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764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气风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意气风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意气风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意气风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意气风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气风发.docx

《意气风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气风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意气风发.docx

意气风发

意气风发迈向未来

2003届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文心田勉励毕业生以实际行动为“川农大精神”增光添彩

本报讯6月25日,这是一个令全校毕业生激动和难忘的日子。

这天上午,他们满怀豪情、意气风发来到新落成的体育馆,参加隆重的毕业典礼。

从此他们将走向社会、走向新的人生。

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勉励毕业生以实际行动为“川农大精神”增光添彩。

出席庆典的校领导还有刘克惠、秦自强、任正隆、邓良基、郑有良、张强,大会由党委副书记秦自强主持。

今年我校共有1984名本专科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中有742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3名同学被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52名同学被省内外组织系统选调,122名同学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毕业生被派往全国19个省市的900多家单位就业。

在高亢激昂的国歌声中,毕业典礼正式开始。

副校长郑有良宣读了四川省和学校表彰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决定。

今年我校林天财等20名同学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李燕等188名同学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

学校希望被表彰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戒骄戒躁,再接再励,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校广大同学要以他们为榜样,积极投身改革,努力学习,勇于实践,锐意进取,锻炼成长,争做新时期的优秀大学生。

会上,校领导为这些优秀大学生们颁发了证书。

文心田在会上向毕业生们经过几年在校的勤奋学习和锻炼,特别是克服最近一段时间“非典”防控中出现的困难,按期完成了毕业实习和论文答辩,圆满完成了学业,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表示祝贺。

他对广大毕业生们在校期间内的表现给予肯定,他指出,同学们勤奋上进,勇于实践,刻苦攻读,团结友善,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展示出了生机,增添了活力。

许多同学,多次受到过上级和学校的表彰与奖励,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不少同学在校期间以多种方式留下过真挚的心声,对学校的许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他相信,这份感情和责任代表了全体川农人的共同心声。

他勉励毕业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努力实践,奋发努力、只争朝夕、多作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川农大精神”增光添彩。

最后,他满怀激情地对同学们说道:

母校的成就是你们的自豪,你们的成绩是母校的荣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好儿女志在四方,我们完全相信,四川农大的毕业生不论在什么地方,一定都是好样的,一定都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毕业生代表在会上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忆幸福的大学时光,她感谢学校和老师的辛勤培养,使她从一个青涩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她表示,今后她和她的同学们将以川农人特有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精神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她们当初的诺言:

今天我们为川农而骄傲;明天,川农将为我们而自豪!

在热烈的掌声中,校领导为毕业生颁发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三水)

附:

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名单

林天财(农学99.2)熊丽娟(生物技术99)毕波(农推专科00)李明洲(动科99.3)蒋颖(动医99.2)钟邦胜(动科99.2)黄杰(土管99.1)舒建英(土管99.3)杨远媛(园林99.1)王景燕(园林99.2)范建新(果树99)张静(农经99.1)代波(工商99.1)高小利(经济学99.1)涂小东(经济学99.1)黄世东(电气99.1)付刚(食工99.1)鲍新国(电气教育99.1)孟桂英(电气教育99.1)龚莉(农经教育99.1)

绵阳市委书记杨海清到校调研

本报讯6月18日,绵阳市委书记杨海清到我校,就绵阳市与学校科技合作进行调研。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就学校基本情况、优势和取得的突出成绩,特别是与绵阳的市校科技合作情况进行了介绍。

杨海清高度评价了校市合作取得的成绩,对学校为绵阳“三农”服务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希望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并欢迎学校有更多的学生毕业后到绵阳工作。

杨海清一行还在雅安市市委书记侯雄飞、人大主任杨水源、市长付志康、市委副书记何大清和我校文心田、刘克惠、任正隆、邓良基等校领导,以及科技管理处处长张健等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校史与成就展览馆,考察了新校区和学校科技园区。

(科技处)

我校首个有关SARS病毒研究的科研项目正式启动

本报讯为进一步加强对SARS病源学的研究,国家教育部成立了全国范围的“动物源冠状病毒分子源病学调查与研究”攻关协作组,由中国农大牵头,华中农大、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相关专家组成。

我校动物医学专业预防兽医学科的程安春教授主持负责西南片区相关研究工作。

目前,已组建攻关课题组,启动了相关研究工作。

(科技处)

农学院与芦山签订科技包村协议

本报讯6月25日,农学院与芦山县政府在校举行“科技包村协议”签字仪式。

副校长任正隆和科技处、农学院、雅安市科技局、芦山县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仪式。

农学院院长杨文钰、芦山副县长杨国先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按照协议,将通过实施科技包村,在芦山县禾茂村一年内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三年内力争建成“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并带动全村农民科技致富,达到农民增收、提高全村科技素质的目的。

这也是农学院积极响应雅安市委、市政府“科技兴雅”号召的具体行动。

(聂坤伦)

选调生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2003届选调生座谈会6月19日举行,党委常委、正校级调研员刘克惠,党委副书记秦自强,组织部部长邓安平,有关院部负责同志及选调生共80多人与会。

与会领导勉励全体选调生坚定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尽快实现“五个转变”,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坚实的足迹、闪光的青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旗添彩、为川农增光。

他们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全体选调生要积极应对生活和工作,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心态平和、脚踏实地、勤于思考、善于学习。

53名选调生中有7位同学在座谈会上发言,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激情,对即将奔赴的工作岗位满怀向往,并表示要用“川农大精神”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不辜负母校对他们的希望。

(张建华)

各院认真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

本报讯毕业生离校之际,各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工作,以召开毕业生党员大会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6月18日,经管院召开毕业生党员大会。

院党总支书记何临春寄语毕业生党员:

继续发挥自身作用,为党旗增光,为其他毕业生作出表率;无论何时何地,勿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论身处任何岗位,都要尽职尽责,不畏艰苦,争取最大限度地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6月20日,信息与工学院举行毕业生党员座谈会。

党总支书记王惠燮、团总支书记王中成参会,与同学交流大学生活的感受和思想的转变。

21位党员还进行了宣誓,表明自己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决心。

同学们纷纷表示,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学到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今后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增光添彩。

他们还对学院的学生工作、学习安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6月21日,经管院以“那时花开”为题,幻灯片播放旧照片,以FLASH再现“大学毕业前的那个晚上”,师生同台游戏、歌唱,一扫离别的感伤。

同日,农学院举办2003届毕业生党员座谈会。

院领导与会并向全体毕业生党员提出了殷切希望,鼓励他们在新的工作领域里做出更大成绩,为母校争光。

6月22日,校长文心田、校党委副书记秦自强参加农学院毕业生谢师茶话会,对毕业生们多年来的努力表示肯定,对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

文校长还现场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希望毕业生饮水思源,不忘母校、不望祖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进取,作出贡献。

6月23日,动科院总支本科生支部召开毕业生党员座谈会,对支部工作做了总结,党员同学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表示要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时刻谨记“川农大精神”,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

党总支副书记苏晓萍要求毕业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维护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做到安全、文明离校;在以后的工作岗位牢记党员身份,用优异成绩为党旗增光添彩!

(侯莉任文王晓煜等)

任正隆为毕业生作报告

本报讯6月16日,农学院邀请副校长任正隆为2003届毕业生作报告。

报告会上,任正隆介绍了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以一些科学界前辈和自己的事迹为例,指出科学研究讲究创新,需要亲历亲为,科研的动力就是对科学的“瘾”,即发现发明本身带来的欢乐是无以名状的。

创业者要积极,不要等条件,而要创造条件;根据条件选题,量体裁衣,作出正确的选择,适应社会需要。

他指出,专业并不是最主要的,创造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要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创造,胜任工作。

他还就竞争与合作、享受与创造、索取与奉献、拓展知识、树立形象等五个命题进行了阐释。

他妙语连珠、生动形象地将科学的道理、人生的态度传授给大家,在座同学表示“受益匪浅”。

(农学院周莉君)

宣传到位组织精心措施得力

我校毕业生积极参与服务西部计划

本报讯6月15日,“让青春在服务西部中闪光”大红横幅夺人眼目,许多毕业生驻足计划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参加人数位居全省之首。

据悉,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等部委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今年拟在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募5000~6000名志愿者到西部12个省区市的贫困县乡镇从事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国家和省在志愿服务期间给予生活补贴和相关政策优惠,是国家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

作为既是受援省又是支援省所在的农科院校,我校积极响应号召。

自15日以来,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宣传组织力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校团委和招生就业办联合成立学校项目办,进行广泛的动员。

通过下发文件、现场咨询、悬挂横幅、校园广播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在校园内营造起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有关部门精心组织,措施得力,报名、确定人选工作顺利开展,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

截至目前,我校已有122人报名参加,遥居全省首位。

在省委召开的毕业生工作会议上,副省长柯尊平对我校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大学生具有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努力地探索和重新审视人生价值给予高度赞扬。

(通讯员梁玉雨)

自由谈:

“文抄风”可以休矣

第234期校报出版后,编辑部老师就收到了一位同学发来的电子邮件,揭露当期刊登的《不愿再看电视》系抄袭李敖的《我为什么不看电视》一文(原文见李敖作品选《我将归来开放》)。

虽说抄袭之事历来有之,如今更有人冠之以“文抄风”,讽刺抄袭已经到了“蔚然成风”的地步。

那些以剽窃他人成果而行走江湖的人也被讥为“文抄公”,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屡见不鲜。

就是为人师表的大教授中,著名高校的“海龟”教授中,也出现了功力深厚的“文抄公”。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是我们对窃贼的一贯态度。

而抄袭者的行径,却是在“文雅”的幌子下,明目张胆地登堂入室,拿着别人的成果招摇撞骗。

由此来看,抄袭者实在比窃贼更加可恶。

既如此,面对着抄袭者的“道貌岸然”,眼见“文抄风”在我们社会的愈演愈烈,如今已是到了与之决战的时刻。

我们该下定什么样的决心?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

痛打落水狗!

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火眼金睛”打得“文抄公”无处可逃。

而对于“文抄公”来说呢,人们也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希望他不要急功近利,而是沉静下来,勤恳耕耘,共同创造出一个洁净的道德家园。

(余中锄)

学院新姿:

经管院:

做大还要做强

经济管理学院(简称经管院)的前身是经济贸易学院。

该院迄今为止获得了10余项省级科技成果和教学成果奖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00人,本专科生2000余名。

以前经贸院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小院——教师少、学生少。

但现在,经管院虽然老师没增加多少,但学生人数却一跃成为全校最多的院,目前全院本专科生有2669人,在读研究生72人。

学院在做大的同时,还就怎样做强上下功夫,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力争在3—5年内获得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博士授位权和省级重点学科。

经管院现有教师35人,其中45岁以下的有31人。

这是一支朝气蓬勃、极富战斗力的队伍。

全院共有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三个硕士培养专业,有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金融学等8个本科专业,另还有3个专科专业。

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除本院的外,还有大量的其他院的管理、经济类课程,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同时还承担了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16项。

对此,院上领导对学院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针对农经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情况,决定重点突破,力争这两个学科水平上新台阶。

这两个专业目前都是硕士点,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有教授、副教授17人,其中硕导15人,在读博士6人,另外还在四川大学、西南财大和省社科院特聘客座教授5人。

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处于省内的前列。

而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培养专业是与资环院联合招生的,是全国第一批5个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之一。

现拥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7人。

该学科点已列入学校第二批3个校级重点建设的学科。

要提升学科水平,就必须提高教师水平。

为此该院不惜代价,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近4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学院花费13多万元,对教师进修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资助、补贴,并尽量帮助老师处理好教学与进修的关系。

为了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增强其学术意识,5年来派出近100人次参加省内外和国际学术会议。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合作项目,以提升研究层次,增强学科建设的后劲,现在殴盟合作研究项目1个,目前研究进展顺利。

为了促使青年教师更快成长,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让青年教师在干中学、学中干。

近几年来,院上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为地方举办有关讲座、开展科技咨询、进行园区规划论证,为地方和企业农业开发服务。

院上教师作为主要撰写人为地方、企业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有5项获得了省部级立项,既锻炼了教师,也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近两年院上先后邀请了12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指导,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

每年对教师发表论文、科研成果和编写的各类教材进行奖励,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加大软件建设的同时,院上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目前正筹划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的二期建设,该系统建成后,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企业现代化的数据处理和模拟管理系统技能。

据该院院长肖洪安介绍,为了练兵,今年院上已在进行农经专业博士点的申报工作,为以后的成功申报打下基础。

在结束采访时,他说,院上有一支敬业奉献、积极上进的教师队伍,相信目标能够实现。

上天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祝经管院一路走好。

(本报记者三水)

林学园艺学院:

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林学园艺学院是我省唯一培养林业、园艺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

办学历史悠久,林学学科创建于1906年,已有95年的历史,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生态林业工程,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园艺学科创建于1936年,有近60年的创业史。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被省林业厅授予林业教育先进集体。

1978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

该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103人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8人,留学归国人员16人;办学层次丰富,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和成人教育、成人自考等多个办学层次;有森林培育学1个博士点,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果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森林经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等6个硕士点专业、18个专业方向,有林学、森林保护与游憩、森林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茶学、园艺、园林、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方向)。

学院目前下设林业勘察设计研究所、园林艺术工程部、园艺植物研究室、经济林木研究室等科技研发与推广机构,林业园艺站、园艺综合实验室、生态林业工程实验室(省重点建设实验室)、林学综合实验室、茶学综合实验室、教学实习茶厂、简阳养马河园林植物种植场、都江堰市灵岩山林场等实验实习基地,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该院现有在校博士生14人,硕士生139人,本专科生2535人。

多年来,已培养本专科学生3000多人,硕士生70余人。

有许多优秀毕业生已在林业、园艺、茶学和园林等战线上,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和科技推广的骨干以及领导管理人才,为我国的林业、园艺、茶学和园林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辉煌的历史,止不住林园人前进的步伐,他们正趁着大好的形势奋勇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前,林学园艺学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实际,着手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党建思政工作方面,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大力开展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学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加强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院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支持院教代会的工作,重视群团组织和统战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成员在学院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方面,首先完成学院现有省重点学科和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启动新的校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做好有关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力争新增博士或硕士点1—2个;积极办好首批推广硕士研究生班,加大其他专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班的宣传、筹备力度,探索培养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与省林科院联合办学力度;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教授作学术报告”制度,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挖掘办学潜力,拓展办学空间,力争招收本专科生人数不低于600人、硕士研究生60人、博士研究生10人。

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将围绕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标准,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启动对林学、园艺专业部分课程双语教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坚持和完善院教学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和实习的指导,提高毕业生论文质量;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各系每学期至少开展3次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研讨文章,并给予奖励;继续重视和加强成教、自考工作,挖掘潜力,拓展新的办学点和办学专业,力争在办学规摸和效益方面有新的突破。

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要认真搞好在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确保各项科研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好新项目的申报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加大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力度,要求博士和在读博士积极投入申报工作,力争在项目档次和经费上取得新的突破,科研经费不低于200万元。

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支持教职工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校地科技合作项目,做好科技推广、咨询服务、成果转化、科研示范基地建设等项工作,谋求校地共同发展。

探索加强院属科技型企业的建设和管理办法,理顺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调动积极性,增强学院经济实力,提高教职工收入。

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要从深刻变化的办学环境、学校现状、学生实际出发,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完善、落实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积极探索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充分发挥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院领导表示,将带领全院教职工进一步弘扬“川农大精神”,团结拼搏,乘势而上,全面推进学院的新发展。

(本报记者杨子)

教育文摘: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断想

□余世存

  ●一个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国度,怎么能指望它的科技发达?

反过来,一个现代科技未能深入人心的民族,怎么能指望她具有现代人文精神?

  ●在技术符号咄咄逼人的情势下,我们想也没想就抛出一个科技与人文的二元矛盾来与之作战,这是一种唐吉诃德式的“风车”战斗。

  

(1)技术对科学的挑战越来越肆无忌惮。

但在科技知识的生产和普及领域,我们往往看到的不是科技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意义、边界或作用,而是将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并以科技对人的规约而断言科技代替了人的无限丰富性。

科技与人文关系的讨论就如此“顺理成章”地展开。

科技时代的人文何在?

发展科技需要以人文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吗?

  不理清科技在人类精神中的位置,科技与人文关系的讨论就难以得出富有成效的结果,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二元矛盾更是一个假命题。

  

(2)对人类文明史而言,目前人类的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科学上。

科学活动通过技术在我们的实际生存中取得巨大成就,它延展、改进了我们的身体,以使我们在风雨的外在世界里易于存活,因此科技理性,数学般的精密和格物穷理般的认知就呈现为我们精神里较稳定的形态,这也是我们人类精神在这几个世纪里的主要成就。

对人类个体精神而言,其发展情形是,在科学活动进行到足够深远而富有成效时(如文艺复兴时代)会逐渐认同科学的一般涵义,会认同理性被训练而后把握的精神活动的状态和境界。

在此情形下,个体的人敢于无畏地要求理解一切实在内容。

  (3)撇开技术的张狂嘴脸不说,科学到此时的发展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甚至可以说,这种科学还只是我们精神所要进行的初步工作。

由对实在世界的科学理解到精神的更进一步工作,不仅是科学这部分精神机能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我们精神其它部分机能的要求,是我们整个生命力的要求。

人们的共识因此产生,在科学技术(理性?

)和人文精神(感性?

)的极致处,人类精神是相通相融的。

不难理解恩格斯所称赞过的文艺复兴,那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性格、热情和多才多艺方面——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些巨人们,人类中巨大的精神个体,能以科学家、工匠、人文学者等标签来界定吗?

也不难理解,在现代,爱因斯坦们对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的深度觉悟和爱好;更不难理解,在当代,“天下英雄”尽入因特网中的美国,仍产生了深刻的严肃艺术和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

  (4)一个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国度,怎么能指望它的科技发达?

反过来,一个现代科技未能深入人心的民族,怎么能指望她具有现代人文精神?

在迅速地以寻呼机、手机武装了自己,以VCD、因特网娱乐了自己,以轿车、别墅安置了自己的地方,科技符号无孔不入,难道就以为人文将沦丧在科技的统治下吗?

掌握了技术的应用的人们,何曾掌握了技术的发明、更新?

更遑论掌握科技理性,以智力理解实在进而理解精神;更遑论对人文的尊崇,以感性的目光对待生命力的普遍波动。

  (5)人是具有理性的,但空有科技符号的理性远不同于科技理性,前者仍只是一种生活实践的理性。

“要上网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或者“你不能逃避高科技”,这种生活中的“理智”不一定是由科学活动的专致而发展起来的精神机能,而只是拘于对日常行为和生活事件的现实理解,是人们赖以指导生活的智力探索活动,表明人们是在努力、认真地生活。

这种努力也因此终其一生远离生活真理或生活实在,因为这种探索活动所依赖的精神能力相对于生活实在物的复杂程度总嫌弱小。

在此情形下,人生总是困难地与一种叫做“命运”的东西进行斗争,人们关于世界图景的理解最终总是依赖于集体记忆,而非科技理性或人文精神对实在世界的理解感受那样具有个体私有性,那样掌握着个人的命运和美的生成。

  (6)对经验和表象世界的想当然的理解变为一种迷信的形式,对科技符号的偶像崇拜就代替了对科学理性的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