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961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docx

届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

-

(一)鹧鸪天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①残红:

此指将熄灭的灯焰。

②调:

抚弄乐器。

③金猊:

狮形的铜制香炉。

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④西楼:

作者住处。

1.词的上片描写了那几种事物?

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将尽的残灯B.乍寒的屏帏C.夜雨梧桐D.声声别离

2.词的下片写当年的欢乐和今日的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分析有误的的一项是()

A.“调宝瑟”三句展开回忆,犹记当年两人相对而坐,伊人轻轻调弄弦索,自己则拨动着金猊炉中的香灰。

B.“如今”两句与“那时”对比,是使词意转折而又深化的着力之笔。

自从别离以后,经常闻歌而引起怀人的伤感。

C.这里暗示出从曲终人不见、闻歌倍怀人到不听清歌亦伤神的内心感情变化,以悬念方式道出对伊人的情之深,思之切。

D.词人用今昔对比、喜悲交杂、豪放直率而又含蓄深沉手法,将雨夜怀人的别情写得跌宕起伏。

【答案】1.D.2.D.不是“豪放直率”,而是“委婉曲折”。

【译文】一点残灯将尽,天气刚刚转凉,秋寒的意味充满室内。

已经到了半夜时分,外面正在下雨,梧桐叶片落下的水声更加凄冷。

叶叶声声更增加我伤感的情绪。

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调拨弹奏着琴,我去拨动金猊,那情景真是幸福难忘。

我们俩一起齐唱鹧鸪词,绵绵情深直到天明。

可是如今,独在西楼听着满夜的风雨,我不禁黯然消魂。

(二)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释】①安西: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②骢:

指黑色的骏马。

③虏障:

指防御工事。

燕支:

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④太白东:

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⑤离魂:

指离别时的心情。

惆怅:

失意、难过。

⑥宝刀雄:

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1.“心事一杯中”,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

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深挚的惜别B.“万里”征途的担心C.前程珍重的祝愿D.报国无门的悲痛

2.下面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

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B.颈联荡开,写出离别之地及友人将去之地,既是写实,亦是托情。

C.尾联先以“莫惆怅”相劝慰,复以“宝刀雄”相激励,塑就一幅壮士抛洒疆场的英伟形象,以人物回应篇首,以气势贯穿。

D.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答案】1.D全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因此不是报国无门的悲痛,而是“功名”早立的期望。

2.C.此诗是送别诗,友人未到战场,塑就一幅壮士离别的英伟形象。

 

(三)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

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1.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B.下片“笙歌散尽”,实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C.“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D.“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描写了初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B.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C.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D.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答案】1.B.“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因此不是实写,而是虚写。

2.A.不是初春,而是暮春,从“狼藉”、“飞絮”二句可以看出。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四)小寒食舟中作⑴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⑵,隐几萧条戴鹖冠⑶。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⑷。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⑷。

云白山青万余里⑹,愁看直北是长安⑸。

【注释】⑴小寒食:

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禁火,所以冷食。

⑵佳辰:

指小寒食节。

⑶隐:

倚、靠。

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

(4)“娟娟”二句语含比兴。

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

娟娟,状蝶之戏。

片片,状鸥之轻。

(5)直北:

正北。

1.首联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身世遭遇?

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老病缠身B.贫困潦倒C.借酒消愁D.不为朝廷所用

2.对“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一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和对偶手法,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闻。

B.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C.“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

D.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

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

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答案】1.C.“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没有借酒消愁之意。

2.A.这一联没有描写所闻,只有所见所感。

【译文】小寒时节,勉强喝了一点酒,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五)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对这首小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B.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

C.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

D.由“午梦”一词中可以看出,词的上片为实写;下片中“却是”一词,则点明“池荷跳雨”又是虚写。

2.对词的下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却是”二字,起转折作用,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

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

B.“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

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

C.“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

D.“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答案】1.D.前者是虚写,后者是实写。

2.A.“却是”二字,起承上启下作用。

【译文】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氤氲清香扑鼻。

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六)耶溪泛舟

唐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释】①耶溪:

即若耶溪。

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

②落

景:

落日。

③轻桡:

轻舟。

桡,船桨。

④弄:

戏玩。

⑤泓澄:

形容溪水清澈平静。

⑥水物:

指水中生物。

⑦容与:

自得的意思。

⑧脉脉:

相对而视的样子。

1.简析“白手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居室所表现的生活情景,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

B.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

C.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传说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

D.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热闹繁忙。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一落笔,就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

B.颔联写诗人临水泛舟看到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游鱼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

C.尾联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得意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

D.全诗表达他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

【答案】1.D.颈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2.C.诗人孟浩然在长安求仕未成,沮丧地离开长安,一生从未得意过,此时的心情是失意的。

 

(七)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①午桥:

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②长沟:

此句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③渔唱:

打渔人的歌儿。

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④三更:

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1.对下列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体现了空间变化,不写水中之月而写天上之月,以实写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都可。

B.“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C.上片后三句凸显出一种静谧优美的环境,烘托出与会者的雅趣与超脱。

D.“如一梦”,就像是一场梦,喻示词人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

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写“洛中旧游”的回顾,勾画出一幅豪酣欢乐的画面。

B.下片回到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难以再会的局面深表慨叹。

C.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作者在此词在直接抒发此种悲慨。

D.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答案】1.A.这句是不写天上之月而写水中之月,以虚写实。

1.C.作者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译文】

回忆往昔,曾在午桥桥上豪饮,坐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

在杏花的疏影里,我们吹笛东玩乐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日子,竟如同一场梦,我虽然还活在世上,但一想到当年的那场乱世场面

便后怕。

如今我闲着无事登上小楼,看那雨后新出的美景,感叹古今多少兴衰往事,只能交

付给那些渔翁,渔人只是三更平静唱说。

 

(八)池上竹下作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

1.下面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是说,水性淡薄,它是我的好朋友,翠竹虚心,它是我的好老师。

B.是时,诗人杭州刺史任满,返归洛阳,求分司东都,过淡泊宁静的生活,这两句诗即反映了这种心情。

C.表达出诗人欲跳出官场是非之地,远嫌避祸,求得自身的安全。

D.此联对仗工整,拟人生动,蕴藉深沉,耐人寻味。

2.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的“闲适诗”的力作,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含蓄深沉。

B.首联写池竹幽雅,景色优美,绿意盎然。

C.颔联写诗人过着饱食安睡,闲庭信步,悠闲惬意的生活。

D.尾联诗人发出了欲弃官归隐,远嫌避祸的感慨。

【答案】1.D.此句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而是设喻巧妙。

2.A.此诗语言自然流畅而平易。

 

(九)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下面对“西城杨柳弄春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

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B.“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比拟之法于无意中。

C.“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D.这句抒发了诗人暮春伤别之情。

2.尾句“流不尽,许多愁”,对词人“愁”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春愁离B.失恋之愁

C.叹老嗟卑之愁D.不能有所作为之愁

【答案】1.B.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2.D

【译文】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

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

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

而现在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

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

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十)桂州腊夜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1)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2)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3)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4)

【注释】

(1)赊:

遥远。

(2)傍:

靠。

这里指雪花飘落。

(3)角:

号角。

漏:

漏壶。

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简称“漏”。

(4)骠(piào)骑:

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

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kuí)。

1.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B.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C.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D.尾联与颈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2下面对颈联中寒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明是寒夜做的梦。

B.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

C.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D.细致地刻画出愁人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灵感受。

【答案】1.D.尾联与首联呼应2.D.颈联中“偏”字具有D项的作用

(十一)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释】1.九峰楼:

一作九华楼。

2.芳草:

象征贤者3.得似:

能像,能比得上。

1.下面对颔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

B.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

C.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

D.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句用先因后果的倒装句式,倾泄了满腔感喟,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B.“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

C.“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

D.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没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

【答案】1.D.颔联言面对昔日同游的碧山芳草,心中有说不尽的离思别恨,抒发的是别情。

2.A.第一句用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

(十二)送远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1.写出了诗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的诗句是()

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

2.下面对尾联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

B.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

C.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

D.诗人写古人,实际是衬托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答案】1.C2.D.不是衬托,而是反衬。

 

(十三)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滕王阁:

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

指赣江。

渚:

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

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浦:

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日悠悠:

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

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

指滕王。

槛:

栏杆。

罢:

同“疲”,倦怠。

1.对颔联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B.“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了热闹繁华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衰今盛的情景。

C.“飞”“卷”化静为动,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D.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2.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

B.“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C.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

D.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答案】1.B.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

2.D.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

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十四)处士卢岵山居唐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对诗歌写景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由远到近B.层次清楚C.化静为动D.以景衬人

2.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作者造访的季节是秋天。

C.“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D.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答案】1.A.由近到远2.B.“荞麦”是春间开小白花。

 

(十五)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李白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注释】⑴韦八:

李白的友人。

西京:

即长安。

⑵客:

指韦八。

⑶咸阳:

指长安。

⑷不可道:

无法用语言表达。

⑸望望:

瞻望,盼望。

1.对颔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狂风吹我心”既指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又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飚吹心。

B.“西挂咸阳树”,把人们常说的“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C.这两句诗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神奇、别致、新颖、奇特。

D.表达出诗人的心已经追逐友人而去,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心情。

2.与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案】1.A.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飚吹心。

2.C.【译文】小韦哥从长安来,现在要回归长安去。

狂风吹飞我的心,随风西去,高挂在咸阳树上,陪伴你。

与你的友情言不可道,经此一别,何时相遇?

西边的山峦起嶂叠起,烟雾缭绕,远望不见你,真伤心啊!

 

(十六)鹧鸪天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1.“玉瀣”是一种美酒名。

2.“黄庭”是道经的名称。

3.“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

4.别;不同。

5.等闲:

等闲视之。

1.对上阕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

B.“苍烟落照”純属写景,没有主观色彩。

C.三、四句对仗工稳。

D.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

2.对词中末尾抒发作者的情感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真想过与尘事无干的飘逸生活。

B.埋怨造物主别有用心的安排,让英雄白白等闲而老去。

C.抱怨朝廷消极抗金的抱怨。

D.为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不得实现二惆怅。

【答案】1.B.“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2.A.陆游其实并非真意想过与尘事无干的飘逸生活。

 

(十七)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暝:

黄昏。

②寒声:

秋声。

1.对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顺序,以诗人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

B.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C.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借景抒情。

D.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对“更深人去寂静”中“人去”在词中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突兀而出。

B.生动地描画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

C.衬托出主人公远离亲人的凄苦。

D.呼应了下文酒醒、消夜。

【答案】1.C.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用环境衬托心情。

2.D.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译文】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

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

云色暗下来,却没有大雁来来往往的身影,只能听到一声一声凄凉声音。

夜半深更,人们都已散去,天地间悄无声息。

屋子里,只有一盏孤灯照着空荡荡的屋子。

我的酒意已经清醒,伴着这忽明忽暗的孤灯,一个人怎样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熬到天亮的时候?

(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