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34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docx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 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十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 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 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7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曲江集》。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对陈子昂的谏言置之不理,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

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

《题李凝幽居》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虽还俗,但仕途不顺,曾屡举进士不第,一直做一些如长江主簿、普州司仓等小官职,怀才不遇,内心幽愤,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时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

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题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及隐居生活的向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怆然(chuànɡ) 

(2)皆似霰(xiàn) (3)汀上(tīnɡ)

(4)捣衣砧上(zhēn)(5)碣石(jié)

2.填空。

(1)贾岛,字阆仙。

善写五言律诗,和孟郊齐名,均为苦吟诗派的代表。

(2)《望月怀远》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句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题李凝幽居》中韩愈帮助敲定的佳句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登幽州台歌》中,抒写登临览古所触发的生不逢时的感受的句子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

感伤的样子

(2)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雪珠

(3)竟夕起相思。

竟夕:

通宵

(4)幽期不负言。

幽期:

归隐的约期

一、结构图示

《登幽州台歌》

《题李凝幽居》

二、要点赏析

1.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抒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2.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

(1)全诗以写“月”为主,但在写花的时候也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诗中哪些地方是写花的?

简要描绘它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在诗歌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结构方面分析,这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对人生的思索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3.阅读《望月怀远》,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尤其是第一句“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

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

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

《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

4.阅读《题李凝幽居》,回答下列问题:

(1)“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运用了反衬手法。

此联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清脆的声响进一步衬托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对李凝怎样的期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是抒情,点明全篇主旨(卒章显志)。

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优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

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三、疑难探究

5.阅读《春江花月夜》,揣摩一下其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刘希夷所表达的是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的感慨,无奈、伤感之情浓厚。

6.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幽”来写,你是否赞同?

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赞同。

题目即已经言明“幽居”。

草径、荒园、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

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

“移石动云根”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环境的幽静。

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幽”字。

一、基础巩固

1.《登幽州台歌》从体裁上看应当是(  )

A.绝句B.律诗

C.古体诗D.近体诗

答案 C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张若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

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C.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

D.诗中朦胧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别有情趣。

答案 C

3.下列对《望月怀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紧扣题目,而不露痕迹。

B.颔联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直抒胸臆。

C.颈联的景物描写,旨在表现秋夜之凉,扰人难以成眠。

D.尾联进一步抒写对友人的一片深情、真切感人。

答案 C

4.下列对《题李凝幽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表现出李凝居处的冷落荒凉。

B.颔联是千古名句,表现出诗人严格的创作态度。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天明离别时的景物,仍突出一个“幽”字。

D.结尾言简而意远,余味无穷。

答案 A

5.填空题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

选自《全唐诗》。

(2)《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

(3)《望月怀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九龄。

诗的首联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中诗的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

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答案 CD

解析 C项“动静结合”错,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7.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情感:

尾联表达了诗人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2)作用:

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答案 BE

解析 A项“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

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9.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

(2)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

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

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

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C.这首诗是晚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从女子口吻着笔,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

D.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

E.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

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答案 CE

解析 C项张若虚是初唐诗人。

E项作者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11.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意境营造的方法看,本诗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将人物因思念而引发的试衫、开镜、妆洗等动作,与燕窥罗幕、蜂上画衣、桃红李艳的明媚春光结合起来描写,将入梦的期待、掩扉的落寞与黄昏的孤寂结合起来写,以景衬情,意境孤寂、冷清。

《春江花月夜》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游子与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与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奇景融合在一起,并在江畔望月、月下奇景的画面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意境优美深邃。

从意境的开掘看,本诗借助乐景与哀景的不同描绘,不断深化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景物作结,意境看似凄凉,但感情含蓄深沉,哀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潮水、江畔明月、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将游子漂泊、两地相思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对宇宙的深沉思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