紧张);心理生理障碍(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

治疗:

药物治疗:

抗焦虑剂;心理治疗:

心理谈话疗法。

第六节疑病症p38(领会)临床描述

(识记)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

(简单应用)疑病症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1)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症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领会)疑病症的原因:

1.个人的疑病倾向。

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

2.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患病会改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

1)按照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由医生的诊断使之合法化)豁免病人一定的社会责任;

2)社会公认病人不能靠自己的意志而直接康复;

3)在病人看来,患病对他不利,因而病人有康复以及得到帮助的愿望和权利;

4)病人有义务就医、并且与医生合作。

治疗:

采取积极的心理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必须非常审慎。

(综合应用)对疑病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名词解释

(P45)癔症性躯体障碍该病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P47)癔症性精神障碍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P5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