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191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docx

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

2009年三年级培优一遗传变异与进化高考题型归类

题型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例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

离心后,上层液体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所体现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物质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有误差的来源呢?

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物质,为排除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设计一个方法,来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简要说明)。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噬菌体已将自己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3)a.升高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4)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是否含有35S.

(5)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用噬菌体侵染该细菌,可以得到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题型2: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类比推理等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利用建立模型法,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以黄色圆粒纯种豌豆和绿色皱粒纯种豌豆做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的测交三组实验,按照假说演绎法包括“分析现象—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得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孟德尔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提出的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说”。

②孟德尔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演绎”过程是

③孟德尔三组杂交实验中,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

(2)沃森和克里克所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模型。

(3)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理由是。

请你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出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是。

(1)①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②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性状,比例接近1:

1:

1:

1

③F1的测交

(2)物理

(3)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题型3:

中心法则的应用

34.(高考试题:

2007上海生物)24.已知某DNA分子共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

G:

T:

C=l:

2:

3:

4。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

A.600个B.900个C.1200个D.1800个

【答案】D

解析:

G+C共为6/10,C为3/10,连续复制2次需3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32.(高考试题:

2007上海生物)20.有一种绣球花的花色因土壤pH不同而异,pH大于7时开蓝花,pH小于7时开桃色花,这是因为土壤pH

A.是一种诱变因素B.引起染色体畸变

C.影响基因表达D.改变了色素基因

【答案】C

31.(7分)下图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

据图回答:

(1)比较图一与图二,所需要的条件除模板有所不同之外,和也不同。

(2)与图一中A链相比,C链特有的化学组成是。

(3)图三所示的是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被命名为。

图三中可在人体正常细胞内发生的过程有。

(填序号)

(4)图四中Bt为控制晶体蛋白合成的基因,d过程对应于图三中过程(填序号)。

活化的毒性物质应是一种分子。

31.(7分)

(1)酶原料

(2)核糖和尿嘧啶(3)中心法则①③⑤(4)③⑤多肽

50.(高考试题:

2007上海生物)38.(9分)下图表示"神经肽与细胞膜通透性关系"的实验过程和部分结果。

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一的结果说明乙种动物胃细胞膜上具有与神经肽结合为________,这种大分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从实验二的结果,可推测甲种动物卵母细胞的核中,没有控制该物质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三的四种物质A.B.C.D和过程①、②、③、④中:

1)能发生半保留复制的物质是________;碱基组成与功能相同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

2)有解旋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有逆转录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会发生碱基序列-UAC-和-AUG-配对的过程是________。

(用图中标号回答)

(3)实验四,若B注入到同样的甲种运物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加入神经肽会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吗?

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8.(9分)

(1)受体蛋白质遗传信息(或遗传物质/基因/DNA)(每格1分)

(2)1)BA和C(每格1分)2)②①④(每格1分)

(3)不能,因为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必须在细胞核内进行。

(1分

解析:

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介导物质。

脑内的神经递质,仅目前所知道的,就多达上百种。

过去认为,一个神经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70年代末发现,一个神经末梢可以释放两种甚至三种神经递质。

在一个神经元上可以看到成百乃至成千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接触点——突触,说明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很多神经元发生联系。

每一个突触中都有神经递质在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因此,每一个神经元可以在同时或不同时接受很多神经递质的作用。

真核细胞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必须在细胞核内进行,加入神经肽不会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题型4: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21.(高考试题:

2007广东生物)22.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你认为杂交结果正确的是

A.F1代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正常翅B.F2代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代的父方

C.F2代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

D.F2代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数目相等

【答案】AC

7.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F1高秆:

矮秆=3:

1,抗病:

感病=3:

1。

再将F1中高秆抗病类型分别与矮秆感病类型进行杂交,则产生的F2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A.9:

3:

3:

1B.1:

1:

1:

1C.4:

2:

2:

1D.3:

1:

3:

1

22.下图是某家庭患该病的遗传系谱,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7号与8号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几率是1/6

C.12号带有致病基因的几率是1/2

D.11号带有致病基因的几率是3/5

7.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两亲代果蝇杂交,子代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亲本雄性和雌性的基因型分别是

A.XbYb、XBXBB.XBYb、XBXb

C.XBYb、XbXbD.XbYB、XBXb

13.(高考试题:

2007江苏生物)15.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

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A.25%B.32%C.50%D.64%

【答案】B

6.下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已知Ⅱ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

B.Ⅱ7和Ⅱ8生一个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0

C.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

D.Ⅲ13个体乙病基因只来源于I2

29.(8分)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正常植株的基因型为A__B__,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基因型为aaB__的植株不能开出雌花而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__bb或aabb的植株的顶端长出的是雌花而成为雌株。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正常植株的幼苗(已知基因型为AaBb),要尽快获得纯合的雄株和雌株,请简要写出育种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述获得纯合的雄株与纯合的雌株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

(4)杂合的雄株和杂合的雌株杂交,请用柱形图表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答案:

(1)正常植株:

雄株:

雌株=9:

3:

4(2分)

(2)选择正常植株的花粉(AB、Ab、aB、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

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得到纯合的二倍体植株,即正常植株(AABB)、雄株(aaBB)、雌株(AAbb、aabb)(2分)

(3)正常植株、雄株

(4)(3分)

29、Duchenne肌营养不良是由法国神经学家Duchenne在19世纪60年代发现的遗传病,多见于男孩,通常在20岁左右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

下图为某个家族此遗传病的系谱,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遗传图解的形式,解释II-3患病的原因(用A和a表示相应的基因)。

_______

(2)III-6现已结婚、怀孕,她的丈夫患有多指症(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其它性状正常,丈夫的母亲正常。

她们夫妇很想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请问这个愿望得以实现的概率是_________。

(3)Duchenne肌营养不良的根本治疗途径即基因治疗,即将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正常基因,通过质粒或病毒等导入患者的肌细胞,导入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肌细胞能否________,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29.

(1)略

(2)7/16(3)合成出抗肌萎缩蛋白。

29.已知在果蝇中,长翅(A)对残翅(a)是显性,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

下左图为某果蝇的染色体及基因组成,下右表为该果蝇与“另一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析回答:

长翅

红眼

长翅

白眼

残翅

红眼

残翅

白眼

雌蝇

3/4

0

1/4

0

雄蝇

3/8

3/8

1/8

1/8

1,3,5

(1)果蝇是遗传实验最常用的实验材料,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左图可见,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包括_______条染色体。

该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果蝇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的一个配子的基因型为AY,则同时产生的另三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果蝇与“另一亲本”杂交,结果如右上表,则“另一亲本”的表现型是,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4)在正常情况下,若某果蝇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0.3,则群体中,残翅个体理论上占群体的______________%,但事实上残翅果蝇的数量远远低于预期,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的结果。

(8分)

(1)果蝇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速度快,后代数量多,易于饲养

(2)4长翅红眼雄果蝇AY、aXB、aXB(3)长翅红眼果蝇AaXBXb

(4)9%自然选择

28.(8分)果蝇是进行遗传实验的良好材料,现有三管果蝇,每管中均有红眼和白眼(相关基因为B和b),且雌雄分别为不同眼色。

各管内雌雄果蝇交配后的子代情况如下:

A管:

雌雄果蝇均为红眼;

B管:

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为白眼;

C管:

雌雄果蝇均是一半为红眼,一半为白眼。

请分析回答:

(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果蝇眼色的遗传方式,应选管的亲代果蝇进行杂交。

(2)A、B、C三个试管中亲代白眼果蝇的性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三个试管中红眼果蝇全部是灰身纯系,白眼果蝇全部是黑身纯系,F1无论雌雄都表现为灰身。

同时考虑体色和眼色的遗传,B管果蝇交配产生的F1自由交配后,后代的表现型中灰身红眼果蝇、黑身红眼果蝇、灰身白眼果蝇、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接近于。

如果让C管果蝇交配产生的F1自由交配,后代中双隐性类型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28.(8分)

(1)B

(2)雄雌雄(3)3:

1:

3:

1(2分)9/64(2分)

37.(高考试题:

2007全国理综Ⅰ)31.(16分)回答下列I、II问题:

I.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蝇。

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所以白眼这个性状表现伴性遗传。

II.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基因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

(1)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雌性的基因型是;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雌性的基因型是,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刚毛雌蝇的基因型是。

(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

(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答案】31.

Ⅰ雌雌XY

【解析】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上一代的母本,并传给下一代的雌性个体;由于果蝇的眼色遗传是伴性遗传。

而在雄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因此判断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1)XbYbXBXBXBYbXbXbXbYbXBXb

【解析】刚毛为显性(B),截毛为隐性(b),要最终获得雄性全为截毛(XbYb),雌性全为刚毛(XBX—),XB只能由上一代个体的雄性个体提供,且它提供的Y一定是Yb,因此第二代杂交亲本中基因型为XBYb和XbXb,要想获得XBYb的雄性个体,那么第一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XbYb和XBXB。

⑵   XbXb   ×   XBYB

    截毛雌蝇     刚毛雄蝇

        XbYB   ×   XbXb

       F1 刚毛雄蝇  ∣  截毛雌蝇

           XbXb     XbYB

        雌蝇均为截毛   雄蝇均为刚毛

【解析】要使最终获得的雌性果蝇全部为截毛(XbXb),雄性果蝇全部为刚毛(XBY—或X—YB),那么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雌性个体只能提供Xb,雄性个体提供的X染色体也只能是Xb,提供的Y染色体应为YB。

因此第二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XbYB和XbXb。

要想获得XbYB的雄性个体,第一代杂交亲本果蝇应选择XBYB和XbXb进行杂交。

题型5:

生物变异及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5.(高考试题:

2007江苏生物)18.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

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答案】C

31.(高考试题:

2007上海生物)14.一杂合体植株(二倍体)的下列部分,经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获得纯合体的是

A.根B.茎C.叶D.花粉

【答案】D

解析:

如AaBbCc植株的根(茎叶),秋水仙素处理后,变成AAaaBBbbCCcc为杂合体;花粉AbC、aBC秋水仙素处理后,变成AabbCC、aaBBCC为纯合体

解析:

由环境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未改变,影响基因表达,性状变了

18、.在引进优良家畜(如牛、羊)时,一般引进雄性个体让其与本地的同种雌性个体杂交。

考虑到经济和遗传方面的因素,一般以引进4头雄性家畜为宜。

具体做法是:

让一头引种雄畜与一头本地种雌畜杂交得F1,让F1与第二头引种雄畜杂交得F2,让F2再与第三头引种雄畜杂交得F3,F3与第四头引种雄畜杂交得F4,试问:

在F4个体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属本地种的理论上约有

A.1/2B.1/8C.1/16D.15/16

44.(高考试题:

2007江苏生物)38.(8分)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已知红细胞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基因型为bb。

有一对夫妇被检测出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进行产前诊断。

下图为其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

(1)从图中可见,该基因突变是由于引起的。

巧合的是,这个位点的突变使得原来正常基因的限制酶切割位点丢失。

正常基因该区域上有3个酶切位点,突变基因上只有2个酶切位点,经限制酶切割后,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正常基因显示条,突变基因显示条。

(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等标记。

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根据图中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写出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3)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会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这对夫妇4次妊娠的胎儿Ⅱ-l~II-4中基因型BB的个体是,Bb的个体是,bb的个体是。

【答案】38.(8分)

(1)碱基对改变(或A变成T)21

(2)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UGCACAA…

(3)Ⅱ一l和Ⅱ一4Ⅱ一3Ⅱ一2

42.(高考试题:

2007重庆理综)30(21分)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缘杂交,培育成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怀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

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____________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________代。

(3)小偃麦有蓝粒品种,如果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经检查,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__________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代自交,请分别分析F2代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个体的原因:

_____。

(4)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

②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________倍体植物;

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

【答案】(21分)

(1)AaBB、Aabb、AABb、aaBb

(2)抗寒晚熟;F2(或子二)

(3)数目

原因:

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代;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产生不正常的F2代

(4)①42②2③4

29.(9分)已知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育种工作者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I过程培育植物体A主要应用了______________的原理。

在植株上,番茄的韧皮部细胞通常无法分裂、分化形成完整植株,原因是。

(2)用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Ⅱ过程中,从花粉形成幼苗B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分裂。

培育植物体B的方法(Ⅱ)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体C的基因型有。

(3)要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必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在图中Ⅳ过程中,通常植物体D能表现出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植物花粉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一定高度不育吗?

为什么?

29.(9分)

(1)植物细胞全能性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基因选择性表达

(2)有丝单倍体育种YYmm或Yymm或yymm

(3)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一定的营养条件、植物激素的刺激、无菌条件、适宜温度和一定光照(答对两个以上可得分)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4)不一定。

若亲本是四倍体,则离体花粉培育出的植株具同源染色体,可正常形成配子,是可育的。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45.(高考试题:

2007山东理综)26.(17分)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队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组,原因是

(4)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

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答案】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