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3167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5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ocx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一节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

第二节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2

第三节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3

第二章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理论5

第一节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涵义5

第二节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6

第三节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理论9

第三章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6

第一节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16

第二节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可行性20

第四章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与计量25

第一节社会责任会计确认的内容25

第二节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26

第五章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记录36

第一节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36

第二节会计账务处理39

第六章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报告41

第一节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简况41

第二节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简况44

第三节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行模式45

第七章在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难点及解决方案48

第一节在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难点48

第二节解决方案49

致谢51

参考文献52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长期以来,企业的目标一直局限于实现其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而达到股东利润最大化。

因此,会计所关心的自然也只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等微观指标。

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企业自身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却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等等。

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且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传统的企业目标理论产生质疑,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了。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张企业的目标是二元的:

除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企业还应当保障和提升社会公益;或者说,在确保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福利的最大化。

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一系列相关的利益群体。

传统会计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西方国家从70年代开始兴起了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能较好地调节微观与宏观、长期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且突破了传统会计在面临可持续发展时的诸多实务障碍。

近30年来,它逐渐被会计界所理解、支持,各国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纷纷投入研究,参与其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重视。

近几年,我国会计学界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会计实践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拟就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就其如何构建进行探讨。

本文对如何在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我国会计界虽然对社会责任会计问题做过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还很少,难以进行实务操作。

本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并促进我国在学科前沿问题上与国际的接轨。

2.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本文的研究对强化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缓解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消费者和职工权益受到侵犯等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3.社会责任会计可以向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不同要求。

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客观、公正地对外反映,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实现整体宏观调控,为我国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研究社会责任会计较早的国家。

自20世纪60年代末社会责任会计创立以来,美国各会计机构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

其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着手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某些内容。

1973年,AICPA在其财务报表目标中提出,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就是反映那些影响社会而又能被确认、描述、衡量,并对企业在其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的企业活动。

1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研究报告,该报告说明企业应该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业绩(如环境、人力资源、商品的质量和消费等)提供报告,并说明每一领域应提供何种信息以及信息的作用、来源渠道和报告形式。

另外,美国会计师协会(NAA)和美国会计学会(AAA)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等。

这些技术委员会都在70年代先后发表了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报告。

一些政府机构也要求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职业安全和事故防护局,以及平等就业机会管理局等,均要求企业提供某一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美国企业会计报表的管理机构——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也建议企业增加披露环境保护政策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

1976年,美国出版了埃斯特斯(R.Estes)的专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八十年代出版的会计理论教材,例如,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K.S.Most)编著的《会计理论》,布卢姆和埃尔格斯(Bloom,RobertandElgers,PieterT.)汇编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政策》文选等书,均有一定的篇幅阐述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从而扩大了传统会计理论的范围。

尽管美国会计理论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探讨已有较大进展,但是美国社会责任会计实务的发展过程却比较缓慢,尤其是与西欧各国相比较,处于落后的状态。

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企业尚未公布内容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

根据美国《幸福》杂志在1976年公布的500个工业企业年度报表,已有456个企业披露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占全部企业的91%。

但数据通常是不完整的,其中大多数是有关治理环境污染的,例如对废水、废气、废料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

仅有一小部分企业公布了有关增加对少数民族的雇佣、改善职工生活福利,以及对社区的捐献等数据。

从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西欧国家发展较快,而美国较慢。

这主要是由于欧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和欧洲联盟各国比较重视职工福利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缘故。

英国是比较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国家。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增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

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

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披露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披露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另外,根据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的绿色经济计划,企业必须每年披露所耗用的能源数额,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数额。

法国可以说是最重视社会责任会计的国家。

1977年,法国以正式的法规,要求企业必须以货币金额反映职工福利措施的实施情况,其中包括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专业技术培训费、改善劳动条件支出,以及向职工提供服务的支出等项目。

凡是拥有300名职工的企业,均须编报年度社会责任会计报表。

除美国、英国和法国以外,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国政府亦均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数据,其中主要是反映企业为消除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不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在实务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施。

但各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表所包括的内容并不相同。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尚在初步实施阶段,任何国家均没有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度,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第三节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力求建立适合我国企业自身特点的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体系。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国外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体系是否具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2.将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分为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四项,分别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我国适用的计量方法。

3.将社会责任会计与企业现行的会计体系相结合,以企业现有的会计账户体系为基本框架,增设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科目来对社会责任事项进行记录。

4.了解目前国外和我国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披露的现状,探索适合我国企业自身特点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第二章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是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与之相应的,会计服务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一系列相关的利益群体,于是平衡各利益群体的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了。

本章将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入手,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第一节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涵义

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es)在《会计杂志》第11期上发表了“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先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对公共部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社会责任会计自问世至今,不少会计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有的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

有的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宏观经济观点,而不是微观经济观点,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影响的计量和报告。

其中包括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收集、确定计量程序和计量方法,以及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

有的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还有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

这种会计同社会经济会计、环境会计、生态会计、社会成本会计、社会审计一样属于企业社会会计的一个领域。

从以上不同的定义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以下两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一是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确定。

有的认为应包括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而有的认为只包括微观层次。

二是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内容的确定。

有的认为应包括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两个方面,而有的认为只反映社会成本。

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影响的反映和控制。

这种影响即包括对社会贡献即有利的一面,也包括负作用既社会损耗的一面。

它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把各企业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社会责任的观点,通过会计方式来加以展示和体现,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的反映和控制。

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以有利于企业决定经营方针,评价业绩和揭示社会责任,形成一种“宏观——微观”共振型会计模式。

第二节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传统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其他相关学科只是通过这种外在的作用影响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并没有构成会计发展的理论基础。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却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会计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道德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多门学科,尤其是其中经济学、社会学、会计学被称之为三大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

传统的会计理论有着经济现实的基础,但却很难找到经济理论的支持,而社会责任会计却有着深远的经济学理论渊源。

从1819年开始,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成本”概念。

他评价了社会以济贫院和医院的形式承担失业成本的情况,提出企业应保证职工的安全,避免就业间断,解决医疗与社会养老问题,企业应负担由不正当资源浪费和污染行为所造成的个人或社会的成本。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其《管理成本经济学》中揭示了社会成本和个别成本产生冲突的主要困境。

他建议采用“社会成本簿记”(SocialCostKeeping),并认为这种簿记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涉及到比我们现有财务会计更为优越的社会会计制度的建立。

他还在其《社会经济导论》中详细地阐述了社会价值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价值应包括私人消费的效用以及由私人负担的成本两部分。

福利经济学家认为:

企业应该代表各社会集团的利益,而不应仅代表某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例如业主或股东的利益。

企业主管人员应当对职工提高工资和改善福利待遇的要求、消费者对降低商品价格和提高商品质量的要求、以及业主或股东对资本增值的要求做出合理的协调和抉择。

为了实现上述各项社会目标,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达到令人比较满意的水平,但企业收益仅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而并不是目标本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揭示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本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效应”理论使福利经济学更加完善与成熟。

他认为,改进社会状况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目的。

他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

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成本效用,这些效应可能是外部不经济,也可能是外部节约,这就是庇古所称之的“外部效应”。

依照“外部效应”理论,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产生“外部效应”,即对外界造成影响,包括环境污染、人才培训、社区贡献等,统称为社会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社会成本,也可能是社会收益;既可用货币计量,也可用非货币计量;以此为基础提供的信息,既可能是财务信息,也可能是非财务信息。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创立的社会成本理论从外在性(外在不经济性)问题出发,通过进一步界定当事双方的限制性权利边界,得到权利安排结构。

他认为,收益最大化是经济活动的客观目标,经营效率及交易成本的最终识别通过市场进行,从而在纯经济的意义上把握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运作及重新安排的内在逻辑。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

其一,为西方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理论桥梁。

其二,认为解决外部问题的方法——通过简单的工厂搬迁或征税解决并不可取,造成的损害应由当事各方共同负担。

其他还有卡普、马歇尔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也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学基础

传统会计理论下的企业仅仅是一种经济存在。

而社会学的发展使得人们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问题,人们发现企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存在,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

可以说,企业与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各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它体现了人、企业、社会之间的需求和期望价值的相互满足。

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这些社会关系的支持,只有以这些社会条件为基础,它才有可能实现对经济性目标的追求。

也只有如此,企业才能与社会、公众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詹森和麦克林的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订立的一组合约,企业只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

而利益相关者则是那些为企业行为所影响或受到企业决策及结果威胁的人。

各利益相关者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劳动的提供者(包括管理劳动);二是各资源的提供者(包括资本、土地、和半制成品等的提供者);三是顾客或消费者;四是社会和社会的代表——政府。

资源提供者如股东,只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自然要保护其利益,但同时也应当保护其它利益相关者(包括劳动提供者、消费者、政府、社区等)的利益。

企业将会因为损害了其它利益相关者而损害到资源提供者如股东和企业自身利益。

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就不可能产生企业。

企业的根本目的有二:

一是提高经济效率。

为社会提供最大的产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利润是企业为社会服务、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后所得的报酬而非企业的目的。

同时只有当企业利润最大化追求不损害他人的权益时,它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才是合理的。

二是必须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通过确立一定的机制和规章制度来激励和约束企业的各个参与者以协调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即公平原则。

各个利益相关者都应当能从参与的企业行为中获得利益,如果其中有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不能从这样的企业行为中获得充分的利益,那么他们或者会与其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大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率,或者会因此退出企业行为,而使企业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企业既要有经济目标,也要有公平对待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的社会目标,企业伦理主要是着力促使企业组织在制度的选择和建立以及企业行为实施过程中,遵循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和人本原则等伦理准则,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和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率营造更大的自由空间,促使企业经济目标和伦理和谐的双重实现。

实践证明,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相辅相成,只有同时并举,企业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因而,从社会伦理观和价值观出发,企业不仅要提高经济效益,还应提高社会效益,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样传统会计必然会延伸到社会责任会计。

三、会计学基础

委托代理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存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合作性活动,就会构成委托代理关系。

从字面意思理解,委托即委托他人替自己行事,而代理即代他人行事之意,委托的一方被称为委托人,而受委托的另一方则被称为代理人,委托代理是一对共生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各个领域。

根据契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组合,契约的当事人一方为资产所有者,是委托人;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企业经营者或企业管理当局,是受托人或代理人。

委托人将资产的使用权以契约的形式转让给受托人或代理人,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内部又将相应的权利委托给各层下属部门,这样企业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式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多面体。

在企业的委托代理网络中,会计作为企业正规的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代理机构或人员相比具有明显区别,充当了特殊角色。

会计处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中介地位,其职责就是代表代理人向委托人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因此,会计人是企业代理人和委托人的中介,沟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会计人直接受托于企业管理当局,间接受托于企业外部委托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国家有关部门等。

在会计人、委托人、代理人三者关系中,会计人直接受雇于管理当局,在管理当局的授权下,负有不可推卸的向委托人如实报告代理人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责任。

会计受托责任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前提,随着现代会计受托责任范围及其具体内容的不断拓展,会计中的受托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受托人有义务和责任向负有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履行情况。

其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这充分展示了会计的未来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试图反映和揭示企业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过程。

可见,会计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理论

一、人力资源的计量理论

人力资源的计量模型分为成本计量模型和价值计量模型,但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型比较简单,所以在此只讨论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模型。

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模型又可分为个体价值模型和群体价值模型。

赫曼森在一篇题为“人力资产会计”的文章中提出了两个价值计量模型:

一是“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用来计量个人对组织的经济价值;二是“非购入商誉法”,用来计量群体对组织的经济价值。

此后,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是李克特和鲍尔提出的群体价值模式,二是弗兰霍尔茨提出的个人价值模式。

其实,个人价值模型与群体价值模型是相互补充的。

群体价值不是个人价值的简单相加(受组织方式、领导艺术等因素的影响,群体价值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个人价值的总和),也不能将群体价值简单地分解为个人价值。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既要反映群体的经济价值,以便在财务报表中对外提供人力资源总价值的信息,又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尤其是有关人力资源的管理决策,如招聘、考核、培训、晋级等)提供有关的个人价值信息。

因此,群体价值模型和个人价值模型都是需要的,具体采用哪种模型则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范围而定。

(一)群体价值计量模型

群体价值的计量模型主要有非购入商誉法和经济价值法(或称未来盈余折现法)。

1.非购入商誉法

非购入商誉法最早由赫曼森提出,他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的使用会为企业带来市场平均利润,这就是人力资源的效用,而当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大于市场平均利润时,其与市场平均利润的差额就是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效用。

这部分超额利润一部分甚至全部都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贡献,应该通过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价值。

2.经济价值法

经济价值法是由弗兰霍尔茨等人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计算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方法。

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的收益,因此应将企业未来各期的盈余折算为现值,然后按照人力资源占全部投资总额的比例,将盈余现值总额的一部分计作人力资源的价值。

上式中,E为未来盈余现值总额,

为第t期的预计盈余总额,i为折现率,n为期数,R为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即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企业全部投资总额。

(二)个人价值计量模型

个人价值计量模型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模型、人力资本模型、随机报酬模型和内部竞标模型。

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

1971年,巴鲁克列夫和阿瓦茨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源的经济概念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一文,提出职工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

该模型直接根据经济学概念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认为某一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等于该职工在剩余受雇期内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年龄为n的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

——该员工第t年的预计工薪收入

t——该员工未来工作年限

r——折现率

T——员工退休年龄

2.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模型

1964年美国的赫曼森教授发表题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论文,提出以效率因素来计算组织内职工的人力资源个人的价值。

他认为组织之间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人力资产因素的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可将员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以反映本组织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系数。

效率系数可以用一定期间内(如5年),某组织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某企业在第t年的投资报酬率

为同行业在第t年的平均报酬率

人力资源价值=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价值×效率系数=

×效率系数

3.随机报酬模型

随机报酬模型是弗兰霍尔茨1971年在《一种人力资源评价模型:

服务报酬随机过程》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员工对于组织的价值在于能够提供未来的用途和服务,应综合考虑个人的预计服务年限、服务状态、特定服务状态下的价值及其概率来预期和计算价值的期望值,将其折现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该模型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V——人力资源的价值

——第i种状态下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

——员工处于

职务下的概率

m——工作职位状态数(含离职状态,其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为零)

n——时期数

r——折现率

二、环境污染成本的计量理论

环境污染成本的计量方法可以按市场信息的完全与否分为市场价值法和非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根据环境影响因子的数量变化及其市场价格来估计环境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