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8797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docx

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

2020届新高考历史模拟竞优卷(山东卷)第2卷

1、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3、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

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出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超越了儒家治国思想

C.反对明朝的君主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

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再失败。

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

5、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

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6、“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7、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8、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

“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 )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9、曲线图是描绘经济发展走向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图1是1952—2002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图,图2是1985—1991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图。

综合这两幅图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

A.国民人均收入与物价指数都较稳定B.1984年城市改革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C.市场经济出现导致物价变化剧烈D.物价变动有助于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

10、下表为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表。

以下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

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

11、在古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的依据就是法律人格。

而要成为具有完全的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三种身份。

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明确了身份与权利继承的关系D.区分了公法与私法的范围

12、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

"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

"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13、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

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

材料强调的是(  )

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

B.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

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

14、在1879~1899年的20年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坛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上是温和共和派。

温和共和派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使议会不独握有立法权,还控制着内阁的命运。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

据此可知()

A.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法国成为典型议会制共和国

C.第三共和国背离分权制衡原则

D.民主共和体制最终建立起来

15、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谈判后,多数中国光伏企业不必再缴纳高达47.6%的反倾销税了。

欧盟委员会2013年8月2日正式批准了中欧双方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协议,该协议于8月6日起正式实施。

这一事件反映了(  )

A.世贸组织在协调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作用

B.全球化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

C.欧盟是联合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D.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

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之后,朱焘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

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

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

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

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8、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

“《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四“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淸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徳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由于余粮征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眨值。

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据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春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材料三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以1913年为100)

100

67

112

畜牧业(以1913年为100)

100

72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当时苏俄经济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有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对比,没有提供经济、军事、文化等信息,无法体现整个社会发展严重倒退,排除D项。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超越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并不反对君主制,而只是希望明君治国,故C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洽,并有贤吏辅助,故D项正确。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也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这说明太平天国不仅要承担反封建的历史重任,还要承担反侵略这一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实际上仍然是以反封建为主的,A项错误;材料论及的是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没有论及它的革命指导思想,C项错误;D项误读材料,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材料讲土布生产而对机纱需求扩大,于是大生纱厂建立,可知近代手工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考查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关键信息是“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剑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A项错误;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1896年创办于上海.B项错误;当时中国的报刊刚起步,中国人需求量有限,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A根据题干中“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显然是指政协会议的民主气氛,正确;B、材料未涉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知识点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指的是政协会议的召开,排除;D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故选A.材料中指出: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可见这是政协会议的特点.本题考查对第一届政协会议意义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在解答问题时,应当注重对第一次人大与第一届政协的比较记忆.

9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从1985年至1989年我国物价浮动较大,这一变化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市场对物价变化的影响作用,C项正确。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结合柱状图中的数据分析,从1949〜1978年,我国高等学校的在校人数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但是1978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高等学校的在校人数迅猛增长。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故选A项。

B项中的“全面”一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

C项错在“普及”,表述程度失当。

题干主要涉及的是教育数量,而不是教育质量,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罗马法根据法律人格来评判等级,完全的法律人格拥有自由民、市民和家长三种身份。

否则,便会引起人格的变更——他权人,外邦人;或者不是法律上的人——奴隶,罗马法通过法律人格来构建和维持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选A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材料看不出二者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强调身份但没体现权利继承,排除C项;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

题干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CD选项排除。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

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表明社会进化学说通过“社会进化”的概念论了近代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为体制和思想基石)的内在合理性。

故选:

B。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会握有立法权,还可以控制内阁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故B项正确。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握有行政权,故排除A项。

由材料可知,立法权与行政权是分开的,体现了分权原则,故排除C项。

民主共和体制之前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D项。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没有体现出世贸组织的作用,故A项错误;依据“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谈判后,多数中国光伏企业不必再缴纳高达47.6%的反倾销税了”可知其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故B项正确;“欧盟是联合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经历长期的谈判后不再缴纳反倾销税,其体现不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故D项错误。

16答案及解析:

答案:

(1)内涵:

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性即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影响:

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

(2)原因:

吸收佛道思想;科举制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

理解:

理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

(“致良知”)

(3)积极作用:

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一“程颜、程顾创立了……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可得出封建的伦理纲常就是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宋明理学使得儒学系统化和理论化,在南宋时更成为官方哲学。

(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得出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科举制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科技的发展;第二小问“理解”,“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强调通过内心反省克服人的私欲,恢复人本身所固有的善性。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培养了人的气节,使人重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社会的教化。

17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紧扣材料一信息,迁移所学知识,从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资本及商业群体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从政府政策、商业贸易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中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

(3)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流通货币的变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角度分析。

18答案及解析:

答案:

1.特点:

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原因:

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2.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读史料并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

依据材料概括回答,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可以说明办报地点集中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而“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说明办报与民族危机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办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