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435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脑中的PCB元件.docx

电脑中的PCB元件

对新手用户来说,他们对板卡上的元器件知之甚少,不清楚这些元器件对板卡的稳定性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更别提如何来识别和辨别这些元器件的优劣。

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帮助新手来认识和辨别板卡上的各种元器件,让大家在购买板卡时做到心中有数。

在多数情况下,PCB本身被普通用户所忽视,而厂商却在不停地宣传如多层PCB、两倍铜PCB等新技术。

那么,PCB的层数对板卡又有什么影响?

如何分辨PCB的层数?

两倍铜等技术会带来怎样的好处?

别急,看完本文,你将会得到完整的答案。

怎么方便怎么来—PCB的诞生

相信不少玩家肯定还记得物理电学课程上的情景:

在电学课程上,学生需要手动将各种各样的线路连接起来直到完成工程。

在稍微复杂一些的电子实验课上,一个实验甚至需要连接上百条线路。

这些线路都采用普通的铜导线,外皮是绝缘塑料。

很显然,实验的结果暂且不说,光是连接这些线路就令人头疼。

如果没有PCB,Corei7860处理器的1156个针脚都使用铜线连接的话,那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

技术总是向着更方便和更简洁的方向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的1925年,美国人CharlesDucas首次成功在绝缘的基板上印刷出线路图案,再以电镀的方式建立导体作为连接线,第一次诞生了印刷电路板的概念。

数年后的1936年,奥地利科学家保罗·爱斯勒(PaulEisler)在英国首次展示了他的箔膜技术,这成为现代PCB的里程碑事件。

时至今日,PCB已经进化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但无论最终产品如何改变,CharlesDucas首次使用的“加成法”和PaulEisler发明的“减成法”,依旧是PCB生产的最重要方法。

从英文单词的原意来说,PCB(Printedcircuitboard)或PWB(Printedwireboard),都可翻译为印刷线路板。

通过印刷,生产者能通过大规模生产,迅速制造出复杂的线路。

和原始的线路插接相比,一次PCB的模具制造就可以生产成千上万个完全相同、几乎不会有任何错误的产品。

相比之下,手工接插件无论是效率还是良品率,都差得太远了。

像夹心饼干一样简单—PCB层叠式结构

PCB和夹心饼的结构类似,面饼类似PCB的铜箔,在PCB的制造过程中,铜箔在腐蚀完成后和其它材料一起压合使用。

饼干的夹心馅料可被认为是PCB的绝缘层——绝缘层材料一般是包裹在玻璃纤维中的树脂。

绝缘层在PCB制造过程中通过高温融化、高压压制后和铜层紧紧贴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我们看到的PCB。

在多层PCB的导通孔中,除了上面讲的贯通整个PCB的过孔,还有盲孔和埋孔。

比如6层PCB的PCB的第一层和第六层需要连接会使用过孔,过孔贯穿整个PCB;如果第三层和第六层(表层)需要连接,则打一个盲孔,盲孔只从PCB第六层打孔到第三层,其它的层都不通;如果第二层和第四层需要连接(全部非表层),那么只打穿二、三、四这三层,第一层和第五、第六层是不通的,这种孔叫做埋孔。

像夹心饼干一样的PCB,图中所示为4层PCB的结构

决定夹心饼干层数的是面饼的数量,决定PCB层数的是铜箔的层数。

PCB的层数,是指PCB拥有可以独立布线的铜箔(或其它导电材料,本文仅使用最常见的铜做说明)的数量。

最原始的PCB只有1层,也就是铜箔只出现在基板的一面。

这种类似“意大利馅饼”的最原始的PCB走线是不能交叉的,如果遇到两条线路“抢道”的情况,除了绕行外,只有采用额外连接的绝缘线(俗称“飞线”)的方法才能完成设计,劣势非常明显。

图示为PCB中的各种孔

很快双层PCB开始出现,这种PCB在绝缘层的两端都粘贴了铜箔。

但如果PCB正面的线路想利用PCB背面的铜层来导通,应该如何设计呢?

其实仔细观察下烤饼的结构就可以发现,为了释放烤饼内部的压力和气体,烤饼上会被扎出许多小洞,于是导通孔开始被设计在PCB上。

导通孔是PCB上一些填充或者包裹了可导电材料的小洞。

这些孔可以连接多层PCB之间的铜层,让电流顺利通过。

由于导通孔的存在,PCB的线路可以被设计得更加复杂,进一步拓宽了PCB的实用性。

如果说双层饼干只能夹一种馅料,那么三层饼干就可以夹两种,四层饼干就可以夹三种馅料,一定程度增加馅料无疑会让饼干味道更独特。

PCB也是如此,在双层PCB发明后,人们就想到了3层PCB——只要在双层PCB的任意一层上再覆盖绝缘层,外端再贴上铜箔就可以了。

再加一层就是4层PCB,继续往上加还能做出5层、6层等PCB结构。

从目前的工业能力来说,已经能设计出100层PCB。

只不过这种PCB用处不大——谁喜欢吃20层馅料的饼干?

一般使用10层、12层PCB的板卡产品已经非常高端了。

不过PCB和饼干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夹心饼干多为奇数层,而PCB则多为偶数层,比如4层、6层、8层等。

奇数层PCB罕见是有原因的:

在PCB完成粘合制造后冷却时,由于金属层和绝缘层(多为树脂材料)收缩系数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张力。

在奇数层的PCB中,这种张力是不平衡的,会导致PCB弯曲甚至拉断线路并最终降低成品率。

那么PCB层数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一般来说,多层PCB通过合理布线,能降低干扰、提高频率,产品稳定性更强,多使用在需要高频率、高稳定性的顶级产品上,1.通孔法

上文介绍了PCB中的几种导通孔,通过观察导通孔,也能一定程度识别出显卡是否采用了6层以上的PCB。

对采用4层PCB的显卡来说,中间两层是接地层和电源层,上下两表层则是信号层。

表层信号需要沟通肯定会打穿PCB使得整个孔透光(过孔)。

对采用6层以上PCB的显卡来说,除去中间的接地层和电源层,上下各有两层信号层,信号层之间的信息沟通不一定需要打穿整个PCB(埋孔或盲孔)。

因此,在判断PCB层数时可以查看PCB上的通孔情况。

如果PCB正面的每一个孔都能在背面找到相应的孔,或这些孔都透亮,那么此PCB肯定是4层。

反之,PCB正面只有一部分孔能在PCB背面找到相应的孔,那么该PCB有可能采用了6层甚至8层。

这种方法判断成功率尚可,但部分PCB在设计过程中会留下一些特殊的“孔位”(并非用于打穿PCB),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这种情况。

2.布局法

一块显卡上最基础的部分是供电部分、显存、GPU、输出接口,这几个部分之间必须要有线路连接。

由于4层PCB只有上下表面两层为信号层,因此在4层PCB的显卡上,芯片到供电、芯片到输出接口、显存到GPU等所有线路全部位于正反两面PCB。

但如果显卡上有一部分线路“离奇失踪”,在表层没有找到,那可以肯定该显卡至少采用了6层PCB。

这类“离奇失踪”的线路常见于GPU到输出部分的走线和显存到GPU的走线。

特别是显存到GPU的走线极为密集,如果不出现在表层,则可以确定这款显卡至少采用6层PCB。

另外,一些刀卡由于PCB面积狭小,只能使用6层甚至8层PCB来保证合理走线。

而一些看起来很长、很有“卖相”的显卡,却由于PCB面积足够大,走线空间宽裕而使用4层PCB。

总体而言,使用布局法分析显卡PCB层数也有局限,这种方法要求用户有一定的线路知识,因此布局法仅供参考之用。

在上一期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PCB结构基础知识、以及观察PCB层数的一些方法。

在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PCB其它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

比如为什么PCB会有不同的颜色?

不同颜色的PCB会影响性能吗?

PCB上镀金和镀银、镀铜有什么差别?

对于这些问题将为你一一揭开。

花花绿绿谁高贵PCB颜色揭秘

没有涂覆阻焊漆的PCB铜层暴露在空气中极易氧化

从上期的介绍中,我们知道PCB正反两面都是铜层,在PCB的生产中,铜层无论是采用加成法还是减成法制造,最后都会得到光滑无保护的表面。

铜的化学性质虽然不如铝、铁、镁等活泼,但在有水的条件下,纯铜和氧气接触是极易被氧化的。

因为空气中存在氧气和水蒸气,所以纯铜表面在和空气接触后很快会发生氧化反应。

由于PCB中铜层的厚度就很薄,因此氧化后的铜将成为电的不良导体,会极大地损害整个PCB的电气性能。

为了阻止铜氧化,也为了在焊接中让PCB的焊接部分和非焊接部分分开,还为了保护PCB表层,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涂料。

这种涂料能够轻松涂刷在PCB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并阻断铜和空气的接触。

这层涂层就叫阻焊层,使用的材料叫做阻焊漆。

既然叫漆,那肯定有不同的颜色。

没错,原始的阻焊漆可以做成无色透明的,但PCB为了维修和制造方便,往往需要在上面印制细小的文字。

透明阻焊漆只能露出PCB本底色,无论是制造、维修还是销售,外观都不够好看。

因此工程师们在阻焊漆中加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最后就形成了黑色或者红色、蓝色的PCB。

黑色的PCB难以看清走线,为维修带来了困难

从这一点来看,PCB的颜色和PCB的质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黑色的PCB和蓝色PCB、黄色PCB的差别在于最后刷上的阻焊漆颜色不同。

如果PCB设计、制造过程完全一样,颜色不会对性能产生任何影响,也不会对散热产生任何影响。

特别是黑色PCB,由于黑色将PCB表层走线几乎全部遮住,会对后期的维修造成很大困难,反而是不太方便制造和使用的一种颜色。

因此近年来人们渐渐改革,放弃使用黑色阻焊漆,转而使用深棕色、深蓝色等阻焊漆,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制造和维修。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基本清楚了PCB颜色的问题,颜色并不代表高档或者低档。

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是因为厂商喜爱使用黑色PCB来制造高端产品,用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制造低端产品。

总结一句话就是:

产品赋予了颜色含义,而不是颜色赋予了产品含义。

金、银、铜PCB上用什么好?

颜色说清楚了,再来说说PCB上的贵重金属吧!

一些厂商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会特别提到自己的产品采用了沉金、镀银等特殊工艺。

这种工艺又有什么用处呢?

PCB表面需要焊接元件,就要求有一部分铜层暴露在外用于焊接。

这些暴露在外的铜层被称为焊盘,焊盘一般都是长方形或者圆形,面积很小。

在上文中,我们知道PCB中使用的铜极易被氧化,而在刷上了阻焊漆后,唯一暴露在空气中的就是焊盘上的铜了。

如果焊盘上的铜被氧化了,不仅难以焊接,而且电阻率大增,严重影响最终产品性能。

所以,工程师们才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保护焊盘。

比如镀上惰性金属金,或者在表面通过化学工艺覆盖一层银,要不然干脆用一种特殊的化学薄膜覆盖铜层,阻止焊盘和空气的接触。

PCB上暴露出来的焊盘,铜层直接裸露在外。

这部分需要保护,阻止它被氧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金还是银,工艺本身的目的都是阻止被氧化、保护焊盘,在接下来的焊接工艺中确保良品率。

不过采用不同的金属,会对生产工厂使用的PCB的存放时间和存放条件提出要求。

因此PCB厂一般会在PCB生产完成交付客户使用前,利用真空塑封机器包装PCB,最大限度地确保PCB不发生氧化损害。

而在最后元件上机焊接之前,板卡生产厂商还要检测一次PCB的氧化程度,剔除氧化PCB,保证良品率。

最终消费者拿到的板卡,已经经过了各种检测,长时间使用后的氧化几乎只发生在插拔连接部位,对焊盘和已经焊接好的元件,则没有什么影响了。

由于银和金的电阻更低,那么在采用了银和金等特殊金属后,会不会减少PCB使用时的发热量呢?

我们知道,影响发热量的最大因素是电阻。

电阻又和导体本身材质、导体的横截面积、长度相关。

焊盘表面金属材质厚度甚至远低于0.01毫米,如果采用OST(有机保护膜)方式处理的焊盘,根本不会有多余厚度产生。

如此微小的厚度(或者几乎没有厚度)所表现出来的电阻几乎等于0,甚至无法计算,当然也不会影响到发热量了。

有利有弊两倍铜是什么?

两倍铜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技术。

这项技术由于对PCB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帮助,早已被使用在对稳定性要求极为严格的军用设备、巨型计算机等特殊场合下。

不过近来随着PC对性能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它才以两倍铜的名称出现在用户面前。

两倍铜技术也和PCB的结构有关。

通常情况下PCB中的铜层是这样规定的:

一盎司(约28.35克)重的铜,均匀分布在一平方英寸(929.0304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形成厚度约为0.035毫米厚的铜箔,称为一盎司铜箔。

而两倍铜特点在于在同样的面积(929.0304平方厘米)上使用了两盎司重量的铜,最终可以得到厚度约0.07毫米的两盎司铜箔。

两倍铜技术结构

使用更厚的铜箔可以有效降低电阻,并能提升PCB承载电流的数值。

比如采用一盎司铜箔设计PCB,在设计线宽为2mm的时候,最大电流通过能力只有4A,如果采用两盎司铜箔,则上升至4.3A,最大电流通过能力增加了10%左右。

同理,在电流不增大的情况下,铜箔更厚,电阻更低,则能降低产品使用中的发热量,这也是两倍铜的有利因素。

既然铜层增厚了,是不是两倍铜的产品PCB看起来一定比传统的一倍铜产品更厚呢?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目前两倍铜技术只在PCB的电源层和接地层采用,厚度仅仅增加0.07毫米,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出来。

此外,PCB的厚度并不仅仅只和铜箔相关,PCB中绝缘层对PCB的厚度也有很大影响。

由于各类PCB绝缘层厚度存在差异,有可能出现10层PCB主板与4层PCB主板厚度完全相同的情况,所以我们无法从外观上判断一块主板是否采用了两倍铜技术。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两倍铜技术带来的也不全是优点。

采用两倍铜后,PCB的铜箔会更厚一些,这就需要更厚的绝缘层材料。

但此时又有新的问题产生,绝缘层的厚度和PCB的特性阻抗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绝缘层越厚,特性阻抗越高。

而更高的特性阻抗会严重影响产品在高频率下的稳定性。

为了降低特性阻抗,厂商会在对频率要求较高的产品如显卡上采用极薄的绝缘层,此类极薄绝缘层遇上较厚的铜箔,会在铜箔空隙处产生沟槽导致PCB无法良好粘贴,最终报废。

因此两倍铜技术在PCB中的设计和应用还只限于特定产品。

目前主板上两倍铜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这是因为主板PCB的绝缘层较厚,PCB层数较少。

而显卡上两倍铜技术尚未大规模铺开,最终是否全面应用两倍铜技术还需要视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而定。

本期看点

1.对PCB的颜色,我们始终记住:

产品赋予了颜色含义,而不是颜色赋予了产品含义。

2.PCB上使用金、银、铜等材料处理焊盘,是为了保证焊接可靠和抗氧化,并不会对稳定性和发热量带来影响,更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使用。

3.两倍铜技术虽然能有效降低温度、提供更高的电流,但也有一定的缺陷。

我们花了两期时间为大家介绍了

PCB的相关内容。

如果说PCB是主板的“身躯”,那么芯片组就是主板的“大脑”和“脊椎”。

这些重要的“大脑”和“脊椎”都有哪些功能、有什么作用呢?

本期就带大家进入主板芯片组的世界。

说起CPU,大家都认为是整台电脑中最重要的部件;说起GPU,大家也会认为没有它不能显示绚丽的3D画面。

那么说起芯片组,大家又有什么看法呢?

芯片组是主板最核心的部分,它决定了主板的性能高低。

以往,参照在主板上所处位置的不同,芯片组又分为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其中,北桥芯片又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它们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而现在,芯片组又呈现了融合的趋势,从双芯片到单芯片,从单芯片到逐渐被CPU“吞噬”,这个过程又是怎么回事呢?

PC系统中的物流中心—芯片组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CPU就像系统的大脑,负责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

但这些数据是谁送过来,谁调配出入的呢?

这就得找我们本期的主角—芯片组了。

双芯片时期的芯片组结构示意图,看起来颇为复杂

芯片组的作用是配合CPU和其它设备,根据系统给出的命令,把CPU需要的数据合理分配,该存储的存储,该读取的读取,该删除的删除。

如果把电脑比喻为一个大工厂的话,CPU是生产与控制中心,内存是物料中转站,硬盘是仓库,芯片组则是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根据生产中心的需求,将大工厂内的物料按需调配,并保证这些物料在传输过程中不出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流中心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物流中心,生产中心肯定无法顺利得到原材料供应,也就不可能完成生产任务,至于仓库和物料中转站就更难以顺利运转了。

没有芯片组这个物流中心发挥作用,整个系统肯定会处于乱糟糟的瘫痪地步。

那么这个物流中心到底怎样调度数据的呢?

不要着急,芯片组自有一套好办法,请继续往下看吧!

条条大路通罗马—芯片组的总线

说起芯片组,有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总线。

总线的名字看起来很奇怪,实际上理解却很简单。

打比方来说,京广铁路是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北京到广州的绝大部分货物、客源都得走京广线。

总线,就是电脑的京广铁路,CPU到北桥、北桥到南桥、显卡到北桥都需要修路,这些路就像生活中的铁路一样,将各个重要的“点”串联起来。

没有京广线,北京到广州的物流客流就不通畅;没有总线,系统中各个地方的数据传输肯定无法保证。

说到这里,总线的作用就呼之欲出了—总线是连接主板或安装在主板上的各个重要部件之间的“交通要道”,几乎所有的数据流都得服从总线的调配。

单芯片结构示意图,整个系统看起来要简洁一些

那么总线和北桥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想想,京广线这么庞大的铁路,肯定得安排一个专门的调度机构,要不然列车根本就不能正常运行—你要往北,我就偏往南,大家很快就堵在一起了。

北桥内部包含了总线的调度部分,专门负责各种各样的数据传输调度。

传统的架构中,CPU只能通过前端总线和北桥链接,而前端总线又负责了CPU和南桥、CPU和显卡等重要部件的通讯,在这种情况下,北桥就只好根据“先来后到、轻重缓急”来区分这些数据传输要求,着急的排在前面,不慌的排在后面。

如果没有北桥内部的总线调度机构,所有的数据都得挤在一起,谁也别想落个好。

早期的芯片组分工非常清楚,因此最终产品也是“分居”的—北桥和南桥各司其职。

北桥负责疏通CPU、内存、显卡、南桥之间的数据,南桥负责硬盘、网络、声卡、USB等设备的数据并通过北桥传输给CPU等重要部件。

南桥和北桥之间的数据沟通采用专门的总线连接。

不过,随着时间发展,这种“分权合作”的方式很快又不能满足需求了,接下来,总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分权合作还是中央集权—芯片组总线的进化过程

我们说过,传统的架构中北桥拥有总线的调度权力。

最典型的情况出现在Pentium4、Core2Duo、AthlonXP等处理器以及与之搭配的芯片组上。

这些处理器都通过前端总线和北桥相连。

也就是说,前端总线是CPU统管系统、收发数据的唯一通道。

这样做在早期的好处很多,比如数据设计简单、传输速度也不错,集成化的北桥也能很好的满足系统数据传输“分工明确”的需求。

不过随着CPU的性能渐渐提高,前端总线的传输带宽却难以跟上CPU对数据带宽“饥渴”的需求。

比如Core2Duo的最高主频普遍提升到了2.8GHz甚至3GHz,但前端总线频率始终难以跨越1.6GHz这个门槛。

这样发展下去肯定会阻碍CPU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技术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

与其让CPU在不断的等待中浪费时间,干脆另外修一条路,直接通向内存甚至GPU。

这就好比京广线不够用了,干脆再修一条京九线,不但大大缓解了京广线的压力,还能带来不少的好处。

在CPU内置了内存控制器后,由于CPU读取内存数据不再需要经过北桥,步骤少了一环,需要的时间也少了不少,数据延迟大大降低。

但是,这条路修起来之后,会对“物流中心”芯片组产生什么影响呢?

这就是芯片组从双芯片到单芯片的转折点了。

合二为一还是兼并联合—越来越“小”的芯片组

CPU有了内存控制器,芯片组的作用就大大弱化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发布了Athlon64处理器后,作为当时AMD平台最大芯片组提供厂商的NVIDIA,干脆将原有北桥剩下的PCI-E总线和其它设备以及南桥“打包”,做成单芯片nForce4出售。

从此开始,芯片组功能弱化、CPU集成化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

相比AMD,新一代的英特尔Corei7/i5/i3处理器就更进一步,北桥已经和CPU“合为一体”,因此在主板上只布置了功能类似于南桥的单颗芯片,这也是P55、H55芯片组都是单芯片产品的根本原因。

CPU彻底“吸纳”了内存控制器和PCI-E总线控制器等重要部件后,主板上的重要功能就基本上全部被CPU“包圆”了。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在不远的未来,南桥所统管的磁盘、外设类的控制器很可能都会被CPU“包容并兼”,那个时候芯片组就彻底“消失”。

除了BIOS、供电、I/O接口等设备所需的芯片外,主板上就只剩下大量的插槽和接口。

总的来说,从早期的主板上遍布芯片,到芯片组分工协作,以及现在的单一芯片,未来的主板将很可能只剩下插接件。

这符合人们追求更简约、更简单的生活的要求。

本期看点

1.芯片组是主板的“大脑”,在整个PC系统中起到物流中心的作用。

2.北桥芯片是芯片组起主导作用的部件,负责数据传输的调度工作。

南桥芯片则主要负责I/O接口的控制,I/O总线的通信,比如USB、SATA、音频、键盘等,都是交由南桥来管理和协调。

3.传统架构芯片组的很多功能都整合到了CPU当中,当芯片组越来越简单的时候,主板的重要性也在逐渐降低,PC系统的结构也会更加简单。

更高阶的游戏应用催生了双卡乃至多卡互联技术

尽管现在单颗GPU的运算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但对于很多极限玩家而言仍然不够用。

例如在一些大型3D游戏中,我们将画面调节到1920×1080甚至更高的分辨率,开启高倍抗锯齿功能之后,即便是顶级显卡也不一定能够独力承担下来。

俗话讲“一个好汉两个帮”,当一个GPU顶不住的时候,还可以为它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来帮忙。

NVIDIA的多路显卡技术叫做SLI,而AMD的多路显卡互联技术叫做CrossFire。

目前二者的驱动程序最多可以支持4个GPU核心参与运算,但具体到主板端,支持NVIDIASLI技术的主板可以使用3块显卡(3×1模式),或者使用两块双“芯”显卡组成QuadSLI(2×2模式),但是不能支持4×1模式;AMD的CrossFire组件方式更加灵活,可以是4×1模式,也可以是2×2模式。

一般来讲双路SLI和CrossFire并不能达到,两倍于单卡的效果,而是要乘以一个系数,如1.8倍或者1.6倍;多卡互联的情况也是类似的,随着显卡数量的增加,性能的增加并不与成本的增加值成比例。

并不安于现状的GPU

上面我们说到,GPU除了能用作图形渲染任务之外,还有余力去做一些其它用途。

套用《蜘蛛侠》里的一句话: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GPU并不满足于现状,于是便打起了从CPU、声卡哪里分得更多“蛋糕”的主意。

说起这段故事,还得追溯到NVIDIAGeForce8800GTX年代,那时候NVIDIA发布了一个名为“CUDA”的程序开发包。

简单来讲,就是利用CUDA这个平台,让更多以前需要CPU来处理的任务,包办给GPU去运算。

随着开发进程的加速,支持CUDA的应用越来越多,软件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对于PC用户来讲最主要的两个用途就是压缩文件和CUDA解码高清视频的应用。

CUDA发布后,AMD方面也发布了Stream通用加速技术,究其原理与CUDA非常相似,但二者之间没有办法融会贯通。

为了解决两者通用的问题,2009年初,不少IT巨头牵线组成了OpenCL通用计算联盟,共同致力于推动CPU、GPU、DSP(数码设备的专用处理器)以及其它一些专用设备的通用化进程。

除此之外,GPU也在扮演一些其它的角色,例如在搭配了HDMI接口之后,GPU甚至能够对高清视频中所包含的声音信号进行处理,而这在以前是音效芯片的专利,现在GPU的用途正在进一步扩大。

元器件逐个数5从PWM看主板供电设计

主板没电怎么玩?

作为一台电脑的平台和基础,主板不仅仅承载了所有的配件,还为这些配件提供“动力”保证。

主板的供电设计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宣传广告、介绍文章中看到诸如“超级24相供电设计”、“豪华5+1供电方案”等字眼。

多相供电有什么好处,“+1”之类的设计又代表什么?

其实这些都不难,现在就带你了解主板供电设计的方方面面。

主板供电的发展之路,从一相开关供电谈起

主板供电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从早期的线性供电,发展到今天的开关供电,已经再难寻觅更大的突破。

那这所谓的开关供电是怎么回事呢?

别急,马上为你揭晓答案,我们得从最基础的一相开关供电看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