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2836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docx

届高三最后一次语文试题模拟考试

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

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

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

  消费是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

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

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

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

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

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

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

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有人把职位官阶明码标价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

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

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

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1.下列关于“消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庸俗的消费者为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消费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消费很不理性。

B.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所主宰,使人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走上一条被外物奴役的道路。

C.“消费异化”与“理性经济人”是现代社会人们为生存所需而采取的两种必要的消费手段,但前者脱离了消费的本真价值。

D.把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视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寄托,是消费的异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并非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快乐。

B.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C.不对人性作唯一预设,不把物质财富当做成功的唯一判定,多元的标准、观念、多维的思考,才能远离“消费异化”的危机。

D.只要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就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社会就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回归消费应有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奴”“卡奴”与“裸婚”“裸活”就是这个时代的某些人被外物所役使,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典型。

B.作者所倡导的做“理性经济人”,就是提倡适当消费,理性消费,告别庸俗的消费,远离消费“异化”的危机。

C.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让“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就值得警惕了。

D.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不沦入物欲的陷阱,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徐湛之,字孝源,东海郯人。

湛之幼孤,为高祖所爱,常与江夏王义恭寝食不离于侧。

年数岁,与弟淳之共车行,牛奔车坏,左右驰来赴之。

湛之先令取弟,众咸叹其幼而有识。

及长,颇涉大义,善自位待。

事祖母及母,并以孝谨闻。

元嘉二年,除著作佐郎,员外散骑侍郎,并不就。

六年,东宫始建,起家补太子洗马。

转国子博士,迁奋威将军,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徙黄门侍郎。

后又为秘书监,加散骑常侍。

会稽公主①身居长嫡,为太祖所礼,家事大小,必咨而后行。

西征谢晦,使公主留止台内,总摄六宫。

忽有不得意,辄号哭,上甚惮之。

初,高祖微时,贫陋过甚,尝自往新洲伐荻,有纳布②衫袄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贵,以此衣付公主,曰:

“后世若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之。

”湛之为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所爱,与刘湛等颇相附协。

及刘湛得罪,事连湛之,太祖大怒,将致大辟。

湛之忧惧无计,以告公主。

公主即日入宫,既见太祖,因号哭下床,不复施臣妾之礼。

以锦囊盛高祖纳衣,掷地以示上曰:

“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

今日有一顿饱食,便欲残害我子!

”上亦号哭,湛之由此得全也。

迁中护军,未拜,又迁太子詹事,寻加侍中。

湛之善于尺牍,音辞流畅。

贵戚豪家,产业甚厚。

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姿质端妍,衣服鲜丽。

每出入行游,途巷盈满,泥雨日,悉以后车载之。

太祖嫌其侈纵,每以为言。

二十二年,范晔等谋逆,湛之始与之同,后发其事,所陈多不尽,为晔等款辞③所连,乃诣廷尉归罪,上慰遣令还郡。

上每有疾,湛之辄入侍医药。

元嘉末,上遇事久议不决。

与湛之屏人共言论,或连日累夕。

每夜常使湛之自秉烛,绕壁检行,虑有窃听者。

劭入弑之旦,其夕,上与湛之屏人语,至晓犹未灭烛。

湛之惊起趣北户,未及开,见害。

时年四十四。

【注】①会稽公主:

徐湛之的母亲、高祖的女儿、太祖的姐姐。

②纳布:

质量粗劣的布。

③款辞:

服罪之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忽有不得意,辄号哭辄:

立即,就,便。

B.太祖大怒,将致大辟大辟:

死刑。

C.迁中护军,未拜拜:

授予官职。

D.又迁太子詹事,寻加侍中寻:

不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徐湛之为人看重的一组是(3分)

①为高祖所爱,常与江夏王义恭寝食不离于侧

②家事大小,必咨而后行

③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

④太祖嫌其侈纵,每以为言

⑤乃诣廷尉归罪,上慰遣令还郡

⑥上遇事久议不决。

与湛之屏人共言论,或连日累夕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湛之自幼丧父,受到高祖怜爱。

年纪虽小却很有见识,同弟弟淳之一起乘牛车出行遇到危险,却让众人先救弟弟。

长大后,涉猎文章义理,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地位。

B.刘湛的事情牵连到徐湛之,太祖大怒,准备处以死刑。

湛之求救于会稽公主。

公主拿出太祖当年的粗布衣服,进宫号哭求情,徐湛之才得免一死。

C.徐湛之贵戚豪家,产业十分丰厚,门生有一千多人,都是三吴富贵人家的子弟,穿着用度、外出游玩儿都非常豪奢。

太祖嫌他奢侈放纵,时常因此劝说他。

D.范晔等人阴谋叛逆,徐湛之在初始时与范晔等一起活动,后来又揭发了这件事,但他仍受到范晔等人供词的牵连,于是去廷尉处认罪,太祖抚慰他一番,令他回郡任职。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初,高祖微时,贫陋过甚,尝自往新洲伐荻,有纳布衫袄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

(5分)

(2)其夕,上与湛之屏人语,至晓犹未灭烛。

湛之惊起趣北户,未及开,见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栖禅【注】暮归书所见

唐庚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注】栖禅:

惠州山名。

8.此诗在炼字方面颇为人称道,请从第三句中找出最为传神的一个字,并结合诗境分析其妙处。

(5分)

9.“好诗全凭结句高”,请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与前三句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关系。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况《劝学》)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蓝色军邮

老黄跟老匡是一对老哥们,两人有个共同的爱好:

集邮。

一次,老黄听说老匡手中有一枚稀世珍邮“蓝色军邮”,兴冲冲地赶到老匡家,要求欣赏欣赏。

谁知老匡矢口否认有这回事。

老黄不甘心,又提出要看看他的邮集,也被他断然拒绝。

老黄心里这个气啊,扭头就走。

后来,老匡想找老黄解释解释,但老黄理都不理他。

一对好朋友就这样崩了,即使见了面,两人也像不认识似的。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这天,有人告诉老黄,老匡患了绝症,已经是晚期了。

为了治病,老匡的家人把他多年收藏的珍贵邮品全卖了,唯独留下了那枚“蓝色军邮”。

老黄大吃一惊。

当晚,他拎上一大包礼物,来到老匡家探望。

老匡躺在床上,瘦得只剩皮包骨,他话也说不出来,拉着老黄的手,只知道流泪。

老黄也很难过,他一个劲地责怪自己心胸狭隘,居然为一枚邮票,断绝了跟老匡几十年的交情。

老匡去世后,老黄全力以赴地帮着料理后事,还掏腰包替老匡偿还了治病时欠下的一笔债。

他知道老匡的老婆孩子生活困难,便隔三岔五地去看一看,不是送钱就是送物。

老匡的老婆孩子感激不尽。

一天,老黄向老匡的老婆问起那枚“蓝色军邮”:

“嫂子,那枚邮票还在吗?

我拿去看看,之后一定奉还。

”老匡的老婆答应了。

三天后,老黄神情沮丧地来到老匡家,对老匡的老婆说:

“嫂子,真是对不起,我抽烟时不小心,烟灰掉到邮票上,把邮票烧掉了!

”老匡的老婆先是一怔,接着说:

“烧了就烧了吧。

不瞒你说,老匡当初留下遗言,让我把那邮票随他一块烧掉。

我听说那邮票特别值钱,舍不得……”老黄掏出两万块钱,说是赔偿。

老匡的老婆说啥也不收这钱,老黄说:

“钱虽然少了点,可我所有的积蓄全在这儿啦,你就收下吧。

等我将来有了钱,再给你!

”老匡的老婆推脱不掉,只得收下了。

老黄长长地松了口气。

半个月后,老匡的老婆又将钱退给老黄,老黄莫名其妙。

老匡的老婆说:

“老黄,这钱我不要,你把邮票还给我吧。

老黄一怔,说:

“嫂子,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那枚‘蓝色军邮’真的被烧掉了,不信你来瞧。

”他把老匡的老婆领进书房,指了指书桌,桌面上果然有块被烧过的痕迹。

老匡的老婆盯着他看了老半天,她突然眼圈通红,说:

“老黄,你别蒙我了,那枚邮票没烧,还在你手里。

我知道你是一片好心,想帮我……”说着,她从衣兜里掏出一本已经发黄的日记本:

“这是老匡十多年前的日记本,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他花重金买到一枚‘蓝色军邮’,结果却发现邮票是假的,心里懊悔莫及……我今天清理房间时看到了这本日记,才知道……”

“嫂子!

”老黄将钱重新塞到她手里,“你知道了也好。

我和老匡本来就是哥俩,还分什么你我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黄和老匡都爱好集邮,老匡之所以拒绝老黄来欣赏自己的“蓝色军邮”,主要是因为这枚“蓝色军邮”是稀世珍邮。

B.老黄被拒绝后,非常生气,后来老匡向他解释他也不理,结果多年的“老哥们”就断了关系,即使见面,也形同陌路。

C.老匡在弥留之际,向老黄说出实情,老黄在老匡离世后,便想方设法帮助老匡的家人,以此弥补两人中断十年的交情。

D.小说设计老黄假烧“蓝色军邮”这一情节非常巧妙,既表现了老黄重情重义的性格,也表现了老匡老婆的大度与理解。

E.小说线索明晰,情节一波三折,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质朴无华,结尾含蓄委婉,耐人深思。

(2)小说中,老黄的性格特征先后有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3)“蓝色军邮”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在构思上巧设了两组真假“蓝色军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4)有人说,小说结尾设计老匡老婆得知老黄暗中帮助他们一家的情节并不好,你怎么看?

请说说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

在此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

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

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

“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

”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

“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

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

”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

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

“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

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

“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

”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

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

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

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

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

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

”此后,葛浩文“一翻而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

“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

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

”葛浩文说。

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

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

“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

”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

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

“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

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

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

“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

“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

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

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

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

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葛浩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和的人,“他经常夸奖他的译者,正如他的译者时常夸奖他的著作一样”。

莫言对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总是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

“他会对我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帮他的作品扩大国际影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

“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功不可没。

B.葛浩文因其博士导师的推荐,对萧红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并出版了《萧红评传》,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C.文章中插入对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D.传记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逼真细腻地描写了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复杂的内心感受。

E.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3)联系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塑造传主形象的。

(6分)

(4)结合文本,探究葛浩文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早在上世纪的50年代,便不断有人批评“凯旋而归”是有问题的。

“旋”就是“归”,再加一个“归”字,岂不是叠床架屋。

B.近年来,中国人的种种“壮举”令西方媒体不停感慨:

中国人的敢想敢干连西方人也望其项背。

C.现在,滥用添加剂已经蔚然成风,成了公开的秘密,特别是像往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之类的行为,早有专家提出警告。

D.老张的心脏病很严重,医生劝他马上手术,他笑一笑拒绝了,说自己身体好,能抗住;医生又劝他半工半休,可又是与虎谋皮,没有结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热词大多来自于社会公共事件,“钓鱼执法”“躲猫猫”“楼脆脆”……网民对此的热议,不仅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清理了一些藏污纳垢的社会死角,而且增加了其社会关注热度,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B.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中国海关在“管得住”的前提下,保税货物推出了“网上审批、分送集报”等新型监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最大通关便利。

C.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D.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操控,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自古以来,我国就注重酒的品牌名字。

,,。

如以产地命名的贵州茅台酒、泸州老窖等;以原料命名的五粮液、青稞酒等;以产地的名胜古迹命名的黄鹤楼酒、孔府家酒等。

,都有自己合理的解释。

①并形成一套给酒命名的方法。

②这些酒名或俗或雅

③名人雅士饮酒放歌,醉酒作诗④因此有了浓郁厚重的酒文化

⑤也有用人名命名的杜康酒、华佗酒等

⑥当然,也有以情感表达命名的红双喜酒、好日子酒等

A.③④①⑤⑥②B.①③⑤④⑥②

C.⑤②⑥③④①D.④①⑤②⑥③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5分)

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在当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东方国家比日本的西化程度更高了;然而与此同时,恐怕也没有哪个东方民族比日本更善于保存传统文化了。

一方面,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文化;另一方面,①。

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

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有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电气火车,又有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茶道仪式。

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

说到底,②。

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17.依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李白衣袂飘飘,用一杯酒喝下长安的落霞;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人在行走,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朝着目的地前进。

途中,有一个人心想:

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他决定将十字架砍掉一块。

砍掉之后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又走了很久很久。

他又砍去了两大块。

这样一来,他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

于是,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

走着走着,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

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

但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请理解材料内涵,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构思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3年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拜:

拜受)

5.B(②是说会稽公主的③是公主对太祖说的话④是太祖对徐湛之奢侈排场的不满)

6.B(公主拿出的“粗布衣服”不是“太祖当年的”,而是“高祖微时”穿过的。

7.

(1)当初高祖没有富贵时非常贫穷,曾亲自在新洲砍荻草,有些粗布的衣裳都是敬皇后亲手缝制的。

(“微”“尝”“手”“作”每处1分,句意1分)

(2)那天晚上,皇上和湛之两人就在房内屏退别人单独谈话,直到早上还未熄灯。

湛之听到响声惊起走到北门,还没有来得及开门就被杀害了。

(“屏人”“语”“趣”“见”每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徐湛之字孝源,东海郯人。

湛之幼年时便成了孤儿,深得高祖宠爱,常和江夏王刘义恭呆在高祖身边,寝食不离。

几年后,一次他和弟弟徐淳之一起坐车,牛受惊,车子遇险,下人飞奔前来救他们,湛之让人们先救弟弟下车,众人都惊叹他年纪虽小却有识见。

湛之长大后,十分喜欢钻研文义,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地位。

侍奉祖母、母亲以孝敬闻名。

元嘉二年(425),他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