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68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docx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1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016·课标全国Ⅰ卷·T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答关键: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因此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联系。

【解析】选C。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A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材料表明的问题

B

本身错误的选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近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

正确选项

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中国的民众生活中,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

本身错误的选项

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列强入侵下被动开放的

2.(2016·课标全国Ⅰ卷·T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答关键:

把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结果。

【解析】选C。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此期间兴建了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故C正确;洋务运动并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故A不符合史实;B的说法本身存在错误,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对日本的侵华采取了纵容或默许的政策,故D错误。

3.(2016·课标全国Ⅱ卷·T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 (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答关键: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因此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联系。

【解析】选C。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A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材料表明的问题

B

本身错误的选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近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C

正确选项

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

本身错误的选项

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列强入侵下被动开放的

4.(2016·课标全国Ⅱ卷·T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答关键:

抓住关键信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了国有……公司”。

【解析】选D。

由材料中信息“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战后国民政府对国民经济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政府主导地位加强,D符合题意。

据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工业,导致民族工业生存环境恶化,所以A说法有误;B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未收归国有,也谈不上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的结论由材料本身无法进行判断。

5.(2016·课标全国Ⅱ卷·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欧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世界经济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近现代经济。

解答关键:

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概括和熟练掌握近现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解析】第

(1)题由表格给的角度,即人口迁移的地域、数量规模等进行分析概括,如人口迁移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而且范围不断扩大,由欧洲到美洲,再到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再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移民的第二个主要趋势是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概括,分为三个时间段:

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国际国内形势的角度作答。

第三问对贡献的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经济、中国民主革命、中国反侵略战争等方面充分肯定。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

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全民族的抗战。

6.(2016·课标全国Ⅲ卷·T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答关键:

抓住题干材料及图片中的“1932年”“抗敌”“振我中华”等关键词。

【解析】选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采取措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错误;“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材料未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19世纪末就已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排除C;从“1932年”以及火柴的名字叫做抗敌牌火柴等,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开始高涨的史实,可知D符合题意。

7.(2016·江苏单科·T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载:

“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题关键:

找到材料中时间“1884年”,得出这是两次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变动的时期。

【解析】选B。

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不选;材料中“亚谷城村,居民多以……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由于受到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正确;D表述与题意相反。

8.(2016·江苏单科·T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

解题关键:

找到表格中关键信息,即日本在1900年以后比重快速上涨。

【解析】选A。

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没有提高。

图表仅仅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错误。

9.(2016·江苏单科·T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 (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

解题关键:

正确认识和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积极作用。

【解析】选A。

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包括“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错误;经济部的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故C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错误。

10.(2016·天津文综·T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6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