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957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安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安顺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

前言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安顺市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现。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安顺市全面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

为推动全市工业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积极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特色工业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以(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为依据,旨在确定“十三五”时期安顺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科学指导全市工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1

第一节发展成效1

第二节“十三五”工业发展环境条件3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5

第二节基本原则5

第三节发展目标6

第四节总体布局10

第三章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11

第一节装备制造业11

第二节能源产业20

第三节新材料产业23

第四节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25

第五节大健康医药产业27

第六节新型建材产业29

第七节特色轻工业33

第八节生产性服务业35

第四章主要任务38

第一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特色发展38

第二节加快军民技术双向转化,促进融合发展39

第三节加快千百亿级园区建设,促进集群发展41

第四节加快构建工业创新体系,促进内涵发展42

第五节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促进智能发展43

第六节加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发展45

第七节加快对外开放合作步伐,促进开放发展47

第五章主要保障措施49

第一节完善工业发展领导机制49

第二节全面深化体制改革49

第三节强化工业发展要素支撑50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发展成效

一、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9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8倍;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倍,年均增长14.6%。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26.5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68.91亿元的14.9倍,年均增长69.7%。

“十二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7户,建成投产22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0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5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完成工业投资367亿元,是2010年的12.25倍,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了能源、装备、建材等3个百亿级产业。

特色轻工业占比逐年提升,由2010年的7.5%提升至2015年的25.2%;煤炭电力行业占比由2010年的51.7%下降至2015年的29.5%,对煤电经济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培育有效推进。

石材产业正在形成集采掘、加工、商贸会展、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产业格局。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2015年信息产业企业数达40个,信息产业规模总量累计177.77亿元。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级重大专项项目,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实施了一批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改项目,产学研联合及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建成了百灵、安大、黎阳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贵飞、安吉、风雷、红星发展等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贵飞无人机、百灵苗药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新增博士后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站3个,共申请专利47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26件,获专利授权27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9件。

2015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49.7%,位居全省第3位,实现四年连续提高。

四、园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园区总产值从2011年的91.8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20亿元,扩大4.57倍;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45.03%提升到2015年的75.6%。

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98户增加到2015年的307户。

安顺市7个产业园区全部纳入全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有4个园区进入全省前30位,有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省级轻纺产业示范园。

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评为2014年省级样板示范园区。

2015年,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秀产业园区获首批贵州省清洁生产示范园区称号、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获批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6年西秀产业园区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2016年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五、绿色低碳发展显现成效

“十二五”期间,安顺深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与《贵州省“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以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为主题,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循环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对铁合金、水泥、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公告管理,严防新增落后和过剩产能,完成淘汰落后产能289.14万吨,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十二五”期间目标任务。

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比“十一五”提高13个百分点。

削减二氧化硫10.87万吨、氮氧化物1.88万吨、化学需氧量4100吨、氨氮520吨,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1.57%,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

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五”以来,安顺市工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高铁、高速、航空、通讯、城际交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用,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发展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全国农村金融信用市为重点的“1+5”平台建设,将为安顺打造开放新高地,培育经济增长极提供极大机遇。

第二节“十三五”工业发展环境条件

一、发展机遇

从国内层面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绿色化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契机;“互联网+”行动纲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指明了方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中小型企业及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从省内层面看,“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不断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发展瓶颈制约不断突破,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政策机遇、开放条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为安顺市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市域层面看,工业强市战略深化实施,军民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发展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不断深入,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以先进制造业为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平台,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提升经济实力、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为安顺市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总量小。

十二五”期间,安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口径为500万元),占贵州全省比重一直徘徊于4.1%~4.4%,年平均增速为22.8%,落后于全省23.7%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层级低,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煤电经济”的主导格局依然存在。

新兴产业支撑弱。

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石材产业、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部分企业体量小、实力弱、达产率低,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有限。

增量乏力。

受市场不景气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投产延期、龙头企业、骨干大企业少,工业增长乏力、后劲不足。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路

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要求,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扩大投资、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效益为主线,推动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做大做强能源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生物医药、建材产业、特色轻工业、生产性服务业“7+1”优势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将安顺建设成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创新示范区、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和重要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打造安顺工业经济升级版。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实现速度加快、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布局集聚、活力增强,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赶超跨越,转型发展。

把赶超跨越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发展。

妥善处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在“赶”中做大经济总量,在“转”中提升质量和效益,以弯道取直实现后发赶超,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实施创新驱动,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技术驱动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以千百亿级产业园区培育为抓手,整合优化产业园区,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产业,引导产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特色发展。

改革开放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充分发挥各县区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守牢底线,绿色发展。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

按照“工业园区特色化、产业结构多元化、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目标方向,深化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特色工业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总量平稳较快增长。

“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到2020年,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达到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350亿元;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达到310亿元。

——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十三五”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3%,比2015年提高7.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比2015年提高6.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达到70%,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得到持续激发与释放。

——集聚集约不断加强。

以培育千百亿级园区为重点,“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

到2020年,力争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安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千亿级园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将西秀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五百亿级园区,将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成为三百亿级园区,将镇宁产业园区、关岭产业园区、紫云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百亿级园区。

到2020年,培育8个百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800户。

——创新融合水平提升。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到2020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0家。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取得明显进展,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目标任务。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表2-1安顺市“十三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15

2020

年均

增速(%)

总量

增长

1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159.66

400

13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50.5

350

12

3

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亿元)

135

310

18.1

结构

优化

4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7

33.3

[7.6]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3.5

20

[6.5]

6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4.0

70

[6]

集聚

集约

7

产业园区培育(个)

千亿级

-

2

五百亿级

-

1

三百亿级

-

1

百亿级

-

3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个)

293

800

22.3

9

百亿产业培育

3

8

创新能力

11

科技创新平台(个)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

4

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6

10

质量效益

15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

≥10

绿色

发展

 

绿色

发展

1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比2014年下降10.84

比2015年下降18

年均下降1.43个百分点

1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35

比2015年下降20以上

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

19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比2015年下降22

年均下降4.4个百分点

2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5

70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四节总体布局

一、基本架构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位资源特征、谋划布局不同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全市工业布局分为中部、东部和南部三大布局。

中部为核心发展区,引领安顺工业转型发展,高端发展;东部为重点发展区,打造工业发展的新核心,形成安顺工业的双核驱动;南部为特色发展区,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业。

安顺市工业发展布局图

二、中部核心发展区

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主体,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特种装备制造,打造安顺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依托安顺西秀产业园区,引进国内手机终端制造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药材种植资源,大力发展苗药产业,建设安顺市大健康生物医药基地。

以安顺电厂为核心,着力延伸电力、煤炭、建材等循环产业链条。

三、东部重点发展区

依托安顺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行业专用设备、特色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加快新材料研发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打造新医药制造产业集群。

四、南部特色发展区

依托镇宁石材产业园、关岭石材产业园、紫云石材产业园,大力发展建材产业;围绕饮用水、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食品等特色食品,重点发展特色轻工食品加工业。

有序推进关岭、普定、镇宁等风电及关岭光伏电站建设,探索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构建结构优化、品种齐全的钡业化工产业体系。

第三章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第一节装备制造业

依托安顺市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以培育500亿级产业为目标,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飞机制造、总装、试验、试飞区域为核心,以安顺高新技术开发区、西秀产业园区为支撑,依托航空工业企业,构建平坝至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军民融合“一核一带”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民用航空装备、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能矿装备、工程机械、特色装备及相关零部件。

一、民用航空装备

抓住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打造从原材料、零部件、附件到飞机整机研发生产全价值链的民用航空产业,建成具备研发生产、航空培训、航空维修和保障服务功能齐全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进一步发挥航空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跑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带动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1、民用航空整机

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和民用无人机。

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引进100座级中型支线喷气客机国际合作生产为基础,逐步发展覆盖公益航空、工业航空、培训体育和私人飞行等通用航空飞行范围内的中小型系列通用飞机。

建成国家级无人机研发、生产、试验和培训服务基地以及无人机适航取证试验试飞鉴定中心。

实现年产1000架覆盖森林防火、边防缉私、航空测绘、地质勘探、天气监测、市场租赁服务等民用、商用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系列化民用无人机生产能力。

2、航空发动机

以黎阳研发制造为基础,重点发展燃气轮机、航空制造转包、发动机零部件配套、热表处理、热喷涂材料、航空旅游等产业。

3、航空零部件

依托贵飞公司、安大锻造、安吉精铸和新安、风雷、龙飞等中航工业机载系统企业,以国内航空工业协作和国际航空转包为契机,发展飞机零组件和飞机附件专业化产品生产,进一步丰富为波音、空客等飞机零部件生产产品以及为国内外大飞机、支线飞机,以及军机零部件配套协作加工,快速壮大航空产品转包业务,重点发展以大型覆盖件、大型铸锻件、航空发动机叶片、航空液压件、航空盘、环形锻件、航空连接件、飞机短舱及机翼铰链肋组件、航空紧固件等产品,把安顺建设成为国内航空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

4、航空衍生品

利用现有航空产业基础和黄果树机场的优势条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空管设备制造企业和集成供应商,实现空管设备制造的零突破。

把握国内民用机场建设高峰期的机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尽快提升在大型飞机牵引设备、飞机启动气源设备、飞机集装箱/集装板升降平台、飞机除冰车、飞机应急作业车、飞机维修作业平台等高端机场地面设备的研制生产能力,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服务于国内其它机场建设。

利用现有航空制造企业在临空光机电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推进光机电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与航空产业高度关联的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先进测量仪器仪表、精密测试仪器、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安全检测仪器等各类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力争形成光机电产业集群。

5、通用航空服务业

以黄果树机场为平台,依托安顺成为大贵阳副枢纽的有利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引进多家国内外航空客运和货运企业,重点发展航空旅游和航空货运产业,把安顺打造为省内重要的航空货运、旅游集散、通航运营基地。

培育2到3家以黄果树机场为基地的通用航空作业公司和通用航空飞行俱乐部,建设FBO开展飞机4S服务。

促进航空维修改装和保障能力建设。

重点引进CAAC、FAA、EASA等认证维修许可的国内外民用航空维修专业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形成若干个专业化程度高、维修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企业,为通用飞机提供维修、改装、养护服务。

拓展航空体验及培训业务。

大力引进主要支线运输机和通用飞机模拟机,开发航空飞行培训及体验业务;积极开展以通用航空机务维修、飞行签派、空中交通管制、航行情报、航空经济管理等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结合红星化工在锂电池材料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依托现有具备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和特种汽车的研发及生产;积极开发锂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锂电池驱动系统、大功率电机及自动变速器执行机构、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LNG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

鼓励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设备研发,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快速充电设备、LNG汽车加气设备,加快发展充电站、充气站的安全配套设备。

1、新能源汽车

以云雀新能源汽车、云马汽车、飓之风电动车为平台,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天然气大中型客车、轻型商务专用车、短途交通客车及市政、邮政、物流特种车等新能源专用车,择机发展纯电动乘用轿车。

2、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

大力实施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化开发,积极开展动力型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重点推进永磁电机及其控制器的研发及产业化、电动汽车专用机电耦合装置、减速器、电驱动桥的产业化,加快开发能有效提升电机及传动系统效率的动力合成装置及控制系统;重点推进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空调和可用于能量回馈的电动助力制动系统的开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车用电子仪表、车用传感器等关键产品及其基础元器件。

3、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

大力发展充电充气技术与设备研发。

推动慢速充电设备、车载充电设备、大功率快速充电设备以及电池快换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及产业化。

鼓励研发充电设施接网、计量计费、监控等技术。

推进与智能电网相融合的能量转换、充电、电池组检测维护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鼓励发展LNG汽车加气设备。

加快发展充电站、充气站安全配套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

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产业化体系。

4、乘用轿车和特种汽车

按“联合重组、配套协作、壮大规模、振兴整车”的要求,大力引进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入驻安顺,重点发展以节能型轿车为主的乘用轿车整车制造。

力争到2020年形成年产30万辆乘用轿车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

依托云马汽车现有产业基础,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及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以垃圾收运车、清扫系列专用车为主的特种车整车制造;引进相关企业入驻贵飞公司汽车产业园区,开发生产机场输油车、消防车、校车等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使特种车生产成为安顺汽车制造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5、汽车零部件

推动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信息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系统控制、ATM、传感器、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安全气囊、车载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汽车电子产品,使之尽快形成批量生产。

大力发展汽车轴承、汽车铸锻件、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总成等汽车零部件产业。

建立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生产体系,打造黔中地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