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34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docx

四明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剖析

余姚市四明山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报告

四明山雄伟突兀,崛立于东海之滨。

四明山山名源于余姚境内的“四窗岩”为浙东第一名胜。

四窗岩位于大俞山的一处悬崖峭壁上,四个一连排着的洞穴,犹如四个敞开的石窗,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云:

“苍崖倚天立,履石如履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名由此而来,宁波古称明州,亦因四明山而得名。

四明山发脉于浙江中部的仙霞岭,晋初由天台上分出,山脉逶迤秀丽,层峦绝壁,深溪广谷,连翳蔽日,高迥幽异连亘起伏千余里,唐代诗仙李白有“四明三千里”之佳句,中峰四窗岩之东南西北均有70峰,故有四明280余峰之说。

四明山脉东至鄞县奉化,包括奉化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连天台嵊州,西接上虞绍兴,北濒上千年前的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及慈溪的徐福东渡出发地达蓬山。

其中心地域在余姚市境内,有“中国第二庐山”之称。

一、自然环境概况

1、地理位置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余姚市南部,由梁弄、鹿亭、大岚、四明山等乡镇所辖,面积358.84平方公里。

东与鄞县、奉化为邻,南与嵊州接壤,西与上虞相联,距余姚城区10公里,宁波市区40公里,绍兴市区50公里,萧甬铁路和杭甬高速公路北依景区。

2、地形地貌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浙东四明山地,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内最高峰为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米。

大岚镇丁家畈是浙江省最大的台地,边缘地形陡峻,形势险要。

梁弄镇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是典型的盆地地貌。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地处闽浙断陷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带东部,为早新华夏系构造。

出露层以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的酸性流纹岩,流纹斑岩,霏细岩,霏细斑岩,基性玄武岩,玄武玢岩及燕山晚期的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等为主,地壳稳定,处于地震非危险区域,具有较强的自然安全因素。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内溪流众多,有姚江和奉化江的源头。

四明湖面积10余平方公里,是区内最大的人工湖泊。

3、森林植被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境内森林茂密,顶极植被群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由于漫长的人类活动,顶极自然植被已不多见,绝大部分植被已被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所替代。

据调查,余姚境内常见植物计237科1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银杏、杜仲、浙江七子花、鹅掌楸、福建柏、胡桃、香果树等。

景区内有林木面积234915亩,在竹林面积126243亩。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了良好的森林植被,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主要森林植被分为四个层次(见表1)。

表1

层次

代表性植被植物

一层

马尾松、杉木、白栎、木荷、枫香、青同、莺槠、黄山松、赤楠、板栗、竹类等

二层

云锦杜鹃、毛叶石楠、川榛、毛栗、乌饭树、朱栗、茶叶等

三层

铁芒萁、蕨、茅草丛等

四层

苔藓、地衣、菌藻类植物等

景区内名木古树较多,据调查,现有名木古树291棵,其中最古老的樟树已有1200年的历史。

4、野生动物

丰富的森林植被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现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环保措施的落实,为境内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据调查统计,四明山风景名胜区境内常见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有400余种,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类动物有96科775种(见表2),尤有国家稀有的一、二级珍贵保护动物(见表3)。

表2

类别

代表性动物

哺乳类

短耳兔、黄鼬、獐、赤狐、花面狐、小麂、赤腹松鼠、貉豹猫、小灵猫、猪獾、花鼠、猫头鹰、山和尚等

鸟类

花鹭、白鹳、绿头鸭、鸢、山斑鸠、大杜鹃、翠鸟、八哥、云雀、画眉、喜鹊、金翅雀、环颈雉等

爬行类

乌龟、棱皮龟、鳖、多疣、石龙子、乌捎蛇、黑眉锦蛇、银环蛇、眼睛蛇、五步蛇等

两栖类

东方蝾螈、中华蟾蜍、中国雨蛙、黑斑蛙、大树蛙、锦纹蛙等

鱼类

青鱼、草鱼、鲫鱼、鲤鱼、鲢鱼、鳊鱼、黑鱼、鳙鱼、鱼、石斑鱼等

昆虫类

蝴蝶、螳螂、蜻蜓、草蛉、紫胶虫、白腊虫等

表3

保护级别

保护动物

一级

白鹳、黑鹳、白鹤、丹顶鹤、白忱鹤等

二级

水獭、鸳鸯、白额雁、松鸡、白颈长尾雉、灰鹤、大鲵、虎纹蛙等

5、气候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1.8℃,日极端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14℃。

境内气温垂直变化明显,从山麓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递减率为0.52℃/100米,景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年降水量为1348.2毫米。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无污染,气象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奇特,有雪景、雾景、云景、雨景、冰凌、朝阳旭日,晚霞夕照等景观。

二、历史沿革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辖及梁弄、鹿亭、大岚、四明山等四个乡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1、梁弄镇

梁弄镇位于四明山西北麓,为四明山北交通要口,自古以来为姚南重镇。

汉、晋时时期,有梁、冯两姓聚居于此,称“梁冯”。

自唐以来,诸姓徙居,梁冯渐衰,因镇内街区多弄,遂演为“梁弄”。

唐至明、清,梁弄属余姚县四明乡,民国元年四明乡改凤鸣乡。

梁弄南通四明山、北达姚城,为兵冲要地,清时曾设防守汛营,置把总及战守兵丁,绍兴府同知亦移驻梁弄。

民国二十三年撤凤鸣乡,置梁弄镇一九四三年四月,中共浙东区委三北游击队司令部进驻梁弄横坎头村,为此,梁弄成立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和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九四五年一月,浙东敌后第一次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梁弄正蒙学堂召开,并正式成立浙东行政公署,1949年5月梁弄解放。

2、鹿亭乡

鹿亭乡在大岚山之东北,《四明山志》载:

齐孔幽隐居此山,有鹿中矢来投于祜,祜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刘、樊祠宇之侧而名。

鹿亭境域自宋代至清代属余姚县四明乡,民国时属南溪乡。

1950年始鹿亭乡曾几度分合变更,1961年为鹿亭、白鹿、晓云公社。

1983年称乡,1992年三乡合并,称鹿亭乡。

3、大岚镇

大岚镇以境内有大岚山而名。

按《四明山志》载:

“汉刘纲、樊夫人弃官学道,道成而飞举于此,故又名升仙山。

后人建祠宇以祀之。

大岚自宋代至清代属余姚县四明乡。

民国时称南岚乡。

1950年分为南岚、大岚、新岚三个乡。

1956年三乡归并,改称大岚乡,1992年大岚乡与华山乡合并,建立大岚镇。

4、四明山镇

四明山镇位于余姚市的最南端,因地处四明山腹地而名。

镇政府所在地梨州成名于晋代。

据黄宗羲《四明山志》记载:

“晋,孙关公开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为仙真所遗故名”杜光庭《福地记》载:

“四明山在梨州,魏道微上升处,为第五十九福地也。

”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称四明分区行政公署。

1947年初为四明特派员办事处。

四明山镇由原梨州、唐田、芦山、屏凤山四乡合并而上。

梨州、唐田原属奉化县。

1960年7月,梨州唐田划归余姚县。

芦山原属嵊县,1960年7月划归余姚县。

屏凤山原属上虞县,1960年7月划归余姚县。

划归后多有变更,1992年四乡合并为四明山镇。

二、风景资源评价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有7个景区,个景点组成。

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个(见表4、表5)

表4

景区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梁弄景区

白水飞瀑、羊额古道、东岗吐翠

五桂传芳、红岗劲松、正蒙新政、源和军令

四明湖景区

玉兔拜月、平沙落雁、水上森林

宋韵石雕、狮岭丰碑、一线牵缘

鹿亭景区

野林险趣

洞桥清溪、神龟渡月、仙圣余音、板桥幽声

丹山赤水景区

红果秋色、仙人叠岩、丹山赤水、三潭烟雨、百兽

山居古貌、孤亭回马、仙茗翠苑

四窗岩景区

四窗明目

梨州-北溪景区

九龙滚珠、北溪四古、坪头红枫

镇东廊桥

鹁鸪岩景区

仰天瑶池、石窟龙宫、水帘洞天、四明雾淞

表5

省级文保单位

市级文保单位

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桂传芳

红岗劲松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源和军令(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

正蒙新政(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

板桥幽声

神色渡月

洞桥清溪

宋韵石雕

狮山丰碑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1、资源构成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峰崖、峡谷、涧瀑、湖潭、洞穴怪石等资源,人文景观有道教文化、历史名人遗迹和现代革命斗争旧址、纪念场馆等资源。

四明山腹地的甘竹岭、仰天湖一带,夏可为避暑胜地,冬可观雾淞美景,故有人赞四明山为“夏天的莫干山,冬天的长白山”。

各种类型的景观在各景区内都有分布。

(1)梁弄景区景区座落在四明湖畔羊额岭下的梁弄盆地,本景区以千年古镇梁弄周边秀丽的自然山水和众多的革命历史旧址为主要景源,是一个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以相拥互局的景区,代表性景观有古镇秀山飞瀑、古道及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五桂楼(浙东第二藏书楼)等组成。

主要景点有:

【羊额古道】景点位于梁弄镇南的羊额岭,是南通大岚之要道。

相传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见一道士牵青羊三百,在瀑饮水,对虞洪:

“吾丹邱子也,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

此大茗即后来的“瀑布仙茗”。

羊额古道建于宋嘉宇年间,为宋崇政殿侍讲孙德玉和杖锡寺主持德云和尚两位挚友出资开凿。

古道自黄纸厂村始,沿山陡坡用石块砌成,宽约二米,长五公里,直至大岚夏家岭。

古道两边悬崖陡峭,竹木参天,鸟雀啁鸣,兰草喷香,涧底流水潺,如琴声如吟唱,岭上云雾弥漫,行人如在云中,登岭眺望,梁弄山水尽收眼底。

其岭甚陡,故古道有天梯之弥。

有古诗云:

“怪石奇松游客少,深山唯有鸟鸣声。

【红岗劲松】该景点泛指位于梁弄横坎头村的中共浙东区委、鲁艺浙东分院、浙东银行、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等革命旧址。

横坎头村口的山岗上九棵青松挺拔傲立,她象征着老区人们饱经风霜,大义豪爽的山里人特有的性格,更象征着战斗在四明山水间的革命战士历经磨难,倔强峥嵘的勃勃雄姿。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位于横坎头村一幢两层七楹木结构清代民居内,红廊飞檐白墙青瓦,四周砌有围墙,1943年起,浙东区党委机关在此办公。

1981年起开设“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旧址为省级文保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鲁艺浙东分院和浙东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与区党委旧址隔溪相望,与区党委旧址相距仅数十米的浙东银行旧址还曾是浙东行署的旧址。

这些革命旧址已成为人们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源和军令】景点位于梁弄镇晓岭街的“小源和”内。

小源和为一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前后两进,前进系倒座平房,后进为重檐硬山楼房,两翼有两房,中间为石板天井。

1943年起,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机关在此办公,是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

1991年开辟“新四军浙东纵队史科陈列室”。

是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正蒙新政】景点位于梁弄镇正蒙学堂(现梁弄小学内)。

正蒙学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校名正蒙有“蒙以养正,匡扶正义”之意。

1945年1月,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

大会选举了浙东行政委员会,产生了浙东参议会。

会后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

是浙东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民主意义的大会。

旧址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五杜传芳】五桂楼座落在梁弄下街洞门里,是一幢二层三楹木结构清代建筑,系里人黄澄量为藏书而建造的,他敬慕先祖南宋时有五兄弟同中进士,同朝为官,衣锦还乡时,宋高宗赠《送五子还乡》诗中有“仙籍桂枝香”句而取名“五桂楼”。

五桂楼有五马山墙以防风火,前后有四米高的围墙,围墙东西两侧有大门,西侧为正门。

进门便是卵石砌成的庭院,石刻木雕、花草竹木使庭院绿荫婆娑,花香袭人,灰尘不蒙,市声不喧,显得幽静、古朴、清雅。

楼下为三楹统间,前后分隔,前厅为讲学会文之所,后厅是楼梯。

楼上有书橱24架,藏有5万多卷古书善本、名画碑贴和手抄本,有木雕板近百块。

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阁,明看二层,实为三层。

据传,凡是战乱,善本多藏于顶上暗阁。

暗阁中至今仍保留有“柱百竿”一根,长9.8米,竹竿上记着当时建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的符号,似现代的建筑图纸。

登五桂楼眺望,可一览四明七十二峰,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

现悬挂的“五桂楼”匾额为清代书法家胡芹所书,“七十二峰草堂”为清代书法家吕屐山所题。

五桂楼有一套比较严格而独特的藏书保管制度,所以它藏书之丰,在浙东仅次于宁波天一阁,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现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白水飞瀑】在梁弄镇南三公里浒溪线边有座白山,因有一白道人修炼成仙而得名,山有冶山、屏风、石屋、云根四峰。

南为石屋,怪石嶙峋,峭壁悬崖。

北为云根,苍翠夺目,流泉生辉,上有42条涧水汇流于石屋云根两峰间,为白水飞瀑之源头。

水从两峰峡口处直泻飞奔而下,形成56余米高的飞瀑奇观,形若白龙,声若春雷,为历代名人文士所歌吟。

元赵澹山《飞瀑》诗:

“玉龙吼山山为开,悬涛迸出翻崔嵬,回风便可作飞雨,共听万壑鸣惊雷”。

瀑布出水处上首有一岩洞名“潺湲洞”。

唐代诗人皮日休诗:

“水流万丈流,尽日泻潺湲”。

写的就是此处景观。

传说此洞住着成仙的白道人,东汉时,上虞县令刘钢携夫人樊氏双双拜在白道人门下,炼丹学道,后终成正果。

宋徽宗曾御书“丹山赤水洞天”匾额,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九。

瀑布水出潭口,在巨石间奔流,称为洗药溪,传说因刘樊洗草药使岩石呈紫色,故也称紫溪。

紫溪原分三级,每级巨石上分别刻有“三峡”、“潺洞”、“过云”字样。

被茶圣称誉为“瀑布仙茗”的名茶就源产在这里。

目前,现茁壮生长着1300多年前的老茶树。

【东岗吐翠】东岗山位于梁弄古镇东南,海拔754米,尤如一道屹立在古镇东南的天然翠屏。

山势雄伟,植被丰富。

步行上山,则景致变幻无穷,时而林木葱笼,时而岩石嶙峋,时而溪涧淙淙,时而芳草碧连,仿佛进入了苏东坡描写庐山的意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登顶是一片南北走向平缓的开阔带,极目眺望,梁弄古镇尽收眼底,四面山峦尽在目下,白云翻腾间,翠绿地山峰,尤如大海中的岛屿,时隐时现,一派“五岭逶迤腾细浪”的神韵。

夏季上山,气候凉爽,无有蚊蝇,是人们休闲消暑的好去处。

(2)四明湖景区景区以秀丽的四明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峰、人文建筑为主要景源,以碧波荡漾的湖泊,山甲湾相间的湖岸,秀美幽雅的湖岛以及湖岸交错排列的青山为特征,代表性景观有青山丽湖、曲湾、湖岛等附近还有南宋古墓革命圣迹遗等,主要景点有:

【玉兔拜月】该景点为四明湖中五个岛屿中之最,原为一山岗,名叫玉兔山,因山巅有一凹型大石似石臼,以玉兔在广寒为宫为嫦娥捣药之神话而得名。

建湖蓄水后,形成湖中岛屿。

登高鸟瞰,岛形似玉兔,然沿用原名称玉兔岛。

岛上竹木茂密,果树连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竹篱茅舍古朴清幽,别有一番情调。

【平沙落雁】此为湖中一景,原为一山,名落雁。

因贺溪与前方溪在此山东麓汇合,滩面开阔,水草丰茂,是鸿雁食宿的天堂。

蓄水后成湖中岛屿,四周碧水环绕,岛上植被丰富,是野生禽类栖息繁衍的天然胜地。

此岛是登高眺望四明湖山水美景的最佳点,登高极目,辽阔的湖山尽收眼底。

风平浪静的秀水倒映翠岭,成千上万的鸿雁白鹭时而游弋于湖面,沉沉浮浮,星星点点,时而降落于翠绿在荫的树丛或草坡上,尤如翡翠镶白玉,煞是好看。

雨中看湖,另有一番景象,风雨之际,湖面巨澜飞腾,四周皆隐没在白蒙蒙的雨雾之中,待雨过天晴,湖面上一片金光耀眼、七色彩虹一头挂在山峦峰际间,一头系在湖面波谷中,景色瑰丽,疑入仙境;如山风乍起,游船行至,则惊起雁鹭鸥鸟展翅腾飞,则又是一幅动静相宜的绝伦画面。

【狮岭丰碑】狮山原名狮子山,山势雄伟,其形如狮,北淹南连,形成半岛,山上松柏常青,绿树成荫,风景秀丽。

为缅怀四明山革命先烈,1973年在狮山上建造了革命烈士陵园,从山麓到山顶,依势用白石砌成宽阔十多米、计二百多级的石级,气势庄重而雄伟。

山顶上,汉白玉栏杆围着四千多平方米的平台,中间是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结构和款式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相似,洁白闪亮的碑体上镶刻着郭沫若同志题书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笔力雄健,豪气横溢。

纪念碑北首有回廊曲庑,可观赏湖景。

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烈士陵园西首是“第九洞天”牌坊,再举百步有“洗凤池”和“凤来亭”,东首是南宋修职郎孙一元为怀念东汉隐士梅福(汉高士严子陵岳父)博学多才,高凤亮节,在梅福隐居的草堂边创办的怡缌书院和泸溪文社,为历代文人学士论道会文之所。

【宋韵石雕】此景为南宋古墓,规模颇大,2公里长的墓道用卵石砌成,宽可五马并行,有进丧和转丧两石桥,墓前有石砌台阶,台阶后为花岗岩材质的碑石亭,石雕飞檐亭顶,颇为壮观,亭中立棕红色石碑,刻有墓主生平。

墓门前有石翁仲四个,两文两武,内文外武,旁有石马石羊,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不失为谨严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墓与山合为一体,封土高达三十米。

现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线牵缘】景点即是位于四明湖西北的拦洪大坝。

大坝全长567米,高17米,底宽85米,顶宽8米,天桥式溢洪道上可通车,下开6孔大闸,旁边建有发电站。

站在大坝举目南眺,湖光山水尽入眼帘,远处群山起伏,峰峦漂渺,湖中碧波万顷,令人心胸开阔。

大坝横卧两山之间,东边叫美仙,西端叫石郎山。

据民间传说:

古时两地各有一村,中间一条大溪相隔,东村有一美女貌若天仙,西村有一俊男,勤劳朴实,两人顷心相爱,怎柰大溪相隔无有桥舟,女方父母又反对此姻缘,故而两人相思相见且不能相聚,为此,两人各自站在村口凝望对方,茶饭不思昼夜不离,天长日久竟化成两座山头,隔溪相望。

现今人筑坝建湖,改造山体,大坝一线牵缘,圆了这对相思数千年的痴情男女的情愫。

【水上森林】景点位于四明湖的西南岸湖边浅水区,林群成片翠绿成墨,林间鸟雀声,湖水泱,游鱼群,每当早晚红霞洒落林海,层片尽染丹朱,红霞穿透林间,碎落在湖面上,泛起阵阵金波,煞是壮观奇特。

(3)鹿亭景区本景区以晓鹿大溪为中心线,大溪始端为北南走向,发端于晓云、鹿亭境内的东岗山。

流经鹿亭、至李家塔转而向东,过中村、穿白云桥,流入鄞县境内。

沿溪两岸群峰延绵,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晓云洞桥鹿亭、李家塔板桥、仙圣庙古戏台、白云桥、算坑原始森林带等均串在晓鹿大溪线上。

以青山、秀水、溪泉、幽谷、古戏台、古桥、茂林等为基本特征。

【野林险趣】景点位于算坑村的红岩山麓,这里丛山环抱,海拔约200-300米之间,总面积为2733亩,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少,自然生态环境极好,生态圈和食物链保持平衡完整,是一处类原始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景点内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环境破坏率和污染率几乎是零。

是宁波地区独一无二的,在长江中下游地域也属独特稀少的自然生态景区。

景区内植被原始,林木深深,古藤蔓蔓,国家级和省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河麂穿山甲,野猪、獾猪、眼镜蛇等等动物和数十种观赏类及药用类珍稀植物品种,景区山路幽幽,林海深深,鸟鸟莺莺,动物隐隐,野趣十足,集探险,观赏、科普于一体的原始生态景区。

【洞桥清溪】景点位于鹿亭乡洞桥村的晓鹿大溪上,洞桥初建于清乾隆55年(1790)重建于光绪二年(1876)系单孔石拱桥。

全长17.30米,桥孔净跨14.10米,桥阔5.30米,两侧有石制望柱和栏板。

桥孔两侧边墙上镌有寓意丰富的两副楹联,拱面采用纵联砌置法,这在山区溪间的桥梁建筑上极为罕见,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整座桥梁飞跃腾势,全势雄伟,为余姚古代大跨度石拱桥的典型代表。

是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洞桥村曾是我新四军浙东后方医院所在地。

【神色渡月】白云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是座陡拱式单孔石桥,拱圈为纵联合节并列砌成,桥身全长25.3米,桥面宽3.8米,拱矢高度6.6米,桥孔净跨度12.65米,桥北有石阶22级,桥南石阶为24级。

白云桥的造型、装饰和雕刻富有艺术性,桥面两侧共有十六根望柱,望柱间设有石拱板,中间四根望柱顶上雕塑有栩栩如生的雌雄狮首石像,精致秀丽,巧夺天工。

桥顶拱板外侧横镌“白云桥”三个大字,桥孔两侧边墙上镌有桥联。

与白云桥南端相联的溪中,按步敷有一个个形成一线的石磴,可蹑步而行,名曰踏步桥。

远远望去尤如一只只露出水面的乌龟背,故称其为鼋鼍。

此踏步桥既可缩小拱圈的跨度,省工省料,又利于溪水瀑涨时排洪泻水,是古代能工巧匠的一种科学创造。

桥两边山峦高耸,桥下深涧激流,一桥飞架南北,恰似一空中走廊。

赤脚淌水,只见水色碧玉清澈,抬头仰望,蔚兰的天空嵌朵朵白云,头顶白云桥,尤如“初月出云,飞虹饮涧”,正如明代诗人王锡衮的诗句描绘:

“飞梯何段借鳖背,金绳地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抽云溪,补天绝地真奇绝”。

白云桥现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板桥幽声】李家塔板桥位于晓鹿大溪的转弯处。

是一座石墩屋盖式板桥。

它结构独特,集桥梁、凉亭于一体,富有地方特色。

板桥全长27.7米,桥宽4.5米,溪中桥礅由六根高8.95米的巨形条石并立直竖而成,石礅上横铺条石一根,用以连续六根直竖条石,以防倾倒,侧看尤如金鸡独立。

桥板上平铺十根大原木,联接两边桥脚,形成桥梁,上钉木板成桥面,桥面上盖有10间高4米的廊房,梁架系抬梁和穿斗结合,木椽上盖小青瓦,廊屋两侧下部为木板围护,上部为木栅,形成贯通长廊。

站在桥头望去,那长廊很深、很静、很幽。

双脚踏在桥板上,清空的笃笃声,发于脚下,回于廊间,应在耳际,仿佛使人跨越了时空,回归到历史长河的随道中,飘然步回到幽远的时代。

天若下雨,雨点散落在顶上的小青瓦上,细细咧咧透过青瓦,泛于桥廊,幽幽入耳,那声音如同一曲古典乐章,婉蜓缠绵,煞是动听。

漫步桥上,真是一种惬意。

该桥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仙圣余音】景点位于晓鹿大溪流经的中村,在白云桥西北不足50米处的仙圣庙内,是个庙宇古戏台。

它始建于南宋,是宁波地区现存戏台中年代最早、技艺最精致的一座古戏台。

仙圣庙戏台是仙圣庙建筑的一部分,庙座东北,前后两进,五开间,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可凭栏观戏,中间为天井,腾空而起的古戏台与前殿明间衔接。

古戏台建筑结构繁复,装饰考究,设计造型别具一格,四根石柱支撑的戏台为歇山顶,飞檐翘角。

戏台面宽4.67米,呈正方形,高6米,戏中顶部为斗横和翘昴,层层盘旋而上,内收成藻井,中心置一大铜镜,藻井四周雕有八个龙头和花篮,梁枋上龙凤花卉装饰。

戏台上无论抒情高歌或深沉低吟,穹顶铜镜和藻井四壁则能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该戏台现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4)丹山赤水景区景区位于海拔500米的大岚镇峙岭村,是一个人文和自然综合赋存的地方。

该景区以独具特色的山居村落、高耸入云的峭壁峡谷、茂密而众多的名木名树、丰富的山乡特产、奇异的岩石洞穴和摩崖石刻等资源为主要特征。

【山居古貌】峙岭村四面环山,翠竹满坡,古树葱绿,鸟语花香,流泉叮咚,是一个山水秀丽,且山居原貌保持完好的高山村落。

村中道路无论高高低低,曲曲弯弯,宽宽窄窄皆用溪间卵石铺成,排列有序的卵石路,通向村民各自的家门。

居民的墙体亦用山间的石料凿刻而成条块状垒叠而成一直至屋顶,既牢固又美观,体现了山民纯厚朴实的风貌和高超的匠艺。

峙岭村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经历的山村。

据峙岭沈氏家谱记载:

峙岭村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曾受封于沈地,后因故遭贬,为避杀身之祸,携妻儿到此隐居,因不敢用周姓,便取封地沈家为姓,故峙岭人都姓沈。

村中有一古井,乃始祖率众人所挖,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一直是全村人的饮用之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峙岭村还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史的村落,1938年6月,四明山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就诞生在这里。

【红果秋色】峙岭村又叫柿林村,这是因该村有大片柿林而得名。

该村周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柿林先人种植了许多林木,有松、枫等用材林,也有许多经济果树,有银杏、板粟等,尤以柿树为多,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全村现有参天合抱的柿树数百株,其中树龄最长的达300年以上,全村年产柿子20多万斤,最大的单株产量在1000斤以上。

每当晚秋时节,山村内外,满坡上下,高高的柿树上红柿吊挂枝头,尤如无数盏小红灯笼挂在半空,把深秋的山村、峦岙装点得红绿相间,色彩斑烂,此情此景,使人们想起那“红红瓶,绿绿盖,千人走过万人爱”的儿歌。

林莽间枫叶如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