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808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模块诊断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模块诊断历史

(考查内容:

以世界经济史为主)

1、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右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D.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2.如表是我国从汉至隋江南稻作农业的相关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史料

出处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

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史记平准书》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地理志》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

《晋书地理志》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隋书地理志》

A.农业生态破坏现象严重B.江南农业耕作方式粗放

C.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海上丝路繁荣B.遣唐使节来华

C.张骞出使西域D.朝贡贸易推行

4.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6.下图是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腕》,描绘了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令人看出上海的社会生活。

该图可以视为

 

A.图像史料

B.文字史料

C.历史概念

D.历史结论

7.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8.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9.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10.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11.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这一变化分析合理的是

A.促使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B.加速了法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C.导致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刺激了法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增加

12.新航路开辟后,为争做世界霸主,英国采取的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参与贸易竞争的政策是

A.圈地运动或“羊吃人运动”B.“重商主义”政策

C.对外大肆进行殖民扩张D.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13.马克思曾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是

A.海外掠夺和奴隶贸易B.正当贸易所获取的利润

C.积极鼓励农业发展D.西欧国家间的早期商业战争

14.1664年,英国每季度进口的棉布总量达到100万件,占进口总额的73%,20年后这一比例达到83%。

为此,英国议会不得不在1700~1721年间多次颁布禁止进口和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

这一举措

A.阻碍了英国的出口贸易B.加剧了海外的殖民掠夺

C.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15.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B.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C.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D.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16.“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7.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A.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B.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C.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D.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18.下表为1874—1900年英、美、法、德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统计表。

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74—1890年

1.7

5.2

2.1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A.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增速开始放缓B.资本主义世界多中心格局已形成

C.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D.英美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渐趋下降

19.列宁曾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为此,苏维埃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工业国有化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20.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这些现象反映了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21.1928年到1940年,苏联钢产量增幅达330.8%、煤炭增幅达367.25%;棉织物增幅为49.09%、谷物增幅为30.48%。

这组数据表明苏联

A.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D.优先发展了重工业

22.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B.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的过激行为

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D.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23.1934年天津直接对外贸易额为177721.1万元,相当于1931年贸易额的58%,1932年的68%,1933年的85%,贸易额总值持续下降。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内战导致经济的下滑B.中国商品价格失去竞争优势

C.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D.日本侵华破坏中国经济发展

24.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这表明

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C.“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

25.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性救济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

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

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缓和社会矛盾

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D.缓解失业压力

26.下表说明

A.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D.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27.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

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也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

从这一过程可看出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B.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C.国家干预经济方式新发展D.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28.下图能够反映的经济现象主要是

A.资本家丧失企业控制权B.经营者革命的应运而生

C.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D.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29.美国人迈克尔・赫德森曾经指出:

“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美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从二战后的史实来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B.肯尼迪迫使赫鲁晓夫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C.《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把苏联排挤出中国

D.美国加强区域合作并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30.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

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

这一变化

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二、材料分析题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百万英镑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1百万英镑,增长了约3.5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45%大幅降至1881年的10.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l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

——摘编自许兵《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

材料二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

另外,采矿业、金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

不过,在产业部门工作的女工实际上并不多,约占该年有工作妇女总数的28.300,在英国女性人口中仅占7.6%左右。

——摘编自张云《从(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

材料三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吸纳这些人口,导致失业现象极其严重。

流入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

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

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

——摘编自吴雪《回眸工业时代开端——浅析工业革命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

(6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8分)

 

32.(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

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

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

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

(4分)

 

山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5月模块诊断

参考答案

2、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CBACD6——10:

AACDA11——15:

BBADB

16——20:

AACDD21——25:

DDCDC26——30:

DCCAB

二、材料分析题:

31.(14分)

(1)影响:

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推动了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女性走出家庭,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分)

(2)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8分)

32.(26分)

(1)原因: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6分)

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确立和巩固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4分)

(2)背景:

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8分)

特点:

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

(4分)

(3)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任意两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