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6106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

主题1两次鸦片战争和中国的被迫开放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参考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中国古代史》(选修)第六章

(1)西欧的快速发展

①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②新航路开辟(16世纪前后)早期殖民活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推动科技文化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奠定基础

④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⑤通过工业革命,实现跳跃式发展,加紧对外扩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2)中国在封建的老路上徘徊

①资本主义萌芽相对较晚,16世纪,明朝中后期

②重农抑商、闭关政策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解放,阻碍科技发展

④农民战争,改朝换代,实现封建王朝更替

⑤统治者极力维护封建专制,小农经济,顽固坚持闭关政策

2.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略重点所呈现的特点

①相同点:

都开始于东南沿海,都到达京津地区

②不同点:

鸦片战争中英军侵略的重点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断腰策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略重点在京津地区——击首策略

3.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①五种主权的丧失

②通商口岸的开辟

五口通商,东南沿海

十口通商,整个沿海,深入到内地(或长江中游)

③关于外国传教的规定

④片面最惠国待遇

4.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

主权丧失、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经济上: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近代经济成分;

思想界: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5.相关链接:

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英美两国在工业革命开展的过程中具备了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②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④工业革命后,英国的侵略扩张表现最为突出,说明其扩张的目的、范围。

主题2、悲壮的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和以往的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原因有何异同?

相同点:

残酷腐朽的封建统治、自然灾害;

不同点: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

1851——1864年

1.前期:

1851—1856,兴起发展,达到全盛。

相关事件: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东征,1856年达到全盛。

2.后期:

1856—1864,防御战争,走向失败。

相关事件:

重建领导核心、1858年、1860年的防御战,1862年到1864年的天京保卫战。

(教师对照教科书,理出大事件的相关线索)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及其成败

拜上帝教:

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天朝田亩制度》:

土地分配:

按照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反封建思想的结晶;

产品分配:

圣库制度,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说,这一革命纲领只能引导农民破坏一个旧世界,不能建立一个新社会。

由于其空想性,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如何体现资本主义色彩的?

最主要从经济方面体现:

发展工商业(即资本主义工商业)。

四、对太平天国运动作用和影响的评价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旧式的民族运动;

(2)地位:

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3)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使清朝政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汉族地方官僚势力增强,中国逐渐走向分裂;也是清政府进行了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洋务运动)

(4)打击了外国列强,打破了列强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支援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运动;

(5)为后来反清的革命运动树立了榜样。

(6)消极影响:

宗教色彩及其落后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等等。

1862年6月,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中说: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并一针见血地说: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清赵翼:

“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肇于此。

”辨析此观点的正误。

五、相关链接:

亚洲革命风暴

(1)原因:

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对亚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破坏了传统经济,加剧了社会矛盾,加深了当地人民的苦难。

(2)重大事件:

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3)印度民族大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不同点:

领导阶级:

印:

封建王公;太:

农民阶级;

主力:

印:

土兵;太:

农民;

性质:

印:

反殖民主义;太:

反封建反侵略;

导致印度民大起义的民族性和太平天国的国内战争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中印两国社会性质的不同,中国是半殖民地,印度是殖民地。

相同点:

宗教色彩、旧式民族运动,最终因没有提出先进的革命纲领而失败;反对共同的殖民者,相互支援。

6.其它相关问题:

农民运动和农民战争问题。

农民反抗暴政的斗争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农民并不是喜欢铤而走险,而是生活所迫,是暴政将他们逼上了绝路。

如果要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就要关注民生。

主题3: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一、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武装侵略、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2.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的冲击

3.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相同点、不同点的比较。

二、洋务运动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同治、光绪年代,所以称为“同光中兴”

2.在中央的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3.纲领:

“师夷长技以自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联系曾国藩“剿发捻,勤远略”理解“自强”的内涵,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略,最终维护清朝统治)

(比较“师夷长技以制夷”,找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不同点:

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重在抵御外来侵略,洋务派重在镇压人民反抗。

4.洋务运动的四项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洋务运动以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核心,兴办民用工业是为了扶助军事工业,而创办近代海军则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延伸,属于自强的范畴;兴办近代教育也是为了给军事工业培养人才。

掌握洋务运动内容的角度很多:

企业分类、按地点和人物掌握企业、重点分析把握个别重要企业,等等。

5.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哪些重要贡献?

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给中国创建了近代军工和民用企业,创建了近代海军、近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了诱导作用。

材料: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范围。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

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6.从洋务运动的口号分析其破产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口号或纲领又可以称之为“中体西用”,也就是以中国传统的文明和政治制度为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工具。

也就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这成为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源。

洋务运动强了一批地方官僚,富了一批地方官僚。

比如,李鸿章等靠镇压太平天国和搞洋务起家,李鸿章死后留下四千多万辆白银的遗产,洋务派逐渐成为清朝大权在握的核心人物。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历史条件

(问题:

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有没有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没有。

中国近代工业主要是在外国侵略的影响下,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一些官僚、商人、地主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建立的。

2.早期近代民营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张裕葡萄酒公司。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同时也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赖性。

总体来说,中国资本主义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四、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1.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近代工业产生:

外商企业、官办企业、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2.阶级结构: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产生;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两面性及其影响。

五、相关链接:

19世纪中期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19世纪60年代初,在太平洋两岸的俄美两国同时开展了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德意志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3.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

纲领:

中体西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内容:

军事、经济、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文教

主要特点:

压制私营企业大力扶植私营企业

中央权力遭到削弱中央权力强化

不放弃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梁启超曾借俾斯麦之口说道:

主题419世纪末中国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2)最显著的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3)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电力和石油成为主要能源

(4)交通运输和电讯业快速发展

(5)化学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

2.主要特点:

科学技术和生产开始紧密结合,科学时代的到来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3.影响:

(1)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面貌

(3)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

(4)世界格局的变化:

美德英法争相角逐,众列强输出资本、瓜分世界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的侵华野心和列强的默许纵容

(1)大陆政策:

征韩侵华

(2)美英德法纵容,俄国默许

2.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海军

(1)黄海海战:

主力尚存

(2)威海之战:

全军覆没

3.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表现:

平壤战役中、黄海战役中、威海战役中

(2)原因:

李鸿章保存实力、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

4.《马关条约》的特点及危害

(1)开设工厂一条反映出了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特征

(2)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简要过程:

(1)兴起:

公车上书

(2)发展:

成立学会、学堂:

强学会、保国会

发行报刊:

《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与封建顽固派论战

提出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高潮:

百日维新

诏令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局限

(4)失败:

戊戌政变

3.历史作用:

(1)爱国意义:

挽救民族危亡

(2)进步意义:

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思想启蒙

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进步的爱国运动。

4.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并不是注定要失败,它的失败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主要从改革和保守力量的对比来分析。

分析时可结合俄国和日本的情况。

客观上:

封建顽固势力力量盘根错节,异常强大。

任何一次改革,其保守力量都是比较强大的,关键在于能够掌握最高权力(如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者能够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及改革策略和措施的得当(如中国改革开放)。

主观上: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又和民众的斗争没有结合起来(义和团运动也无法和维新运动形成合力),加上改革派求之过急,步伐过快,措施过激导致社会舆论、顽固派群起而攻之,最终失败。

柏杨曾说:

康有为实行的新政,比王安石还要过激十倍。

四、义和团运动

1.原因: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作掩护,活动猖獗

2.兴起:

1898年,赵三多冠县起义

3.扶清灭洋:

如果将“清”理解为大清国,把“洋”理解为外国侵略者,则这一口号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如果将“清”理解为清政府,把“洋”理解为外国人和外来文明,则容易使人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盲目排外。

所以,这一口号本身是很模糊的、不够科学的,它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义和团的爱国主义是盲目的爱国主义。

我们把这种盲目的爱国主义称之为义和团情结。

4.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1)安抚:

山东巡抚毓贤最初想通过安抚,加以控制和利用;

(2)剿灭:

外国列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

(3)招抚:

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无法剿灭的时候,有企图加以控制利用;

(4)剿灭:

八国联军侵华后期,清军和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义和团。

5.失败:

1901年左右,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

6.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1)性质:

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2)作用:

打击了清政府,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3)盲目排外、落后性、残酷性,被封建顽固派利用,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进攻外国使馆、屠杀无辜外国平民等。

小结:

19世纪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但是也使中国人民觉醒,为后来的救亡和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主题5创建和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亚洲的觉醒

1.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形成。

2.主要事件:

中国辛亥革命、印度民族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3.印度民族运动:

1905—1908

国大党激进派领导;联合人民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孟买工人罢工将反映斗争推向高潮。

二、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和争夺(日俄战争)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戊戌变法失败,改良道路走不通

2.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成立:

基础: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必要性:

各革命团体分散起义的失败。

1905年,日本东京。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基础上建立。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2)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民权”——“创立民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涨价归公

评价:

反帝反封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反帝不明确,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导致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

3.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4.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2)浙皖起义:

秋瑾,徐锡麟;

(3)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黄兴;

(4)广州黄花岗起义:

大大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5.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革命措施:

(1)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2)《告各友邦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辛亥革命大权旁落:

(1)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从准备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扶植袁世凯,通过“南北和谈”窃取革命果实

(2)封建官僚和立宪派掌握大部分地方政权

(3)孙中山势单力薄,又对袁世凯存在幻想,妥协退让

7.辛亥革命的功绩: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8.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势力薄弱;革命纲领的缺陷,导致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队,革命党人组织涣散。

三、维护共和国的斗争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集团,其总头目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先后统治中国。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分裂局面。

由于北洋军阀依靠列强,相互混战,搞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二次革命:

(1)袁世凯排除异己,建立独裁统治

(2)宋教仁组建国民党进行议会斗争

(3)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国民党

(4)国民党进行了武装反袁的革命,但因力量涣散而迅速失败

3.护国运动:

(1)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

(2)概况:

孙中山号召、以护国战争为中心、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

(3)袁世凯取消帝制,但是大权旁落

孙中山后来领导的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均告失败,说明其“老办法”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没有依靠和发动人民,没有自己的军队。

依靠军阀打军阀。

 

主题6一战期间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矛盾的发展

英法矛盾——英德矛盾

(2)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民族运动的发展

俄奥争夺巴尔干

2.过程:

1914—1918

(1)参战双方:

同盟国:

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4国

协约国:

英、法、俄、意大利、塞尔维亚、美、日、中国等27国

(2)主要战役: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3.影响:

(1)摧垮了四大帝国,严重削弱了英法两国,加强了美国日本

(2)诞生了苏俄,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一战期间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

1.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两国加紧了侵略

2.日本出兵中国山东,抢占青岛和胶济铁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3.袁世凯死后,列强支持各派军阀,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分而治之”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的推动。

推翻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2)客观条件: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2.特点:

(1)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从无到有;从沿海向内地扩展;

(2)半殖民地性:

外商企业实力雄厚,民族资本实力薄弱;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3)半封建性:

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一些资本家没有放弃封建剥削。

3.作用: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使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1.背景:

(1)列强侵略,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

1915年——1919年,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近代科学;

(2)第二阶段:

1919年——20年代中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阵营分化

3.重点问题:

(1)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内涵及其关系

思想革命:

用民主、科学、新道德反对专制、愚昧、迷信和旧道德

文学革命:

用白话文、平民文学反对旧文学

思想革命是内涵,文学革命是形式。

新思想要用新文学表达。

(2)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对比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对儒学的态度)

在戊戌变法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梁启超借助儒家思想和孔子,以减少变法阻力,为变法开辟道路;

新文化运动期间,儒家思想已被袁世凯所利用,来维护专制,复辟帝制,所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猛烈抨击儒家思想。

此外,新文化运动期间,资产阶级力量所有增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三个递进的层次

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

制度层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层面:

新文化运动。

(4)蔡元培与北大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走高学府,也成为新文化的主要活动基地。

4.历史作用:

(1)思想解放,思想启蒙: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推动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小结:

一战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挫折的同时,中国社会孕育着重大转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形成了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想启蒙三大潮流。

奠定了中国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主题7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1.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爆发,是20世纪初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日本)、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的加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源。

(2)五四运动的不同于以往运动的表现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罢斗争;陈独秀、李大钊起到了指导作用,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之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精神;具有自发性;中心最初在北京,后来转移到上海。

(3)五四运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想的主流;为中共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宣告了党的成立,并以领导工人运动为工作重心;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二大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失败证明,中共和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必须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二、中国国民党革命的挫败

1.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2.孙中山用“老办法”领导革命屡遭失败:

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依靠军阀打军阀

3.国民党成分复杂,革命性减退,需要吸收“新鲜血液”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1)共产国际的提议和帮助

(2)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

(3)中共提出国共合作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

(2)国共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3.关于党内合作:

(1)内涵: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改组国民党;

(2)利弊:

使国民党吸收了新鲜血液,获得了新的力量;使共产党能借助国民党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