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6283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情景导入先思考———————

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

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2016年5月10日早晨,广州2小时雨量达81.4mm。

根据广州市三防办通报,全市多个区域交通受到影响。

天源路,华南植物园路段,地铁站外水浸已过腰;由于路面排水问题,马路水流进了长湴地铁站。

思考探究:

(1)城市内涝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提示:

交通受阻、低洼地被淹、造成人员的伤亡等。

(2)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正面影响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负面影响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1)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2)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都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1)同级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大于耕地。

(2)城市化使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3.改变易损程度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合理的作用会增加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反之则会降低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1.正面改良作用使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二是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但人类的各种行为影响着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如下图所示: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如下图所示:

3.工程措施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加固了防洪大堤

③开辟了运输线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2.若图示为某地区城市化前后地面径流变化曲线,则表示城市化后的曲线和城市化对灾情产生的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a放大B.b放大

C.a缩小D.b缩小

解析:

1.C 2.B 第1题,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

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

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了破坏,调节作用减弱。

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会使得地面径流变化加大且引发洪涝灾害。

3.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哪个,原因是什么?

(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

(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解析:

(1)题,西坡坡度小,且有植被保护,故在暴雨时水土流失较轻,东坡则严重。

(2)题,由图中地下水位线及地面以上多城镇分布可分析出该地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若继续发展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坍塌等。

第(3)题,植被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若森林被砍伐,将使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抬高。

答案:

(1)东坡。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抬高。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及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思考探究:

(1)人类活动对灾情有何影响?

提示:

进入灾害高风险区,“放大”灾情;迁出灾害高风险区,“缩小”灾情。

(2)我们如何减少灾害风险?

提示:

对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增强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建设防灾减灾工程;迁出灾害高风险区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地区

人类活动

对灾情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

建设防灾系统,迅速救援

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

减灾不力

放大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1)高风险区是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2)具体影响

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1)只有“灾变”,没有“灾害”。

(2)主要灾变:

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以及陨石撞击等。

2.人类历史时期

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得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扩大。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不同,不同的人类活动,对灾情影响也不同。

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体。

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财产密度低

经济有所发展,人口相对集中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资产密度大

减灾能力

抗灾能力极弱

抗灾能力不高

抗灾能力提高,灾后恢复加快

灾情

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巨灾伤亡人口增多,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少,财产损失巨大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理解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以下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哪些人类活动有利于“缩小”洪涝灾害的影响(  )

A.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C.改善作物种植结构

D.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

解析:

选B 洪涝灾害是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应从形成因素看,一是减少洪水径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达到此目的;二是分泄洪水,减轻对沿岸重要经济区的危害;三是在洪水高风险区尽量减少人类经济活动以“缩小”灾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增加,自然灾害存在阶段性变化。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3.在农业社会时期,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A.寒潮和旱灾     B.风暴潮和海水入侵

C.地震和海冰D.赤潮和海平面上升

解析:

2.D 3.A 第2题,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防范自然灾害、抗击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能力不同,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种类的增多、影响范围的扩大而直接扩大灾情。

第3题,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受灾体为农作物或农畜产品,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是当时的主要灾害,即寒潮和旱灾。

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甲图所示的时期,其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200km2,毁损房屋20间,死亡人数20人;在乙图所示时期,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1000km2,毁损房屋500间,死亡人数300人。

造成这种灾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生活在该区,为减轻灾害损失,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在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

人类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

(1)①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

②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增大。

③乙图时期水土流失加重等。

(2)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不建永久性居住地。

[教材问题提示]

P21思考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P22思考提示 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

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

                         

一、选择题

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

C.泥石流D.火山喷发

2.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

C.坡体载重过大

D.建筑基础不牢固

解析:

1.B 2.C 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威胁的斜坡上,导致该自然灾害的发生。

中新网2016年4月17日电,当地时间16日凌晨,日本本州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

这是自14日以来,三天内日本本州岛发生的第二次强震。

截至发稿时,两次地震已造成逾40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当地房屋道路受损,交通、生活被打乱,目前仍有数万民众避难。

据此回答3~4题。

3.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

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

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4.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  )

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

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

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

解析:

3.B 4.C 第3题,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第4题,灾害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救援,迅速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能够“缩小”灾情。

断层地带修建水库增加地表的重量,能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灾害。

5.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工程措施减少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C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人通过工程措施减少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灾情。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

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小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大

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大

D.抗灾水平越高,灾情越大

7.下列情况中,灾害最严重的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强

B.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

C.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弱

D.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

解析:

6.B 7.B 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灾害的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的能力,另外与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及人口稠密程度等因素也有关。

二、综合题

8.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

总人口

/万人

建筑面

积/万m2

地震中

灾后死亡人数/人

伤亡人

数/人

经济损

失/亿元

倒塌建

筑/万m2

A

127

8119746

34762

176.310

3187789

187

B

16

68837

1487

3.462

34163

77

C

0.23

362

56

0.00087

217.2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分析A、B、C三地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

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

结合图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2)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

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由A~B~C比重增大。

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弱。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4月,智利西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0级地震。

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向周边国家发布预警,智利当局已下令沿海多地居民撤离躲避海啸。

材料二 智利地震示意图。

(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

(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析:

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

答案:

(1)发布预警,提早撤离沿海居民,开展灾后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等。

(2)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