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060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docx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9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4

二、行业概况6

1、企业技术进步加快6

2、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7

3、行业集中度不高7

4、肉制品加工比重上升8

三、行业竞争状况及利润水平8

1、行业竞争状况8

2、行业利润水平9

四、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10

五、行业发展趋势11

1、行业集中度加强11

2、产业链趋向一体化11

3、食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12

4、品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13

5、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13

六、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14

1、产业政策壁垒14

2、资金壁垒14

3、营销网络壁垒14

4、产品质量壁垒15

5、品牌壁垒15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6

1、有利因素16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16

(2)潜在市场容量巨大17

(3)餐饮业迅速发展18

(4)先进的屠宰加工技术与营销方式18

2、不利因素19

(1)动物疫情频发19

(2)肉品安全问题19

(3)行业整体水平较低20

(4)行业出口受到限制20

八、行业技术特点及经营模式21

1、行业技术特点21

(1)屠宰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21

(2)肉制品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21

(3)火腿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22

2、行业经营模式22

(1)单一屠宰加工模式22

(2)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23

九、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23

1、周期性23

2、区域性23

3、季节性24

十、行业上下游情况25

十一、行业主要企业简况25

1、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5

2、中国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5

3、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6

4、山东龙大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6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

根据国务院2008年5月25日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2008年7月28日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地方商务行政管理部门及农牧部门负责审查定点屠宰厂,发放生猪定点屠宰证书。

根据国务院2005年7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9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对生产肉食品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产品分类,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发放生产许可证。

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作出如下规定:

(1)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予以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归其负责;(3)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肉类协会,主要职责包括:

(1)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2)研究行业发展方向,为政府制订行业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提出建议,拟定行业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3)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信息交流、企业管理、经营决策、人才培训等服务;(4)开展国际交往活动。

目前,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已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法律法规体系,与行业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

二、行业概况

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重要的食物源和营养源。

肉类食品是居民菜篮子中的当家品种和餐饮业的主要原料,也是休闲食品的主要品种之一。

作为肉类产品的主要供应渠道,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发展是否良性、有序,企业经营是否规范,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深切关乎民生福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肉类产量增长迅速,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企业技术进步加快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实施,肉类工业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制品加工技术与装备、肉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自主研发生产屠宰及肉类加工设备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国产化技术装备在肉类工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目前,国内部分屠宰企业的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

随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修订和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施行,肉类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

根据《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生猪定点屠宰制度落实以来,县级以上城市猪肉已基本由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供应,乡镇定点屠宰率接近95%。

为确保安全、优质肉品供应市场,部分省市还出台了家禽定点屠宰管理办法,活禽私屠滥宰现象得到一定遏制,肉品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3、行业集中度不高

目前,我国肉品市场上仍存在数量众多的个体屠宰户和小作坊,行业内企业竞争激烈;受传统生鲜消费习惯及流通渠道影响,肉品销售半径较短,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化扩张受到制约;其次,长期以来各地肉品市场主要由当地屠宰加工企业控制,风味产品消费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

因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肉品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地域性明显,行业集中度不高。

4、肉制品加工比重上升

2005年,我国肉制品总量为85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0.98%,人均占有量约6.8公斤。

随着肉类工业的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肉制品总量已达1,2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上升至15.14%,超过“十一五”规划预定目标2个百分点,人均占有量为8.76公斤。

肉制品加工比重的上升,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肉品需求。

三、行业竞争状况及利润水平

1、行业竞争状况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兼具资金密集型行业的特点。

屠宰加工模式从手工、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到高度现代化,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

就行业现状来看,目前我国机械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占多数,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企业较少。

我国畜禽屠宰加工企业主要有三类,一是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指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机械化、现代化的屠宰加工厂;二是由县以上各级政府批准的畜禽定点屠宰企业,目前多为半机械化屠宰加工和手工屠宰加工企业;三是农民自宰自食和非法屠宰加工企业。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竞争格局在市场和政策的推动下正在发生迅速变化,虽然规模化企业同小型企业的竞争仍在持续,但行业产业集中度日趋提高,规模化屠宰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成为行业主流。

目前,行业内已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生产的龙头企业,如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大众食品,上述三家企业2008年生猪屠宰加工量达3,000多万头,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5%,其肉制品年加工量合计达200万吨,约占全国肉制品加工量的20%。

未来,行业优势企业还将利用自身优势持续扩大产能,围绕畜禽资源、成本控制、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展开新一轮竞争。

2、行业利润水平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属于高度竞争行业,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创新难度大,价格竞争激烈,行业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利润率处于一定的上升通道。

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如下:

四、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992年,中国成为世界肉类生产第一大国;201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8,625.00万吨。

1992-201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7.35%,除2007年因猪蓝耳病疫情导致肉类总产量大幅下降外,肉类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2000年以来,我国肉类产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消费方面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屠宰及肉类加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群体迅速壮大,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2,256亿元增至2014年的12,874亿元。

五、行业发展趋势

1、行业集中度加强

随着一批品牌龙头企业的异军突起,屠宰及肉类加工业长期区域分散的格局逐渐被打破。

2010年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在行业内所占比重仅为9.05%,但其占全行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利润总和的比重分别为59.68%、51.38%、50.92%。

《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指出,国家将在生猪主产区培育一批年屠宰量在100万头以上的大型定点屠宰厂(场),进一步提升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市场集中度。

2、产业链趋向一体化

为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从源头上保证原料的品质和稳定供给,进一步拓展产品利润空间,规模化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纷纷寻求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另一方面,为保证销售渠道畅通,大型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不断拓宽销售网络,建立物流配送体系,铺设专卖店等新型销售终端,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力,逐步改变以往单一的批发销售模式,实现与国际通行营销模式的接轨。

产业政策方面,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将“加快由传统组织结构向现代组织结构的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延伸产业链,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肉品流通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作为肉类工业的发展方向,鼓励推进以新型现代化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成为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食品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我国肉类食品安全总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2004-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委派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心对全国各省市肉类食品进行抽检,抽样合格率达到75%以上。

但受全球畜牧、养殖大环境影响,世界范围内疫情对我国肉类产品的波及仍难以避免;同时,国内一些小型加工企业为牟取暴利,使用劣质原料、滥用添加剂,使得肉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肉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严重打击了消费者信心。

食品安全关系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新《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关注焦点。

4、品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更加讲究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及风味,消费需求从价格便宜的低档产品开始转向品牌产品的消费。

品牌意味着高信誉、高质量,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消费者甄别产品好坏的关键因素。

“绿色安全食品”、“放心肉”、“无公害猪肉”等一系列安全、健康、口感好的品牌肉类产品已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5、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中深加工产品占比较小,80%以上肉类消费以生鲜肉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产品附加值较低。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以及屠宰加工行业的整合,拥有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不断加大肉类产品深加工力度,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增强。

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25%,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通过深加工提高肉类产品附加值成为未来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六、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产业政策壁垒

在世界肉类组织、中国肉类协会共同主办的2010年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峰会上,中国肉类协会提交了《“十二五”期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提纲)》。

报告指出:

“未来5年,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原则上不再新建生猪、羊年屠宰量15万头以下、牛1万头以下、禽1,000万只以下的企业,并尽快把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屠宰场点压下来。

肉类主产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年加工量3,000吨以下的西式肉制品加工企业”。

国家鼓励规模化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的产业政策抬高了新进企业的政策壁垒。

2、资金壁垒

行业领先企业的屠宰设备、肉制品生产线大多从国外引进,设备采购和维护需要承担较大开支;在产品销售环节,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需要在稳定低温环境下运输和储藏,建设和维护可靠的冷链物流体系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可以说,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已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金密集型行业发展,行业内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大。

3、营销网络壁垒

营销网络是大众消费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立畅通有效的销售终端网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肉类产品保质期较短,易变质,营销网络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完善的营销网络有利于企业在品牌维护、人员培养、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形成优势,这些优势又有利于营销网络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行业新进企业则易陷入相反的恶性循环中,短期内扭转这种劣势困难重重。

4、产品质量壁垒

2007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工作,责令一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屠宰厂(场)和屠宰点整改或关闭,小作坊、黑窝点、小刀手数量大幅减少。

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屠宰行业不规范行为的清理力度。

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食品安全上升至史无前例的新高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食品质量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5、品牌壁垒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对食品包括肉类及肉制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口味、营养等。

信赖品牌、消费品牌,已成为市场发展的明显趋势。

企业塑造、维护一个知名品牌需要建立强大的产品研发体系、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等,这为市场新进企业设立了较高的品牌壁垒。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作为民生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有效保障肉类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2001年10月,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以肉类和奶类加工为重点,以冷却肉、分割肉、液态奶为突破口,生产方便卫生的肉制品,努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声誉,扩大出口。

2006年1月,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7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201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应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支持区域性骨干肉类食品企业整合产业供应链,实现规模化,扩大市场占有率。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规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

(2)潜在市场容量巨大

首先,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5,046元增至2014年的46,531元。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国肉类消费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人口的增长对肉类消费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

以2009年为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13.96千克,而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1千克,约为农村居民的1.5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仅为26.41%,而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增至56.10%。

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肉类需求将不断增长。

再次,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2014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9,892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1,670元增至2014年的8,383元。

农村消费能力的增强将是推动肉类消费需求的引擎。

(3)餐饮业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现代餐饮业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业呈稳步发展态势,营业额逐年上升。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6年我国餐饮消费全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0亿元;2015年我国餐饮消费全年实现零售额32,310亿元。

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肉类产品的市场需求。

(4)先进的屠宰加工技术与营销方式

一方面,畜禽致晕技术、真空放血技术、动物识别与跟踪管理技术、两段式快速冷却技术和分割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大幅提升了国内畜禽屠宰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高温和低温肉制品生产装备跨越式地提高了肉制品加工的技术水平;此外,肉类流通中“冷链化、连锁化”等现代营销方式在我国的发展,有效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半径,增强了行业营销能力。

2、不利因素

(1)动物疫情频发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禽养殖环境较差,饲料质量参差不齐,防疫投入不足,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动物疫情的爆发更加频繁。

大范围的疫情爆发往往给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首先,疫情蔓延直接造成畜禽供给的减少,行业内企业畜禽收购面临困难,屠宰量相应下降;其次,动物疫情的爆发经常伴随畜禽收购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业绩稳定;再次,畜禽疫病容易引发消费者对肉品的恐慌心理,对肉品销售带来不利影响。

(2)肉品安全问题

肉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畜禽产品分级标准、国家认证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仍相对滞后,监管执法行为不规范;很多中小型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仍以作坊式生产为主,企业管理粗放,食品安全观念薄弱,造成“瘦肉精”、“注水肉”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肉类市场的健康成长。

市场急需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企业不断扩大生产、销售规模,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保障亿万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3)行业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虽是产肉大国,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相比于美国等世界肉类强国,我国肉类加工企业数量过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大型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在物流配送、保鲜包装、营销手段等方面,传统落后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现代化经营体系仍未形成。

此外,我国肉类深加工转化率低,肉类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不适应城乡居民肉品消费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结构。

(4)行业出口受到限制

2015年,我国实现货物出口额2.27万亿美元,其中畜产品出口额为58.90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仅为0.26%。

我国肉类产品出口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肉类产品在生产质量、环境标准、动物福利标准、区域化标准等方面达不到国际标准,加之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造成中国食品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为保障进口食品安全,世界主要肉类产品进口国不断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令国内肉类产品出口面临较大困难。

八、行业技术特点及经营模式

1、行业技术特点

(1)屠宰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

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在近十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一批行业领先企业相继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迅速提高了我国的屠宰工艺水平,促进了肉类品种的结构调整和品牌竞争力的形成。

目前,行业优势企业引进并大规模使用的屠宰工艺技术主要有:

改善动物福利和肉质的屠宰致晕技术,如三点式低压高频电麻、二氧化碳麻醉;防止加工过程中污染的真空放血技术、蒸汽烫毛、燎毛、抛光技术;动物识别与跟踪管理技术;屠宰中同步检验检疫系统;两段式快速冷却和分割加工技术,以及依照HACCP危害控制规范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

(2)肉制品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

行业内大型企业的肉制品生产设备也大都从国外成套引进,生产线中的关键设备主要有斩拌机、自动灌肠机、连续包装机、盐水注射机、烟薰炉、封口打卡机等。

近年来,生产设备的国产化程度逐步提高,原来依赖进口的斩拌机、自动灌肠机、包装机、打卡机、烟薰炉等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行业内企业在引进生产装备的同时,还引进了一些肉类加工前沿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如腌制技术、乳化技术、栅栏技术和HACCP技术等,缩小了我国肉制品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

(3)火腿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

国际上火腿主要生产国已实现了火腿的室内封闭式生产和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大大提高了火腿的卫生质量和风味稳定性,减少了火腿腐败变质的发生。

我国火腿生产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火腿生产线,采用控温控湿和室内封闭式生产的新工艺,逐步实现传统作坊式生产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变。

2、行业经营模式

(1)单一屠宰加工模式

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单一屠宰加工模式又可分为自营屠宰、代宰与混合经营。

自营屠宰是指畜禽的收购、屠宰、加工及肉品销售全部由企业自行负责;代宰是指企业利用屠宰设备替其他企业或个人屠宰畜禽,并收取相应的“代宰费”;混合经营是指企业同时从事自营屠宰与代宰两种业务。

《2010年我国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2.06万家定点屠宰企业中,自营、代宰、混合经营模式的占比分别为26.69%、52.33%、20.98%,代宰经营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因代宰模式存在难以对肉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控的缺点,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改革并逐步取消代宰制,未来自营屠宰模式的比例将日益提高。

(2)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

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下的企业拥有从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禽屠宰加工到肉制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有效避免了其他经营模式存在的畜禽供给不稳定的隐患,实现了对产品品质最有效的监控,相比于单一业务的竞争对手,公司具有更强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经营抗风险能力,但此种模式对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九、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1、周期性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持久性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不存在被替代的可能性。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持久性、低风险性及其庞大的消费群体,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该行业的产品价格呈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但需求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2、区域性

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畜禽主产区和肉品消费较大的区域。

根据《2010年肉类工业发展报告》,2010年全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资产布局大体上分为三大梯队:

以鲁、豫、川、辽、苏、吉、皖、蒙、黑、冀等十省市为第一梯队,肉类工业资产总量为2,263.78亿元,占全国肉类工业资产的76.99%。

行业领先企业大多位于这一区域,如双汇发展位于河南,雨润食品位于江苏,大众食品位于山东;以闽、浙、鄂、京、湘、粤、沪、晋、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