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35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数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数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数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数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docx

《数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字.docx

数字

数字

1,一大一小交替出现,首先考虑隔项数列;

2,由小到大再到小,必与指数有关;

3,注意观察是否平方/立方的变形(或者不同数的平方/立方相加/相减等);要求对以上前提篇的熟练运用

4,跳跃较大则考虑乘积/次方,跳跃较小则考虑差/二重差;

5,尝试把各数间差,及二重差列出,寻找规律;

6,尝试把各数变化成某平方式,看是否存在规律;

以上皆不可行,建议放弃

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数列:

1、质数列:

(质数—只有1和其本身两个约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

例:

68111623()

A.32B.34C.36D.381,1,2,3,4,7,()

A、4B、6C、10D、12

选B

两两相加组成质数列17日更新例题

3,7,22,45,()

A、58B、73C、94D、116

选D

2^2-1

3^2-2

5^2-3

7^2-4

(11^2-5)2、合数列:

4、6、8、9、10、12、14、15、16、18、20……这2个数列大家很容易忽视,论坛里好多帖子实际上就是因为忘记这2个数列所以才不会做。

请大家注意。

众所周知,行测考试做题时间很关键。

要做好行测尤其是数列部分是需要技巧的,这没人不同意吧。

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基本功。

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数列题就很快得出答案呢?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他们对数字的敏感。

这里面有天赋的成分,但我相信刻苦训练也是可以锻炼出这种敏感的。

所以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数列很重要。

就拿指数数列来说吧,要求必须熟记1—10的平方、立方,2、3、4、5的N次方。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看到9时立刻想到9=3平方或9=2立方+1。

对这几个数字,必须是熟记。

5的立方算谁不会算?

可是数列题不是叫你算5的立方是多少的,当4、28、16、126这样的数列放在你面前时,忽增忽减看似毫无规律,你还会想到这里有5的立方吗?

所以必须熟记。

熟到不能再熟。

以下是我看过论坛上的一些题目之后,把大家最爱问的、经常不会做的题目整理在一起,总结的数列常见方法。

分组法

相邻项为一组,各组规律相同。

或差为常数、或和为常数。

4,3,1,12,9,3,17,5(A)

A12B13C14D154.5,3.5,2.8,5.2,4.4,3.6,5.7,(A)A.2.3B.3.3C.4.3D.5.3拆分相加(乘)法

把一个多位数每个位上的数字分别相加或相乘(目前还没见过相减相除的)得到一个新数,再看规律。

这类题变型比较多,为方便大家自己总结,所以我写出例题的解答过程。

87573619()1

A.17B.15C.12D.10

选D

8×7+1=57

5×7+1=36

3×6+1=19

1×9+1=10

0×1+1=1256,269,286,302,()

A.254B.307C.294D.316

选B

2+5+6=13

256+13=269

2+6+9=17

269+17=286

2+8+6=16

286+16=302

=302+3+2=307隔项法

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组成新的数列

0,12,24,14,120,16,()

A:

280B:

32C:

64D:

336

选D

奇数项为0,24,120,?

0=13-1

24=33-3

120=53-5

=73-7三项相加法

这种题其实比较简单,但大家也容易疏忽。

三项相加后得到一个新数列,再看规律

2,3,4,9,12,15,22,()

答案:

27

2+3+4=9

3+4+9=16

4+9+12=25

……C=A平方-B及其变型

3,5,4,21,(A),446

A.-5B.25C.30D.143

变型1:

可以是A平方加减一个常数(或有规律的变数)

3,5,16,(240)变型2:

A立方加减常数(或有规律的变数)

-1,0,1,2,9,(730)关于平方、立方还有很多类型,比如自然数列的平方加减常数(或规律变数)、常数的N次方加减常数(或规律变数)……其实都差不多。

只要掌握我前面所说的“熟练记忆”,再加上一定练习相信是可以过关的了。

16日23:

23更新

下面这道题用的方法,我今天第一次见。

提供者,“江歌歌”。

大家先看看

0,3,17,95,()

答案:

599

1平方-1

1*2平方-1

1*2*3平方-1

2*3*4平方-1

2*3*4*5平方-117日12:

03更新

很巧妙数字大小写之间的转换,就当作是轻松一下吧,看过之后会觉得数字推理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1,10,3,5,()

A、11B、9C、12D、4

选D

题目变为:

一、十、三、五……分别是1划、2划、3划、4划分解相乘

把原数分解成2个数字的积,分解之后,变成2个新数列,再看它们之间的规律

2,12,36,80,()

答案:

150

2*1

3*4

4*9

5*166,15,40,96,()

A、216B、204C、196D、176

选B

2*3=6

3*5=15

5*8=40

8*12=96

12*17=204

2,3,5,8,12,17

相差1,2,3,4,5,补充:

一、有分数的数列,通常的方法是将各数都转化为分数。

0,1/2,8/11,5/6,8/9,()

A、31/34B、33/36C、35/38D、37/40

选C

0=0/3

1/2=3/6

8/11=8/11

5/6=15/18

8/9=24/27分母、分子相差为3各分母、各分子间差为3、5、7、9不过我也做过几道题,全是分数,通分半天找规律,就是做不出来。

最后一看答案……晕倒!

原来是最基本的等差……所以……基本功啊二、基本规律

1,一大一小交替出现,首先考虑隔项数列;

2,由小到大再到小,必与指数有关;

3,注意观察是否平方/立方的变形(或者不同数的平方/立方相加/相减等);要求对以上前提篇的熟练运用

4,跳跃较大则考虑乘积/次方,跳跃较小则考虑差/二重差;

5,尝试把各数间差,及二重差列出,寻找规律;

6,尝试把各数变化成某平方式,看是否存在规律;

以上皆不可行,建议放弃这是偶抄来的~供大家学习数算部分

以下都是最基础的,原本以为不用写上来。

可是今天看到还是有人不会。

所以加上。

一、立方和公式:

a立方+b立方=(a+b)(a平方-ab+b平方)

a立方-b立方=(a-b)(a平方+ab+b平方)二、特殊数列前N项和

1+2+3+4+5+6……+n=n(n+1)/2

2+4+6+8+10+……+2n=n(n+1)

1+3+5+7+……+(2n-1)=n平方

1平方+2平方+3平方+4平方+……+n平方=n(n+1)(2n+1)/6

1立方+2立方+3立方+4立方+……+n立方=n^2(n+1)^2/4三、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1)Sn=n(a1+an)/2

(2)Sn=na1+n(n-1)d/2

(这里面的字母都代表什么就不用解释了吧)例:

某剧院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这个剧院一共有多少座位?

A.1104B.1150C.1170D.1280都是中学学过的,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别忘了这些。

17日16:

51更新

流水行船问题

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上面2个公式的变式: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逆)/2特别要分清楚的是,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船速、水速这四个概念。

一般做题时也许不会混淆,但你不一定理解了。

来看下面这道题,很好的练习题目。

(由“东方鲲鹏”提供)38、一只船顺流而行的航速为30千米/小时,已知顺水航行3小时和逆水航行5小时的航程相等,则此船顺水漂流1小时的航程为:

A3千米B4千米C5千米D6千米

该例题中,有航速、顺水航行、逆水航行、顺水漂流几个概念,如果搞不清楚,就没办法应用公式了。

航速,其实就是顺水或逆水航行的速度,题目中的30千米/小时,即为顺水速度。

顺水漂流,也就是船本身不运动,随波逐流。

所以顺水漂流的速度就是水速

题虽然不难,但是我感觉出的很好。

很能检验这部分的知识学的是否到位。

解答:

设船速为a,水速为b

a+b=30

30*3=5*(a-b)

得a=24b=6

顺水漂流时的速度即为水速,所以1小时航程为6千米18日21:

00更新

“牛吃草”问题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

草的总量均匀变化。

解答这类问题,困难就在于草的总量在变,它每天都在均匀地生长,时间愈长,草的总量越多.草的总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①草场上原有的草量;②草场每天(周)生长而新增的草量.因此,必须设法找出这两个量来。

抓住这个特点,其实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举个例子:

牧场上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

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者可供15头牛吃10天。

问:

可供25头牛吃几天?

设1头牛1天吃1份草。

则有:

10头牛20天吃的草量=200=原有草量+20天的新增草量

15头牛10天吃的草量=150=原有草量+10天新增草量

这样就很清楚了,10天的新增草量=200-150=50

那么草场每天新增5份草。

再来算草场原有的草量就很简单了。

200-20*5=100或者150-10*5=100

只要抓住这两个始终不变的量以及它们和题目已知条件间的关系,不管题目怎么变化,我们都可以轻松应对。

比如:

牧场上有一片青草,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生长,这些草供给20头牛吃,可以吃20天,供给100头羊吃,可以吃12天。

如果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相当于4只羊一天吃草量,那么20头牛,100只羊同时吃这片草,可以吃几天?

 

这道题,把羊按其吃草速度换成牛就可以了~其他如“漏水问题”“水管进出水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答。

例:

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水匀速进入船内.如果10人淘水,3小时淘完;如5人淘水8小时淘完.如果要求2小时淘完,要安排多少人淘水?

设每个人每小时的淘水量为“1个单位”.则船内原有水量与3小时内漏水总量之和等于每人每小时淘水量×时间×人数,即1×3×10=30.

船内原有水量与8小时漏水量之和为1×5×8=40。

每小时的漏水量等于8小时与3小时总水量之差÷时间差,即(40-30)÷(8-3)=2(即每小时漏进水量为2个单位,相当于每小时2人的淘水量)。

船内原有的水量等于10人3小时淘出的总水量-3小时漏进水量.3小时漏进水量相当于3×2=6人1小时淘水量.所以船内原有水量为30-(2×3)=24。

如果这些水(24个单位)要2小时淘完,则需24÷2=12(人),但与此同时,每小时的漏进水量又要安排2人淘出,因此共需12+2=14(人)。

24日12:

53更新

巧用因式分解法

有时因式分解法可以很快的解决一些看起来很难的题。

给个例子大家看下就明白了四个连续自然数的积为3024,它们的和为:

()

A.26B.52C.30D.28

3024=6*7*8*9

分解之后,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呢而有时候,需要我们反过来思考,把分解过的因式化为整式。

来看下面这道题

(2+1)*(2^2+1)*(2^4+1)*(2^8+1)(2^16+1)=?

看上去很复杂,可是只要我们想到平方差的公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1)*(2^2+1)*(2^4+1)*(2^8+1)(2^16+1)=1*(2+1)*(2^2+1)*(2^4+1)*(2^8+1)(2^16+1)=(2-1)*(2+1)*(2^2+1)*(2^4+1)*(2^8+1)(2^16+1)=2^32-1以下是我为坛子里一位快考试的Q友量身定做的,现在稍作改动,发上来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帮助吧。

一、拆分相加(乘)法

1、256,269,286,302,( )

A.254 B.307 C.294 D.316

这道题首先观察是增长趋势并且比较平缓,如果不熟悉肯定先想到做差,那我们就可以先花5秒时间看是不是等差数列,做差为13、17、16,很明显排除一级、二级等差,这时再扫一眼应该就会发现,13恰好等于256的各个位数和,再验证其他数,也有类似规律,所以

解析:

2+5+6=13256+13=269

2+6+9=17269+17=286

2+8+6=16286+16=302

=302+3+2=307二、拆分观察法

1、1955,2153,2450,2945,()

这类题,看起来也像等差,但验证后不对。

很明显也排除指数法和其他,所以就可以试下把每个数字分开来看。

(19,55)为一组(21,53)为一组,……这样得到新数列:

(19,55),(21,53),(24,50),(29,45),可以看出每组第一个数字组成的新数列19,21,24,29,后项与前项的差为2、3、5、7……也就是差为质数列,每组第二个数字组成的新数列55,53,50,45,前项与后项的差也为2、3、5、7的质数列,所以推得(A,B)中A=29+11=40,B=45-11=33,?

=4033。

我们这次考试也有类似题

2、124,3612,51020,()

A、61224

B、71428

C、81632

D、91836

这道题除了要拆开看每个数字以外,还要注意首位数的变化。

因为四个选项都符合后位数是前位数的两倍的规律(124——1*2=22*2=4,3618——3*2=66*2=12……)如果只看这一个规律是没法选的。

而每个数的第一位分别为1、3、5很快就会发现选项第一位数应该是7三、分组法

1、19,4,18,3,16,1,17,(D)  

A.5B.4C.3D.2 

向这样一会增一会减没什么规律的数,一看到就不用考虑别的了,先想分组法是不是能解决

分组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给出的数列通常由7个或更多组成

解析:

(19,4),(18,3),(16,1),(17,?

19-4=15

18-3=15

……2、4,3,1,12,9,3,17,5,(A)  

A.12B.13C.14D.15 

解析:

(4,3,1),(12,9,3),(17,5,?

4=3+1

12=9+3

17=5+123、12,2,2,3,14,2,7,1,18,3,2,3,40,10,(D),4  

A.4B.3C.2D.1 

解析:

(12,2,2,3),(14,2,7,1),(18,3,2,3),(40,10,?

,4)

12=2*2*3

14=2*7*1

……四、指数法

1、3,7,47,2207,()  

A.4414B6621C.8828D.4870847 

看到这种变化很大的,陡增或陡减的题,该想到什么呢?

肯定是和指数有关啦变数的平方、立方,或常数的N次方

回到这道题,扫一眼,我最先感觉到的就是7的平方-2=47。

再验证,7=3平方-2,47=7平方-2,2207=47平方-2,证明方法对了,选D。

不用真去算2207的平方是多少,按位数或尾数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类题有很多变形,如果出难一点,可能会看起来像是等差或等比数列什么的,不过我一时想不起来例子了。

先看几道比较简单的例题吧2、4,11,30,67,()  

A.126B.127C.128D.129  

5秒钟排除二级等差的可能性(一看就知道等差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试下看是不是二级等差)同时可以排除了等比、二级等比。

这时再仔细看一遍各个数字间的联系,我找到的突破口时67这个数字,应该等差等比都已排除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指数,而看到67,好象和64有点关联哦,64是8平方或者4立方,那么到底是平方还是立方呢,再看其他数字,30、11,综合这两个数字,再结合对平方数立方数的敏感,判断应该是立方,30和27接近,11和8接近,并且这样的话2、3、4就可以连起来了,所以

解析:

这道题有点难,初看不知是何种规律,但仔细观之,可分析出来,4=1^3+3,11=2^3+3,30=3^3+3,67=4^3+3,这是一个自然数列的立方分别加3而得。

依此规律,()内之数应为5^3+3=128。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5,10,26,65,145,()

A.197B.226C.257D.290

最明显的,26,65,当然就锁定和平方有关系了,先列出分析

2^2+1=5

3^2+1=10

5^2+1=26

8^2+1=65

12^2+1=145

17^2+1=290

再验证2、3、5、8、12、17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分别是1、2、3、4、5,说明是有规律的,方法正确,选答案,心情超好,然后看下题,哈哈,数学就是这么简单吧4、1,32,81,64,25,(6),1,1/8

看到这种前面数字还都挺大,突然出现个分数的,那就一定是和指数有关的了,绝对没错

解析:

1=16

32=25

81=34

64=43

25=52

=61

1=70

1/8=8-1五、乘数法

1、3,7,16,107,()

这样的题,好象也是陡增了,可是107这个数字和平方立方什么的离的都有点远,而且16本身就是平方数,不存在再加减的问题,所以pass!

重找出路。

这时,告诉你哈,应该想到的另一个办法就是,乘法。

乘以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才能让数字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大呢,想到没?

就是乘前面的数字,可以是第三和前两项之积有关,也可以是第二项和第一项与另外一个数字的积有关。

这道题是第一种类型,既:

16=3×7-5

107=16×7-5

答案:

1707=107×16-52、1,3,14,128,(2050)

思考过程与上道题差不多。

突破口是3、14这两个数字,这里还要说一下,一般情况下,不要拿1去验证,比如这道题,1和3,3可以=2+1也可以=1*1+2还有好几个关系式都可以成立。

如果选1做突破口来查找数列的规律很难的,所以我选了3和14来看。

既然决定了规律是和乘积有关,那么14=3*4+2再看14和148

128=14*9+2,这个时候规律是不是就出来了?

剩下的步骤,自己完成吧。

已经更新完毕,加了颜色,方便大家看.一、等差数列(第一切入角度)

第一切入角度:

进行任何数字推理时,首先想到等差数列及其变式.1.等差数列的特点是:

数列各项依次递增或递减,各项数字之间的变化幅度不大

例:

12,17,22,(),32.2.二级等差数列:

后一项减去前一项所得的新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例:

2,6,12,20,30,()3.二级等差数列的变式:

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新的数列是一个呈现某种规律变化的数列,这个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与加减某个常数(如1,2,3,4,5等)的形式有关

例:

1,2,5,14,()

解析:

2-1=1,5-2=3,14-5=9,即:

3^0,3^1,3^2.由此可以推知下一项为41.

例:

20,22,25,30,37,()

解析:

后一项减前一项所得的新数列为质数数列.4.多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一个数列经过两次以上(包括两次)的后项减前项的变化后,所得到的新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其变式指一个数列经过两次以上(包括两次)的后项减前项变化后,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加减某个常数(如1,2,3,4,5)的形式有关的数列

例:

0,4,16,40,80,()

解析:

3级等差.

例:

1,10,31,70,133,()

解析:

原数列后项减前项的值构成新数列,新数列后项减前项的值构成以6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概念构建与等差数列的概念构建基本一致,所以要对比记忆与学习.

注意:

等比数列不可能出现"0"这个常数,若数列中有"0"肯定不是等比数列.

当等比数列的公比为负数时,这个数列就会是正数与负数交替出现.1.等比数列

例:

3,9,(),81,2432.二级等比数列:

数列后项除以前项所得的新数列为等比数列.

例:

1,2,8,(),10243.二级等比数列变式:

后一项与前一项所得之比形成的新的数列可能是自然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或者加减某个常数(如1,2,3,4,5等)的形式有关的数列.

例:

102,96,108,84,132,()

解析:

后项减前项的新数列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三、和数列1.典型和数列:

典型和数列是指前两项相加的和等于下一项.

例:

1,1,2,3,5,8,()2.典型和数列的变式:

指前两项相加的和经过变化之后得到下一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如1,2,3,4,5等);或者每相邻两项相加之和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或者每相邻两项相加得到某一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等形式.

例:

2,3,13,175,()

解析:

第三项为第二项的平方加上第一项的2倍.(13=3^2+2*2,175=13^2+3*2)

例:

1,4,3,5,2,6,4,7,()

解析:

偶数等于前后两个奇数之和.3.三项和数列及其变式:

特点为"相邻三项加之和等于下一项".三项和数列的变式是指前三项相加后,再加、减、乘、除某一常数得到下一项,或是数列前三项相加得到一个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等形式.

例:

0,1,1,2,4,7,13,()

解析:

典型的三项和数列.

例:

57,22,36,-12,51,()

解析:

数列前一项减后一项的差再加项数等于下一项.(57-22+1=36,22-36+2=-12)四、积数列1.典型积数列:

指数列中前两项相乘得到下一项.

例:

1,3,3,9,(),2432.积数列的变式:

数列中每相邻两项相乘经过变化之后得到下一项,这种变化可能是加、减、乘、除某一常数,或者相邻两项相乘与项数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或是前两项相乘得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平方数列,立方数列等形式.

例:

3,7,16,107,()

解析:

第三项等于前两项的积减去5.(16=3*7-5,107=16*7-5)

例:

3,4,6,12,36,()

解析:

第三项等于前两项的积再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