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60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docx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

2012-09-10

   内容摘要: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正确比较和评判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本文比较了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

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于服务业的统计分类与美国《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关于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则小于美国。

按美国服务业统计口径调整后,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增加3~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约增加0.5个百分点。

   关键词:

服务业,行业分类,统计口径

   服务业的规模与水平提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

由于各国对服务业的分类和统计口径不尽相同,影响了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的正确比较和评判。

鉴于此,本文对中美服务业的统计分类和口径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美国服务业统计分类

   美国产业分类经历了《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到《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过程。

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1997年,美国所发布的经济调查数据是以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开发和维护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作为产业分类的标准。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国际可比性的需要,1997年,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宣布用新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取代《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一)本国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央统计委员会[①1939年后,由美国联邦预算局(现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前身)负责产业分类体系的有关工作。

]设立了一个跨部门的产业分类委员会,力求开发一套可供多部门使用、加工和数据比较的标准产业目录。

1938年,产业分类委员会公布了制造业产业分类体系,第二年公布了非制造业(主要是服务业)产业分类体系。

   1938~1939年公布的最初《标准产业分类体系》,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变化进行了多次修订。

1945年和1949年,美国分别对制造业标准产业分类和非制造业标准产业分类进行了修订。

1957年的修订把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合并到一起,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美国《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此后,每隔10到15年都对《标准产业分类体系》重新修订。

1987年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6个部门,分别为:

(1)交通运输、电力、天然气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含水、热力和冷气供应,废弃物回收处理);

(2)批发业;(3)零售业;(4)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5)服务业;(6)公共管理。

   

(二)与国际接轨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1997年后,美国采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进行产业统计,至2011年共颁布了三个版本:

1997年版、2002年修订版和2007年修订版。

   1993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劳工统计普查局、管理预算署、农业部、运输部等单位和机构在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主导下成立了美国经济分类政策委员会,与加拿大统计局、墨西哥国家统计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正式作为美国统计机构使用的产业分类体系公布。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将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国别产业五层,在门类层次上与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以下简称《国际标准产业分类》)[②1948年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由联合国统计署负责修订。

1989年修订了第3版,最新版本是2006年修订的第4版。

]具有可比性。

   1997年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服务业包括16个门类、63个大类(见表1)。

2002年版和2007年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关于服务业部分同样包括16个门类,大类略有调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1997年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分类层次、类别数量等较之前各版《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增多,但后面的版本对前面的版本是兼容的,各版本的产业分类能够相互转换,统计数据具有连续性。

这无疑为统计分析和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便利。

表1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服务业分类

门类

大类

类别、名称

22

 

221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含电力生产、传输和配送,天然气配送,水、污水系统,蒸汽和制冷供应)

42

421

422

批发业

批发贸易、耐用品

批发贸易、非耐用品

44~45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51

452

453

454

零售业

机动车及其配件经销商

室内装饰和家具店

电子设备和电器店

建筑材料、园林设备供应商

食品和饮料店

健康和个人护理中心

汽油站

服装和服装配饰店

运动品、玩具、书籍和音乐店

百货店

其他零售店

无店面零售

48~49

481

482

483

484

485

运输和仓储业

航空运输业

铁路运输业

水上运输业

卡车货运

公共交通和地面客运

486

487

488

491

492

493

管道运输

旅游观光运输

运输辅助业

邮政服务

邮递员和分发员

仓储业

51

511

512

513

514

信息业

出版业

动画和唱片业

广播和通信业

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

52

521

522

523

524

525

金融和保险业

货币中心-中央银行

信用中介及相关活动

证券、贸易合同及其他金融投资等相关活动

保险公司及相关活动

基金、信托和其他金融工具

53

531

532

533

房地产和租赁业

房地产

租赁和出租服务

非金融无形资产出租人(版权作品除外)

54

541

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

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包括法律服务、会计、税款准备、记账、工资服务,建筑、工程及相关服务(含地球物理测量和绘图服务),专业设计服务,计算机系统设计(包括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管理、科学和技术咨询服务,科学研究和发展服务,广告和相关服务,其他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等)

55

551

公司和企业管理

公司和企业管理

56

561

562

行政管理及支持、废物管理和治理服务

办公管理及支持服务(包括办公管理服务、设备支持服务、就业服务、商务支持服务、旅行安排和预定服务、调查和安全服务、建筑大楼和住宅物业服务、其他支持服务)

废物管理及治理服务(包括废物收集、废物处理和处置、修复和其他废物管理服务)

61

611

教育服务

教育服务

62

621

622

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

门诊医疗服务

医院

623

624

护理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

社会救助

71

711

712

713

艺术、休闲和娱乐业

表演艺术、体育比赛及相关产业

博物馆、历史古迹及相关产业

娱乐、博彩和休闲产业

72

721

722

住宿和餐饮服务业

住宿

餐饮服务业

81

811

812

813

814

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除外)

修理和维护

个人护理和洗衣服务

宗教、慈善、社团和其他类似组织

私人家政

92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公共管理

行政、立法和一般政府管理

司法、社会治安和安全保障

人力资源项目管理

环境质量项目管理

房屋项目、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

经济项目管理

空间研究和技术

国家安全和国际事务

  注:

美国统计局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给出注释,私人服务业(Privateservices-producingindustries)包括北美产业分类代码中的以下门类:

22、42、44~45、48~49、51、52、53、54、55、56、61、62、71、72、81。

此处加上公共管理,服务业共计16个门类。

   资料来源:

http:

//www.census.gov/epcd/naics/naicscod.txt

   二、中国服务业统计分类

   我国对服务业的统计分类也经历了从本国开发到与国际接轨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的产业分类一直遵循着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核算范围仅限于物质产品,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三产业没有给予重视。

   1985年,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

在这个分类中,各种类型服务业都划入了第三产业,共分为四个产业部门。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994年,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中首次细分了行业统计,对服务业作了两级分类,共有11个二级分类和51个三级分类。

   为了满足经济统计和研究的需要,并与国际产业分类接轨,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这一版本在划分行业的原则和统计单位、分类的基本结构和编码方法等方面,都与联合国第三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基本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15个门类,47个大类(见表2)。

201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第3次修订,调整了部分门类名称和顺序,增减了个别大类,变化很小。

   表2  中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服务业分类

门类

大类

类别、名称

F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铁路运输业

道路运输业

城市公共交通业

水上运输业

航空运输业

管道运输业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仓储业

邮政业

G

60

61

6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计算机服务业

软件业

H

63

65

批发和零售业

批发业

零售业

I

66

67

住宿和餐饮业

住宿业

餐饮业

J

68

69

70

71

金融业

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其他金融活动

K

72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

L

73

7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租赁业

商务服务业*

M

75

76

77

7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

专业技术服务业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地质勘查业

N

79

80

8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水利管理业

环境管理业

公共设施管理业

O

82

8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居民服务业

其他服务业

P

84

教育

教育

Q

85

86

8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卫生

社会保障业

社会福利业

R

88

89

90

91

9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新闻出版业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文化艺术业

体育

娱乐业

S

93

94

95

96

9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中国共产党机关

国家机构

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T

98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

    注:

*商务服务业包括:

741企业管理服务、742法律服务、743咨询与调查(包括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市场调查和社会经济咨询及其他专业咨询)、744广告业、745知识产权服务、746职业中介服务、747市场管理、748旅行社、749其他商务服务。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2003.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经历多次修订后最终也与国际接轨,但后面的版本对前面版本的兼容性差,各版本的产业分类不能相互转换,统计数据不具有连续性,这给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分析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三、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比较

   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各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均参照了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见表3)。

   

(一)中国关于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小于美国

   美国各版《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和《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均将公用事业(含电力生产、传输和配送,天然气配送,水供应和灌溉、污水处理系统,蒸汽和制冷供应)、废物管理和治理划入服务业,我国划入第二产业。

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以上产业对应为“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C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表3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对应关系

    注:

表中实线连接表示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

中国为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美国为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二)部分服务业行业与美国直接对应

   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于服务业的分类,共有5个门类与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对应,1个门类下属2个大类分别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2个门类对应。

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于服务业的分类中,门类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I(住宿和餐饮业)、J(金融业)、P(教育)、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分别与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48~49(运输和仓储业)、72(住宿和餐饮服务业)、52(金融和保险业)、61(教育服务)、62(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对应;门类H(批发和零售业)所包含的2个大类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2个门类42(批发业)、44~45(零售业)对应。

   (三)部分服务业行业经增减或合并后与美国对应

   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于服务业的分类,有9个门类增减下属大类或合并后与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7个门类(或其合并之和)对应。

门类K(房地产业)加上门类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属大类73(租赁业)与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门类53(房地产和租赁业)对应。

门类R下属大类90(文化艺术业)、91(体育)、92(娱乐业)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门类71(艺术、休闲娱乐业)对应。

门类G下属大类61(计算机服务业)和62(软件业)和门类L下属大类74(商务服务业)加上门类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门类54(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加上门类55(公司和企业管理)和门类56下属大类561(办公管理及其支持服务)对应。

门类G下属大类60(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加上门类R下属大类88(新闻出版业)、89(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门类51(信息业)对应。

门类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加上门类S下属大类96(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门类81(其他服务业)对应。

门类S(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扣除下属大类96(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后加上门类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门类T(国际组织)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的门类92(公共管理)大致对应。

表4 按美国统计口径调整后的中国二、三产业比重(%)

年份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按中国统计口径

按美国统计口径

按中国统计口径

按美国统计口径

增加值

就业人员

增加值

就业人员

增加值

就业人员

增加值

就业人员

2005

47.4

23.8

43.7

23.3

40.5

31.4

44.2

31.9

2006

48.0

25.2

44.3

24.8

40.9

32.2

44.7

32.6

2007

47.3

26.8

43.7

26.4

41.9

32.4

45.6

32.8

2008

47.5

27.2

44.8

26.8

41.8

33.2

44.5

33.6

2009

46.3

27.8

43.7

27.3

43.4

34.1

45.9

34.6

2010

46.8

28.7

44.3

28.2

43.1

34.6

45.6

35.1

   注:

按美国统计口径为将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门类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大类C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调整到第三产业。

受统计数据限制,我国以上2行业数据中,2005、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2007~2010年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2010年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数据根据增值税率推算(增值税率为2005~2007年该行业增值税率平均值),2008~2010年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增加值数据根据增值税率推算(增值税率为2005~2007年该行业增值税率平均值)。

   资料来源:

200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按美国统计口径计算的中国服务业比重

   按美国统计口径,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门类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大类C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应调整到第三产业(服务业)。

不同统计口径影响第二、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不受影响。

经过调整后,2005~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44%以上,比按我国统计口径约增加3~4个百分点,2010年为45.6%;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比按我国统计口径约增加0.5个百分点,2010年为35.1%(见表4)。

   五、结论

   

(一)中国关于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小于美国

   美国各版《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和《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均将公用事业(含电力生产、传输和配送,天然气配送,水供应和灌溉、污水处理系统,蒸汽和制冷供应)、废物管理和治理划入服务业,我国行业统计中划入第二产业。

   

(二)中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各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于服务业的分类,共有5个门类与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对应,1个门类下属2个大类分别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2个门类对应。

有9个门类增减下属大类或合并后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7个门类(或其合并之和)对应。

   (三)按美国统计口径,中国服务业比重比目前高

   按美国服务业统计口径调整后,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增加3~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约增加0.5个百分点。

   (本报告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中美服务业结构比较》成果之三)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戴建军  来源:

国研视点2012年4月1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