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754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docx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

数学抢椅子游戏教案

【篇一:

好教案】

整体考虑合理安排优化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直入新课

师:

大家都知道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也是一名志愿者,不过是一名社区志愿者,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

昨天老师就接到一个社区的紧急通知,为尽快将捐献物品运送到甘肃受灾地区,请社区学生志愿者马上到居委会集合,帮忙整理捐献物品。

老师负责通知7名学生志愿者,老师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给他们呢?

师:

大家刚才说的都是很现代化的手段,不过上网等等可能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老师采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联系方式——打电话(同时板书)

师:

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每个学生都能接听到电话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几分钟能全部通知到呢?

师:

为什么是7分钟?

你能解释解释吗?

你的意思是不是?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这样打是不是也用7分钟)(出示另一种方法)

师:

先看这种方案,老师打了几个电话?

这种方案,老师打了几个电话?

其余的电话呢?

那这就是这两种方案的区别。

师:

这种方案每分钟里几个人在打电话,几个人在接电话?

如果学生说1个人打7个人,师先问都是这样想的吗?

然后边指课件边问:

第1

(2)分钟谁在打电话,谁在接电话?

几个人打几个人接?

这种方案呢?

那这两种方案的相同之处就是:

每分钟都有一个人打一个人接电话。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活动

师:

不过老师告诉大家,昨天老师没用了7分钟就将他们全部通知到了,因为老师事先制作了一个联络网,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大家猜猜老师的联络网是怎样设计的?

①若很多学生举手:

这么多同学都有想法,那这样吧,我们一会先小组讨论,然后借助图形将联络网展示出来。

②若没有学生举手:

这样吧,我们一会先小组讨论,然后借助图形将联络网展示出来。

师:

谁来读一读活动要求(课件)

要求:

(1)小组讨论

(2)用袋中学具在纸上贴一贴。

(3)用直线将打电话与接电话的人连接起来,边贴边连线边标明时间。

师:

明确要求了吗?

明确的话向我点点头?

我们看哪组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安静的制作出联络网?

(贴出“图形展示”,老师调控时间,给出停止活动提示音)

2、讲求策略,优化方案

有选择地把学生的图贴在黑板。

根据情况从某种方案入手:

1、若只有4、3分钟各展示一组(若4分钟有明显分组的解决分组问题)

2、若3、4、5分钟都有各选一组展示

3、若只有3分钟,就选择一组3分钟展示(找有涂改的)

4、若没有3分钟,师分析4、5分钟后说:

老师的联络网比大家的还要快,我们一起来看?

?

(选择可以调配的一个作为切入口调配出3分钟的最优方案)

师:

还有比3分钟更省时的吗?

看来这已经是最省时、最优方案了!

为什么呢?

(每分钟里知道通知的人都在打电话,没有闲着,已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了,那这种方案就是最优方案)

师:

下面已完成的小组有和他们的想法一样的吗?

祝贺这几个小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找

到最优化的方案。

这几个组的方案与老师设计的是一样的。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组的方案,时间浪费在哪了?

到前面给大家指一指。

大家觉得怎样改动,就可以变成最优方案?

同意吗?

(这个环节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在前面汇报过程中已经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这里就不需要再调整了)

师:

那打电话的过程就是:

第一分钟老师打给一位同学,第二分钟?

?

3、设疑、统计数据

师:

通知7名同学老师只用了3分钟,用这样的联络网如果老师要通知15名同学,最少要几分钟呢?

想像一下。

(指名回答后问为什么,如果说的有问题,师说再说一遍,大家仔细听,看谁能找出问题来)由于地方的原因我们不能再贴了。

师:

10分钟老师最多能通知多少学生呢?

师:

刚才我们用的这种图形展示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

我们有必要对这几分钟里的数据进行统计,看看是不是有规律可循?

(同时贴另2个纸条)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师:

我们把它统计在这样的一张表格里,大家看表格中要求按时间的顺序填出哪两组数据?

师:

屏幕上将动态的展示刚才打电话的过程,大家边看边完成表格。

(课件闪烁每分钟的相关图形,边出图边订正)(若有填错的问为什么减1)

师:

短短10分钟就通知了一千多人啊!

师:

老师要通知我们班的43人最少要几分钟?

师:

11分钟能通知多少人?

我们全校有2422人,通知这些人最少要几分钟呢?

师:

30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

估计一下!

老师告诉大家,30分钟最多能通知十亿七千三百七十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人,我们全中国的人口大约是13亿,这样的话,多少分钟就能让全中国的人接到通知?

31分钟就能将全中国人全部通知到。

看来这种最优方案效率真是高。

当然了,生活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还需要提前有计划性,提前制定出这样的联络网,才能在最短时间通知所有人,大家说是这样吗?

四、全课小结

师:

今天的课即将结束了,大家都谈谈自己的感想好吗?

师:

今天我们经历了图形展示、数据统计、总结规律的过程,找到了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体会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学会这种方法,统筹优化,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徐长青《重复》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

知道我姓什么吗?

(姓徐)你怎么知道我姓徐?

(大屏幕上写着的)一起读(徐长青)怎么称呼我啊?

(徐老师,徐主任,徐先生)一个人代表了几个身份身?

(3个)这3个身份表示是都是我一个人。

三年级学生就会说三个字,能说4个字(徐老先生)我不爱听,来个规则在徐老师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字。

徐老师好。

5个字(徐老师您好),小朋友们真可爱,小朋友们真棒,小朋友们真够朋友。

6个字(徐老师您真好)。

一个真字从我的话语中出来,并被小朋友们接受,并用这个真字又送于了我。

说明我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还有思想的交流。

我把我的名字告诉了你们,你们的名字还没有告诉我,我郁闷啊!

把你们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第一张纸条上。

让我从远方就能看到你叫什么。

有的同学写的小,再写一张一定会写的更好,两张叠在一起放好。

准备活动到此结束,活动马上开始。

二、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

”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很纳闷?

师:

一共进来几个人?

4个人,为什么只有3个人?

生:

两个人是一个父亲。

师:

不太可能。

生:

他们是父子爷的关系。

师: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

用手比划,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重复的问题,直观形象,学生也思维开阔。

三、游戏“抢椅子”。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

先两个人两把椅子玩儿,没有竞争,需要再来一个人,叫来5个同学利用“剪刀、石头、布”确定一名参加游戏的同学,然后由这名同学与原来的两名同学一起玩儿游戏,游戏结束,出问题了。

一共有8名同学参加了两个游戏,(“剪刀、石头、布”5个人玩儿的;“抢椅子”3个人玩儿的)8位同学起立,怎么还少一位?

5+3=8同学们争论,用呼拉圈表示集合圈,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一名同学参加了两个游戏)5+3-1=7徐老师就是利用了这个数学问题,使数学学习从这个现实、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情境中开始了。

师:

看看这两个圈是怎么摆的?

生:

交叉在一起。

师:

特殊的同学在哪?

生:

在交叉的圈里。

师:

把这个圈留在黑板上,呼拉圈就变成了数学圈。

徐老师的问题步步为营,孩子们的思路也是紧随其后,在整个课堂中,徐老师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变成了动态的探索对象。

最后利用使人意想不到的“呼拉圈”把集合圈解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的争论中,亲身经历了一个我们老师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学生非常难理解的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花名册的故事。

1.课件出示:

三年一班有女生19人,男人17人,全班多少人?

生:

19+17=36人

师:

为什么不减啊。

生:

男生和女生之间没有重复。

2.课件出示:

猜猜人数,某小组的同学参加兴趣活动,参加体育小组的有12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有7人,这个小组最少有多少人?

这些都是在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动脑、相互交流中主动获得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取了数学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远远比老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为徐老师的“独具慧眼”而叫好。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

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围绕这些目标,我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

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新旧教材的区别上来看,原来的教材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而新教材把二者合为一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进行展示。

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

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无限大平面的想象以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

②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

③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

④拓展练习中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想象。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比例尺》一课是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教学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探索求比例尺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比例尺存在的价值,体会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尺的方法。

3.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比例尺存在的价值,体会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探究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房,多媒体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而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脑筋急转弯入手导入新课。

1.脑筋急转:

一只蚂蚁从天津到北京,只用了3秒钟这是为什么?

(学生答是在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小蚂蚁为什么能跑的这么快?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眼力,辩真伪:

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出是在地图上,那你们见过中国的地图吗?

中国的版图像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老师在扫描地图的时候发现地图有点大,就把他缩小了,比一比你们的眼力帮老师选选哪幅图缩小的是正确的?

(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在一幅地图上长和宽要按相同的比例缩小,画出来的才准确,进而进入下一个环节小小设计师。

3.小小设计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同学们画出黑板的平面图,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①请几位同学合作量出黑板的长、宽,并填表,便于统一实际距离。

名称

黑板长

黑板宽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3米

1米

②然后再讨论:

怎样将黑板的平面图画到16开的纸上?

③学生尝试画图之后,老师有意挑选不同学生画的黑板平面图展示出来。

让学生说一说,谁画的像。

学生画出平面图有代表性的可分为以下四种。

a.随意画出一个长方形;

b.长与宽不是同比例缩小的;

c与d.长与宽同比例缩小,但缩小的倍数却不相同。

【篇二:

数学符号教学设计】

趣味数学符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的例题,第1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认识1~5和0这两段内容后面,安排了“=

、>、<”,使学生认识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

教材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

先从兔子和猴子的只数一一对应的比较中,认识“同样多”,理解“=”的意思、读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认识“?

比?

多”、“?

比?

少”,联系比较的结果,理解“>”和“<”的意思、读法和用法。

教材中还分别安排了=

“想想做做”根据数的大小进行判断,使学生会用=

、>或<表示两个数的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

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一改以往的就教材讲教材,整节课以“抢椅子”游戏贯穿,用游戏的形式来学习“=、>、<”。

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体验了新课标。

整个教学都体现了引导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

最后用歌曲来记住主些符号,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一直在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

“少”的含义。

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

52.3.

教学重难点:

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1

教学过程:

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个“抢椅子”的游戏,好吗?

谁愿意上来?

(请

4

提问:

瞧,老师准备了几把椅子,请了几个小朋友?

(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

(椅子和小朋友一样多。

[设计意图: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以游戏谈话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饶有兴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

讲述:

现在我们请这4个小朋友玩游戏,看看谁能抢到椅子。

(学生游戏)

提问:

为什么每个小朋友都抢到了椅子呢?

(椅子和小朋友一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4和4相等?

?

提问:

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学生猜一猜)

讨论交流,说明:

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读作:

4等于4。

(板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

(上下两横对齐一样长)

师生操作:

师先出几根小棒,生再对应出同样多的小棒,然后写一写,说

[设计意图:

用学生爱玩的游戏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2.

继续游戏:

增加一位小朋友,拿掉一张椅子,继续玩“抢椅子”游戏。

提问:

为什么有人没有抢到椅子?

(因为小朋友多,椅子少。

)提问:

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学生猜一猜。

2

说明: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

5大于3。

(板书)

提问:

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

提问:

>怎么写呢?

哪位小朋友能写给大家看一看。

(指定3人板演,其余学生书空)

提问:

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提问:

让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着的数小呢?

(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两人没有抢到椅子,因为小朋友多了,椅子少了。

自己在游戏中学会了比较,从而认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4.小结游戏,提问你觉得哪一次的游戏比较公平?

(4人和4张椅子比赛比较公平)

[设计意图:

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5.

提问: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讲述:

>和<长得很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哪一位小朋友有办法能帮我很快记住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呢?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的巧妙引导和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观察、想像、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领悟、总结出这些说法。

切实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再以儿歌形式教唱,巩固了学生对>、<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想想做做”第

1

3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书上练习。

(集体订正,选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2.“想想做做”第

2

指导学生看清是谁和谁比的,联系比的结果,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初步体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学生先思考,再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提问: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呢?

和它们在一起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结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

【篇三:

数学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数学教学中游戏化的探索

什么是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呢?

所谓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重,让幼儿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的好感。

谈谈幼儿数学游戏化的探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各种游戏,合理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

a操作性的教学游戏;b情节性的教学游戏;c运动性的数学游戏;d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e数学智力游戏;f竞赛性数学游戏。

但是在编制教学游戏时,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

小班幼儿的游戏应以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游戏活动。

如在小班幼儿学

习“1”和许多时,我设计了“猫抓老鼠”的情景游戏,我扮“猫妈妈”,幼儿扮“小猫”我用游戏的口吻要求“小猫”们去捉“老鼠”,按“猫妈妈”要求抓老鼠,最后“猫妈妈”奖励“小猫”们吃“鱼”。

我在这一系列情景中,渗透了“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

这类游戏一般以一个主题贯穿整个游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类游戏时,应注意情节的安排须有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初步知识,并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的过程不宜太新奇,规则也不能太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又如大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一些运动性数学游戏,大班幼儿学习8的组成时,为幼儿设计了“打保龄球”的运动性游戏,指导幼儿边打“保龄球”边记录不同数量的投掷结果,根据投掷结果的归纳来学习数的组成。

这样的游戏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集体游戏,小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个别玩的游戏。

这样既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3)、可以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

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

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设计了音乐游戏,让幼儿玩抢椅子。

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

抢到椅子,这时,马上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2、教师在幼儿数学游戏化中的指导策略:

(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

首先觉得教师应从各年龄段幼儿的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最好人手一份,且适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也能照顾到不同幼儿个体间的差异。

如在进行“比较轻重”的教学时,为让幼儿准确判断出两样东西谁轻谁重时,布置每位幼儿在家里自制天平称然后带入园,还为每位幼儿准备了雪花片和木头积木。

课堂上让他们用天平称称出物体的轻重,这正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在进行“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小猫吃鱼”的游戏情景。

当我出示了“金鱼缸”,继而又把6条小鱼放入“鱼缸”,当出示7只小猫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猫要吃鱼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提出问题:

小猫有几只,小鱼又有几条,它们一样多吗?

怎么办?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立刻议论开了。

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的获得了知识。

此外,还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

在活动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数学活动角,放置了教玩具。

其中有在塑料积木上贴有1至10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各50个,彩笔,操作卡片,数卡接龙的环形插版,有趣的七巧板和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

幼儿在活动区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

添加,更换。

“图形分类”、“数卡接龙”、“为一组图形制作特征标记”、“登山棋”等游戏,提高了幼儿数数、分类、识别几何图形的能力。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题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