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鞋匠的儿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580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鞋匠的儿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1鞋匠的儿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1鞋匠的儿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1鞋匠的儿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1鞋匠的儿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鞋匠的儿子.docx

《21鞋匠的儿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鞋匠的儿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鞋匠的儿子.docx

21鞋匠的儿子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21鞋匠的儿子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读并能规范书写本课2个生字,重点书写“豫”,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能够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尴尬,卑微、羞辱、名门望族”等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林肯敬佩”之情。

3.学习抓“尴尬,羞辱”等关键词语体会参议员的傲慢与偏见,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从三个“永远”、“裂开的房子、站立不住”等词语充分感受林肯独特的精神力量及伟大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

《课标》提出:

三维目标的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本课我继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训练学生抓关键语句感受林肯独特的精神力量、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林肯的聪明才智和宽广的胸怀,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林肯的语言特点,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心灵与感觉和课文作者在言语形式中的遇合,也就是把课文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与感觉,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我把第三个目标定为重点,第二个目标设为难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预习单,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关键字的书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求“教,为了不教”的效果。

2.以林肯的小故事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林肯----鞋匠的儿子,激起学习兴趣。

3.在精读环节,抓住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参议员态度的变化这根隐线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

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阅读林肯高尚品质的小故事等方式推进学生读通文本从而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充分感受林肯独特的精神力量及伟大的人格魅力。

4.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指导听写、小练笔,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是:

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读懂任何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即内容);又能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即写法);更能感悟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以我设计了第一个评价目标。

2011版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了一种新文本的阅读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我设计了第2、3个评价目标。

“突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接受了作者的情感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时,内化课文的语言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我设计了第四个评价目标。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阅读反映林肯优秀品质的小故事.

2.认真完成预习单。

教师: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讲故事,导入新课。

1.以前,有一位总统他正在擦他自己的皮鞋,这时一位外国外交官向他走来,看见了,那位外交官便暗含讥讽地说:

“总统先生,您竟然擦自己的鞋子?

”这位总统听了以后,不动声色地说:

“是啊,我是经常擦自己的鞋子,那么请问您经常擦谁的鞋子?

2.同学们谈谈对这位总统的看法.(机智、幽默、了不起)

3.点题:

他就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板书“林肯”)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而且林肯说他自己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鞋匠的儿子”)

4.找生说说对林肯的了解,分享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小故事的导入,引起学生学文的兴趣。

交流搜集的资料,既积累对林肯的印象,为学习本文做好铺垫,也落实了课标中“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

(二)利用预习单,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单的完成情况。

(1)组长检查

(2)组内交流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注意读错、写错的字词。

(3)小组长汇报(完成情况及疑难问题)

2.师生交流

(1)师提醒“豫”:

的写法:

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学生描红)

(2)指名认读,并有感情读词语:

尴尬名门望族卑微

羞辱傲慢开怀不已静默

无人能比赞叹分裂

毫不犹豫维护

3.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尴尬:

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羞辱:

羞耻,侮辱。

卑微:

地位低下。

名门望族:

指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家。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师生相机正音。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找出表示变化的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3.教师相机板书:

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4.过渡:

参议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词语,是为达成“能借助词典、联系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目标服务的;整体感知,抓住文中参议员的情感变化线索,培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

过渡:

1861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遭到了对手的讽刺和嘲笑,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

具体情况是怎样呢?

请同学生细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尴尬”这个词语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

这两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而且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尤”字少一点,千万不能写成了“九”字。

(板书:

“尴尬”)

3.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尴尬的经历。

(1)师举例:

有一次我在商场里买裤子,挑了好久,好不容易选中了一条自己合适的,就让人家营业员小姐拿给我试穿一下,哪知人家营业员小姐笑眯眯地对我说:

“对不起先生,你挑中的这条裤子是女式的。

(2)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尴尬”的事。

4.林肯当选总统的时候,参议院的议员为什么感到尴尬?

5.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参议员所谓的“尴尬”。

(1)小组讨论。

(2)师生交流:

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而林肯父亲是个鞋匠,出身卑微,这些人等级观念十分严重,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让一个鞋匠的儿子爬到他们的头上,成为他们的总统,这让他们感到——(生:

“尴尬”)

6.课件出示:

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等级歧视异常严重,人与人之间是极其不平等的,在这种严重的歧视面前,鞋匠是_________的,总统是__________;平民是__________,上流社会贵族是___________的。

(学生填上第一自然段的重点词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经历理解“尴尬”,借助语言文字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参议员的“尴尬”,为理解“宽容是一种力量”做铺垫。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

 他是——鞋匠的儿子。

2.参议员对待林肯的态度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变化的文中的词语

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3.课件出示填空,复习第一自然段,:

在参议员的眼里,当总统的应该是___________,而不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想象发挥完成填空。

(六)精读课文,领略伟人魅力。

1.紧扣“大笑”,体会林肯不卑不亢、泰然自若。

过渡:

林肯,一个曾经的平民,一个鞋匠的儿子,一个曾经的伐木工人、石匠、小店员,如今打败了自认为高高在上出身名门望族的议员们,于是,就有参议员想要在林肯演说之前------(生:

“羞辱”他)。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

(板书:

羞辱)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

“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往,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指名读)

(3)从参议员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傲慢、偏见、无礼)

(4)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5)思考:

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

(6)同位讨论。

师生交流:

这不仅仅是一个参议员,所有的参议员都参与了这个羞辱新总统的行动。

他们个个大笑起来。

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为什么大笑?

这段羞辱的话语中,哪一句话最令他们开怀不已?

(板书:

“大笑”)

(7)指导朗读“一个鞋匠的儿子”:

整个参议院到处都有这样的嘲笑声——“一个鞋匠的儿子”(指名朗读)。

(8)讨论:

“一个鞋匠的儿子”,言下之意是什么?

他们还在羞辱谁?

(课件出示第三小节中描写参议员们反应的句子,集体朗读)

引导交流:

在公众场合,不光羞辱自己,还羞辱自己的父亲,而且是已故的父亲,还有所有的平民、底层人民,面对这样的侮辱,如果你是总统,你会怎么面对?

想象说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参议员话中的含义,学会从中读出言外之意。

2.紧扣“林肯的三段话”,体会林肯宽容大度、襟怀坦荡。

过渡:

让我们看看林肯是怎样的表现?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提出要求:

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

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

(提醒学生:

文章中总有一些引起我们注意的词,循着这些词,多叩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往往可以读到文字里面去。

(2)(出示林肯的第一段演讲)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四句话,字字叩击心灵,句句令人振颤。

交流感受深的句子,突出三次“永远”,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相机板书:

仁爱、宽容、谦虚、智慧

②适时朗读林肯的话

③教师小结过渡:

这样的话语与开始人们的设想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静默呢?

可接下来怎么又会变成赞叹的掌声呢?

(3)学习林肯演讲的第二段话。

①让我们再来读第二自然段,你听出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职业没有高低的不同,只有分工的不同。

理解“艺术”一词的真正意义。

板书:

人人平等

③教师指导朗读,林肯不因为自己是总统而妄自尊大,不应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

读好句子

(4)学习林肯演讲的第三段话。

①读了第三段话,你又有哪些感受?

②学生交流,突出“伟大”

引导思考:

什么人才算伟大?

在林肯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是伟大的人呢?

③抓住“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无人能比的。

”这一句,体会林肯人格的高尚。

指名读,齐读

(5)学生完整的读一读林肯演讲的三段话

(6)教师总结:

林肯真了不起!

他为侮辱他的人修鞋子,一个总统可以为任何人修鞋子,做鞋子居然是一种艺术,一个做鞋子的父亲在儿子心目中居然是伟大的。

这就是林肯身上折射出来的令人叹服的平民思想。

(7)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从林肯的三段演讲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作为第一次演讲,他想表达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除了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还要渗透他在演讲中所表达的人人平等的思想。

再次齐读林肯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词析句,反复朗读,体会林肯的仁爱正义、宽容大度,感受其人格魅力,并更深层次的理解演讲中所表达的思想。

从参议员的态度变化中,引导学生明白宽容是一种力量。

3.紧扣“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体会林肯的高瞻远瞩、仁爱正义。

过渡:

其实,令人敬佩的不仅仅是林肯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他为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生自由读文)

2.(出示课件)“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思考:

从林肯的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林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对人民的关爱,反对战争,希望和平)

师引导交流:

“裂开的房子”就是指当时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的时期,南方和北方正在打仗,由南方的奴隶主们先发动的,而“一个完整的整体”便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林肯的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北方人民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全国人民希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4.师小结:

就是这么一个鞋匠的儿子,用他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让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生:

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板书“伟大的总统”)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神奇”。

首先我从1、2自然段的一组反义词“平常”与“神奇”入手,引出“神奇”,接着跳到第5自然段,抓关键句感受柳树外形的“神奇”,然后通过抓第3、4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来体味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之极”,最后再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5自然段,初步感受这株柳树的“神奇”。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与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通过抓关键语句来设想:

如果把作者的猜测与想象拍成电视片,可以分为几个镜头?

分别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电视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什么?

走进作者心灵,进一步体味这株柳树的“神奇”,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为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突破难点作铺垫。

【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

第三阶段的阅读目标之一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灞柳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与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生活道路”相比较,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人生哲理,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是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指导学生回顾、回读重点段落,回归整体,学习作者“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展开合理想象、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最后把自己学文后的启示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生命伟力

15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精神敬畏

(神奇)人生哲理

附《青海高原一株柳》预习单

班级:

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

一、我会读

1.读词语

锻铸伫立嶙峋深邃凝滞赭红

铁锭抑制一茬虐杀灞河畏怯

风情万种艰苦卓绝婀娜多姿不可思议

2.朗读课文3遍,试着理解课文最后一节。

二、我会写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再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每个字写两遍

铸虐摧诵卓韧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2.摘抄课文中描写青海高原柳树和灞河柳树的句子,比较它们的不同。

青海高原的柳:

家乡灞河的柳:

3.阅读体现“自强不息”精神主旨类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4.用两句名言或诗句勉励人们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做:

按要求写古诗

1.赞美柳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2.折柳送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3.边塞悲壮、苍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读再读,读中悟情。

1.定格柳树形美神美,感受环境之艰,在形象层面上感受神奇。

我从1、2自然段的一组反义词“平常”与“神奇”入手,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首先定格在第5自然段,抓关键语句感受柳树形美神美,接着我用多媒体播放青海高原荒凉环境的视频片断和几个描写青海高原环境恶劣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初步感受这株柳树的“神奇”。

2.二读课文,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在精神层面上感受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通过抓关键语句来设想:

如果把作者的猜测与想象拍成电视片,可以分为几个镜头?

分别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电视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什么?

走进作者心灵,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进一步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   

3.三读课文,感悟人生哲理,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味神奇。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灞柳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与青海高原粗壮的这株柳的“生活道路”相比较,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

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当我们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的时候,你心中还仅仅是一株柳树吗?

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他们身上具有哪些品格?

”进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人生哲理,让学生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味神奇。

二、不足之处:

讲解分析,过于繁琐。

“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我设计的教学评价中也强调了“在精读环节紧扣‘神奇’展开教学,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

”但在学习“读课文,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这一环节时,因过于追求课的完整性,也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些操之过急,讲解分析过于繁琐,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必注意的问题,力争做到: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以悟为主。

三、教学建议:

课件使用,贵在科学。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顽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再加上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所以只是凭借课文的语言直接描述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有一定的教学难度的,若用上一幅展现情景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配以课文的关键语句,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所以,我建议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科学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但切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课件使用,贵在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