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86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docx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

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备考方向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政治学科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祖涛

一、试题述评

(一)试卷结构

总体上看,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新课标卷政治试题的结构相对稳定:

题型方面,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5-6小题;知识内容方面,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四个知识板块分值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

30:

24:

16。

非选择题的学科内综合方式,根据学科内容之间的“天然”联系,一般为《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综合(38题)、《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39题)。

表12012年政治部分试题知识内容结构*

板块

经济生活

生活与哲学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试题

序号

12、13、14、15;

38

(1)

19、20、22、23;

39

(2),39(3)

16、17、18;

38

(2)

21;39

(1)

题量

5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1题)

6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2题)

4题(选择题3题,非选择题1题)

2题(选择题1题,非选择题1题)

分值

30分

30分

24分

16分

*试题序号与原卷一致,非选择题试题数量按小题数统计。

(二)试题特点

1.注重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表22012年政治部分试题所考查知识的分布情况

板块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选择题

货币的职能、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海外并购的意义、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

公民的政治权利、我国的政党制度、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的特征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非选择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科技对文化的作用

辩证否定观、哲学方法论的运用

高考试题对基础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1)高考试题对知识点的选择上的特点(考什么)。

第一,关注新旧教材在理论观点上的不同点。

如第12题对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职能的考查。

第二,青睐思维含量大的概念性知识(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对易错的知识会重复考查。

综观多年来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命题者十分强调能力立意,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能力考查的载体,是其实践能力立意理念的“道具”。

因此,命题者在选择能力考查的载体——知识的时候,当然会优先选择思维含量大、更有利于实现能力考查意图的概念性知识,而非一般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从表2所列知识内容看,绝大多数都是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仅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考查角度也比较相近,甚至针对同一知识的考查,试题在选择题个别选项的表述上亦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参看第19题点评)。

第三,不同年份试题对知识的考查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序列。

试题对核心知识的考查并非一味简单重复,而是会在以往试题考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延伸。

如对人生价值对考查,前两年注重考查价值的内涵,今年则延伸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2)高考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上的特点(怎么考)。

第一,在具体情境中考查知识,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

试题几乎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纯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是把抽象理论知识的考查,融入到基于具体情境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

情境的设置,从时间上看横亘古今,从空间上看跨越中外,都是书本外的经验世界。

比如,14题、15题都是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分别对国际并购的积极作用,以及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的主要原因进行“论证和探究”。

如何调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这类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绝不是背背原理那么简单。

特别要强调的是,高考试题为了进一步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在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及非选择题设问的设置上常采用“演绎式”表述,即把理论知识与具体情境直接融合,从而“隐藏”要考查的理论知识。

如选择题21题,以澳门的不同宗教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

该题在题肢设置上多采用“演绎式”表述,如“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等,是将材料中对澳门文化的独特现象与理论知识“文化性质的决定因素”有机结合进行表述。

非选择题如39题

(1)的设问“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其实质是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这种结合具体情境的“演绎式”表述方式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二,注重知识的整合与重组。

如38题

(2),以近年来我国政府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调用我国政府的相关理论分析,涉及政府的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职能)、原则、宗旨等知识。

从高考阅卷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有关政府的知识没有进行整合,往往集中对某一要点反复论证,洋洋洒洒一大段,结果只能得到一个要点的分。

再如第39题

(1),考查“科技对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光大中医药文化”实质是“文化发展”,而文化发展要从横向“文化传播”,纵向“文化继承”,落脚点“文化创新”三个层面分析,很多考生由于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造成答案要点缺失。

第三,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设问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往往限定某一具体知识,分析某一具体问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的层次性,对问题分析的深度,更注重从细微处见精神。

一些考生因知识掌握肤浅,不能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引申,造成分析问题缺乏应有的深度,答案大而空,得分寥寥。

如39题

(2),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

试题对这一知识的考查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原理(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第二层次,方法论(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第三层次,具体要求(既要继承,又要克服,还要发展创新)。

从部分考生的答案表述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知识的掌握缺乏层次。

2.联系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

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或联系重大时政热点,如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公共外交、调整分配格局等;或从日常生活中选材,如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等。

以这些现实问题为题材,结合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更有利于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贯彻了新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3.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思维品质。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试题着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1)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一,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以材料性试题为主。

获取和解读信息成为解题的第一道关口。

第二,材料类型具有多样性。

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表材料。

既有人文类材料,如第19、20题;又有科学类材料,如第22题。

第三,信息提取的结果直接影响选项的选择或答案的构建。

选择题中针对信息提取设置了多个解题陷阱,如观点正确但材料不能支撑,或与材料有关联但属于对材料的误读,等等。

材料分析题的每一个设问都要求“根据材料”或“结合材料”,且答案与材料的相关性很强。

(2)注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要求归纳调用知识。

如39题第

(1)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文化的作用”,这一设问中的“光大中医文化”比较具体,需要向上追溯,即归纳为“发展文化”,这样才能明确需要调用什么知识。

第二,要求综合调用。

除了材料分析题,选择题中也出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凸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融合性。

第三,要求有效调用。

如38题第

(1)题,要求“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应调用与政府有关的知识。

而与政府有关的知识很多,这就需要根据设问有效调用。

(3)注重考查思维品质。

第一,注重演绎思维,考查思维深度。

39题第

(1)题,限定角度谈现代科技的作用(“科技对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第

(2)题要求运用具体知识点(辩证否定观)进行阐释,都着重考查了演绎思维能力。

第二,注重辩证思维,考查思辨力。

除了材料分析题直接考查辩证否定观外,多道选择题通过设置观点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选项,如“消除了再分配差距”“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等,构成解题陷阱,以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4)设置探究性问题,注重考查创新能力。

今年政治学科试题中有两道探究类试题,即38题第

(1)题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39题第(3)题要求“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通过这种探究类试题,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4.宣扬国家意志,体现教育引导功能。

(1)反映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成就,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宣扬国家意志。

整套试卷贯穿了科学发展的理念,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及方针政策,选择命题的“话题”和材料。

如第16题对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的阐释,第23题直接考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第38题第

(2)题要求论证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等等。

这类试题立意深远,体现政治试题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

(2)联系社会生活,培养现代意识,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试题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巧妙设题,隐性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如本卷中“居住证取代暂住证”话题涉及农民工问题,以及全国大纲卷直接考查农民工问题,考生平时若对这一特殊群体缺少关注、缺乏了解,则很难答题。

而“关注”背后,是关注者的价值取向。

此外,试题还渗透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等现代意识。

二、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2.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出于防伪考虑,纸币生产工艺十分复杂,选项①中“纸币容易生产”明显错误;除少数国际储备货币(如美元)外,纸币通常只能在其发行国(或地区)使用,而金属货币以金银为材料铸造,其使用范围显然更广,故选项③错误。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表一定量的价值,因而就能以其所代表的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故纸币可以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纸币一经出现,就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据此,选项②④正确。

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旧教材在理论观点上的不同点。

旧教材认为,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纸币只是货币符号,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因此不能充当价值尺度,而只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新教材认为,金本位制(货币与黄金挂钩,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瓦解后,在纸币本位制(纸币不再与黄金挂钩)下,纸币作为强制发行的价值符号,可以全面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所有职能(不仅仅是流通手段)。

这启示我们,复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理论的发展,注意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回答13~14题。

1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先后陷入了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困境。

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依据是

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③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④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设问是政府为什么要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即宏观调控)。

对于这一设问,可分解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为什么要干预,这就要从市场调节存在缺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角度,分析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二层,政府为什么要干预,这就要是从政府职能角度,进一步分析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选项①③分别回答了这两个层次的问题,切合题意。

选项

是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不构成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选项

也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并非只要“中立”就可以实施干预,如法院等国家机关也是“中立者”,但法院不可能像政府那样积极实施干预。

换言之,政府“中立者”地位即使成立,也只能说明其进行干预的可能性,而不能说明其进行干预的必然性),同时其表述也不准确,政府虽不直接参与经营,但也不可能完全超越市场利益。

答案为B。

【点评】本题对选项的设置有三点要注意。

一是要注意排除反向选项。

依题意,应选择反映市场调节弱点和缺陷的选项,但选项②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优点,属于反向选项,这是命题者惯用的一个“伎俩”。

二是要注意区别可能性与必然性。

把可能性、或然性、应然性当成必然性,是高考命题中常常使用的又一“伎俩”(如2011年海南卷第17题选项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就是把应然当必然)。

三是本题的两个正确选项一个属于经济生活理论(选项①),一个属于政治生活理论,这一情况在全国卷中还是首次出现,反映了在选择题中也强调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

14.2012年1月,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S公司宣布,将斥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P公司100%股权。

P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4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

S公司并购P公司的积极作用在于

①形成行业垄断格局②开拓国际市场

③加速资本周转④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十分活跃,本题考查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理解。

评估是否形成行业垄断首先要看市场占有率,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并购后S公司在混凝土机械行业所占市场份额,因此不能得出选项①的结论;另一方面,通过并购形成行业垄断格局,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而也不符合题干中“积极作用”这一限定。

S公司出资并购P公司会占用其资本,短期内不利于其资本周转,选项③不符合题意。

通过并购,S公司不仅获得P公司的先进技术,从而有利于产品升级换代;还能“继承”P公司的市场份额,并扩大自身产品的销售,从而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因此选项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为D。

【点评】本题除了考查考生对跨国并购这一经济现象的认识外,还着重考查了准确提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对选项①的排除,一是材料并不能支撑,二是行业垄断对企业而言可能有利,但对于行业和社会而言,则并非“积极作用”。

事实上,对企业而言,若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不当得利,会遭到法律制裁;同时,因缺少竞争的压力,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从长远看也不利于自身发展。

选项③的排除,要看到S公司并购P公司,对P公司所有者而言,通过转让企业,盘活了资本,有利于加速资本周转;但对S公司来说是占用资本,短期不利于加快资本周转。

这启示我们,教学中必须加强审题训练,提升学生研读品质,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15.2011年11月,美国发起了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2012年1月,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风力发电设备——应用级风塔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主要是因为

A.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

B.新能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需要其提供就业岗位

C.美国需要通过减少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口才能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D.美国的新能源产业能过剩,不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相关产品

【解析】美国针对中国输美新能源产品挥舞“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大棒,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旨在扶持其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A项正确。

新能源产业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B项排除。

从中美贸易结构看,在中国输美产品中,新能源产品之类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较小,美国减少进口中国这类产品不足以缩小两国间巨大的贸易逆差,C项排除。

D项不符合实际,在材料中也缺乏支撑;事实上,美国对中国输美新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正是因为进口量大,这正好说明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需求量大。

【点评】本题对考生的时事政治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如:

新能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吗?

我国对美出口结构如何?

美国通过减少中国新能源产品的进口能否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一国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一般是什么?

考生如了解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解答此题就很容易。

这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了解天下大事,而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16.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

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及其子女,R市的举措使得他们与市民享受同等的权益,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城乡协调发展,故选项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再分配注重公平,但并不是追求绝对公平,因而收入再分配差距只能缩小,不可能完全消除,选项②错误;材料中的举措需要R市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会增加城市管理支出,选项④错误。

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两个看点。

一是要正确理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即再分配注重公平并不是消除差距、追求绝对公平,要避免思维的片面性、绝对化。

二是要了解高考试题的宣传教育功能,即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考查,宣扬国家意志,让考生体认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利为民所谋的价值追求。

这启示我们,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不仅要求学生学生加强识记,更要加深理解。

17.近年来,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

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

由此可见,人民政协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解析】材料中全国政协推动“公共外交”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组织专题研讨会,通过政协会议提交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政协参政议政的传统方法和途径,不是创新,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公共外交是民间外交而非政府外交,见右图);可以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对外交流,但这仍然属于参政议政的范围,因而不能说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选项B、C也应排除。

D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材料中出现了“公共外交”这一新的概念,再次对学生的“视野”提出要求,考查了学生的时政知识。

此外,本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作用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但也从不放弃——事实上还十分强调对基础理论、主干知识的考查。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据外交部统计,2006年我国出境人员逾3452万人次,2010年突破6000万人次,驻海外企业超过1.6万家。

2011年外交部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这一年外交部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可以支撑选项①;外交部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可以支撑选项③。

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处理领事保护案件,是领事馆的职责,由此不能得出选项②中的结论。

选项④错误,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点评】本题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获取和解读材料时,要避免对材料信息的误读。

比如本题材料中有外交部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等信息,这些信息只能说明国际社会是存在安全问题的,但不能由此推知“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因此选项②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

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引言为《贞观政要》所载唐太宗的话。

唐太宗有谏官魏征,常“犯颜直谏”,指出太宗的过失。

魏征死后,唐太宗曾感叹: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后来人们把善于谏劝、能纠人过失的人称为“人镜”。

“以人为镜”,即听取他人意见,从认识论角度看,就是学习他人间接经验,这是促进我们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选项①符合题意。

“以史为镜”,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可以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因此选项④符合题。

社会实践与生活具有复杂性,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只能力求少犯错误,选项②中的观点欠妥。

选项③认为人的主观动机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是唯心史观的具体表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两个看点。

一是在选材上,通过选用古代格言,体现了试题的人文性。

第20题亦然。

这启示我们,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是选项②似曾相识,请看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1题(以华君武漫画为素材)的一个选项:

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这一选项去年考生误选率较高,今年又出现了。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高考上年度错误较多的知识,下一年可能重复考,这种情形以前也出现过。

20.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

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

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

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表明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知识。

匡衡成了大学问家,除了自身努力,也离不开他人和社会提供的帮助,仅靠孤立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成才的。

选项①④符合题意。

选项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一定客观条件为基础;同理,选项③也是错误的,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答案为C。

【点评】把本题与前两年试题比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围绕某一知识或问题的考查,通常会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序列。

2010、2011连续两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包括全国新课标卷、大纲卷和海南卷)比较多地考查了哲学上的“价值”概念,今年通过本题考查了“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知识,很明显是前两年的延伸。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把握知识复习的重点。

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