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847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知识点整合及练习人教部编版

【知识点整合】

知识点:

1、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及主要内容

段落大意是对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

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2、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3、引号作用a表示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着重强调,e表示着重强调,f特殊疑问表示否定。

3、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①联系上下文②结合中心思想③时代背景

步骤:

a先解释这个词本身的意思

b再解释这个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c再说明用这个词所表达的效果

4、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正面描写:

a外貌描写:

容貌、神态、姿态、穿着等;

b动作描写:

个性化行为、动作;

c语言描写:

个性化语言(独白、对话);

d心理描写:

想法、愿望、联想等内心活动。

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5、环境描写的作用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7、寻找线索及其作用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a、以人物为线索

b、以事情为线索

c、以物品为线索

d、以地点为线索

e、以时间为线索

f、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

8、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1.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的线索。

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语带双关。

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9、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

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

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

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

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

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10、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文章中结构的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

承上启下、照应开头、做铺垫、埋伏笔、对比结尾:

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更严谨完整、照应前文、总领全文。

结构是指一篇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文章的布局谋篇,是文章的框架.

开头段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与下文形成对照,揭示主题

2.中间段的作用:

呼应前文后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补充交代

3.结尾段的作用:

照应开头,照应前文,篇末点题,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含蓄隽永,引人深思

11、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说明顺序:

空间、时间、逻辑

说明事物特征体现:

构造、形态、性质、功能

【练习】

一、我会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脑袋摇来摇去。

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

2.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

()

3.发怒时瞪大了眼睛。

形容很愤怒。

()

4.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

5.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

()

6.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

7.形容心里慌乱不安,无所适从的感觉。

也指零落不齐或纷乱不齐。

()

8.形容对所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

()

9.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

10.形容因激动或羞愧而脸色发红的表情。

()

二、阅读

(二)阅读下面短文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tuó)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的树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

”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

”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读huì鸟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

“鸟最快活的时刻——飞向天空离开树林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

”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请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同义词:

(4分)

兀立(       )    舒畅(      )

快活(       )    惊愕(      )

2、文章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3分)

 

3、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怎么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2分)

 

4、父亲喜欢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请简要概括。

(3分)

 

5、文中写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6、文章为什么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

(3分)

 

二、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上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

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结束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主席台。

这位老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 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 划去括号中不适当的词语。

(4分)

2. 选择一个最正确的答案,在(  )内写上序号。

(6分)

(1)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解释。

①“簇拥”的意思是(   )。

A.聚成一团     B.许多人紧紧地围着      C.许多人围着

②“盛誉”的意思是(    )。

A.很高的荣誉        B.称赞          C.赞美、夸奖

(2)“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   )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主席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热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侯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热泪.

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热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

(4分)

(1)

(2)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三、攒钱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

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

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

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

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

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

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

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

“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

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1、“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分别指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开发太空资源宝库

①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太空将逐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大的资源宝库。

目前研究已经知道,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存在着大量的铁、硅等资源。

而且,人类进入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后会发现,资源不仅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矿藏,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②高远的位置、空间微重力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和高真空环境,就是这种地面所不具备的极其宝贵的资源。

③也就是说,高远位置也是一种资源。

人们都会有这种体会,站在地上只能看到眼前一点大的地方,站在高山上极目四眺,则“一览众山小”。

我们利用位置资源,已经发射了通信、气象和对地遥感卫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④人之所以站在地球上而不会掉进茫茫太空,是由于重量和地球引力的存在。

而在太空中航天器里的物体,处于微重力状态,物体可悬浮空中飘忽不定。

空气、水受热后,不会出现上下对流的情况,比重不同的液体,可在一起和平共处。

这种奇特环境,对人类从事新材料加工,细胞、蛋白质晶体的生长与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⑤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其密度随离海平面距离的升高而减小,到达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已逐渐成为真空。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中,每立方厘米中合有10000兆个氮分子和氧分子,而在太阳系宇宙空间,纯净无污染,每立方厘米只有0.1个氢原子。

⑥另外,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着。

这团大气层如同一张天幕,遮去了部分阳光,这张天幕被物理学家称为大气阻尼。

而宇宙空间充满着各种强烈的辐射,如银河宇宙线、大阳电磁辐射等,这将使种子、微生物以及各种细胞的遗传密码在排列上发生变化,从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新物质。

⑦40多年的空间研究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外空资源是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微生物制品的绝妙实验场,是一座可源源不断掘出新物质的富矿。

1、文章第④段中的“奇特环境”是指,它对人类从事,是很有帮助的。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第⑥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3、外层空间有哪些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

1、从写作角度看,文中哪两段的顺序需要调整?

为什么?

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研究表明外空资源是一座等待人类开发的富矿。

b.人类利用外空资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c.外层空间为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d.太空资源是指存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上的铁、硅等矿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