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330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docx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料

招远市天宝家纺有限公司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文件编号:

TB-JF-019

受控状态:

受控

 

标题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版本

A

编号

TB-JF-019

制定部门

人事部

制定日期

2012年/12/09

1/2

一.编制目的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为了降低和杜绝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以及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的及时处理,减少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责权

本项目城里应急领导小组,管理者代表任组长,生产主管任副组长,组员生产部,裁断部,仓库,办公室,包装部等人组成。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

全面领导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工作,统一指挥事故应急工作,并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调配;

副组长:

总体协调各部门在事故应急中的分工协作和响应组长的统一指挥调度;

组员:

服从组长、副组长及其委托人的指挥负责人员、重要物资的疏散和救护以及报警求救工作。

三、环境污染的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从生产工艺着手,降低或减少污染的产生,加强对“三废”的综合利用,提高”三废”的回收利用率。

杜绝一切污染事故。

1.震动及噪声的防治:

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振动源和噪声源,控制振动和噪声的传播

(1)合理分布动力机械的工作场所,尽量避免同处运行较多的动力机械设备。

(2)对空压机,等噪声超标的机械设备,采用装消音器降低噪音。

(3)对于行驶的机动车辆,现场只许按低音喇叭,场外行驶严禁鸣笛。

2.粉尘的防治:

(1)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吸尘式设备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2)及时清扫,冲洗作业场地保证场地的清洁。

(3)严禁在场地内燃烧各种垃圾及废弃物

3.对固体废弃物要进行分类管理,合理存放,提高回收利用率。

 

标题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版本

A

编号

TB-JF-019

制定部门

人事部

制定日期

2012年/12/09

2/2

四.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1.发生火灾、爆炸事件而引起污染的应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事件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要对事件发生现场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时间,报上级主管部门及当地环保部门备案并接受调查。

五.应急小组成员

组长:

栾日暖

副组长:

丛青玲

组员:

于香英李卫斌丛妃琳王树吉

急救:

120

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症状表现及预防治疗知识

 病毒特征

 甲型H1N1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

医学测试显示,目前猪流抗病毒药物达菲对这种毒株有效。

美国疾控机构的照片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

 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具体时间暂不确定。

 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诊断标准

 卫生部2009年4月30日印发的《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中指出,人感染猪流感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同时,诊疗方案还详细介绍了人感染猪流感的诊断标准,具体有以下四种情况:

 ——医学观察病例:

曾到过猪流感疫区,或与病猪及猪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者。

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

 ——疑似病例:

曾到过疫区,或与病猪及猪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也可流行病学史不详),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咽试子、痰液、血清H亚型病毒抗体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

 ——临床诊断病例:

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且与其有共同暴露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者。

 ——确诊病例:

从呼吸道标本或血清中分离到特定病毒;RT-PCR对上述标本检测,有猪流感病毒RNA存在,经过测序证实,或两次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可确诊为人感染猪流感。

      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思路和原理

 甲型H1N1作为流感的一种,可以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从中医角度讲,流感是感受外来邪气,客于肺经,闭其清道,肺气不得下降,其人必定流清涕、发热、恶风、恶寒、头疼身痛等情形。

法宜宣散,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

如不能及时治疗会转为内伤,引发肾阳衰而阴寒内生,肾络通于肺,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流清鼻涕,患者必定没有外感的足征,多困倦无神,或喷嚏不休,或两脚冰冷,法宜扶阳,如四逆汤、白通汤、封髓丹、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之类。

  3防范措施

 1、如何保护自己远离甲型H1N1流感?

 面对甲型H1N1流感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在预防方面,没必要扎堆去接种人流感疫苗,因为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预防猪流感并无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

 1、减少到公共人群密集场所的机会,对于那些表现出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要避免与其密切接触;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睡眠充足、吃有营养的食物、多锻炼身体勤洗手,要使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3、在烹饪特别是洗涤生猪肉、家禽(特别是水禽时)应特别注意。

特别是有皮肤破损的情况。

建议尽量减少接触机会;

 4、可以考虑戴口罩,降低风媒传播的可能性;

 5、定期服用板蓝根(可以考虑有一定规律性),大青叶、薄荷叶、金银花作茶饮。

 6、特别注意类似临床表现,引起重视。

特别是突发高热、结膜潮红、咳嗽、流脓涕等症状。

 2、如果感觉自己感染了流感,应该怎么办?

 ·如感不适,出现高烧、咳嗽或喉咙痛,应待在家中,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

 ·多休息,喝大量的水;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遮掩住嘴和鼻子,用完后的纸巾应处理妥当;

 ·勤洗手,每次洗手都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尤其咳嗽或打喷嚏后更应如此;

 ·将自己的症状告诉家人和朋友,并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

 3、家中有人出现流感症状,应如何照料?

 ·将病人与家中其他人隔离开来,至少保持1米距离;

 ·照料病人时应用口罩等遮盖物遮掩住嘴和鼻子,遮盖物使用后应丢弃或清洁;

 ·与病人接触后应用肥皂彻底洗净双手,病人居住空间应保持空气流通;

 4、如果自己认为需要医学治疗,应该怎么办?

 ·去医疗机构之前,应该首先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报告自己的症状,解释为何会认为自己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

 ·如果没法提前与医护人员联系,那么当抵达医院寻求诊断时,一定尽快把怀疑自己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想法告知医生;

 ·去医院途中,用口罩或其他东西遮盖住嘴和鼻子。

 甲型H1N1流感预防9条建议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应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4.做饭时生熟分开很重要,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猪流感病毒。

 5.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6.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7.常备治疗感冒的药物,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尽早服药对症治疗,并尽快就医,不要上班或上学,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8.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

 9.由于此次流行的猪流感病毒是A/H1N1型流感病毒,目前针对猪流感只有猪用疫苗,人注射普通流感疫苗不能对猪流感预防、甲型H1N1流感预防有效。

 预防流感需备物品

 近日,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部分发布防治甲型H1N1流感商品参考:

 洗剂:

洗手液、肥皂等

 消毒剂:

“84”、甲醛、戊二醛、高锰酸钾、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二氧化氯消毒剂各种空气消毒剂等

 防护用品:

口罩、体温计等.

 防治抗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病毒灵、病毒唑等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

 2009年3月日本和美国等先后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感类似,有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还可以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死亡。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

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一、生活起居预防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

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

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薄荷饮:

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

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

桑叶3g、菊花3g、芦根10g。

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

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

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鲜鱼腥草30—60g,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平时多喝板蓝根:

一日1~2次(早、晚)。

 三、药物预防

 

(一)成人

 1.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

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5g

 功能:

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

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3.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功能:

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

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4.苏叶10g、佩兰10g、陈皮10g

 功能:

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

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煎服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建议不同人群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在流行期间可连服用3—5剂。

 

(二)儿童

 藿香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

 功能:

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

儿童易夹食夹滞者。

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

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三)服用中药预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项:

 1.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3.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四、藏香熏治预防[4]及其他

 1.藏宝避瘟散

 此香药是古格藏香坊根据西藏医学著作《四部医典》理论和配方制作,具有清除瘟疫疾病、传染病及其他疾病颇具疗效。

为了让大家能预防疾病瘟疫,<古格藏香坊>将配方拿出向全世界公布。

 2.除晦辟邪熏香

 本熏香是如是香坊依参照传统中医学理论及相关典籍的记载,结合藏药的功用,以诸檀等纯阳刚烈的香料为骨芳香辟秽,用清热解毒法、以毒攻毒法之方式调和诸中药藏药制成。

预防、谴除疫病效果极佳。

 3.烧熏辟疫大鹏香

 本藏香取材于《四部医典》藏医熏治养生理论,采用各味上等名贵药材,通过烧熏达到预防并治疗疫病等效。

 4.中药贯众、安息、苍术、艾叶等

 方法:

点燃熏闻即可。

或制成香囊,随身携带,除瘴避秽。

 

  治疗

 

(一)对症支持。

 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就地隔离治疗,强调早期治疗。

 对人感染A(H1N1)目前主要是综合对症支持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病初48小时是最佳治疗期,对高热、临床症状明显者,应拍胸片,查血气。

 

 

(二)药物治疗。

 1。

抗病毒治疗:

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

达菲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A(H1N1)病毒可能有抑制作用,剂量75mg/d,疗程5天,儿童慎用。

从美国最近的A(H1N1)病毒感染者中分离出的病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是敏感的,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2。

抗生素:

如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三)中医辨证治疗。

 1。

毒袭肺卫。

 症状:

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参考方药:

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柴胡、黄芩、牛蒡子、羌活、生甘草。

 常用中成药:

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双黄连口服制剂。

 2。

毒犯肺胃。

 症状:

发热、或恶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身、肌肉酸痛。

 治法:

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参考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苍术、藿香、姜半夏、苏叶、厚朴。

 常用中成药:

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制剂等。

 3。

毒壅气营。

 症状:

高热、咳嗽、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

 治法:

清气凉营。

 参考方药:

炙麻黄、杏仁、瓜蒌、生大黄、生石膏、赤芍、水牛角。

 必要时可选用安宫牛黄丸以及痰热清、血必净、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

艾滋病宣传培训

了解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OS)的简称。

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使人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感染和肿瘤。

自从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目前已有150个以上国家发生本病。

至2002年全世界约7000万人感染艾滋病,死亡约2000万人。

目前本病以非洲、美洲、欧洲为主,亚洲的日本、泰国、我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均有报告,且呈增加趋势。

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到2002年底已报告感染者20560例,艾滋病患者2639例,死亡1047例,估计实际感染人数超出100万以上,患者20万人,其中现存8—10万,部分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期可达10年,一旦进展为艾滋病,预后不良,平均存活期为12—18个月。

传染源:

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子、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他体液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亦含病毒,均具有传染性。

传染途径:

1、性接触传染:

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近年来以同性恋传播为主。

2、注射途径传染:

药瘾者共用针头等。

3、母婴传播。

4、其他途径:

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传染。

病毒感染后小部分病人可以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等,一般症状持续3—14日后自然消失,绝大多数病人自愈后进入相当长的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2—10年,平均3—4年,而后全身淋巴结有两处以上肿大,直径1cm以上,一般持续3个月,同时伴有口腔粘膜损害,全身性皮肤病及发热、盗汗、腹泻等,最后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此时上述症状加重,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及细菌病毒感染,继发肿瘤等。

艾滋病的诊断及预防

艾滋病是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OS)的简称。

是由一种病毒引起。

艾滋病毒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功能缺失,致机体丧失对平时没有致病能力的细菌、真菌、原虫的抵抗力,而易于发生感染及多发性出血性肉瘤等肿瘤。

急性感染期,可根据高危因素及类似血清病的表现;慢性感染期属高危人群,伴严重感染或肿瘤等,应考虑本病可能,并进一步作HIV抗体或抗原检测。

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

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青壮年。

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

1、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

2、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3、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4、全身淋巴结肿大;

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6、口腔念珠菌感染。

对可疑者应进一步作试验检查确诊。

此病至今还没有理想的疫苗和特效的治疗药物,宣传教育就成为现阶段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我国提出了现阶段控制艾滋病蔓延的对策:

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

1、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应隔离。

患者的血、排泄物和分泌物应进行消毒。

2、避免性关系混乱,特别要防止与艾滋病人发生性接触。

3、使用避孕套。

4、避免接触可能污染有HIV病毒的物品,如不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及血液制品。

5、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以免造成互相感染,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污染的医疗器具应彻底消毒。

6、积极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进行治疗,以减少母婴传染。

7、限制感染者结婚。

8、加强公用医疗器械和公用生活用品消毒。

9、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使群众了解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主要临床表现及防护措施。

禽流感

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结构等特点,一般感染禽类,当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重配,致使结构发生改变,获得感染人的能力,才可能造成人感染禽流感疾病的发生。

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

H5N1、H7N1、H7N2、H7N3、H7N7、H9N2和H7N9亚型。

其中,高致病性H5N1亚型和2013年3月在人体上首次发现的新禽流感H7N9亚型尤为引人关注,不仅造成了人类的伤亡,同时重创了家禽养殖业。

1878年从瘟鸡中分离得到的,1901年称这种“鸡瘟病原”为“过滤性因子”或鸡瘟病毒(Fowlplaguevirus,FPV)。

后来,又发现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在禽中也可引起鸡瘟样疾病,即我国俗称的“鸡瘟”。

为区分两者,前者称为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病毒,后者称为伪鸡瘟或亚洲鸡瘟病毒。

1955年,根据病毒颗粒核蛋白抗原特性,认定FPV为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员。

绝大多数在禽中并不引起鸡瘟,甚至呈静默感染或健康携带状态,如2013年在我国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基本不导致禽间致病。

H5N1亚型于1997年在香港首次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类。

截止到2013年3月,全球共报告了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622例,其中死亡了371例。

病例分布于15个国家,其中,我国发现了45例,死亡30例。

大多数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为年轻人和儿童。

2013年3月,我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到2013年5月1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山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0省(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27例,其中死亡26例。

病例以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目前研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的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禽类。

而传播途径仍需明确。

研究认为,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密切接触病死禽,高危行为包括宰杀、拔毛和加工被感染禽类。

少数案例中,当儿童在散养家禽频繁出现的区域玩耍时,暴露于家禽的粪便也被认为是一种传染来源。

目前研究的多数证据表明存在禽-人传播,可能存在环境(禽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人传播,以及少数非持续的H5N1人间传播。

目前认为,H7N9禽流感病人是通过直接接触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仍处于散发状态,虽然出现了个别家庭聚集病例,但目前,未发现该病毒具有持续的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

临床表现

根据现有人感染H7N9和H5N1禽流感病例的调查结果认为,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

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也可以出现流涕、鼻塞、咽痛等。

部分患者肺部病变较重或病情发展迅速时,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即可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1个月后仍有较为严重的咳嗽、咳痰。

在疾病初期即有胸闷、气短以及呼吸困难,常提示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将会迅速发展为严重缺氧状态和呼吸衰竭。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

有相当比例的重症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多个系统或器官的损伤或衰竭,如心肌损伤导致心力衰竭,个别患者也表现有消化道出血和应急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的重症患者发生昏迷和意识障碍。

检查

大部分人感染禽流感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值,其中,淋巴细胞水平不高甚或降低。

如果血小板水平降低,需考虑有无因重症感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应结合凝血分析、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结果综合鉴别。

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发现,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

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毛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

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

最为可靠的仍是病原学检测。

在抗病毒治疗之前,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尽可能采集呼吸道标本送检(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PCR检测)和病毒分离。

人感染禽流感患者除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之外,往往在早期即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在较长时间或较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和不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之后,也可合并真菌感染,因此,临床上应多次进行痰培养、呼吸道吸取物培养,检查细菌和/或真菌的类型,及其敏感或耐药类型,以便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临床治疗。

诊断

按照2008年5月发布的《人感染禽流感诊疗方案(2008版)》和2013年4月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中的标准,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