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958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乘起信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乘起信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乘起信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乘起信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乘起信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乘起信论.docx

《大乘起信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乘起信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乘起信论.docx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萨造

梁真谛三藏译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论曰: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说有五分:

云何为五?

 

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初说因缘分。

 

问曰:

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答曰:

是因缘有八种。

云何为八?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问曰:

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答曰:

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所谓:

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

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

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

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如是此论 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显示正义;

 

二者、对治邪执;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云何为二?

 

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义云何?

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

心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

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

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云何为二?

 

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

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何以故?

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此义云何?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

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

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是故修多罗说: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云何为二?

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此义云何?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

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

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云何为四?

 

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

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云何为六?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

云何为二?

 

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

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义云何?

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此意复有五种名:

云何为五?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

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此义云何?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唯心虚妄:

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

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

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

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何以故?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染心者有六种。

云何为六?

 

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义云何?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粗,与心相应故。

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

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

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

若因灭,则缘灭。

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

若心灭者,云何相续?

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答曰:

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

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

云何为四?

 

一者、净法,名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

 

三者、妄心,名为业识。

 

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

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此亦如是:

直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

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

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

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

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

 

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

 

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问曰:

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

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

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

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

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

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

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

如是外缘有无量义。

略说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近缘,速得度故。

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

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

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

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

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

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

此义云何?

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所谓:

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

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答曰:

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此义云何?

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

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此云何示?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

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

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

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

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

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

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

此以何义?

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

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

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所住依果:

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

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

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

唯依心现,不离直如。

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

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问曰:

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

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

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

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

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

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

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

众生亦尔,无明迷故。

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

‘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

’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云何对治?

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

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

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

‘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

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

’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云何对治?

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

‘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

’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云何对治?

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

‘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

‘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

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

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

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云何对治?

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

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趋向义故。

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

修何等行?

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

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

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

略说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

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

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

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

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

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

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

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

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

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

所谓:

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

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

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所谓:

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

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证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密。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