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5616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docx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

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教案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重点:

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

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

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

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

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

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

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六、全文分析

1、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

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

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

是必须研读的。

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

不是必须研读的。

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

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七、中心思想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八、写作特点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

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九、补充资料

儒学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一般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季羡林大师生前一再呼吁儒学的重要性、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也多次强调要重写中华学术史。

我们以往学术史的“成说”之一有冯友兰先生的“子学”、“经学”时代之划分。

而众多考古发现足以证明“战国时代已有‘六经’”,对于“认为先秦没有经学”说法,李学勤先生明确表达了“不赞成”的态度。

是先有经学后有子学。

李学勤先生早已指出:

“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

”儒学原来的核心内容是仁学(集中于《论语》)和礼学(集中于《礼经》)。

对于易学,帛书易《要》篇孔子明确讲孔子“得一(《易》)以群毕”是说“《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了。

《易经》为群经之首地位不是自封的。

儒家的思想精髓在《易经》。

《易传》说:

“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智崇礼卑”。

“义”和“智”都是对孔子原来“仁学”和“礼学”的反制。

“汉代只有五经立于学官(《乐经》亡佚)。

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后又增加《论语》、《尔雅》、《孝经》。

”。

十、总结全文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

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援建的缅甸高铁隧道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此时,国产盾构机的加入无异于为虎添翼,加快了工程进度,创造工程奇迹。

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创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

③在福建宁化,触摸纪念碑上牺牲烈士的数字,叩问滚烫的心灵,记者心生感慨: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④王立群等学者在许多综艺节目中坐而论道,助推传统文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⑤移动支付已经全面覆盖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模式一改几年前在西部不瘟不火的情形,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⑥《强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纪录片集中播放,并不是叠床架屋,而是从军事、政治等不同角度展现国家发展历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①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

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此处应是“如虎添翼”。

②不屈不挠: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③永垂不朽:

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④坐而论道:

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感情色彩误用。

⑤不瘟不火: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此处用错对象。

⑥叠床架屋: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

比喻重复、累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①乎?

曰:

“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注】①彻:

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抽一。

②二:

十分抽二的税。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

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

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敏于事而慎于言

(5)止,吾止也

3.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譬如平地

(3)小子何莫学夫《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C;

(2)选段所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富民”的经济思想。

有若认为,应该削减田税的税率,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税过多,那么必将导致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解析:

(1)选段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2)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之上,分析其中包含的“经济思想”。

注意比较文中所说的“彻”与“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竭泽而渔只能让百姓更加贫困,只有富民才能富国。

【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

“收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

“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呢?

哀公说:

“(现在)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够,怎么能实行十分抽一的政策呢?

”有若回答说:

“百姓的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

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会够呢?

2.答案:

(1)判断句;

(2)定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5)判断句

3.答案:

B

解析: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4.答案:

(1)文质彬彬:

古义,质朴和文采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2)平地:

古义,平整地面,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

(3)小子: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

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

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