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665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露未晞txt下载.docx

白露未晞txt下载

白露未晞txt下载

【篇一:

2015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9分)

①理想的书房,春秋佳日,窗明几净,从窗纱透进庭前花草的芬芳和室内书香汇合,花间的蜂喧,使人觉得生意盎然。

夏日,庭前蝉声聒耳,浓荫蔽地,檐前垂着斑竹堂帘,室中则清凉无暑,这个季节室中楠木樟木和老屋的黄松梁柱都散发浓郁的香味,使书香倍增。

冬日阳光满屋,盆梅水仙的清香配合书香经久不散。

但书房如果安放火炉,则书香和梅花水仙都为之色香骤减。

隆冬季节只好在取书时盘桓片刻略享轻福,即携书回到温室阅读。

具备上述条件,则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

②现在我的蜗居,空气中没有书香的成份,我可以打开书箱,拿出一两部残余的明刊本的书来欣赏,一股幽香当然是嗅觉的享受。

(节选自朱家溍《我家的藏书》)

1.第①段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聒耳

(2)盘桓

答案:

(2分)b

解析:

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读音。

“聒耳”的“聒”与“概括”的“括”字形相近,但读音区别很大。

“盘桓”的“桓”与“永恒”的“恒”字形相近,同样读音不同。

2.文中画线词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窗明几净b.浓荫蔽地c.书香倍增d.略享轻福

答案:

(2分)d

解析:

“轻福”应为“清福”。

“清福”的意思是“清闲安逸的福气”,只有清闲安逸才是一种福气。

“轻福”说不通,词典和生活中也没有这个合成词。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虽仍b.也就c.虽就d.也仍

答案:

(2分)a

解析:

从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应该是转折关系,不过第二个分句前省略了一个“但是”。

这样答案就在ac之间选择。

而c项第二个空格填“就”字,在逻辑关系不通。

“就”字表示承接,而这里要表示的意思与前面分句构成转折,所以,应该选择a项,填上“仍”字。

4.依据第①段内容,概括“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的条件。

(3分)

答案:

(3分)答案示例:

一年四季,都有馨香的怡人环境。

解析:

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筛选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永远”,一是“静静地散发着书香”。

回到原文,我们看到作者在描写时依据时间维度,列举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读书环境,所以条件一是“一年四季”,一是“都有馨香的怡人环境”。

作者在描写环境时,特别突出了花草与书香的汇合,甚至在隆冬季节因火炉安放骤减,还专门提到取书时的略享清福。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12分)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徐贲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

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

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

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

说理有三个必要部分:

结论、理由和保证。

“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只有结论。

在说理的结论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考量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

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

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

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

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的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

微博

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

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情绪,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

“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

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

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

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有删改)

5.第①段中,“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是因为微博的语言有的特点。

(2分)

答案:

(2分)示例:

激烈、缺乏理性

解析:

“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中的“由此”告诉我们“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的理由在前面的文字。

而前面的文字主要说了两层意思:

一是激烈,一是不像是理性说理。

所以答案是:

激烈、缺乏理性。

6.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答案:

(3分)c

解析:

c项所犯的错误是颠倒因果:

“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并不等于说“‘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都是“罐头思维”

7.第⑤段用有关尼克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

(3分)

答案:

(3分)示例:

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解析:

考查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从作者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可靠的中介保证(“假设”)不可以省掉。

又加之提醒我们“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于是可以知道,使用这个事例目的在于强调“要想说理陈述可靠,需要有可靠的中介保证”。

8.概括作者认为“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

(4分)

答案:

(4分)示例:

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主要是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解析:

全文都在说“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因此需要从全文筛选信息。

好在这是一篇议论性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抽象性的议论性语言。

所以减少了对信息加工的环节。

需要将全文内容依据话题的转换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择取关键句、中心句。

再进一步整合语言就可以了。

总共三个要点,最后一段包含两点,其它段落详细阐述了第一点。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9分)

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

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

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

月亮原来是这样的!

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是这样的吗?

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

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9.分析第①段画线词语“终于”的作用。

(2分)

答案:

(2分)示例:

表现出香雪目送之久和内心的不舍。

解析:

作为一个副词,“终于”在这里表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时间过程:

列车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

为什么这个结果香雪不希望出现呢?

是因为列车寄托着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所以,这个“终于”写出了香雪对列车的不舍与目送之久。

10.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怂恿”运用比拟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答案:

(3分)b

解析:

b项分析有误。

有了铅笔盒,香雪非常自豪,渴望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但是出于乡村女孩子的矜持,她又不好意思在人前夸耀,于是希望借助于同学“再三盘问”来表达自己拥有铅笔盒的快乐。

所以这里的“盘问”行为是香雪渴望见到的,不会让她紧张。

也是贬词褒用。

11.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部分。

(4分)

答案:

(4分)答案示例:

连用三个情感强烈、句式整齐的感叹句,运用排比,写出香雪对台儿沟认识的变化之大,突出表现了她惊奇和喜悦的感受。

解析:

赏析类题目的解答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法”、“象”、“意”。

即使用的手法,刻画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意图。

这里要求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赏析,所谓语言形式,包括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前者指的是句式的调整,后者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辞格。

从消极修辞角度来说,这里使用了感叹句;从积极修辞角度来看,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

明白这一点,再根据上下文(“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是这样的吗?

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可以知道这里要表现的是香雪认识上的变化,以及伴随着这种变化而来的惊奇与喜悦。

二文言诗文阅读(30分)

(四)默写。

(5分)

12.

(1)蒹葭萋萋,。

(《诗经?

蒹葭》)

【篇二:

大学语文】

诗歌

蒹葭(jianjia)要求背诵杂言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

内容有相似,意思一样

1-2句:

苇密霜洁交待时间地点

3-4句:

隔水相望表达追求不止的精神

5-8句:

若即若离恍惚朦胧痴情追求

《诗经》:

1.文学史地位: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时间、数量: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3.名称: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4.体例: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多为贵

族、士大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5.内容:

《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

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6.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比兴手法。

一、主旨:

《蒹葭》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二、结构内容分析:

历来备受赞赏,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

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

三、四句点明主题:

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

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

三、写作特点:

1.意境朦胧,含蓄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a.“伊人”飘忽不定,若即若离,恋人高洁,反映追求者的热烈痴情。

b.开放性的再创造空间。

2.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

境的作用。

重章:

苍苍、凄凄、采采------〉色彩变化。

为霜、未晞、未已-------〉时间变化。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诗“最得风人深致”。

风人:

诗人。

思考与练习

一、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两种境况

答:

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伊人”,即恋人。

两种境况便是逆流追寻,道路阻隔;顺流追寻,则迷离。

二、诗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

答:

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

特点1.开放性的再创造空间。

行路难(乐府旧题)李白

金樽清酒半十斤,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明皇的文学侍从。

后因与当政者不合,被迫离京。

永王璘与肃宗抗衡,

事败,李白受株连,被判流放夜郎。

2.浪漫主义代表: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李白诗内容风格:

在他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有对当时社会腐朽势力的猛烈抨击,有对美好理想的

执著追求,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情讴歌,有对处境困厄的愤激抗争,充分体现了他奔放的激情,洒脱不羁的豪气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4.李白诗的局限性:

部分作品,时或流露出饮酒享乐、求仙访道的消极思想。

5.李白诗的特点:

在艺术上,李白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形成了飘逸、奔放、

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

1-4句:

两个细节,内心苦闷,吃不干,喝不下。

5-8句:

象征——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概念。

人生道路寸步难行,仕途艰险。

9-14句:

展望未来,勇往直前。

1.主旨:

此诗反映了李白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

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2.写作特点:

多种方式抒情。

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情怀。

⑴细节特点:

三、四两句,以“停

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⑵象征、比兴:

五、六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⑶用典:

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则是用

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⑷本诗当中使用反问和设问,如九、十、十

一、十二句。

(1)细节描写(3、4句)

(2)运用象征、比兴(5、6句)

(3)用典(7、8、13句)

(4)反复、设问(9、10、11、12句)

思考与练习

一、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矛盾?

答:

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

二、可诗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

本诗可划分三个层次。

1-4句为第一层,表现诗人内心苦闷。

5-8句为第二层,表现诗人失望中的希望。

9-14句为第三层,展望未来,勇往直前。

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依据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有何表现作用?

答:

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写情怀。

⑴细节特点:

三、四两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⑵象征、比兴:

五、六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⑶用典:

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则是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⑷本诗当中使用反问和设问,如九、十、十一、十二句。

秋兴八首杜甫(少陵野老)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天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作者:

杜甫,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曾被安史叛军俘虏。

脱险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谏官,给皇上提意见),故后世称之为杜拾遗。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蜀,寓居成都草堂,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后世称杜工部。

大历五年,病死于湘江舟中。

2.杜甫诗的内容及风格:

这些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的诗篇,被人誉为“诗史”。

杜甫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其内容的深厚博大,表现手法的蕴藉沉著,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2句:

融情入景,点明时间地点。

枫、露、山、峡——萧瑟

3-4句:

象征,自然事物表示人类社会的风云动荡。

5-6句:

双关词“开”“系”。

菊、舟产生联想,表达作者的乡愁,哀吧。

7-8句:

暮色秋声,催寒。

表达自己落漠、惆怅的心情。

1.主旨:

诗人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满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

2.结构内容分析:

首联融情入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

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颈联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天”“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

尾联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

3.写作特点:

这首诗是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艺术上已臻精美圆熟。

全诗章法谨严: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颈联的对偶极为精当工稳,句式又富于变化,尤其是颈联两句,语意双关,于平易流荡中显出新警奇特。

思考与练习

一、这首诗悲秋的含义有哪些方面?

答:

1.融情入景,表现萧瑟。

2.由秋天想到时局动荡。

3.菊舟联想,乡愁哀叹。

4.表现他落漠惆怅。

都在抒发作者的悲秋情怀。

第1联,风露山峡表示萧瑟;第2联波浪风云表示时局动荡;第3联菊舟联想乡愁的哀叹,第四联表现落寞惆怅。

二、说明此诗前三联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

答:

1.融情入景,2.象征来抒情,3.用双关于情与景,哀吧抒情。

1.融情入景,把主观感情融在客观景物中;2.象征喻意,用具体表抽象来抒情。

3.移情于景,思归的哀叹。

三、指出颈联中“开”“系”二字的双关意义。

答:

“开”一层是指开花,二层是指流泪。

“系”一层是指捆绑,二层是指牵挂。

词——“长短句”,古时称。

——起于唐,盛于宋。

——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

以荆轲铁马表现慷慨激昂。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

婉约派:

儿女情长的方式,表现缠绵绯侧。

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

——特点:

词有定牌,牌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结构、字数:

16-48——小令;49-90——中调;90以上——长调

段数:

一段,单调词;二段,双调词,分上片(阕)写景,下片(阕)抒情。

声声慢——词牌李清照(慢:

慢词,字数比较长的词,长调、双调、婉约词)

1.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与夫婿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靖康之变,宋室仓皇南渡,李清照一家也随之避乱江南。

不久赵明诚去世,李清照只身漂泊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凉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2.李词内容特点:

李清照工诗能文,尤长于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女作家、女词人。

前期词主要描写她出嫁前后的闺阁生活,内容比较狭窄,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写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流露出故国之思和昔盛今衰之感,词风沉哀凄苦。

有《漱玉词》。

结构内容分析:

(6层)

第1句:

两两重叠,独创——叠字

寻寻觅觅——精神上失落,主观精神。

表现作者主观精神状态:

精神失落。

冷冷清清——客观所处环境的孤单。

凄凄惨惨戚戚——主客观环境结合,悲伤,忧愁。

主观失落、客观孤单相结合的悲伤。

第2句:

气候反常——加重烦愁。

将息:

宋元口语,休息,休养。

第3句:

酒力不胜风力——借酒浇愁。

第4句:

借家乡的过雁产生联想——北雁南飞,联想国破家亡之愁。

第5句:

以落菊自喻——昔盛今衰之愁,即说国家,又说自己。

堪:

值得。

第6句:

怎生——宋元口语,怎么,能够。

梧桐细雨——难耐的寂寞之愁。

次第——宋元口语,情形,光景。

了得(di4)——完结。

写作特点:

1.语言上独创,14+4叠字,反映其内心的真实感受。

2.宋元口语入词,雅俗共赏。

1.主旨:

这首词就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

2.评价:

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享的人的共同感受。

3.结构内容分析:

见上题纲。

4.写作特点: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

⑴是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九组叠字,富于创造精神。

⑵是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宋代的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思考与练习

一、这首词表现了此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主旨)

二、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气候、淡酒、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雨等景物描写来渲染

乡愁?

(结构内容分析)

三、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写作特点)

散文

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1.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2.主张: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3.孟文特点:

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辨手法。

4.《孟子》:

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

二、梁惠王问政。

焉:

于,之。

矣:

了。

【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