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747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

建筑史复习资料大全

1.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建筑23×8M,采用榫卯技术的干阑式建筑,距今约6000-7000年。

2.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1) 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的建筑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为木骨泥墙式。

后期由半穴居发展到地面。

2) 陕西临潼姜寨 分五组,每组以"大房子"为中心。

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点。

3. 龙山文化 父系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

地面上铺"白灰面"--人工烧制的石灰做原料。

4. 商代河南堰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夏),宫殿建筑,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构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式建筑。

5. 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晚期的都城。

6. 陕西歧山凤雉村遗址(西周)一座严整的四合院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

发现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7.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在凤雏西周早期的遗址中发现瓦,数量少,可能只用于脊部或檐部。

瓦的大量使用是在春秋时期

8. 春秋宫殿建筑的特色"高台榭,美宫室"。

--①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

②建筑技术的原因。

9. 我国从春秋时代就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将秦、赵、燕等国北部边疆长城连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10. 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确立,木构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基本定型。

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普遍使用。

汉阕。

11. 魏邺城(河北临漳) 有中轴线,分区明确。

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

随唐长安的蓝本。

12. 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最大成就--受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出现佛寺、佛塔、石窟寺。

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式塔,建于北魏,523年。

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

北齐义慈惠石柱。

13. 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砖在明朝普遍使用于民居。

14. 隋代建筑遗存:

赵州桥、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15. 唐代建筑遗存: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五台山南禅寺,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刻--中国建筑史重要的史料)、长安兴教寺玄奘木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塔,登封净藏禅师塔(单层、唐塔中八角形平面的首例)等。

16. 唐代建筑的特征是斗拱大而数量少,出檐深远,雄健有机。

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

17. 由唐至清斗拱的尺度、疏密程度的变化是由大到小到密

18. 唐代较少琉璃瓦,高级殿堂亦以青棍瓦为主,墙面、构架用色以赤白两色为主,是魏晋以来风格。

唐代作风明朗健壮,很少繁缛装饰

19. 辽代建筑遗存: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现存木构阁楼的精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牟尼塔(现存最早且是唯一的阁楼式木塔,60多米高,60多种斗拱)。

唐代建筑遗风较重。

20. 五代建筑遗存: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砖楼梯),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刘敦帧保护设计)。

21. 宋代的建筑风格趋向于精致绮丽,屋顶形式极丰富多样,装修细巧,门、窗、勾栏等棂格花样繁多。

宋代木构殿宇遗存:

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天圣年间初建,崇宁元年重修,殿前飞梁鱼沼)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宋皇佑四年,四出抱厦,山面朝前)是宋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22. 宋塔遗存至今尚多,有砖塔、石塔还有琉璃贴面的琉璃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m),河南开封祐国寺塔(俗称铁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现存最高的石塔,园为木塔,后石建模仿木构)。

宋代的砖石塔比唐代的砖塔在结构上的进步表现在宋塔用多边形平面,双层塔壁,石蹬道。

23. 李诚《营造法式》(1103年)36卷,357篇,3555条。

24. 宫殿中采用工字殿始于宋代;唐代称为"轴心舍",用于衙署。

25. 宋代雕刻按其起伏高低分:

剔地起突(高浮雕)、压地隐起华(浅浮雕)、减地平级(线刻)、素平

26. 金代建筑遗存:

北京芦构桥(联拱石桥长265米),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内柱仅两根)。

27. 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

斗拱缩小,柱与梁直接联络,减柱仍在采用。

28. 元代建筑遗存: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正殿(元代建筑的代表),山西芮城的永乐宫(以壁画著称),大圣寿万安寺(妙应寺)白塔(元代引进的若干新的建筑形式之一,尼泊尔匠人阿尼哥)。

29. "减柱造"是元代的建筑结构特点,元建筑大胆取消室内斗拱,抽去若干柱子。

30. 明制砖的数量及质量大大提高,大都的土城墙以砖砌,万里长城以及许多州、府、县的砖城墙,很多也是明代所修。

建筑出现了完全不用木料,以砖券为结构的无梁殿。

最著名的一处是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用砖筑万里长城的是明代。

31. 明代北京城在元大都城址上略向南移并加大。

32. 明代的琉璃制品有很高水平。

色彩及纹饰丰富。

南京报恩寺塔,高80余米,外表用有浮雕佛像、力士、飞天的多彩琉璃砖贴砌,绚丽壮观,被列为当时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

大同的九龙壁及山西洪洞广胜寺上寺的飞虹塔,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

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新塔类型。

33. 明中叶后,江南富庶之地,造园之风大兴。

明末计成《园冶》。

34. 明代修建北京宫殿、坛庙、陵墓的工匠来自全国各地,主力是江南工匠,其中以蒯祥最为突出。

他能"目量意营","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

技艺纯熟,人称蒯鲁班。

35. 清代在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造园上。

皇家苑圃除在北京三海有所建树外,在西郊所建的三山五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私家园林也大有发展,江南园林达到极盛。

中国园林影响所及,不仅是近邻的日本、朝鲜,18世纪时更远及欧洲。

中国园林成为世界造园学中渊源之一。

36. 清代宫廷建筑设计:

七世世袭"样房""样式雷"的雷氏家庭,他们制作的建筑模型称"烫样"。

37. 清式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至俾是:

和玺,旋子,苏式,箍头。

38.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

隋大兴(唐长安) 北魏洛阳 明清北京 元大都 隋唐洛阳 明南京 汉长安

39. 秦始皇用天体观念规划国都咸阳,以横贯咸阳的渭水象征天上的银河。

因而有"渭水惯都、以象天汉"的描述。

40. 汉长安城的位置与隋唐长安城(迁至东南)关系是汉长安城的位置在隋唐长安城的西北

41. 《三辅黄图》:

研究汉长安城市建设极其文化的重要著作。

《三辅黄图》记载:

汉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42. 《洛阳伽蓝记》:

主要描述北魏洛阳的城市风貌。

伽蓝:

佛寺之意。

43.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大兴城。

在汉长安的东南创建的一座全新的都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

城的外形方正,城内有纵横干道三条,称为"六街"。

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

全城设108个坊和东西两个市。

每个坊都有坊墙围绕。

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这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值得称赞的举措。

大兴城布局严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区明确,规划设计井井有条。

大兴城由宇文恺负责规划。

宇文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隋代东都洛阳也是由他规划设计的。

他考证"明堂",除广引文献外,还用1/100比例尺做了模型。

44. 元大都 规划设计人是刘秉忠。

中国历代都城中最接近于《周礼·考工记》中所述王城之制的都城。

它位于金中都的东北方,城的外轮廓近于方形,除北面开二门,余三面都是三门。

宫城靠南、北边是漕运终点的商业区,太庙在东侧,社稷坛在西侧,布局上基本符合"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

街道取棋盘状,在南北走向的干道之间,平行排列着称为胡同的小巷,作为众多居民院落的通道。

元大都是一座规划周密的城市,街道平直、市政工程完备、气势雄伟。

45. 汉、南北朝宫殿(北周除外)采用'东西堂'制。

汉开东西堂先河,隋以后均为三朝纵列之周制。

46. 隋唐宫殿形制完全采用'三朝五门'的周制:

外朝承天们、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承天们、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47. 唐大明宫 主要建筑含元殿、麟德殿。

大明宫的规模比明清紫禁城大得多,麟德殿也比太和殿大三倍。

大明宫以太极宫为准则;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

大明宫的主殿是含元殿。

48. 御街千步廊制度 宋代宫殿建筑的新发展。

元明清的宫殿前都设千步廊、金水桥,就是宋的影响。

宋代宫殿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

元代宫殿也喜用工字形殿。

49. 明代实际上建过三处宫殿:

明太祖主持建造的南京宫殿和中都临濠(凤阳)宫殿;明成祖主持建造的北京宫殿-故宫,她是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50. 北京故宫 宫城也称紫禁城,位于皇城之中,南北纵长960米,东西760米矩形;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

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周礼三朝五门)来布置的。

三殿附会三朝,大清们到太和门附会五门。

宫城四隅有美丽的角楼,城四面辟门,北-神武门,南面正门-午门,宫城前亦有千步廊,廊东(左)为太庙;廊西(右)为社稷坛;'左祖右社'。

紫禁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内廷两区。

外朝以奉天(太和)-华盖(中和)-谨身(保和)一组殿为主。

主殿奉天殿,明为九间,清为11间,他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

太和殿阔63.93,进37.17,高26.92,台基高8.13。

宫殿所在称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东西2500米,南北2750米,呈不规则方形皇城四向辟门;南面正门天安门,皇城内还包含宫苑(北海、中海、南海)。

太庙、社稷坛以及皇家所建寺观等;天安门前皇城引伸成一处广场,向南延伸为千步廊,南端为太明门(大清门),门南即京城的正门正阳门,由外城正门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到地安门;钟鼓楼的中轴线上,建立了金城和故宫最主要的一系列建筑物,宫殿群的轴线和北京全城线重合为一。

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从大明(清)门至奉天(太和)殿,先后通过5座门、6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间有三处高潮:

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主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则台基高度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是屋顶形式:

按尊卑顺序是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黄色最尊,其下依次为:

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民舍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故宫强烈的原色调建筑群,以广大北京城灰色调为地,显得分外鲜明。

51. 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庭院式,包括多种形态,如:

四合院,四水归堂,一颗印,大土楼等。

52. 北京四合院住宅特点有:

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院墙,四合院由房屋恒墙包绕,对外不开敞,面向内院。

无论多少进,主房、垂花门必在中轴线上。

抄手游廊。

53. 干阑式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是生活层架空、以利防潮、防虫蛇野兽的木构房屋,如广西壮族的麻栏,云南傣族的竹楼等。

54. 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式民居厢房称为耳房,一般正房三间,厢房东西各二间,称为"三间四耳"。

55. 苏州住宅前后各进之间可以不通过正厅,由侧面甬道行走,称"避弄"。

花厅如做成短边做出入口,形象似舫的则称为"船厅"。

56. 五山屏风墙、观音兜 是高出屋面的山墙的造型,称封火墙,为了美观做成阶梯形或观音兜形,江南及华南常见。

57. 圆形大土楼 分布在福建南部龙岩、上杭、永定一带。

江西土围子多为方形。

58. 五凤楼 福建永定的坎市、龙岩适中一带的五凤楼平面组合由前厅、大厅、中厅和横屋、横楼组成,即"三堂两横"。

59. 窑洞式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

毡房、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内蒙、青海。

雕房-藏族的住房。

60. 中国家具大变革的时期是(由席地危坐到垂足坐)是五代。

61. 现存的明代住宅建筑:

在山西、安徽、浙江、福建。

62. 古代用于人神对话的祭祀建筑大致经历了祭坛、明堂、坛庙等发展阶段。

63. 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

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64. 天坛 位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创于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天坛中祭天的坛。

65.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登基时祭天。

大祭;皇帝亲自祭祀。

66. 帝王亲临的有天坛、社稷坛、太庙。

社稷是土地之神;社者,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盖于坛面,称五色土,象征着国土。

稷者能生长五谷的土地,农业之神;明代起社稷合祭。

67.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

68. 孔庙 基址南北644米,东西147米。

沿中轴布置九进院落。

前三进是前导部分,有牌坊和门屋,院中遍植柏树。

第四进以内是孔庙的主体,以大成殿庭院为中心,四隅建角楼,前有奎文阁,后有圣迹殿,东有诗礼堂、崇圣祠、家庙,西有金丝堂、启圣殿、寝殿等。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建于清雍正年间(1729),重檐歇山,面阔九间,黄色琉璃瓦,10根石龙柱。

其余多为明代建筑。

69. 陵墓  四出羡道 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

封土 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

   方土 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兆域 墓地的界址。

             陵邑 陵墓附近的小城市

汉代帝王陵制"黄肠题奏"       唐代帝王陵墓"因山为穴"

宋代帝王陵墓"五音姓利"("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70. 南京明孝陵与北京十三陵的总体布置型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神道

71. 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洛阳白马寺

72. 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

73. 道教名山:

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山东崂山、陕西华山

74. 寺庙  隋唐时,寺庙对称布置,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殿堂为全寺中心。

佛塔退居后面或一侧或建双塔,在大殿或寺门之前。

宋代又增戒坛。

佛寺建筑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

明、清时,对称中轴线,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塔以少见

75. 道教建筑特点:

以宫观院命名,不以寺称;所奉神像蓄发长须,穿中式衣袍;不以塔为膜拜对象;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

76. 中国四大尹斯兰教寺:

广州怀圣寺;福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

77. 石窟按开凿年代排列:

甘肃敦煌石窟(始建于353年,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大同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453年),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500年,历经500余年),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始建于北齐560年,隋唐亦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六世纪前期),新疆拜城可孜尔石窟。

78. 我国石窟从建筑功能布局来看可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

79. 洛阳永宁寺 北魏最大的佛寺。

80. 天津蓟县独乐寺(辽)

观音阁 重建于辽通和二年(984年),平面柱网均为"金厢斗底槽"。

高三层,外两层,中间暗层,上下各层的柱子并不贯通,上柱插在下柱的斗拱上--"叉柱造"。

柱梁间用斜向支撑,加强了结构刚度。

是现存最古老的木构阁楼建筑。

山门 面3,单檐庑顶。

台基低矮,斗拱雄大,出檐深远。

因而庄严稳固。

81. 大同善化寺(辽)

大雄宝殿 面7深5。

单檐四阿顶。

普贤阁 辽建金重修。

外观二层,单檐九脊。

82. 大同华严寺大殿(金) 1140年,至今已发现古代单檐木建筑中体形最大的一座。

83. 五台山南禅寺(唐)

大殿(唐,782年)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

84. 五台山佛光寺

东大殿(唐,857年) 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在台南佛光山腰,面七深八、单檐四阿顶(庑殿顶)。

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金厢斗底槽"。

内外柱等高,上端略有卷杀。

屋面坡度较平缓,出橼深远,举高(屋顶高度与进深尺度比)约1/4.77。

大殿脊传下用叉手而不用侏儒柱(现存古建筑中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正脊与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与敦煌壁画之殿阁楼台比--简约。

木构用料具有模数、斗拱功能明确、结构有机。

文殊殿(金) 内柱仅留二根,减柱造、移柱造,金代建筑特点

85. 河北正定隆兴寺(北宋)

佛香阁又称大悲阁 三层,歇山顶,上两层重檐。

摩尼殿 宋皇佑4年(1052年),殿身重檐歇山顶,四出抱厦,抱厦用歇山顶而山面朝前。

转轮藏殿、慈氏阁 二层阁楼式建筑,重檐歇山顶。

86. 太原晋祠(北宋)

圣母殿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1102年重修。

面7深9,重檐歇山顶。

四周施围廊--"副阶周匝"。

平面中减去殿身前檐柱,使前廊深达两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少见。

殿前有鱼沼飞梁(十字形桥),相当于圣母殿的殿前平台。

87. 曲阜孔庙奎文阁(宋) 始建于宋天喜二年(1018年),重建于明弘治17年(1504年)。

88.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 元代1264建,殿内壁画极珍贵

89. 洪洞县广胜寺(元) 下寺正殿是元代建筑的代表作

90. 福建泉州清净寺(元) 元代1341-1370重建,保持外来影响(伊斯兰教)

91.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清) 1645重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

92. 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清) 1696重建,汉藏混合式喇嘛庙

93.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又有经塔、墓塔等

94. 中国佛塔的五种主要类型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单数)一般不供登临遥览。

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北魏523)

单层塔--大都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方、圆、六角、八角。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611)

楼阁式塔--是传统多层木架构建筑,最早、最多,是主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喇嘛塔--多作寺中主塔或僧人墓塔(过街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金刚宝座式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

北京大正觉寺塔(明)

95. 隋塔:

神通寺四门塔(山东济南柳埠,是一座方形平面的单层塔,建于隋大业七年)。

96. 唐塔:

唐塔一般是方形平面、单层塔壁,以木楼板分层,木梯。

登封净藏禅师塔是八角形平面,是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

唐代的砖塔遗存至今的尚有不少,如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长安县的兴教寺玄奘墓塔等,这二塔是楼阁式塔。

属于密檐式塔的有:

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和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属于单层塔的有:

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97. 五代: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双层塔壁的砖塔,五代907)、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五代时代表作)

98. 宋塔:

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现存最高的石塔)、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砖塔)开封佑国寺塔(铁塔-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开封开宝寺塔(北宋建筑家、《木经》的作者喻皓设计)

99. 辽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1056),国内现存的唯一的楼阁式木塔,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建筑。

叉柱造。

"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柱梁间用斜向支撑。

结构手法与独乐寺观音阁基本一致。

北京天宁寺塔。

100. 元塔:

永乐宫三清殿、广胜寺大殿、登封观星台(郭守敬创建登封观星台,中国最早天文台)、妙应寺白塔(大圣寿万安寺喇嘛塔,1271年,尼泊尔人阿尼哥设计。

高约53M,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

居庸关云台(过街塔)

101. 明塔: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现已毁,被当时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北京大正觉寺塔(金刚宝座塔)、

102. 道教祠观:

大体仍遵循传统的宫殿、坛庙体制(未形成独立风格):

山西芮城永乐宫--原在永乐镇,因修黄河水库工程,已将迁至芮城,是一组保存得较完整的元代建筑物

103. 内蒙席力图召(康熙15年1696):

汉藏风格融合的喇嘛庙。

104. 明代造园专著《园冶》的作者是计成

105.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三山五园'是万寿山:

颐和园(清绮园)、玉泉山:

静明园、香山:

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

颐和园全园总面积为3500公顷。

106. 无锡寄畅园 惠山东麓,始建于明代,园内主要部分的水池自成一景,知鱼槛亭将池一分为二,若断若续。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也是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环布轩榭亭廊,形成一幽静水园,有知雨乐桥,仿无锡寄畅园意境。

107. 木结构正式采用统一模数制的是宋代,以"材、契、分"为单位。

清《工程做法则例》,改宋式的以"材、契、分"为模数的计算方法为以斗口为模数

108. 古代著名哲匠:

春秋-鲁班,汉代-阳城延,北魏-扬衔之,隋朝--宇文恺,五代-喻皓,宋朝--李诫--《营造法式》,明朝--蒯祥,清朝--雷发达

109.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等级顺序为:

庑殿(四阿)、歇山(九脊)、悬山、硬山、瓒尖。

110. 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等级:

春秋时代"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以红色为最尊贵。

清代以黄色为最尊贵,依次是赤、绿、青、蓝、黑、灰。

111. 大木作为:

柱、梁、枋、檩

112. 外柱和内柱:

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

113. 柱顶石 即柱础的清式名称,柱下的承载构件。

114. 踬 柱与础之间的垫,起隔潮作用。

115. 梭柱 上下端或仅上端做卷杀之柱。

116. 生起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间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

宋《营造法式》规定,次间柱升高2寸,以下依法迭增。

117. 侧脚 宋《营造法式》规定,檐柱向内倾柱高的10/1000,两山檐柱向内倾8/1000,角柱两个方向都倾,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118. 分槽的形式:

  金厢斗底槽 柱子分为内外二圈。

单槽       以内柱一列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       以内柱二列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     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称。

119. 副阶周匝 在主体建筑之外加一圈回廊。

120. 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斗拱分外内檐斗拱、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121. 斗拱之演变趋势:

①由大而小;②由简而繁;③由雄壮而纤巧;④由结构的面装饰的;⑤由真结构的而假刻的;⑤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122. 唐代木构建筑斗拱高与柱高之比约1:

2,清代约为1:

5~6。

123. 卷杀 用在斗拱上,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型,起轮廓由折线或曲线构成。

124. 拱翘 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125. 昂 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上昂仅用室内

126. 踩 是翘和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称踩(宋称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四铺作),出二跳叫五踩(宋五铺作)

127. 屋架  叠梁式(柱上设梁、梁上设柱)、穿斗式(密柱上直接承檩、柱间不设梁)

128. 举架(宋称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博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

唐代举高与进深之比1/6;宋代1/4-1/3;清代1/2

129. 梁(宋代称柎)有单步梁(抱头梁、褡牵)、双步梁(乳柎)、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柎)、七架梁(六椽柎)、顺梁、扒梁、角梁(阳马)。

宋梁柎名称以所承椽数定名。

清按所承檩数命名。

130. 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加长庑殿顶正脊长度的做法,出现在明及以后。

收山是歇山顶两山向内收进的做法,收进大的年代早,清代只收进一檩径。

131. 雀替用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主要起装饰作用。

132. 普拍枋之变化:

唐代尚未见,宋开始有,宽于阑额。

宽度减小渐与阑额趋于一致。

明清时阑额宽,普拍枋窄于阑额,改称平板枋。

133. 单体建筑在外观上大致可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

134.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概括起来可分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新城市,由古代旧城市发展起来的半殖民地城市

135. 中国近代城市功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区的出现、资本主义商业区与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