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856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5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docx

《中药学》笔记整理怪牛仔补充整理资料

《中药学》·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中药学总论(P1)

第二部分中药学各论(P4)

中药一级分类

中药二级分类

中药一级分类

中药二级分类

第1章解表药(P4)

1.发散风寒药(P4)

第12章活血化瘀药(P13)

2.发散风热药(P5)

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P14)

1.温化寒痰药(P14)

第2章清热药(P5)

1.清热泻火药(P5)

2.清化热痰药(P15)

2.清热燥湿药(P6)

3.止咳平喘药(P15)

3.清热解毒药(P6)

第14章安神药(P16)

1.重镇安神药(P16)

4.清热凉血药(P7)

2.养心安神药(P16)

5.清退虚热药(P7)

第15章平肝息风药(P16)

1.平抑肝阳药(P16)

第3章泻下药(P8)

1.攻下药(P8)

2.息风止痉药(P16)

2.润下药(P8)

第16章开窍药(P17)

3.峻下逐水药(P8)

第17章补虚药(P17)

1.补气药(P17)

第4章祛风湿药(P8)

2.补阳药(P18)

第5章化湿药(P10)

3.补血药(P19)

第6章利水渗湿药(P10)

1.利水消肿药(P10)

4.补阴药(P19)

2.利尿通淋药(P10)

第18章收涩药(P20)

1.止汗药(P20)

3.利湿退黄药(P11)

2.敛肺涩肠药(P20)

第7章温里药(P11)

3.固精缩尿止带药(P20)

第8章理气药(P11)

第19章涌吐药(P21)

第9章消食药(P12)

第20章杀虫止痒药(P21)

第10章驱虫药(P12)

第21章拔毒生肌药(P21)

第11章止血药(P12)

1.凉血止血药(P12)

2.化瘀止血药(P13)

3.收敛止血药(P13)

4.温经止血药(P13)

第一部分总论

【定义】1.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2.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

⑴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⑵人文典籍——《诗经》、《山海经》

2.秦汉时期

(1)《神农本草经》——“药学经典之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①上品:

延年益寿、保健;②中品:

治病、无毒;③下品:

有毒、药性强烈)

(2)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载药730种

(3)刘宋·雷敩xiao《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3.隋唐时期

(1)唐·李勣ji、苏敬《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载药844种

(2)张鼎《食疗本草》——唐至五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食疗专著

4.宋金元时期

(1)苏颂《本草图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绘的刻版药物图谱

(2)宋·唐微谨《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

(3)国家药局的设立——北宋的一大创举

5.明朝时期

(1)明·刘文泰《本草品汇集要》——明代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既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载药1892种

6.明清时期

(1)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纠正或补充了《本草纲目》,载药921种

7.民国时期

(1)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典

8.新中国至今

(1)《中华本草》——全面总结中华民族2000多年中药学成就,载药8980种

(2)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

中医药学纳入了正规化高等教育行列。

【道地药材】

四大怀药——山药、地黄、菊花、牛膝

四大南药——益智仁、槟榔、巴戟天、砂仁

四大皖药——丹皮、木瓜、菊花、白芍

浙八味——白术、白芍、菊花、麦冬、浙贝、玄参、延胡索、郁金

【植物药材的采收】

1.全草类:

在其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

5.根和根茎类:

在秋末或春初,有效成分含量↑,质量佳时

2.叶类:

在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6.树皮类:

在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营养丰富,质佳,

且树皮易于剥离

3.花类:

在花盛开时

4.果实和种子类:

在果实成熟时或将成熟时

7.根茎类:

在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

【贮藏方法】

1.中药变质表现:

①虫蛀、②霉腐、③泛油泛糖、④色泽变化、⑤质地变化、⑥形态变化、⑦融化与潮解、⑧风化

2.贮藏方法:

①干燥处理贮藏、②密封贮藏、③吸潮养护、④化学剂养护、⑤气调养护

【中药的炮制】

1.定义:

根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需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以满足医疗需要。

2.炮制方法:

(1)修治:

①纯净处理、②粉碎处理、③切制处理

(2)水制:

①(漂)洗、②浸泡、③闷润、④喷洒、⑤水飞

(3)火制:

①炒、②炙、③烫、④锻、⑤煨

(4)水火共制:

①煮、②蒸、③炖、④dan、⑤淬

(5)其它制法:

常用的有发酵、发芽、制霜精制、药拌等

3.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

(4)改变药物性状,便于贮存、制剂

(5)纯净药材,以保证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即“中药的功效”)+

(2)不良反应(包括:

①副作用+②毒性反应)

1.①副作用:

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②毒性反应:

因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而引起的计提损害

2.中药的功效

(1)对因治疗功效

——属“治本”

A.祛邪

①祛风、②散寒、③除湿、④清热、⑤泻下、⑥涌吐、⑦解毒、⑧杀虫

B.扶正

①益气、②助阳、③滋阴、④补血

C.调理脏腑功能

①理气、②活血、③安神、④开窍、⑤潜阳、⑥息风

D.消除病理产物

①消食、②利水、③祛痰、④化瘀

(2)对症治疗功效

——属“治标”

①止痛、②止咳、③止血、④止呕、⑤止咳平喘、⑥止汗、⑦涩肠止泻、⑧涩精止遗

【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

包括:

1.性(四气—寒、热、温、凉)、2.味(五味—酸、苦、甘、辛、咸))、3.归经、4.升降浮沉、5.有毒无毒

1.四气

1.组成:

①寒、②热、③温、④凉

2.作用:

(1)寒凉性药——治阳盛热证: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用,多兼抗菌、消炎、镇静而具抑制性质,具有降低人体病理机能亢进的功能。

(2)温热性药——治阴盛寒证:

温里散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功用,多兼刺激、鼓动、强壮而具兴奋性质,具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的功能。

2.五味

1.组成:

①酸、②苦、③甘、④辛、⑤咸(补充:

淡、涩;辛、甘、淡—属阴;酸、苦、咸—属阳)

2.确定“味”的主要依据:

(1)药物的口尝滋味、

(2)药物的作用

3.各味的作用:

(1)辛味:

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4)苦味:

能泄、能燥

(2)甘味:

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5)咸味:

有软坚散结和软坚泻下作用

(3)酸(涩)味: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6)淡味:

有渗湿利水作用

3.升降沉浮

1.作用:

(1)升浮药物:

有①升阳、②发表、③祛风、④散寒、⑤涌吐、⑥开窍等作用

(2)沉降药物:

有①清热、②泻下、③渗湿利尿、④重镇安神、⑤潜阳息风、⑥消积导滞

⑦降逆止呕、⑧降气平喘、⑨收敛固涩、⑩止咳平喘等作用

2.与性味的关系:

①凡辛甘、温热的阳性药物多升浮;②凡酸苦咸淡,寒凉的阴性药物多沉降

3.与炮制有关:

①酒制则升、②姜汁炒则散、③升浮药,④醋炒则敛、⑤盐水炒则下行

4.归经

定义: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及其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5.有毒无毒

1.毒性分级:

大毒、有毒、小毒

2.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

(2)误服、(3)炮制不当、(4)制剂服法不当、(5)配伍不当。

【中药的配伍】

1.定义: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的方式

2.配伍的目的:

①提高与促进疗效(增效)②减低毒性与副作用(减毒)

③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应变)④改变与影响药效(改效)

3.配伍关系——即“七情”(除外①单行):

②相须、③相使、④相畏、⑤相杀、⑥相恶、⑦相反

(1)单行:

单味药治病,如鹤草芽驱虫。

(2)相须:

功效相似的药配伍可相互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

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我之佐使也)

(4)相畏:

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受彼之制)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制彼之毒也)

(6)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夺我之能也)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eg“十八反”,“十九畏”。

(两不相合也)

【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2.妊娠用药禁忌+3.服药禁忌+4.病症药忌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

(2)十九畏

(1)十八反:

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

①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②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

③藜芦反五参(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歌诀:

中药名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2)十九畏:

①硫黄畏朴硝、②水银畏砒霜、③狼毒畏密陀僧

④巴豆畏牵牛、⑤丁香畏郁金、⑥牙硝畏三棱、川乌

⑦草乌畏犀角、⑧人参畏五灵脂、⑨关桂畏赤石脂

歌诀: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脂灵;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疑。

2.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药+

(2)慎用药

(1)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eg水银(朱砂)、马钱子、斑蝥、轻粉、雄黄、巴豆、甘遂、芫花、牵牛子、商陆、藜芦、瓜蒂、胆矾、水蛭、虻虫、三棱、莪术、麝香等

(2)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性质滑利之品。

eg牛膝、红花、桃仁、姜黄、川芎、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

3.服药禁忌:

患病期间,对生冷、辛辣、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食用

4.病症药忌

①寒证忌用寒凉药;②实热病证忌用温热药;③表虚自汗、盗汗、忌用发汗药;④气血虚脱之神昏证者,忌用辛香走窜的开窍醒神药

(1)胸痹、高血脂者:

忌过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酒

(2)痛风者:

忌饮酒及过食高蛋白食物

(3)糖尿病者:

忌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4)脾胃虚弱者:

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的食物

(5)疮疡、皮肤病者:

忌食鱼虾蟹等腥臭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用药剂量与用法】

1.中药的剂量(大都沿用16进位旧制)

①1斤=16两=160钱;②1两=30g(实为31.25g);③1钱=3g;④1分=0.3g;⑤1厘=0.03g

2.煎煮方法

(1)煎药用具:

砂锅、砂罐

(2)煎药水量:

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过饮片约2cm为宜

(3)煎前浸泡:

冷水浸泡20~30分钟

(4)煎药火候及时间:

先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为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

(5)趁热滤汁

(6)煎煮次数:

一剂药可煎煮3次,最少煎煮2次

(7)入药方法:

①先煎:

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多数矿物药、中药毒性较大的药物,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②后下:

有效成分煎煮时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煎煮的药物,待他药煎煮完毕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

③包煎:

细小种子类药物、煎时容易溢出或沉淀的药物、有绒毛的药物,需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

④另煎:

一些名贵中药(eg人参、虫草、鹿茸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⑤烊化:

胶质药物(eg鹿角胶、阿胶等)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⑥冲服:

不宜煎煮的药物(eg芒硝),液态药物(eg竹沥、姜汁),宜用开水冲服或与其他药液混合即可

⑦煎汤代水:

eg灶心土、玉米须、丝瓜络等。

【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1)空腹服——可避免与食物相混,能迅速入肠,充分发挥药效(eg峻下逐水药、攻击导滞药、驱虫药)

(2)饭前服——利于药物迅速入肠(eg补虚药、胃肠疾病药)

(3)饭后服——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eg消食健胃药)

(4)睡前服——顺应人体生理节律而充分发挥药效(eg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5)定时服(6)不拘时服

2.服药次数:

一般为1剂/日,2~3服/剂

第二部分各论

★第1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麻黄

辛、微苦,温,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证2.咳喘实证3.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1.外感风寒表证;2.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外感风寒证;2.脾胃气滞证;3.食鱼蟹中毒

生姜

辛,微温,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外感风寒表证;2.多种呕吐证;3.风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阴暑证;2.水肿

荆芥

辛,微温,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1.外感表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吐衄下血

防风

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外感表证;2.风寒湿痹证;3.破伤风

羌活

辛苦温,膀胱肾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表证;2.风寒湿痹证

藁本

辛温,膀胱肝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1.外感风寒,颠顶头痛;2.风寒湿痹

白芷

辛,温,肺胃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鼻塞,鼻渊;3.疮疡肿毒;4.寒湿带下

细辛

辛温;有小毒,肺肾心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1.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2.头痛,痹痛,牙痛等痛证;3.寒饮咳喘

苍耳子

辛苦温;有小毒,(肺)

祛风解表,宣通鼻窍,除湿止痛

1.风寒表证及鼻渊;2.痹证

*葱白

辛温,肺胃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外感风寒表证;2.阴盛格阳证

*胡荽

辛温,肺胃

解表透疹,健胃消食

1.麻疹透发不畅;2.胃寒食滞

*柽柳

辛平,肺胃心

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1.麻疹透发不畅;2.风寒湿痹

辛夷

辛温;肺胃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风寒头痛鼻塞;2.鼻渊头痛

鹅不食草

辛,温;肺肝

祛风散寒,宣通鼻窍,化痰止咳

1.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2.湿疮肿毒;3.寒痰咳喘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薄荷

辛,凉;肺肝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2.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4.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肺胃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2.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热毒疮疡及痄腮

蝉蜕

甘,寒;肺肝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外感风热,咽痛喑哑;2.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3.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桑叶

甘苦,寒;肺肝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

辛,甘,苦,微寒,肺肝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2.目疾;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少阳证,外感发热;2.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疟疾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葛根

甘辛凉,脾胃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1.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麻疹透发不畅;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淡豆豉

甘辛凉,肺胃

解表,除烦

1.外感表证;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3.护胃和中

*浮萍

辛寒,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

*木贼

甘苦平,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2.便血,痔血

★第2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喘;3.胃火牙痛;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阴虚消渴;4.骨蒸潮热

*寒水石

咸寒,心胃肾

清热泻火

1.热病烦渴;2.丹毒,烫伤

芦根

甘,寒,肺胃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利尿

1.热病烦渴;2.肺热呕吐;3.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4.热淋涩痛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肺胃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1.热病口渴,内热消渴;2.肺热咳嗽或燥咳;3.痈肿疮疡

竹叶

甘、辛、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1.热病烦渴;2.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淡竹叶

甘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莲子心

苦寒,心肾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1.热病高热神昏;2.失眠,遗精

*熊胆

苦寒,肝胆心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1.惊痫抽搐;2.肝热目赤;3.疮痈,痔疮肿痛

*鸭趾草

甘苦寒,肺胃膀胱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1.热病;2.咽痛,疮疡,毒蛇咬伤;3.水肿,热淋

栀子

苦,寒,心肝肺胃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热病烦闷;2.湿热黄疸;3.血热出血;4.热毒疮疡

夏枯草

辛苦寒,肝胆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2.瘰疬瘿瘤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

肝肾大肠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目赤肿痛,目暗不明;2.头痛眩晕;3.肠燥便秘

*谷精草

辛肝凉,肝胃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目赤翳障;2.头痛齿痛

*密蒙花

甘微寒,肝

清肝养肝,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

*青葙子

苦微寒,肝

清肝明目,退翳

目赤翳障(青光眼患者忌服)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黄芩

苦寒,

肺胃胆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肺热咳嗽;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血热出血证;6.胎动不安

黄连

苦寒,

心肝胃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热病高热;3.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痈肿疮毒;5.血热出血证

黄柏

苦寒,肾膀胱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火解毒

1.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2.疮疡肿毒,湿疹湿疮;3.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龙胆

苦寒,肝胆膀胱

清热燥湿,泻肝火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苦参

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1.湿热之泻痢、黄疸、带下;2.皮肤瘙痒,疥癣,麻风;3.小便涩痛

白鲜皮

苦寒,脾胃

清热燥湿,解毒,祛风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2.湿热黄疸;3.湿热痹痛

*椿皮

苦涩寒,大肠肝

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止血止带

1.湿热泻痢,久泻久痢;2.赤白带下;3.崩漏,便血,痔血;4.杀虫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金银花

甘寒,肺心胃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疮痈疔肿;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毒血痢

连翘

苦,微寒,肺心胆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1.疮痈肿毒,瘰疬结核;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大青叶

苦,大寒,心肺胃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1.疮痈丹毒,口疮,咽痛;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入营血,高热斑疹

板蓝根

苦,寒心胃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温病发热,头痛,喉痛或身发斑疹;2.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青黛

咸,寒

肝肺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

1.痄腮喉痹,疮痈丹毒;2.热毒发斑,吐血衄血;3.肝热惊痫;4.咳嗽痰血

贯众

苦,微寒;有小毒肝脾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1.风热感冒,热毒斑疹,痄腮;2.吐血衄血,便血崩漏;3.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三丫苦

苦寒,心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1.疮痈肿痛,蛇虫咬伤;2.外感气诸证;3.风湿痹痛;4.跌打损伤

蒲公英

苦甘寒,肝胃

清热解毒,利湿

1.疮痈,乳痈,内痈;2.热淋,黄疸

*蚤休

苦微寒有小毒,肝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2.跌打损伤;3小儿惊风

木芙蓉叶

辛平,心肝肺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痈肿疮毒,丹毒,烫伤,跌打损伤

紫花地丁

苦寒,心肝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1.疮痈疔肿,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

野菊花

苦辛微寒,肺肝

清热解毒

1.疮痈疔肿;2.咽喉肿痛,风火赤眼

*千里光

苦寒,肝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1.疮痈疖肿,水火烫伤;2.目赤肿痛

*四季青

苦涩寒,肺心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1.水火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疮痈;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涩痛;3.外伤出血

鱼腥草

辛,微寒,肺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肺痈,肺热咳嗽;2.热毒疮痈;3.热淋

*金荞麦

苦微寒,肺脾胃

清热解毒,消痈利咽,祛风湿

1.肺痈吐脓,痈肿疮疔;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3.风湿痹痛

穿心莲

苦,寒

肺胃大肠,小肠

清热解毒,燥湿

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3.湿热泻痢,湿疹瘙痒,热淋

*半边莲

甘淡寒,心小肠肺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2,大腹水肿

*半枝莲

辛苦寒,肺肝肾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2.跌打损伤,吐衄,血淋;3.大腹水肿

*山慈菇

辛寒,有小毒,肝胃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痈疽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