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161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docx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

篇名

李清照词风之研究

作者

 

壹●前言

一、写作动机

贰●正文

一、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

01.前期生涯

02.后期生涯

二、李清照前期词的介绍

01.前期词的赏析

A.出嫁前

B.出嫁后

02.后期词的赏析

A.孤苦及故土之思

03.前后期词风之异

04.历代名家评李清照

A.历代名家的评论

B.我看李清照

参●结论

肆●引注资料

一、参考书目

二、参考网站

 

壹●前言

1、写作动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豪放纵恣之笔,写着激动悲怆之怀,一股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油然而生,从心头涌出。

如此凄凉的意境,不禁令人好奇,怎样的女人才能写出这样惨恻寂冷的词来?

而作者怎会有如此悲凄、痛楚的心情?

心中的疑惑不断的浮现。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情无计可消除,纔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首同样是李清照的词,同样带着浓浓的愁。

李清照是中国众所皆知的女才子,也是宋朝的著名的女词人,翻开他的词集,他的作品大多充满了「愁」:

相思之愁、国破之愁、流亡之愁……。

难道他的一生都只充满了悲伤寂寞吗?

如此有才情的女子到底遭遇了多少凄惨的悲剧,才能写出这样悲怆的词作?

种种的疑问、好奇,驱使我们做了这次的研究,让自己能真正了解李清照的一生。

贰●正文

一、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

01.前期生涯

李清照(1084~?

)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今山东市名)历城西南的柳絮泉。

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其文章曾受苏轼等人激赏,是一个能文的官吏,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是一位很风雅的官员。

母亲是状元名臣王拱辰的孙女,文学造诣极深。

丈夫赵明诚,山东诸城人,历任地方官职,对于金石学很有研究,其父亲曾任宰相。

相传,李清照十二三岁时,不但人长得秀丽清越,诗词作品更大有可观,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虽然当时有许多人上门提亲,但因女儿东挑西捡,直到及笄之年仍待字闺中。

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可谓官宦世家,眼高于顶,迄未选定婚配对象,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

「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

」其父知此心意,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

另外,据说两人之间的因缘有一段小故事:

在赵明诚幼小时,梦见一本奇书,醒来时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不解何意,以告伊父赵挺之。

挺之是位解梦专家,笑着说:

「孩子!

『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你将来可能是『词女之夫』啊!

」后来格非以清照妻明诚,而清照正是一位优秀的女词家,这离奇的梦,不期而然的应验了。

婚后,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绮窗画眉,绿荫对弈,觅词填句,互竞巧思,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

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写出了像「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类凄艳缠绵的作品,风格极近秦观,却又罩上婉约一派的色彩。

赵明诚在婚后曾任几个地方的长吏,曾知莱淄两州(山东)及湖州太守(浙江。

但未到任),他家原相当富有,而明诚数服官,收入当亦可观。

但赵明诚把钱都用在搜集金石书画这方面去了。

编着及刻印『金石录』一书,大约耗掉了他们财产的大半。

由于服官,赵明诚和妻子分别的时候便时常有,他们是恩爱的,清照在和丈夫分别后,相思不已,她曾写过不少词给丈夫。

若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的话,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作品中,在幼年和婚后的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女性柔情的一面,反映在词里是清丽、活泼、缠绵、柔婉,但仅限于闺情一类,反映面比较狭隘。

虽说如此,但是李清照前期的词并非一无是处,像是「此情无计可消除,纔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都是脍炙一时的名作。

02.后期生涯

李清照在年轻时,北宋皇朝已濒临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强,汴京却还在歌舞升平之中,当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后,中原局面日非,他们夫妇在山东无法安居了。

建炎元年,他们流亡到南京。

他们由山东入苏北,渡江到金陵。

这时,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赵明诚是有官守的,他一到金陵,便向政府报到,后来,高宗委他为湖州太守。

这次流亡,对赵明诚的健康是有着损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

李清照守着他,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心情的低沈,当然可想而知,这样拖到建炎三年,赵明诚一病不起。

享年祇四十九岁。

湖州太守,也迄未到任。

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而且,就在赵明诚死的那一年,江南局面也起了大变,金兀朮引大兵南侵,于建炎三年有月攻南京,清照又仓皇走上流亡之途。

她由南京到杭州,年底杭州又陷,清照渡钱塘江入浙东避难。

李清照浙东走了不少地方,她到绍兴、金华、到宁波,又到温州等地,后来临安(杭州)光复,她才回到临安居住。

对于南渡朝廷的政治,清照是愤懑的、不平的-南渡君臣,昏瞶而少进取心,和汴京时并无本质的差异。

她看在眼里,发而为诗。

由于她对时政的不平,自然也得罪不少人,于是,人们便造出一些谣言来诋毁她,说她在投老之年,改嫁一个品德败坏的男人,这谣言还说出那男人的姓名为张汝舟。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其居住的地区也很流动,大致在金华的时间为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均是名人,她自已,也负一时重誉。

但她的暮年是孤独的,南渡君臣,在绍兴之后已逐渐安定下来,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我们的女词人行吟双溪,不与当时的权贵同调。

到了后期,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由清丽婉约一变而为凄怆沈痛,近于苏辛豪放悲郁一派。

「感怀诗」的「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武陵春」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情激越,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样的奔放,已不似纯粹女性的作风了。

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种愁苦之词所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是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李清照前期词的介绍

01.前期词的赏析

A.出嫁前

a.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芽的爱情。

词的上片写玩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

「露浓花瘦」一语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

整个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一雨写景。

然而也同时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词人乍见来客的种种状态。

「和羞走」三字,把他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做了精确的描绘。

「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及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的微妙心理。

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

整个下片都是写「动」,与上片正好成对比。

有此可见上片的「静」,不仅是静中见动,而且也是为了衬托下片的「动」。

b.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垆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赏析:

此词通过寒食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当是清照当年的作品。

上片写闺中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之感。

「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

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时。

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才写闺中之人。

词中没有去写他的容貌、言语、动作。

只从花钿写他睡醒时的姿态。

「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

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察觉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

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他睡的这样沉酣香甜。

这几句淡淡续来,不作丝毫修饰,却极旖旎有志。

他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谛看世外的荡漾春光。

下片通过几样春物是来逗动少女的心曲。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棉」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下出渡海飞来,故称海燕。

「斗草」适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

江海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这些情景,看起来同这位少女的活动没什么联系,却正是大有关系。

原来这里写的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是文心雕龙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末尾的「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一种境界。

这里出现的情景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

B.出嫁后

a.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本题又作《九日》或《重九》。

首两句写白天的愁闷漫长,「佳节又重阳」三句写夜晚的孤独寂寞,「东篱」两句写黄昏后独酌的幽苦。

无论什么「赏心乐事」,都不能使词人舒心,这就显示出离别愁苦之深重。

在层层渲染后,词人正面点出相思销魂荡魄之苦。

「莫道」三句描绘形象生动,言情蕴藉,深情苦调,为千古名句。

b.一翦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纔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全词移情入景,通过各种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词人的思念之情。

上阕写词人独自泛舟,面对红荷香残的秋色,阵阵凉意,透露了诗人心境的寂寞惆怅。

仰望长空,雁字一行,表现词人对传书鸿雁的殷切期望。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与开头相呼应,又暗寓年华易逝,使身处异地的情人同为忧愁,词人藉流水将两人的相思之情连在一起。

最后,通过词中人脸部表情的剎那变化,将内心深处无形和无法抑制的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

c.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钓。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赏析:

这也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名作。

全词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情思妇-词人的自我形象。

开头五句便描绘出一个事事慵懒的闺中少妇,以「冷」、「翻」、「慵」、「任」几个字将周围的景物都染上无情无绪的精神色彩。

接着倒叙离别的情景,「欲说还休」真实地表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绪。

词人轻轻点出离怀别苦后,又以侧笔写「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笔法婉转曲折,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下阕放笔写别离,「休休」以重言加重语气,「这回去也」表明分别已非一次,「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苦语痛极。

「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从离人双方着笔,心上人的远离与词人的寂寞恰成对照,从而转入抒情主人公痴情痴态的描摹,以无情流水的同情,含蓄地表现词人深沉的相思之情。

02.后期词的赏析

A.孤苦及故土之思

a.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祗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

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

「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

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

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这是其构思新颖处。

第一句截取「风住尘香」的场面表现春尽,眼前的景色与词人的厄运相似,美好的春色被恶风扫荡无余,幸福的生活被战乱全部断送。

第二句含蓄地表现了女词人情绪的恶劣。

三四句则是纵笔直抒胸臆,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自己悲苦的心情。

景物依旧,人事全非,这是一切愁苦的缘由,因此以「事事休」来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

接着又以「欲语泪先流」这一外部形象来表现无法倾诉的内心痛楚。

下阕宕开,写泛舟春游的打算,然后又转到「愁」。

「祗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无形的愁化为有分量的形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全词「欲」、「先」、「闻说」、「也拟」、「祇恐」几个虚字用得极好,将事物间的关系,词人思想感情的转折变化,十分准确而又传神地表现出来。

b.永遇乐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

这是女词人李清照丧夫后,晚年的作品。

所以有「人在何处」之叹。

北宋灭亡,南宋都城由汴京(河南开封)迁渡至临安(今杭州),李清照先前就已避难至临安。

她从别人邀约赏灯而回想起当年在河南赏灯的模样,再哀叹自己年华老去,作品的层次分明。

一二句是描萶傍晚景象,四五句进一步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渲染春意。

「落日镕金,暮云合壁」的傍晚景色,已经暗示出夜晚必然晴朗,但词人却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相接,意在言外,值得再三玩味。

本词工致而不雕琢,精炼简洁,通俗而不浅陋。

如「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然顺畅,词意深沉含蓄,婉而不露。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就是描写当时妇女如何在上街被逐车前的打扮,如今则因伴侣已逝,憔悴到连夜间都不敢出门,真是女性莫大的悲哀。

可是李清照把这悲哀写成「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有强作欢笑的委屈,更是让人动容。

 

c.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赏析:

此词是悼念亡夫之作。

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描写,发抒悲凉凄苦的感情。

香断炉寒与情怀如水,情景交融。

梅花初放的景色,本应使人喜悦,但词人却用「惊破」、「多少春恨意」来发抒感情。

「惊破」二字用得很妙,表面上是写惊破梅心,梅花初绽,实际上词人被轻快的笛声惊醒,笛声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

本词抒情有层次,哀情由淡而浓。

从「无佳思」到「情怀如水」,到「春恨意」,到「千行泪」,到「肠断与谁同倚」则是痛极之语,但是下面词人将断肠的感情及时收住,以「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收束全篇,其孤苦凄凉可想而知。

所以,末三句不仅回到咏梅这一题材上来,而且抒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d.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赏析:

庭院幽深,深到何种地步呢?

如云雾笼罩般?

门窗常是紧闭的。

柳枝梢头及梅萼逐渐地长出,春天回到秣陵的树梢上,但人却在健康城中老去。

望日感叹,临风吟颂,多少事已成追忆,感叹如今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

有谁怜惜我日渐憔悴,飘零异地?

观赏花灯没意思,亦无心情踏雪寻诗。

这首词乃作者南渡思乡及岁月蹉跎之作。

起韵用欧阳公「蝶恋花」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出院落之与外隔绝,而窗台楼阁又常在云雾之中,显示作者孤寂之心。

春临健康,而作者却在此老去,心有不甘。

后半则抒发心中之悲愁,犹记往日感月吟风、踏雪觅诗、试登之事,但一切只可追忆了,有谁能怜惜我相思的悲恸、日渐憔悴的面容,怎还会有心情赏花灯、踏雪觅诗呢?

03.前后期词风之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身罹国难、饱受战祸之苦,词的内容也有明显的分野。

她长于书香门第,出嫁于名门望族,童年和婚后,过的是贵族妇女的生活,接触面只有闺中,只是辽阔天地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

有的多是少女的脉脉情思,或亲人离别所产生的淡淡离愁,因此他前期的词多属闺情与离愁。

李清照后期词的成就是无庸置疑的,但他前期的词也不容小觑,就如: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这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数个字,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

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显出词人的才华。

又如: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类作品,从生活的各个不同层面,以各种不同的手法,细腻的阐发了独守空闺的苦闷,曲尽了对离人的深切怀思。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这类词,深挚而不轻浮,清丽而不俗艳。

比之专事绮罗香泽的花间词,却别有一种大家的风范。

国家与民族面临的深重灾难,赵明诚的病逝,使它惶乱的心情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在变乱之中,它失去了一切赖一生活的精神支柱。

飘零孤寂伴随着她以后的岁月,’’物是人非事事修’’。

因此,反映在词里的,是孤冷栖哀的心境,和难以抹灭的故土之思。

如: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迂回曲折的铺叙手法,抚今忆昔,书写了对故都繁华的怀念,以及晚年孤寂的慨叹,苍凉动人。

这是它晚年经常处及的题材。

她后期的词,虽不如她的诗那样刚建,明显的表示了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奸佞之臣的妒恨。

但已从别离愁离转到国难家愁,词的境界开阔,感情浓郁强烈,有不少成为后事传颂的名篇。

04.历代名家评李清照

A.历代名家的评论

宋朝王灼<碧鸡漫志>

1.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2.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朱熹

1.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云麓漫抄>

1.清照”文章落笔,人争传之”

<词品>

1.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2.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与闺阁也

<贵耳集>

评:

声声慢

1.以寻常语度八音律

2.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碧鸡漫志>

1.做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

四库全书

1.清照以一妇人而诗格乃抗轶周柳,虽篇铁无多,固不能不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也

B.我看李清照

清照用词造句以奇巧新颖名于世,但读来浅白流畅,平易亲切,有时直接用俚语入词,没有晦涩难懂之字。

甚至她那些为人传诵的名句,也浅近的像信手拈来,毫不着意。

这语浅情深,驾驭自如的高妙手法,令人深感佩服。

用语崎峻精巧,是清照词的最大特色。

从细微处深刻人物,把欲达之情表现的深刻动人,以洞察秋毫的细腻词笔,描写不易被人察觉的心理和动态,这也是清照的特色之处。

参●结论

「诗家不幸国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因为历尽了沧桑,才能写出传唱千古,深深震慑人心的作品,就像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度过重大的挫折后,才写出撼动人心的好作品,李清照词能如此的享有盛名,除了本身文字的天赋,文学的涵养,在词中溢满情感外,她身处其乱世中所写出的深刻愁绪,或许才是令人不禁被迷倒的重要原因吧!

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林中独树一格,’’词品’’称誉『宋人填词,李易安亦冠绝,当与秦七、不独雄与闺阁也』在封建社会,身为一个女词人能获得这样的评价,殊非易事。

李清照生于宋词的极盛时期,得以博览各派词家的风貌。

她的词既吸收了花间派的鲜丽特点,又融合了李后主的白描手法,还巧妙地吸收了民间语言,’’已寻常语度入音律’’(贵耳集),如古人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没有极高的艺术素养,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还有,用语崎峻精巧,是清照词的最大特色。

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缠下眉头,却上心头’’、’’应是绿肥宏瘦’’等句,精练而复于形象,或旧意翻新或自出机杼,都是为人传送的名句,她的晚年名篇----声声慢,犹为词家叹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户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愁字了得」如呜似咽。

一开始连用十四个迭字,自然贴切,不露刀斧痕迹。

评赞为’’情景婉绝,真是绝唱’’’’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有的又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气’’,才气之娇拔可见。

她的用字遣句的功力,还表现在善于运用恰当的譬喻表达丰满的物相,抒发深遂的感情,如以『黄花瘦』喻女子的清瘦憔悴,这一’’瘦’’字却是点睛之笔。

她的词不管是表达少女情怀、离愁别绪也好,或是晚年抒发故土之思的也好,都善于以清灵秀丽的笔触去描画意境,捕捉更为深邃的内在的情思。

没有高度的艺术天赋和深厚的艺术素养,是很难进入这种神妙境界的。

正因为清照的创作把婉约词派推进到另一个高峰,所以她成为我国历史上享誉最高的女词人。

肆●引注资料

一、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总欣赏—李清照

李煜、李清照词注

中国历代名女人诗传---历史红颜了

唐宋词欣赏

六朝唯美诗学王力圣着

凤凰台上忆吹箫张伶着

唐诗诗词赏析王淑伶着

中国历代文学家钱念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