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188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3

湄江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作答时,所有答案均直接做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B.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

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C.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D.“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

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日: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日: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日: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雒阳:

洛阳。

郦食其:

人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变卖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

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

败蛲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

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

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绶。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分)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注】①【注】鹧鸪:

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8、请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9.“语浅情深、看似平常最奇绝”是张籍诗歌的特色,请结合此特色对本诗后三句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2)真的猛士,,。

(3)在《鸿门宴》中,樊哙用“,”

来说明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老屋情思

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金色的鞭子,猛烈地抽打着门窗,不锈钢的防盗门嗡嗡地响,第六感觉告诉我,老家那老屋,这回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

清明时节,我回到老家,给父母上完坟后,来到

老屋的废墟旁边,目睹着老屋的残砖断瓦,默默感受着老屋淳厚温暖的泥土气息,我突然有一种现实被抽空的感觉,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

老屋究竟有多老?

父亲没说过,我也没查过。

我只知道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们这个李姓屋场就有新屋老屋之分,老屋比新屋地势稍高一些,中间隔着一口蒿笋塘。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屋不断扩建,蒿笋塘被填平了,新屋和老屋便实行了无缝对接。

老屋原来有上下两个堂屋,叔父成家后,上堂屋那边的房子给了叔父,父母和我们六兄弟住在下堂屋的三间房子里。

对生长在城里的孩子们来说,老屋似乎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它不过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

既没有青山环绕,碧波荡漾的美景让

人流连,也没有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供人欣赏,更没有叹为观止的文化古迹让人演绎,即使不倒,也卖不了几个钱。

但是,在我们心中,感情这个东西是无法估价的,就像“儿不嫌母丑”一样,老屋不但寄托了父辈对儿女的福佑和期盼,而且也凝结了我们这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老屋扩建的地基是我们一担担土从烂泥塘里填起来的;老屋的砖瓦,是我们挖土拌泥一口一块做出来的;老屋的木料,是我们一步一颤从几十公里路远的山里买来的。

老屋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梁都注入了我们的灵魂,它和父母连在一起,成了一种血浓于水的情节,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漂泊多久,它都会牢牢牵住你的心。

可是现在,它已经容不下“从前……”这样的故事了。

老屋倒了,它倒得悲壮。

它来到这个世上,本身就先天不足,没有钢筋的支撑、没有水泥的庇护,除了半截经过火炼的红砖外,几乎都是原生态。

赤身裸体迎击狂风暴雨,霜刀雪剑。

几十年来,尽管伤痕累累,它把眼泪藏在心中,屹立不倒。

这次,它拖着摇摇欲坠的病体,与百年不遇的强敌决斗,终于倒下了。

就像一个身受重伤的战士,面对力量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打出了枪膛里最后一颗子弹,然后倒下了。

他是英雄!

老屋倒了,它倒得其所。

它本是水田中肥土层下的一层粘土,被主人发现后挖掘出来打造成合适的

形状,用到了合适的地方,便成了屋。

为报主人知遇之恩,它以有限的空间,接纳和承载了主人一家三代人,在这里,它送走了两位坚持与自己相伴终身的老主人;在这里,它见证了少主们一个个成家立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在这里,它见证了第三代人的出生成长,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家门。

它为主人一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直至他们搬进新居才了无牵挂地倒下,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来之于土又归之于土,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老屋倒了,它倒得刚义。

老屋知道,它存在的价值,就是有人居住。

“没人住,毋宁死”,这是它的生命信条。

自从两位老主人去世后,它就知道自己的大限快到了,因为狭小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主人一家子孙繁衍的需要。

它不想顶着落伍者的代号苟活于世,也不想用残缺不全的病体博得世人怜悯。

“士为知己者死”,能够读懂自己生命密码的就是躺在不远处坡地上的两位老主人,于是,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

老屋倒了,它静静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与离它不远的二位老主人相依为伴,默默地注视着从这里出发四处闯荡的子孙后代。

它带走了寂寞与忧伤,留下了质朴与纯真。

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把一股浓浓的乡情注入了它所承载过的游子心中,让你牵挂、让你眷恋、让你回归。

这种乡情将伴你一生并延续子孙,直到永远。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写狂风暴雨,着力突出了雨大风猛的特点,这样写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老屋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B.送走了两位坚持与自己相伴终身的老主人,老屋知道自己完成了历史使命,知道主人的下一代也看不起自己,便在风雨中倒塌了。

C.“可是现在,它已经容不下‘从前……’这样的故事了”,这是因为老屋倒了,它与它“从前……”这样的故事彻底告别了。

D.本文以“我”对老屋的情思为线索,详细描写了老屋在经历暴风雨后倒塌的情景,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老屋的感情。

E.这篇散文擅长描写,作者设想老屋倒下前的心理,表现其刚义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文中老屋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6分)

答:

(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6分)

答:

(4)文章题为“老屋情思”,试探究作者在文中对老屋怀有哪些复杂的情思。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做人当如邵逸夫

他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

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内地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已超过三十亿元。

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他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1990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其名字为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

这颗行星的名字叫“邵逸夫星”。

邵逸夫的成功在于他的时时克已和博大的胸怀。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除了有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的人格魅力更是赢得大家爱戴的关键所在。

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专一样,从不懈怠。

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

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个环节的工作。

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更是行家里手。

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

他看电影之多,也堪称一最。

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他逢片必看。

他借此了解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拍摄计划。

年轻时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

邵逸夫说:

“我天生喜欢看电影。

”其实,这是一种执着和投入的表现。

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

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

他说:

“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邵逸夫自己制片相当严谨,绝不拍劣片。

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更是员工最佩服的地方。

他大胆起用仅30岁的李翰祥,拍摄了卖座率极高的影片《貂蝉》。

该影片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

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的李翰祥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用回到民众。

”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的“

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

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杨振宁说:

“‘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

平均每年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正如他所说: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教育为立国之本,邵选夫为此多年来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

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

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耄耋之年,多次亲临大江南北视察捐赠项目。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

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

(选自周晓玲《做人当如百岁老人邵逸夫》,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把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B.本文对邵逸夫先生的奋斗历程、博大克己、兼济众生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当代企业家形象。

C.邵逸夫乐善好施,他的邵氏基金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因为他对教育乃立国之本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D.邵逸夫有容人的雅量,他一手培养的李翰祥带着大批技工人手离开邵氏,给邵氏以沉重的打击,可后来邵逸夫却原谅了他,仍然重用他。

E.邵逸夫工作勤勉,精力过人,干一样、专一样,曾从最卑微的职位起步,对电影制作的各种工作极为熟悉,这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邵逸夫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振宁说:

“‘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为什么这样说?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邵逸夫先生说: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用回到民众。

”对于他的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

请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B.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C.位于今天贵州遵义市郊的巨型军事城堡海龙囤,是一段历史传奇活生生的见证。

专家们希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了解更多的杨氏家族的铁血兴亡史。

D.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部分非私家车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字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字富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她对记者表示,将于12月10日去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

D、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須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選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分)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 。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

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 。

因此, ③ ,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7.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两个语句,使之与前文及构成排比句。

要求:

前后句式相同,内容贴切。

(6分)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

简爱说过:

“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

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白朗宁说过:

“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和煦的春风吹来,迎春花、樱花、玫瑰花、郁金香……渐次开放,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朵以美的姿态、艳的色彩,给我们展示其特有的魅力。

可是花开不长久。

春意阑珊时,花朵便凋零飘落,路边

落红无数。

有人感叹花易落,春易逝,黯然神伤;有人笑对落花,看落英缤纷,悟芳香犹存。

自然界的花落了,而芳香犹在。

生活中某些美好的东西失去了,但给人的美好印象还在,它的影响还在。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以“花谢香犹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

湄江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

2.C.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3.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二、古诗文阅读

4、B解答时根据文句大意和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并运用排除法来解答此题。

5A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要高一等。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