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196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docx

42分层练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

《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

◆基础题

一、单选题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

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

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

A.400a·0.8mB.0.8a·400mC.a·320mD.320m

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3.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在第5~9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D.防治鼠害时,应从第5年开始

4.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5.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6.“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命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如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二、填空题

7.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

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________,其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

________。

(2)A→B,由于________,种群数量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________加剧,以及该种群的________增加,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降低,________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EF段表示______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_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该岛屿与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________左右。

◆能力题

一、单选题

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同种生物所有成年个体的总和

B.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中总是不变的

C.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

D.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2.下图中的a和b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在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K值,表示空间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B.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J”型

C.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K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不再增长

D.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个体数

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4.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

弱一强一弱

B.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3~t5时间内甲、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5.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

6.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

是稳定型,最后变成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7.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可能呈“J”型增长()

A.只有当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的生存

C.只有在没有捕食者时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或一种生物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

二、填空题

8.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

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

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

在装有7000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d。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

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_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

每天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

◆提升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

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

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4.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

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

C.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

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以“J”型曲线模式增长

5.下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二、填空题

6.如图兔种群迁入一个澳大利亚后,该种群在一个时期内,种群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兔在刚引入澳大利亚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曲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然而,这种情况在自然界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增长就会慢下来,并稳定在一个环境能承受的水平上.这样的种群数量曲线就呈现出____________型,即对数增长曲线.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____________(K值、K/2值)上下波动。

(2)引入新物种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产生的影响:

引入新物种后,该生物种群的迅速增长可能会导致许多资源衰竭,使其他生物的K值__________.但是,如果在沙漠某地区成功引种某些植物,会____________(提高、降低、不影响)当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7.如图是一动物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l)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___。

(3)图中a、b、c、d四点中,出生率最高的点是____________。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____________。

(5)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若想使该种群数量继续增长,应该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种方法)。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答案】

1.C2.B3.B4.D5.D6.A

7.【答案】

(1).种群

(2).开始时增长缓慢,经快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减慢,最终达到相对稳定(3).适应新环境(4).)种内斗争(5).捕食者(6).出生率(7).死亡率(8).稳定(9).0(10).相对稳定(11).2000只

【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

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故选C。

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点时蝗虫的增长率达到最大,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错误,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降低蝗虫种群密度,防止c点出现,C正确,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D正确。

3.【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而“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

则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

4.【答案】D

【解析】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始终不变,A错误;

B、图乙为“S”型增长,F点开始,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所以G点时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C错误;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D正确。

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培养液的pH值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所以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B.酵母菌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所以要用抽样检测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正确;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

行数量估算,不能用普通载玻片对酵母菌计数,C错误;D.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错误。

6.【答案】A

【解析】“食人鱼”进入自然生态水域,也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资源、生存空间有限,所以其种群数量先增加,达到一定种群数量后,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呈现S型增长。

故选:

A。

7.【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C点位于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E点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的容纳量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种群,其数量增长开始时增长缓慢,随后快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减慢,最终达到相对稳定。

(2)A→B,由于环颈雉需对新环境的适应,所以开始的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种内斗争加剧,以及该种群的捕食者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EF段表示稳定期,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其种群净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环颈雉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约为2000只左右,这个时期是稳定期。

◆能力题

【答案】

1.D    2.B    3.D    4.B5.D6.C7.D    

8.【答案】

(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3).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4).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5).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6).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

【解析】

1.【答案】D

【解析】种群是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故A错误。

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因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不同在同一环境中也会改变,故B错误。

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是稳定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将维持稳定,故C错误。

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故D正确。

2.【答案】B

【解析】A.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K值,表示空间已基本用完,而不是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故不正确。

B.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没有环境限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J”型。

正确。

C.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K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变小,数量增长变得缓慢,而不是不再增长。

故不正确。

D.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因环境因素而死亡的个体数。

故不正确。

3.【答案】D

【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不正确;乌鸦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不正确;“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不正确;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4.【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随着时间推移,甲增长速率先于乙下降,说明二者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一开始,二者正确数量都很小,竞争弱,随着速率增加,竞争加强,甲增

长速率下降后,乙继续上升,竞争强度下降,故A正确。

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加,为J型增长,二者从t1就开始出现环境阻力,故B错。

t2~t3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仍然大于0,种群继续增长,故C正确。

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率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增长率一直大于0,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D正确。

5.【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这个种群呈“S”型增长,最大环境容纳量是500只左右,故A正确。

如果是用于渔业捕捞,应在K/2进行,因为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快,该图中的b点就是,故B正确。

对于鼠害的防治最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硬化地面,故C正确。

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在b点,种群的K值会发生改变,故D错误。

6.【答案】C

【解析】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中ac段为增长型,cd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项正确;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因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项正确;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C项错误;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

A不对,因为食物有限影响种群数量增长。

B不对,因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充裕。

C也不对,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D.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双子叶杂草的作用,则曲线Ⅱ表示对单子叶作物的作用

8.【解析】

(1)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等特性,利用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铜绿微囊藻数量迅速增加,会呈指数增长。

(2)加入粉绿狐尾藻后,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实验的基本步骤已经列出,要求学生进行补充完善。

实验思路:

要探究粉绿狐尾藻是否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可用粉绿狐尾藻的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看其生长情况,如假设成立则对照组中铜绿微囊藻能生长,实验组受抑制。

实验步骤中要求补充的是培养液的配制和分组后的操作。

锥形瓶6只分两组,一组作为对照,一组是实验组,实验组所用的应是含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学物质培养液,因此这种培养液应用玻璃缸中的水溶液配制X培养液,为了防止杂菌产生,可用微孔滤膜过滤。

对照组,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分组操作完成后,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该过程中运用了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提升题

【答案】

1.C    2.B    3.C    4.C    5.A

6.【答案】

(1)J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SK

(2)降低提高

7.【解析】解:

(1)图中曲线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表示K值,增长率为0.

【解析】

1.【答案】C

【解析】在探究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实验中,空间与资源是有限的,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应为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a的水平,因为a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正确;理想条件下测得的曲线为“J”型曲线,人工培养可以得出“S”型曲线,D错误。

2.【答案】B

【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t2时种群增长率为0,可以确定该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A正确;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N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正确;根据S型曲线的增长率可知,

捕鱼的最佳时刻是超过N/2,并捕捞至N/2,并且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使鱼群获得可持续捕捞,C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3.【答案】C

【解析】种群在c点之前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但是差值逐渐减少,所以c点之前种群呈S型增长,而c点之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逐渐减少,A错误;c点种群的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B错误、C正确;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影响,D错误。

4.【答案】C

【解析】“J”和“S”型曲线都要收到环境的影响,故A错;两条曲线的斜率表示的种群增长速率,故B错;增长速率等于(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下降,故C正确;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开始时呈J型增长,但最终还是呈“S”型曲线,故D错。

5.【答案】A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增长率为0,故A正确。

种群增长过程中明显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前,故B错误。

防治害虫数量应从越早越好,故C错误。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故D正确。

6.【解析】

(1)兔在刚引入澳大利亚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J曲线,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然而,这种情况在自然界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增长就会慢下来,并稳定在一个环境能承受的水平上.这样的种群数量曲线就呈现出S型,即对数增长曲线.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K值上下波动.

(2)引入新物种后,该生物种群的迅速增长可能会导致许多资源衰竭,使其他生物的K值降低.但是,如果在沙漠某地区成功引种某些植物,环境条件适宜时,会提高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7.【答案】

(1)“S”d

(2)b(3)b(4)b(5)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空间有限等

(2)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度最快,表示

值.

(3)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故图中a、b、c、d四点中,出生率最高的点是b.

(4)经济物种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

)左右最合适,理由是种群增长率最快,可实现持续发展.

(5)由图可知,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不再继续上升的理由是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空间有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