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专题一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状元笔记
1.把握“种群”的内涵与外延
同一区域(无地理隔离),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的“全部”个体(幼年、成年、老年个体)
2.理解“λ”内涵
Nt=N0λt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与样方法有关的两个关键点
①随机取样。
②求若干样方的平均值。
4.群落结构、演替关键句
(1)结构:
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空间配置”状况——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种群为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种群为水平结构。
(2)演替:
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者——初生演替,否则为次生演替,演替的实质为不同种群的“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状元反思
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吗?
提示:
年龄组成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
)
2.“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能否看作“J”型曲线?
提示:
“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生存环境应无环境阻力,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3.群落演替何时休?
提示:
群落演替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的。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2017·全国课标卷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在考查对样方法的理解能力。
难度较小。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需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
答案 B
2.(2012·全国课标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 D
3.(2017·全国课标卷Ⅱ,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
(2)由于鼠害较为严重,因此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除了药物所致,还有激烈的种内斗争。
(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答案
(1)J
(2)种内斗争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4.(2013·全国课标Ⅱ,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1)草原上所有生物获得的能量最终均来源于草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随机取样是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5.(2015·课标卷Ⅰ,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
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高考考查侧重于种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种群数量的两类增长曲线分析与应用等,课标卷尤其重视种群年龄组成特征分析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2.牢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即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关键在于无“环境阻力”,其λ值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资源和空间“有限”,有“环境阻力”,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其增长速率为“钟型曲线”。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
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K值。
(2)有害生物防治:
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同时应设法增大环境阻力,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K值(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可降低老鼠K值)。
命题点1 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关系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解析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等有关,B错误;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错误。
答案 C
2.(2017·全国重点中学冲刺卷)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春节前后,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⑥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解析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⑤是年龄组成,⑥是性别比例,A错误;春节前后,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⑤),C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⑥)来影响种群数量的,D错误。
答案 B
命题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
典例
(2017·全国课标卷Ⅰ,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答案 D
对点小练
(2018·创新题)下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而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由图甲知该种群K值为K1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
D.图乙中前5年种群数量应呈“J”型增长而15~20年期间种群数量一直下降
解析 由图甲知,该种群K值应为较稳定的K2,而不是某时刻最大值K1。
答案 B
【名师支招】 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
(1)K值确认:
K值即“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2)λ值变动分析:
“λ”应为“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由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λ>1,则种群数量增长;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若λ<1,则种群数量下降,如下图所示: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2015·课标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的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丰富度,A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答案 D
2.(2014·全国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错误。
答案 A
3.(2014·全国课标Ⅰ,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4.(2013·课标Ⅰ,3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高考考查常侧重种间关系的判断、群落结构、演替类型判断及特点分析等。
解题时,宜从概念定义着手或就相关物种间关系曲线走势判定种间关系属性,就“起始条件”判定群落演替类型特点,据“空间”配置确认群落结构,如有“横向位移”变化者为水平结构,否则若仅存在“垂直”方向配置者为垂直结构。
1.群落4种常考的种间关系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关系,其曲线呈不同变化的此消彼长(先上升者先下降,后上升者后下降)
(2)两种生物争夺其“共同”资源、空间——竞争(可呈现同步此消彼长或“你死我活”)
(3)两种生物“同生共死”——共生(曲线呈同步性升或同步性降)
(4)一种生物依附另一种生物“部分营养”而生存——寄生。
2.群落的两种结构及影响因素
(1)垂直结构:
关键点——垂直方向上“分层”。
a.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关键点——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其影响因素包括:
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演替的规律
(1)总生产量增加,群落中有机物总量增加;
(2)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命题点1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
典例
下图A、B、C分别代表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________(填“有”或“无”)水平结构。
森林B中的动物________(填“有”或“无”)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A中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各垂直带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答案
(1)垂直 光照
(2)有 有 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 (3)不属于
对点小练
1.(2017·经典高考改编)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可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的密度时,原则是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将会使统计结果“偏高”,A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比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B正确;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其追逐目标为“鼠”,两只猛禽间,并不存在“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捕食关系,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答案 B
2.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B.竞争的结果表现为一方优势,一方劣势甚至被淘汰
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D.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解析 竞争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也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答案 B
规避3类非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同一地点”(非生物环境条件相同)同时存在多个种群,强调在“垂直方向”上种群有差别,而水平结构是“不同地点”(非生物环境条件不同)分布不同的种群,强调“不同地段”种群有差别。
(1)高山植被(山麓、山腰、山顶)分布不属垂直结构——不同海拔高度其环境条件(如温度)不同,故不属垂直结构。
(2)玉米田中不同玉米植株高矮参差不齐,不属垂直结构,同种内玉米植株高矮参差不齐,并非群落“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
(3)海岸不同潮间带植被分布不属垂直结构——不同潮间带应属不同自然区域(近水区、远水区等)其物种分布不同应属群落水平结构,而不是同一自然区域垂直方向上不同物种的空间配置,故不属垂直结构。
命题点2 群落的演替
1.(2017·重庆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指优势取代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D.群落演替一定就是原有物种的消失
解析 群落演替并非原有物种的消失,而是可发生许多物种的优势取代。
答案 D
2.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已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目前通过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该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1)通过人为因素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封禁能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逐步恢复。
植被的恢复是________演替的过程。
短期封禁就能使草本群落得到明显恢复,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提高、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上。
若实施中期封禁,请预测植被的恢复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期封禁后,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封禁后群落垂直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工乔木林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向和速度
(2)次生 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继续增加,植被保持水土功能进一步增强,与短期封禁恢复相比,提高幅度较小
(3)增加
(4)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名师支招】 三看法快速确认演替类型
考点三 种群密度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
1.(2016·全国课标卷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
2.(2013·全国课标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