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915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1.docx

《论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1.docx

论文1

试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组织教师(主体是教师)或其他人士根据相关的政策而开发的课程。

如何认识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运用校本课程,是许多学校和教师所关心的。

由于我国课程研究的落后以及管理体制的缺陷,学校课程建设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但是我们要本着“做中学”的态度,如果不让学校去做,永远都学不会。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一定的耐心,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新课程实施只有三年,实验区的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课程素养与能力。

当然,为了缩短时间,专家的专业支持,举办一些培训活动,互相交流分享,这样再过三到五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就会逐步形成。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

现在的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许多地方不重视,学校也不想做,因为校本课程与考试无关;二是许多学校还处于观望状态,认为我做你不做,竞争不公平,做的人反而吃亏;三是管理上有力度的地方就做,管理跟不上就不做;四是一些校长出于职业追求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去建设校本课程,特别是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学校。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规定的课时

对一所学校来说,首先必须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不能随意开设课程,也不能随意增减课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关注课程开发的技术。

课程开发非常讲究技术,如课程规划、设计、实施、整合、评价、审议等都有一定的程序或技术,否则很容易犯“拍脑袋”、“跟着感觉走”的错误。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以研究学生的兴趣或需要为主导。

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而决定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要。

同时,还要考虑可能性,即依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资源等,我只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

以前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随意性较强,不是学生需要什么我给什么,而是我能开什么就开什么,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的论证不足。

现在的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上的进一步发展。

如以前的兴趣小组可能存在过早专门化的问题,导致小孩子不感兴趣。

所以我们倡导小学一至三年级建立泛兴趣性的活动中心或“小小俱乐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提供丰富的、多样性的刺激。

四至六年级就可以注重兴趣的稳定性,如成立兴趣小组就是一种形式。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

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校组织校内外的力量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过多地关注开设哪一门课或成立哪一种兴趣小组。

因此,它关注的是学校的课程能力,而不仅仅是某个教师的课程事务。

一门课程不合理只影响到一小部分的学生,如果一类课程不合理就会影响到一大批学生。

在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既是权利,又是责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主题。

校本课程和校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是有机的一个整体,是有机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上一节课,搞一种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即:

开发的可持续性。

必须有整体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即:

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我们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对校本课程需要进行了评估。

从而确立一个主题:

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

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因此,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二)以体验为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平时上课时也应以学生的操作、实践、体验为主。

(三)以开放为特点

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四、校本课程的设置。

(一)双语游戏课

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情景会话等形式,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文明交际。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广泛兴趣,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会正确评价同学的优缺点,有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进行分组学习。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和创造品质。

(二)探索与创造课

  以我校传统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改编,以科学家或科学探索故事为主线,从观察、联想、想象、发散、集中、转化、组合、定势突破等方面入手。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实践活动课

  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从以下五方面取材:

我和学校、我和社会、我和家庭、我和自然、我和科学。

 “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我”。

实践活动课更多的关注的是“我”的参与、实践、体验、感悟、创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同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

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用实践去验证,在生活的课堂中增长才干,完善自我。

让学生学会关注个人的未来,关注社会的未来,学会有责任感地生活。

五、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或选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教师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要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者。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介入新课程,教师面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应付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专业上的进步与提高。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满足感、责任感,教师能更加积极的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专业化发展。

教师逐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利用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需要寻找大量的教学资料,把教师的教科研档案存入微机,做到资源共享。

(二)有利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能报告自己比原来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且教的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使用研究学习材料,指导小组的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究,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有更新的变化。

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学会了更多方法,利用了合作探究,培养了运用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丰富了个人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体验。

教师的关注和期望更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和发展动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必须基于成功的课堂体验,更有利于学生需要的满足。

(三)教师的参与开发有利于课程的优化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可以表现教学需求,贡献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体现课程使用的方方面面,以便确认计划在课堂中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从而提高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以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

有研究报告显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使教师更好地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

课程在使用中接受到反馈信息可以使我们调整课程的内容,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

(四)学校整体发展的提升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人员的整体能力建设。

最近,人们对教育改革和教育热点的关注逐渐由外在因素转向内在因素,从政策制定与项目支持转向人的因素,人员的开发被看成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的根本性动因,受到较大的关注。

教师参与开发的过程,可以提升学校的特色;可以使教师形成课程意识与能力;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把握科研方向,树立校本课程开发新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给学校、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课改实验的品质是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可以直接影响学校课改实验的质量、成效及品位,体现学校教育内涵的本质性素质。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校本课程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和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课改实验的稳步发展,把提升学校课改实验品质作为校本教研的目的。

以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为依托,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规范校本教研管理体系,开拓校本课程新途径

校本教研是校本化教育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起点,校本培训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化教育的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他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没有校本教研作为起点,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为提高我校校本教研的质量,我校首先规范校本教研管理体系,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化、制度化。

(三)健全校本教研制度,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展。

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

校本教研制度,是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

(1)建立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领导经常深入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

(2)健全教务处校本教研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

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

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

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每学期都组织评比。

(3)建立教研组校本教研制度,抓好各学科组的教育理论学习,有计划有目的的地开展专题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课、举办观摩活动。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学会寻找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

在这种合作式的备课中,教师们集思广益,既有相互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个性化的发挥。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老师们敢于提出质疑,各科组充分发挥组内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学资源共享,切磋交流广泛,形成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

(4)深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新成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核心问题与关键环节,也成为学校中心工作。

校本教研则立足自己学校实际,解决的是学校比较具有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它在开发校本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和办学特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学校各学科教研组具体负责本教研工作,学校教导处与各科组共同组织教研课题的实施。

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校长亲自负责抓教学研究课题,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每位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研课题,并将课题研究作为督促和评价学科教学的指标之一。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

任何教育观念的内化,不是靠几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它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有过程,更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有计划的,以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升华自己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

我校重点开展了四项研究:

研究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问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研究学校校本课程问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倡导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汇报小结、巩固实践”新型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七、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首先明确校本课程的性质和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及教师行使课程权力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国家课程目标侧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内容强调一致性、共同性、发展性,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地方课程具有区域性和本土性特色。

校本课程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特色,侧重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权利和责任相统一,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二)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培养目标与国家、地方课程坚持一致性,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特色。

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

需要评估是开发设计校本课程首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

主要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确定目标是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判断活动。

主要包括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实施过程评价,以及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

3、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教师应明确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广泛的课程资源,再美好的课程设想无异于空中楼阁。

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必须深入理解,因为它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

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也可分为校内、校外两类资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积极吸收和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资源广泛地被交流与共享。

对课程资源在坚持优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的基础,用教育哲学、教学、学习理论进行筛选。

另外,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还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

八、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困难与局限。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他们习以为常的职业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以下困难与局限。

(一)知识技能限制

  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信息较少,这种限制不利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二)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

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

由于不是份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

(三)教师职业特点可能使改革和合作存在困难

  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独立解决问题,并且习以为常。

改革和合作要求教师打破生活方式教师往往很不愿意,未必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

(四)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开发

  由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性质,很多教师缺乏关注和积极性,即使愿意参与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又由于国家、地方课程的影响太大,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迎合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践需要。

九、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必须高度重视评价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要使这一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评价的功能。

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评价功能,转向人的发展。

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服务。

这就启发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就是要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评价策略。

(一)教师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

所以,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指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自我评价,应该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反思。

通过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

所以,学生评价,既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指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来进行。

值得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最有权利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

学校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便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工作。

十、校本课程开发运用对教师的效果。

  

(一)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二)教师采取了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由单兵作战的方式向紧密地合作、共同探讨转变。

例如在生活课程《认识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中,除了生活课程的老师外大队部、医务室、图书室的教师都给予了积极的配合。

一年级还建立了教师资料档案,把教师的教科研档案存入微机,做到资源共享。

(三)教师逐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利用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需要寻找大量的教学资料,教研组长带领全组教师一起加班加点的学习上网、制作课件等知识。

在她的影响下一年级的实验教师现在各个都是使用微机的“高手”:

制作课件,整理资料,下载文件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相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开学以来,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的仅有的一些空地,组织学生种下了小麦,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小麦是否结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

(五)新的评价观已经在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并在课改中落实。

学生学习的转变也发生了转变

  1、合作学习,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的尝试。

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认识”时让同学们结成合作小组,一起找资料,一起记数据。

促进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2、注重学生体验自身生活。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总之,尽管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和局限,但是更应看到校本课程产生的巨大作用,能更教师、课程、学校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带来以往带不来的好处,校本课程开发更要以校本研究为发展的动力,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际回归是当前教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让我们共建教育的和谐

“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和谐教育致力于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用心挖掘儿童的潜力,为21世纪培养出色的人才。

培养与自然、与世界、与社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的人生。

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某一时段的和谐,也是小学阶段全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教与学的和谐,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不仅是校内各种教育的和谐,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

综合以上各方面认识,我们认为所谓“和谐施教”,就是遵循事物和谐统一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和谐的人文发展观,运用系统的整体优化的思想方法,指导办学育人、教书育人的过程。

它追求的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和谐,以及整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

温家宝总理指出:

构建和谐社会,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只有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教育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的因素非常多,笔者认为教育环境的建设在构建和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一切对教育事业发挥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

1、和谐的人文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

愉悦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人是决定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激发教育工作者工作热情,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⑴和谐的领属关系。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建设者,是教育蓝图的施工者和教育理念的实践者,他们肩负着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

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激发高昂的工作热情,迸发智慧的火花,开拓创新教育之路。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具有所有知识分子的共性,但同时,他们又具有由自身职业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渴求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追求自尊、他尊和理解。

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者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平易随和的待人态度、公正廉明的处事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促使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⑵和谐的同事关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竞争能力,更要具有合作精神,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携手合作,共同探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因此,在对教师的使用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良好的同事关系的建立,要不断加强协作精神的培养,增强团队意识。

同时,作为主管部门和领导者在进行考核评估时要注意管理和考核的方式方法,重视团体绩效,避免教师之间产生矛盾,形成恶性竞争。

⑶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记云:

“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

”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上至下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人才观。

要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摒弃师道尊严,崇尚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也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进一步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

⑷和谐的家、校关系。

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提倡“协调教育”。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力争目标一致,措施一致。

这就要求建立和谐的家长、教师关系。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通报、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分析研究,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和谐的校园环境。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办公、教学自动化、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但是,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不可忽视软环境的建设——环境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校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更要通过环境建设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⑴优美的自然环境。

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总是在现代化上下功夫,追求的是豪华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其实,我们更应该重视校园的自然环境的建设,追求美观、自然、大方的校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与其将学生装进罐头似的的豪华的教学楼内,不如将学生引领进具有大自然风味的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维护美、创造美的良好的习惯。

⑵浓厚的文化环境。

校园不同于其他社会场所,这里是教师工作和孩子们成长的主要场所。

学校的建设和布置都要为育人服务,“让每一面墙壁说话”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世界名校“哈佛”、“牛津”、“剑桥”设施非常简朴,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们的名校地位,因为,他们具有浓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