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42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docx

第1单元《冷与热》教参朱改

冷与热

本单元引导学生研究常见的冷与热现象,设计了《知冷知热》、《热胀冷缩》、《热的传递》和《谁的传热本领强》等四课。

教材用科技史导入,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热水和冷水进行感知和测量,在知道冷、热是物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开展观察、实验、测量、制作、调查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使用温度计;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热传递现象,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不同以及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本单元教材设计了观察、实验、测量、制作、调查等系列探究活动,力图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乐意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意识到人类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在不断的发明创造。

本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进行实验分析的能力。

单元页通过文字、图片展示冷、热的环境及对冷热的感受,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提供学生进行研究的方向:

知冷知热,从感知、测量温度开始。

本单元教学时间可安排7~8课时。

 

第1课:

知冷知热

本课书是本单元的基础课,试图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由感性的了解冷热到定量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准确地判断冷热环境,为接下来学生认识在冷、热环境中物体的不同变化、热能传递规律奠定了基础。

本课围绕着冷和热,按照感觉体验、实验测量的顺序,设计了感知物体的冷热和测量物体的冷热两个活动。

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体现了人类对感知冷热方法的认识过程:

科技史向学生讲述了古代制作豆豉中判断冷热的事实及用感官判断温度的方法,感知冷热活动则让学生体验用感官判断冷热的不够准确,发展到需要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并通过测量温度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测量温度是本课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将不太准确的过程。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

2、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实。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烧杯、红水温度计

演示材料演示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其他各种温度计)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1~2课时。

教学导入:

用科技史导入,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也可以先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及判断的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既是课堂的引入,也是对学生关于冷热已有经验的摸底。

活动1感觉冷热

活动目标:

1、了解运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够准确。

2、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建议:

1、这是一个学生体验活动,在操作上没有很多难度,准备好合适的材料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按程序进行操作是学生学生获得应有体验的保障。

实验之前,教师要调试好温差适度的三种水。

做到既要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又要能够达到实验的效果。

热水、冷水、温水三者之间的温差以10——15度比较合适。

教材已经提供了正确的操作程序,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要求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即由两个同学协作完成这一体验活动,让他们各用一只手分别放入冷水与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再把各自的手分别从冷水与热水中抽出来同时放入温水中进行体验。

这个活动还可以由一个学生完成,即把左、右手分别放入冷水与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感知。

两种不同的方法都让学生体验,第一种方法则可以通过对比两人的不同感受来交流对同一温水的判断的不一样,而第二种方法则由同一个人完成,就个人而言,能够比较清晰的体会到对温水判断的不一致。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可以选择先让两个同学做完后,接着每个人独立尝试。

2、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

通过描述可以整理学生的思路,回味体验的过程,同时横向对比对冷与热作出的判断的是否一样。

同时通过描述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平时用这种感觉的方法也能够感知物体的冷热,但有时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进一步提出研究的问题:

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我们需要引入温度和温度计。

活动2测量温度

活动目标:

1、能够对温度计表示的温度进行正确的认、读、写。

2、能够运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活动建议:

本活动由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同时构成了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

指导学生做好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前期准备工作。

1、认识温标。

指出我们采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

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摄氏温标的由来及其他的温标,这部分内容在课程资源中有所提及。

2、学习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温度计介绍温度计的结构和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的读、写方法。

3、完成第3页下图中的练习。

第二层: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操作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

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提出测量的一般步骤和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再由学生模仿使用温度计测量;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第4页教材右上角操作的要点,让学生尝试测量水的温度,再通过评价指导,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

2、通过对四杯水的测量练习使用温度计。

第三层:

认识常见不同的温度计。

这是本课书的拓展活动,不要求学习识记种温度计的名称,教师应尽量找到各种常见温度计的实物进行教学。

评价建议

本课教学札记

(占20行)

1.在学生描述体验温水的不同感觉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对学生的描述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规范的操作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可以组织学生对温度计的持法、读数等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在小组之间或小组内开展评价,通过评价督促学生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课程资源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物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增加或减少。

但是,用皮肤的感觉去判别温度的高低往往不可靠。

例如将两手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里浸一会儿,再同时放人温水中,两只手所感觉的冷热程度不一样,因此,通常利用水银、酒精等热胀冷缩的性质,做成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

热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原子无规则运动的一种表现。

热的本质是大量实物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者系统就越热。

热与能紧密相关。

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能,热能也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

温标:

测量温度常用的三种温标是:

华氏温标、摄氏温标和开尔文温标。

华氏温标:

在美国,使用最普遍的温标是华氏温标标。

华氏温标的32度表示的是水结冰时的温度,212度是水沸腾时的温度。

在这两个刻度之间平分成180个相等的区间,每个区间就是1度。

摄氏温标:

世界各国一般使用的是摄氏温标。

摄氏温标的0度是水结冰时的温度,而100度则是水沸腾时的温度,两者之间被均分成100个刻度,每个刻度就是1℃。

开尔文温标:

在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是开尔文温标。

开尔文温标的刻度与摄氏温标是相同的,开尔文温度加上273后就换算成了摄氏度。

因此,开尔文温标水结冰的温度是273K,水沸腾时的温度是373K。

各种用途的温度计

     体温表是一种水银温度计。

它的上部是一根玻璃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

在泡里和管的下端装有纯净的水银,管上标有温度的刻度。

由于人体温度最高不超过42℃,最低不低于35℃,所以体温表的刻度是35℃到42℃,每个小格代表0.1℃。

   “试表”时,体温表下端的玻璃泡和人体接触,因为人体温度比体温表温度高,玻璃泡中的水银受到从身体传来的热的作用,体积膨胀,就沿着玻璃细管上升,直到水银温度和人体温度相同为止。

   体温表的构造很特殊,在玻璃泡和细管相接的地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

当体温表离开人体后,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就在缩口处断开,上面的水银退不回来,所以体温表离开人体后还能继续显示人体温度。

   也可用酒精或煤油代替水银制成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家庭用来测量气温的“寒暑表”,大多是煤油温度计。

为了看起来明显,常常把煤油染成红色。

它们和水银温度计一样,都是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在工业和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电阻温度计,是根据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理制成的,它的测量范围大约是-190℃到650℃。

在低温物理、航空技术和宇宙航行研究中采用的半导体温度计,是利用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性制成的。

在600℃以上的高温测量中,要使用热电偶温度计和光学高温计。

目前测量10000℃以至更高温度的都是用原子光谱的谱线和温度的关系来计算的。

星球的表面温度是用一种叫做光度计的仪器来测量的。

测温技术的发展与温度计的发明

第一台测量温度的科学仪器是伽利略于1593年发明的,该测温器是一个颈部极细的玻璃长颈瓶,瓶中装有一半带颜色的水,并把它倒过来放在碗里,碗里也盛有带同样颜色的水。

随着温度的变化,瓶中所包含的空气便收缩或膨胀,颈中的水柱就会上升或下降。

1631年公布了法国化学家詹·雷伊(J.Rey)对伽利略测温器的改进,他将测温器的长颈瓶再倒过来(即正摆),用水的膨胀来表示冷热程度。

但管子未封口,因水的蒸发会产生误差。

在雷伊之后约2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院士们用蜡封了管口,在玻璃泡里装上酒精,并把刻度附在玻璃管上,这样的结构已接近后来的温度计。

1659年巴黎天文学家博里奥(I.Boullian)制造了第一支用水银作测温质的温度计。

以后,温度计的制作和改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第一,为了定出温标,需要确定“定点”,导致人们对冰和其他物质的熔解和凝固温度的研究,发现了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温度是恒定不变的。

第二,需找出合适的测温质,从而促进了对物体热膨胀的研究。

德国格里凯选择马德堡初冬和盛夏的温度为定点,佛罗伦萨院士们选严寒时下雨或结冰的气温与牛或鹿的体温为定点,他们还发现冰的熔点是不变的。

1688年,道伦斯(Dolence)提出用冰冻时的温度和黄油熔解的温度为定点温度。

1702年,阿蒙顿(G.Amontons)改进了伽里略测温器,他将一个球连接到一个U形管上,管中装有水银,并保持球内空气的容积不变,用U形管两臂水银面的高度差来测量球内空气的温度,他用水的沸点和冰的熔点作为定点。

第一支实用温度计是迁居荷兰的吹制玻璃的工匠华伦海特(G.D.Fahrenheit,1686—1736)制成的。

1709年开始制作酒精温度计,1714年得知阿蒙顿在水银热膨胀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制作水银温度计,并创造了净化水银的方法,使水银能在温度计中普遍使用。

他把冰、水、氨水和盐的混合平衡温度定为0°F,冰的熔点定为32°F,而人体的温度为96°F。

1724年后他又把水的沸点定为212°F。

他发现每种液体都有一个固定的沸点,且随大气压变化而变化。

这一发现对精密的计温学是个很大的贡献。

华伦海特把0°F和212°F作为基本点的刻度法至今还在美国和美洲采用,称为“华氏温标”。

法国勒奥默(R.A.E.Reaumur,1757)长期致力于酒精温度计的研究。

发现酒精(和1/5的水混合)的体积若在水的冰点时为1000单位,则到达水的沸点时将变为1080单位。

1730年制作的酒精温度计取水的冰点为零度(0°R)、水的沸点为80°R,在这两个定点中间分成80等分。

勒氏温标曾较多地在德国采用。

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A.Celsius,1701—1744)用水银作测温质,采用百分刻度法,以水的沸点为0℃,冰的熔点为100℃。

8年后把两定点对调,确立了摄氏温标。

应该指出,上面所说的摄氏温标只是旧摄氏温标,今天科学界和计量界所说的摄氏温标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来定义的,和摄尔修斯的定义完全不同,只在某些范围内有相似的取值。

开尔文

开尔文的科学活动是多方面的。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在电磁学和热力学方面。

那时电磁学刚刚开始发展。

逐步应用于工业而出现了电机工程,开尔文在工程应用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热力学的情况却是先有工业,而后才有理论。

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在工业方面已经有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然而到19世纪中叶以后,热力学才发展起来。

开尔文是热力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在热力学的发展中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贡献。

他根据盖-吕萨克、卡诺和克拉珀龙的理论于1848年创立了热力学温标。

他指出:

“这个温标的特点是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物质的物理性质。

”这是现代科学上的标准温标。

他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个主要奠基人之一(另一个是克劳修斯),1851年他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这是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

并且指出,如果此定律不成立,就必须承认可以有一种永动机,它借助于使海水或土壤冷却而无限制地得到机械功,即所谓的第二种永动机。

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趋势。

1852年他与焦耳合作进一步研究气体的内能,对焦耳气体自由膨胀实验作了改进,进行气体膨胀的多孔塞实验,发现了焦耳-汤姆孙效应,即气体经多孔塞绝热膨胀后所引起的温度的变化现象。

这一发现成为获得低温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地应用到低温技术中。

1856年他从理论研究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

这一现象后叫汤姆孙效应。

摄尔修斯

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瑞典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瑞典科学院院士。

1701年11月27日生于乌普萨拉。

他曾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受父亲影响,从事天文学、数学、地球物理和实验物理学研究。

年仅26岁便担任了乌普萨拉科学协会会长,并在大学任教。

1730~1744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1740年兼任乌普萨拉天文台台长。

摄尔修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1742年创立了摄氏温标。

这是摄尔修斯对热学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年发表了论文《温度计中两个不动刻度的观察》他把水银温度计插人正在熔解的雪中,定为冰点作为一个标准温度点;然后又把温度计插人沸腾的水中,定为沸点作为另一个标准温度点(这其中实际上暗含了正常大气压这个条件)。

并把冰点和沸点之间等分100度,所以摄氏温标又叫百分温标。

为了避免测量低温时出现负值,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而冰点定为100度。

到1750年根据他的同事M。

施勒默尔的建议,把这种标度倒转过来,以冰点为零度,沸点为100度。

开始人们称它为“瑞典温度计”,大约在1800年人们才称它为摄氏温度计。

194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名从主人”的惯例,把百分温标正式命名为“摄氏温标”,以纪念摄尔修斯。

摄氏温标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摄氏温度现在仍然是世界通用的温度数值表示方法。

摄尔修斯对温度计的制作和改进,对促进热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2课热胀冷缩

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好奇不仅仅表现在如何使用它,还表现在可能会对它为什么会这样,还会怎么样等一类的问题产生求知欲。

对温度计的研究亦是如此。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习已经学习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但对这一量具是依据什么原理进行工作的却并不清楚,这便可以成为引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

同时其他的液体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

推而广之到其他形态的物体呢?

这些都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课文以指导学生观察气体、液体两种不同温度计为引入,提出研究的问题,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3个活动,通过实验的方法分别研究液体、气体和固体受冷受热后体积会发生变化。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本课的难点: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概括同类现象的共同特征,总结出物体的一般性质。

3.能对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2.能够认真的操作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3.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既有利的地方,也有不利之处。

科学知识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温度计工作的原理。

2.了解热胀冷缩是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制作液体热胀冷实验的材料(红水、带塞的玻璃小瓶、透明的细玻璃管或塑料管)、冷水、煤油、酒精、水槽、热水。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烧瓶、气球、带导管的单孔胶塞)。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建议用2课时。

第1课时完成第1和第2个活动。

第2课时完成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及交流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导入:

通过科技史提出研究的问题。

学生已经了解温度计,并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引导学生关注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作的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教材中列举的两种温度计既代表了温度计的发展历史,同时又引出了两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两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是利用了液体、气体的什么性质制成的?

活动1自制“液体温度计”

活动目标:

1.能够模仿雷伊制作“温度计”来进行研究。

2.能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并有顺序的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能够根据不同液体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相同现象概括总结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活动建议:

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依照教材提供的思路展开。

1、制作实验装置。

这一活动环节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制作实验装置的步骤,组织交流、评议,完善制作的方案。

基本的操作步骤是:

先往小瓶内装满红水,用塞子塞紧,通过塞子插入一根透明的细管,使管子里的红水液柱上升到一个合适的高度(约高过瓶盖2厘米)。

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使管子与塞子、塞子与瓶子之间尽可能保持密闭。

2、实验记录。

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透明细管里液柱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管内的液柱在冷、热不同的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3、整理、交流。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整理实验记录,“液体温度计”在放入热水前、中、后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放入冷水中呢?

这种有序的整理将帮助学生有顺序的描述实验的现象。

这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4、在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发生这些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5、选用其他的液体进行实验。

组织学生分别选用煤油、酒精等多种液体进行实验。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并填写好教材上的记录表。

6、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在刚才实验红水的基础上,理清实验的程序,独立的完成。

7、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要指导学生认识到:

透明细管内的液柱的升降说明瓶内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变化,而不是液体的多少有变化,因为瓶子是密封的,外面的液体进不去,里面的液体也出不来。

而且以上的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可以推想各种液体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

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从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比较不同的“温度计”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相同的变化?

引起这些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活动2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2.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巩固训练有顺序的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活动建议:

在认识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有条件的设计实验。

1、提出问题。

这部分学习仍然是延续解决本课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对于二种不同的温度计,通过第一个活动的学习,知道了液体温度计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那么气体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呢?

即提出本活动的研究问题——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同时组织学生作出自己的猜想。

2、设计实验。

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材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提供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台阶。

教材中出示了设计时应该思考的二个问题,它是设计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必须考虑和设法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设计实验时,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气球等材料。

无论使用什么容器都得设法密封,可以用胶塞、胶布、瓶盖等密封。

第二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这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只能借助容器或其他物体的变化来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变化。

通常有这样几种方法。

(1)通过容器的鼓、瘪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变瘪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变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球等软质材料做实验。

实验时把容器先弄瘪些,放在热水中会变鼓,放在冷水中又会变瘪。

(2)通过其他能鼓、瘪的物体来观察。

一般用气球,将它套在烧瓶的口上。

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会变鼓,说明瓶内的空气体积变大;把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又会变瘪,说明里面的空气体积变小了。

(3)通过连在容器上的导气管冒出的气泡来观察。

在烧瓶口塞一胶塞,胶塞中间插一根弯曲的导气管,将导气管的一头插到水中,当瓶内的空气受热时,在导气管的一头会冒出泡泡,当瓶内的空气受冷时,水会沿着导气管插入水中的一头上升一小截。

(4)通过连在容器上的玻璃管中的液柱的移动来观察。

在烧瓶口塞一胶塞,胶塞中间插一根弯曲的玻璃管,在玻璃内滴一滴红色的水(这滴水既起到密封的作用,又是观察的标志)。

当瓶内的空气受热时,水滴往外移动,当瓶内的空气受冷时,水滴往内移动。

学习设计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集思广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这些方法逐渐完善。

至于受热、受冷的方法可以沿用前一个实验的方法,把实验装置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

3、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在学生有了前一个实验活动中有顺序地描述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应该让学生自觉的感受到有顺序描述的重要性及进行有顺描述的方法。

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一乐趣除了体现在学生能够成功的操作自己的实验外,还在于对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应该通过学生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猜想而获得。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实验现象与原来的猜想联系起来。

活动3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活动目标:

1.用实验探究固体受温度变化的规律。

2.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活动建议:

1、本活动研究问题的提出可以从这些途径获得:

通过阅读教材中科技史部分得出研究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在研究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类推出固体是否也有相似的性质。

在获得问题之后,教师仍然要组织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酒精灯的使用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

这是学生初次使用酒精灯,要求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

老师可以从如何点燃、熄灭酒清灯、怎样使用酒精灯加热等方法向学生讲解、演示,并组织学生练习。

同时教材还列举了使用酒精灯的错误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的操作规程。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到能够独立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实验。

教材中已经为实验探究提供了清晰的程序和操作方法。

实验中对金属球的加热要用到酒精灯,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按教材提供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3、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通过归纳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时通过回顾本课文的三个研究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