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537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核医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核医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核医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核医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整理.docx

《核医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医整理.docx

核医整理

1、核医学:

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素:

质子数、中字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3、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4、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锝:

4399Tc(基态) T1/2=21万年 锝:

4399Tc(激发态)T1/2=6.02hr

5、放射性活度(A):

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贝克勒尔:

每秒发生核衰变的次数。

1Bq=1/S

居里:

1Ci=3.7X1010Bq

6、物理半衰期T1/2:

放射性强度衰减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7、生物半衰期Tb:

体内核素由于生物体内代谢排出过程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

8、有效半衰期Teff:

由于放射性物理衰变和生物排除的双重综合作用,使核素

在体内放射性强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1/Teff=1/T⅟2+1/Tb

9、湮灭辐射:

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

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当于1.022MeV的能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10、SPECT:

单管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采用探测器环绕人体长轴,在人体外从不同角度进行直线扫描;记录在每一条线上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集合成一个投影截面,完成后将信号放大和模数转换,在计算机内按预定程序重建成放射性密度分布的三维断层突向。

定位准确,分辨率高。

11、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仪。

正电子与周围介质作用,发生“湮没辐射”。

产生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光子。

具有分辨时间达到10-8秒的符合电路的双探头断层装置进行采集显像的仪器装置。

12、确定性效应:

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计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计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13、随机效应:

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

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14、交叉失联络现象:

rCBF显像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呈现异常,表现为病变对侧小脑放射性分布减低。

15、“炸面圈”征:

 病灶中心呈冷区,而环绕冷区周围呈现环形热区。

表示病

灶中心以溶骨破坏为主,占优势,而四周伴随不同活跃程度的成骨性骨损伤

修复。

16、超级骨显像:

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却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软组织内亦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

17、SUV:

标准化摄取值。

根据病人的实际给药活度、体重以及病灶局部的放射性

活度计算获得。

SUV=单位重量的放射性活度(MBq/g)/注射活度(MBq)/体重(g)

18、“闪烁”现象:

某些肿瘤经过治疗后一段时间临床表现明显好转,但骨显像复查却见转移部位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而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退或改善。

机制是骨愈合修复改善,多见于放疗后。

19、过度填充:

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提示病变血供丰富,见于海绵状

血管瘤。

 

1.核衰变的类型(α、β、EC、γ)

 1)α衰变:

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

发生于原子序数>82的核素中。

(Z>82)衰变后母核的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在元素周期表中子核的位置比母核左移两位。

α射线由24He组成:

ZAX→Z-2A-4Y+24He+Q

2)β衰变:

核电荷改变,核子数不变的核衰变。

包括三种方式:

β-   β+      EC

β- 衰变:

富中子核素的中子数过剩──中子转换为质子。

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ZAX→Z+1AY+β⁻+ν̄+Q(ν̄为反中微子)

β+ 衰变:

贫中子(质子过剩)核素──质子数转换为中子。

发生湮灭辐射,可用于PET显像。

ZAX→Z-1AY+β⁺+ν+Q(ν为中微子)

电子俘获electroncapture(EC):

贫中子核素从核外靠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轨道电子,使核内质子转换为中子。

ZAX→Z-1AYN+1+Xray

3)γ衰变: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向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将过剩能量以γ光子形式发射。

又称同质异能跃迁(或γ跃迁)。

通常伴随α或β衰变一起发生。

电子俘获有时也伴随γ射线。

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不带电荷,运动速度快。

 

ZAmX→ZAY+γ   

规律

1)衰变常数:

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总放射性都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随机和自发):

N=N0e-λt      N=N0e-0.693t/T1/2

(N0是初始放射性原子数,N是经t时间衰变后的原子数,e是自然对数底,λ是衰变常数)

各个核素的衰变速度不一,都有自己快慢独特的半衰期T1/2。

2)半衰期

3)放射性活度A: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A=A0e-λt(A0为初始时间的放射性活度,A为经过t时间的放射性活度)

2.常见的核仪器有几类?

主要有哪些?

原理分类:

电离探测仪、闪烁探测仪(光电效应)、感光等

用途分类:

脏器功能探测仪器:

肾图仪、甲功仪(闪烁)

样品分析剂量仪器:

活度剂、辐射监测(电离)

放射性显像仪器:

γ照相机、SPECT(闪烁)

放射性治疗仪器:

敷贴器、粒子植入器(电离)

放射性防护仪器:

照射、吸收剂量仪(电离)

3.核医学的防护原则

(1)实践的正当化

(2)辐射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

方法

1)外照射防护:

减少接触时间防护(直线相关)

增大距离防护(平方反比规律)

设置屏蔽防护(剂量呈指数衰减)

2.)内照射防护:

关键:

控制和预防。

尽可能切断一切途径,防止放射性核素由口鼻、呼吸道、皮肤、伤口进入体内,减少污染,定期监测,控制个人剂量限值。

原则:

放射性物质围封、隔离防止扩散、除污保洁、防止污染、讲究个人防护、做好放射性废物处理。

4.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类型有哪些?

静态显像staticimaging    动态显像dynamicimaging 

三相显像three-phase(bone)imaging(灌注-血池-延迟静态)

局部显像regionalimaging  全身显像wholebodyimaging 

平面显像planarimaging   断层显像tomographicimaging 

早期显像earlyimaging      延迟显像delayimaging 

阴性显像negativeimaging  阳性显像positiveimaging

冷区显像coldspotimaging  热区显像potspotimaging

静息显像rast imaging     负荷显像stressimaging

介入显像interventionalimaging

5.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书P50

(一)竞争抑制结合反应:

放射免疫分析是在体外条件下,由足量的非标记抗原(Ag)与定量的标记抗原(*Ag)对限量的特异性抗体(Ab)的竞争抑制结合反应。

*Ag+Ab⇌*Ag-Ab+*Ag 

+

Ag

Ag-Ab+Ag

*Ag:

标记抗原 Ag:

非标记抗原 Ab:

特异性抗体  

Ag-Ab:

抗原抗体复合物  *Ag-Ab:

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

测定*Ag-Ab的量或*Ag即可推算出被测的Ag量。

(二)剂量反应曲线:

标准曲线

标记物与被测物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表示。

剂量反应曲线

是用一系列标准抗原反应而绘制出来的,所以又叫标准曲线。

标准抗原(标准品)是厂家在试剂盒中提供的已知剂量的非标记抗原。

 

未知样品的测量

在同等条件下,用待测抗原与一定量的标记抗原与限量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并用同样的方法分离待测抗原的B和F,测量其放射性,计算出B/F,在剂量反应曲线上就可以查出对应的抗原浓度。

6.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

 心肌细胞对某些阳离子具有选择性摄取能力,通过放射性标记后使心肌显影,局部心肌聚集放射性药物的多少与该区域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呈正比。

显像剂:

99mTc-MIBI:

异腈类化合物,在较低水平血流情况,心肌摄取对99mTc-MIBI的影响较201Tl显著。

201Tl:

生物学特性与K+类似,201Tl的心肌摄取量与冠脉血流量呈线性相关。

方法:

1)平面显像(已很少应用)

2)断层显像(心律不齐时使用)

3)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最常用)

影像分析

1)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defects):

在负荷影像中存在有缺损,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恢复到正常)

意义:

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reversibleischemia)

2)固定缺损:

指在运动和静息影像中都存在缺损而没有变化,通常提示心肌梗死或疤痕组织。

3)混合性缺损:

在负荷影像中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影,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部分分布或充填(未恢复到正常)

意义:

常提示心肌缺血与梗死混合存在(mixeddefect)

4)反向再分布:

这类图像在心肌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却显示出新的放射性减低;或静息显像的结果较负荷显像更为严重。

通常认为该情况下缺血区的代偿能力较强。

预后较好。

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评价

心肌梗死的评价

心肌灌注显像用于术前心脏事件的预测

7.肝胶体显像原理:

静脉注入小分子放射性胶体颗粒随血流入肝,约90%被肝脏枯否氏细胞吞噬而均匀规则地分布于肝内,从而用显像设备可显示肝内放射性的分布,以了解肝实质的功能状态。

若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则提示该部位吞噬功能的降低或丧失即肝组织的损伤或破坏。

脾和骨髓亦含吞噬细胞,可轻度显影。

肝硬化时可有脾亢表现(肝脏变小、影淡、不均、脾影大而浓)。

显像剂:

 99mTc-硫胶体     99mTc-植酸钠

临床应用:

1)肝位置异常:

肝下垂、膈疝、内脏转位。

2)大小形态异常:

弥漫性肝病、肝硬化、占位。

3)放射性分布异常:

单个或多个局限性稀疏缺损区:

肝占位(原发或转移性)

弥漫性稀疏:

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局限性热区:

肝静脉或上腔静脉栓塞、错构瘤

肝血池显像原理:

肝脏含血丰富,由肝动脉(25%)和门静脉(75%)同时供血。

静脉“弹丸”式注入显像剂 99mTc-RBC后随血流进入肝脏,此时对肝区实施连续动态采集可获得血流灌注影像(动脉相);待显像剂在肝血池内分布达到平衡后,可采集静态血池影像即血池相。

显像剂:

99mTc-RBC

临床应用:

1)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良性肿瘤)

血流灌注相:

动脉期无早期灌注;静脉期低于正肝。

 

血池相:

在胶体显像中的缺损区出现“过度填充”。

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甚至达到心血池程度,提示病变血供丰富,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

具很高特异性,假阳性很少。

其他良性病变和绝大部分恶性病变无此特征,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可达90%以上。

因此可作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但在血管瘤体积较小如直径<1cm或有瘤内机化、钙化、栓塞形成时可没有“过度填充”表现,此时不能完全排除血管瘤的存在。

2)原发性肝癌:

血供丰富,动脉相“提前灌注”,血池相常表现为“一般填充”。

3)转移性肝癌:

血供多不如原发性肝癌,常表现“不填充”。

4)肝囊肿、脓肿:

无血供,血流灌注和血池显像均表现“不填充”。

8.肾上腺皮质显像原理:

胆固醇是肾上腺皮质合成类固醇激素(steroidhormones)的基本原料,肾上腺皮质细胞摄取胆固醇的速度和数量与皮质的功能状态有关。

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固醇类似物引入体内后,其体内分布、代谢途径与非放射性胆固醇相同,可用于肾上腺皮质显像(adrenocorticalimaging)。

显像剂:

常用显像剂有131I-6-碘甲基-19-去甲基胆固醇(NP-59)、131I-19-碘化胆固醇(NM-145)、131I-6-碘代胆固醇(131I-6-iodocholesterol,131I-6-IC)等。

成人剂量为37MBq(1mCi)/1.7m2体表面积,儿童酌减。

临床应用:

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性疾病的诊断 

2)皮质醇增多症术后残留组织功能判定和复发灶的检出 

3)异位肾上腺的定位诊断 

4)肾上腺皮质癌及转移灶的辅助诊断

髓质显像的原理:

间位碘代苄胍(metaiodobenzylquanidine,MIBG)是去甲肾上腺素(NE)的类似物,可选择性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受体。

因此用131I或123I标记的MIBG可使富含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肾上腺髓质显影。

在体外用r照相机或SPECT即可进行肾上腺髓质显像(adrenalmedullaryimaging)。

 与NE不同的是,MIBG不与突触后受体结合,不能产生类似NE的药理作用;但MIBG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受体结合后,可通过再摄取机制储存于囊泡中,有可能加速囊泡内贮藏的NE排出,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因此,在注射显像剂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速度不能太快,如有不适反应,应暂缓或停止注射。

显像剂:

 131I-MIBG:

成人剂量为37~74MBq(1~2mCi),儿童酌减。

123I-MIBG:

成人剂量为185~370MBq(5~10mCi)或370MBq(10mCi)/1.7m2体表面积。

临床应用:

1)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 

2)非嗜铬细胞瘤的辅助诊断

9.肺灌注显像原理:

肺毛细血管直径约为10μm,放射性颗粒直径为20~90μm,肺毛细血管约为2800×108个,注入的放射性颗粒为20万~70万个,体内有效半衰期为2~6h

显像剂: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MAA)或微球(HAM)

99m Tc-MAA 

 99m Tc-HAM

肺通气显像原理:

吸入<10μm的放射性微粒,放射性微粒沉积并附着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有效半减期为1~8h

显像剂:

放射性气溶胶:

 99m Tc-DTPA;  99m Tc-HAS

锝气体(Technegas)

临床应用:

1)肺血栓栓塞症

●高度可能性:

大于或等于2个肺段的灌注缺损,肺通气显像与X胸片均未见异常;

大于或等于2个亚肺段和1个肺段的灌注缺损,肺通气显像与X胸片均未见异常;

大于或等于4个亚肺段灌注缺损,肺通气显像与X胸片均无明显异常。

●中度可能性:

1个亚肺段与通气显像不匹配的肺灌注缺损;

肺灌注显像缺损区与X线胸片病变范围不相等。

●低度可能性:

肺灌注显像呈非节段性缺损,其它显像基本匹配;

肺灌注显像只有1个孤立的小缺损区,其它显像不匹配。

2)肺减容手术前后功能评价与预测

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评价

10.甲状腺吸碘率的结果分析

正常值范围(不同地区有差别)

2h:

10%~30%

4h:

15%~40%

24h:

25%~60%

一般规律:

服用131I后甲吸逐渐增高,24h达高峰,青少年和儿童略高于成人,女性略高于男性 

临床意义 :

1)甲亢的诊断和治疗 

2)甲减的诊断 

3)甲状腺肿的诊断 

4)甲状腺炎的诊断 

5)有效半衰期的测定

11.甲状腺显像的原理:

将一种进入人体后能被甲状腺细胞选择性摄取的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如131I-NaI或99mTcO4- 等引入患者体内。

一定时间后用特定的核医学显像仪器,如SPECT、r相机等,探测甲状腺内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所发出的r射线,即可得到反映甲状腺部位、形态、大小及功能等信息的甲状腺影像。

显像剂:

 131I

影像分析:

1)正常图像

位置:

正常甲状腺影位于颈前正中。

形态:

呈蝴蝶形,分左右两叶,前下方通过峡部相连。

约17%的正常人可见锥状叶显示。

大小:

每叶上下径约为4.5cm,横径约2.5cm。

两叶发育可不一致,甚至一叶缺如。

放射线分布:

甲状腺内显像剂分布基本均匀。

当显像剂为99mTc,可见唾液腺,口腔、鼻咽部甚至胃的影像。

2)异常图像

主要表现为甲状腺位置、大小、形态和显像剂分布异常。

位置异常常见于异位甲状腺,大小异常可表现为甲状腺体积的增大或减小,形态异常多表现为甲状腺形态的不规则或不完整,显像剂分布异常可表现为弥漫性分布异常和局灶性分布异常。

临床应用:

 

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2)胸骨甲状腺肿

3)在甲亢中的应用:

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多表现为外形增大,腺体内显像剂分布

弥漫性异常增浓,周围组织本底较低。

4)甲状腺肿

5)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6)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及性质的判定 

甲状腺结节核素显像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热结节”

(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先天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

1%

“温结节”

(结节显像剂分别无异常)

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瘤、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炎

4~5%

“凉结节”

(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

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囊性变、大多数甲状腺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内出血或钙化

10%

“冷结节”

(结节几无显像剂分布)

20%(单发结节)

0~18%(多发结节)

“冷(凉)结节”的良恶性鉴别

良性病变

恶性病变

影像特征

结节轮廓清晰,

边界规则

结节轮廓不清,甲状腺变形;

结节所在侧叶无肿大;

分布缺损区横贯一侧叶,呈断裂样改变;

一侧叶整体呈分布缺损区,且向对侧扩展

99mTcO4-显像

“热(温)结节”

“冷(凉)结节”

131I显像

“冷(凉)结节”

“冷(凉)结节”

肿瘤阳性显像

“冷(凉)结节”

“温结节”,“热结节”

甲状腺动态显像

血流灌注减少

血流灌注增加

 

12.肾动态显像的原理:

肘静脉“弹丸”式注射显像剂,动态采集血流灌注、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摄取、分泌、到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的整个过程。

肾脏ECT包含了(动态显像、肾图及相应GFR或ERPF的测定)

灌注显像:

反映肾血流  1~2s/帧,共60s 

动态显像:

反映肾功能 30~60s/帧,共20~40min 

灌注显像:

反映肾血流  1~2s/帧,共60s 

动态显像:

反映肾功能 30~60s/帧,共20~40min 

显像剂:

肾小球滤过性显像剂:

  99mTc-DTPA(二乙三胺五乙酸)

肾小管分泌性显像剂:

 99mTc-MAG3(巯乙酰三甘氨酸)

99mTc-EC(半胱氨酸)  131I-OIH(邻碘马尿酸);

方法:

病人准备:

常规饮水,显像前排空膀胱。

 

体位:

仰卧位,后位采集。

 

操作程序:

肘静脉“弹丸”式注射,连续双肾动态采集。

 

图像处理:

勾画感兴趣区(ROI),专用软件计算、处理,得出血流灌注及功能曲线,并根据显像剂类型(99mTc-DTPA、99mTc-EC)计算出相应的GFR或ERPF值。

临床应用:

1.了解双肾功能及上尿路通畅情况

2.了解双肾功能及上尿路通畅情况

3.诊断上尿路梗阻

4.鉴别肾实质功能受损和尿路梗阻的异常肾图

5.移植肾的监测

6.了解患肾残留功能

1.肾输尿管术后疗效观察

肾图的正常形态:

正常肾图由陡然上升的放射性出现段(a段)、示踪剂聚集段(b段)和排泄段(c段)组成。

a段:

反映肾动脉的血流灌注相 

b段:

反映肾皮质功能,即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

 

c段:

经肾集合系统排入膀胱过程,与上尿路通畅和尿流量有关。

常见异常肾图

1)持续上升型:

a段基本正常,b段持续上升,未见c段出现。

单侧出现时,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

2)高水平延长型:

a段基本正常,b段斜率降低,上升较慢,此后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未见明显下降的c段。

多见于上尿路梗阻伴明显肾盂积水。

3)抛物线型:

a段正常或稍低,b段上升缓慢,峰时后延,c段下降缓慢,峰型圆钝。

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肾功能受损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

4)低水平延长型:

a段低,b段上升不明显,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

常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和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

偶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当梗阻原因解除,肾图可很快恢复正常。

5)低水平递降型:

a段低,无b段,放射性计数递减,且较健侧同一时间的计数低。

见于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

6)阶梯状下降型:

a、b段基本正常,c段呈规则的或不规则的阶梯状下降。

见于尿返流和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致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

7)单侧小肾图型:

较对侧正常肾图明显缩小,但其形态正常,a、b、c段都存在,可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先天性小肾脏和游走肾坐位采集肾图。

13.骨显像的原理:

将趋骨性显像剂引入体内,随血流到达全身骨骼,与羟基磷灰石晶体和有机质结合而沉积于骨内。

用显像仪器于体外探测显像剂在体内的分布,从而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血供和代谢情况。

显像剂在骨骼的聚集反映骨骼的血流、代谢、成骨和破骨的状态,并不反映病变的性质。

因而——灵敏度高、特异性低。

浓聚区-“热区”;稀疏缺损区-“凉区或冷区”

显像剂:

 99mTc-MDP(亚甲基二膦酸盐)

方法:

1)病人准备:

给药后多饮水排尿,提高影像清晰度。

排空膀胱,避免尿液污染皮肤和衣裤。

取下金属物品。

2)给药方法:

iv:

20-30mCi(740-1110MBq)

影像分析

正常骨显像的图像特点:

左右对称,核素分布均匀;扁平骨>长骨;长骨的骺端>骨干;粗大的长骨>细小的长骨;大关节>小关节;双肾及膀胱显影;鼻窦区可浓聚

异常骨现象:

1)“冷”“热”混合型损伤:

病变长期不愈,溶骨;骨活性增加,或多病灶中心,成骨与破骨活动互占优劣,此消彼长,交替出现或互融并存,致冷热区数目不定,大小形状不规则不完整,混合存在。

多见于无菌性骨坏死、骨折不良愈合、骨髓炎或骨感染、骨巨细胞瘤、多发骨髓瘤、骨转移癌等。

2)“炸面圈”或“甜面圈”型(doughnut):

病灶中心呈冷区,而环绕冷区周围呈现环形热区。

表示病灶中心以溶骨破坏为主,占优势,而四周伴随不同活跃程度的成骨性骨损伤修复。

3)“超级影像”(superbonescan):

全身骨放射性摄取从整体上出现显

著、普遍的异常增高,相对均匀对称,软组织本底活性很低,影像非常清晰,肾及膀胱常不显影。

常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恶性肿瘤弥漫性骨转移、软骨病等。

机制是弥漫性成骨反应。

4)“闪烁”现象(flaresign):

某些肿瘤经过治疗后一段时间临床表现明显好转,但骨显像复查却见转移部位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而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退或改善。

机制是骨愈合修复改善,多见于放疗后。

5)骨外组织摄取:

钙化/坏死/放疗/积液/肌炎

临床应用:

骨转移癌早期诊断、原发性骨肿瘤、骨创伤、骨坏死、骨炎性疾病(感染、免疫)、代谢性骨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判断股骨头等假体植入(人工关节置换)后的松动和感染、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HPO 

14.脑显像的原理:

注入穿透BBB入脑组织的显像剂,其与血流量成正比,稳定停留,用SPECT和PET进行显像以获得脑血流灌注影像

显像剂:

 

SPECT:

锝[99mTc]-双半胱乙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