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830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词二十.docx

阅读与鉴赏词二十

阅读与鉴赏词二十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视频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建康

仲殊钟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2.请简要说明上阕中“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句的作用。

3.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2.①由眼前明月勾起对六朝回想,照应题目“建康”;②为下阕抒发怀古的愁怀作铺垫。

3.①运用典故(化用):

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②直抒胸臆:

“黯愁怀”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销魂的愁苦;③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汀花、细雨、水树、闲风等等秋景,表达对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解析】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句作用分析。

需要理解词句所写内容,结合位置分析作用。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依然写江中倒影,但时间已是晚上。

明月倒影在秦淮水中。

故曰“满秦淮”,照应“建康”。

“旧时”二字透出怀古氛围,有“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

为下阕抒发怀古的愁怀作铺垫。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抒情方式分析。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寂寞处,两潮回”二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中著名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以古今不变的潮起潮落来衬托人世无常的寂寞,带有浓浓的怀古情绪。

接着“黯愁怀”三字一过渡,开始抒发作者个人的愁绪。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写江上的秋雨,一个“细”字,一个“闲”字,与上文“寂寞”二字呼应。

结句“又是”二字语意极重,写出岁月轮回、季节变换之迅速。

此情此景,年华老去的词人自然有无限哀愁,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点睛: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②,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

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4.(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通过写终南山未改旧时的青色,写出了家乡仍然充满生机。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示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E.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5.(小题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

4.5.CE

【小题2】【小题2】词的上片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

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但是“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

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

词的下片中“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

重回故里的欣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抒发的情感是忧:

物是人非的伤感。

【解析】

4.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内容和情感,其中C项,“写出了家乡仍然充满生机”错,结合前句中“冷烟残照”,可知是用终南山的苍翠未改反衬家乡景色的荒凉、萧条。

E项,“直接写”错,是借老马间接写出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故选CD。

【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分析情感“喜忧参半”注意答出哪些“喜悦之情”和“忧伤之情”,词中“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回忆少壮时节建功立业、挥刀立马、春风得意,抒发的情感是喜;“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日功名已成土,梗落江湖,抒发的情感是忧;“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抒发的情感是喜;“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抒发的情感是忧。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萧,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雷意云垂野。

(注)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不热闹,只有农家社祭的鼓箫乐曲,但它却让诗人久久不能离去

E.“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被调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7.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

6.CE

7.

(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

(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寂寞山城人老也用“寂寞”二字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现了内心的落寞感。

(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诗人在上元之夜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让他久久不能离去,表现了对民生的忧虑。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解析】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C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突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而不是映衬。

E项,“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故选CE。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人情感变化,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

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①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②。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④。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①三门津:

三门峡。

黄河流经此处,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

时值蒙古军队南下,词人躲避战乱至三门峡一带。

②一峰:

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

③ 燃犀下照:

传说晋人温峤曾点燃犀角照见江中水怪。

④ 佽飞:

春秋时勇士,曾入江刺杀蛟龙。

8.上阕前七句,词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三门峡的自然奇观?

9.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10.简述下阕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8.夸张、比拟、双关、对偶。

9.前句写黄河水势之大,收束上文的写景。

后句写砥柱山稳立中流,开启下阕的描写和抒怀。

两句一动一静,对比鲜明,顿然收住,笔力千钧。

砥柱山孤峰耸立,表现出镇定从容、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10.①对奸人藏身于险要之地的忧虑;②忠贞坚定力挽狂澜的意向志愿;③奋勇搏击征服惊涛骇浪的壮志豪情。

【解析】

8.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上阕前七句,词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三门峡的自然奇观”,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

从题干来看,考查的是修辞,且是“哪些”,说明修辞不止一个。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黄河九天上”,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这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用千仞吕梁和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长风怒卷高浪”,一个“怒”字赋予长风以人的特色,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使用对仗的手法。

9.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中的手法和重点词语分析鉴赏效果。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这句话意思是“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前一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是动态的画面;后一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这是静态的画面。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

诗人借砥柱山孤峰耸立,表现出镇定从容、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10.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简述下阕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设题区域在下阕。

诗歌下阕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

一“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

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以下,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

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流露出对奸人藏身于险要之地的忧虑。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

“燃犀下照”,指《晋书•温峤传》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

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

须臾,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后指洞察奸邪。

“佽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

在诗人看来,燃犀洞察妖物的温峤也好,轻疾善射的做飞也好,都用不着。

因为,他们都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

那么,能“力障狂澜”就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表现出忠贞坚定力挽狂澜的意向志愿。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则又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

笔酣墨饱,纵抒豪情,流露出奋勇搏击征服惊涛骇浪的壮志豪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结合下阕“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等几句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E.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在分别之际,两人互赠诗文。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AE

12.

(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2)劳于仕宦的疲惫。

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1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B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

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E项,“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不对,由下句“夕阳吹角最关情”可知,此时窗外是夕阳西下时分,说“彻夜”“直到窗外渐明”属于臆测。

故选AE。

1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根据“夕阳吹角最关情”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客中无伴怕君行”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

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

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

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E.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4.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

13.AE

14.

(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

“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

“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

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艺术手法,其中A项,既有近景又有远景。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E项,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景物描写的题目,要求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作答,从顺序看,白鸟在空中翻飞,水中红蕖,“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俯仰、远近层次分明;从着眼点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细香”香气绵长,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着眼,引人入胜;从艺术和手法看,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点睛:

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諲: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

通“彤”。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比喻为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D.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E.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

“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AD

16.①思念故国。

“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

②不忘国耻。

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

“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解析】

15.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A项,“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错,是借代而非借喻。

D项,“以乐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哀情”。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