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4317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x

高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古诗词鉴赏满分必读第六章第二节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如: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又如:

离骚

屈原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再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2.联想和想象

(1)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如: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褒贬

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如:

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5.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如: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又如: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又如: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

为什么这样写?

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又如: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近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又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6.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又如: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作者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

“嫁与春风不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

7.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用语

点化前人语句。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画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用事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①引用神话故事。

如:

李凭弹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②运用历史故事。

如: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

“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如: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辛弃疾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

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8.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9.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1)以少总多。

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景物增加了个性,使我们知道这是早春,不是暮春。

(2)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

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如: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10.借形象说理

(寓道理于形象之中),如:

琴诗

苏轼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11.虚实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

如: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

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2.动静

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

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四类。

(1)以静衬动,如: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

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

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2)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王维《山居秋暝》。

(3)以动衬动,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4)动静互衬,如: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13.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如:

秋词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4.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

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如:

凤凰台上忆吹萧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5.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

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如:

西厢记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

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如: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

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8.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如: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19.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20.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

“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1.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

“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如: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

“画眉深浅入时无?

”可谓隐讳而妙极。

22.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如: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思考与练习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本首诗歌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自由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