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71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适宜技术.docx

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应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

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编辑本段历史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

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

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矾石”、“矾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矾石疗法”。

据《山海经》载:

“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说文解字》注目;“矾,以矾石刺病也。

”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

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

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

《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近年来,将中医传统疗法列为中医治未病的范畴。

编辑本段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

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

编辑本段分类

 一、针灸疗法是属于针法类:

“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

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

“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艾灸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二、灸法类:

“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

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

“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

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

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

 四、中医外治疗法:

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

 五、中医内服法;还应该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

以及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保健、中医护理、膏方疗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医,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

 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久,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果。

刮 痧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

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度进行刮痧。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2-3分钟,最长不超10分钟。

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

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是比较有益的。

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

常见有些患有户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疗效比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

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茶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

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

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

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注意事项

工具、体位:

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

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户周炎、肌肉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者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针灸治疗面瘫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口呙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又称“口口呙”、“卒口僻”,属于西医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范畴。

二、治疗方案

面瘫按照正常发展规律分为三期:

急性期、停滞期和恢复期,治疗可采用刺灸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法。

三、治疗操作

1、刺灸法:

取穴:

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若人中沟歪斜配地仓透水沟、体弱者配足三里。

毫针刺、平补平泻,亦可温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合谷穴可取健侧穴位。

10次为1疗程。

2、电针法:

选两穴为一组,针刺得气后接通电极各1头,每次选1-2组,通电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早期患者不宜用此法。

3、穴位注射法:

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每穴注射0.5ml,每次用3-4穴,每日或隔日1次。

4、穴位贴敷法:

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

四、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面瘫效果明显,由无菌性炎症引起的面瘫,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瘫,恢复较慢,留有后遗症的多,治愈率低,总体观察,针灸治面瘫治愈率90%以上。

推拿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一、概述

腰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承担着人体二分之一的重力,从事着复杂的运动,其前方为松软的腹腔,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再无骨性结构的保护,故在持重和运动中,其本身或周围组织较易受到损伤。

急性腰扭伤属于祖国医学闪腰,岔气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闪挫或强力举重及屈伸俯仰损伤所致。

二、病因病机

腰部支持着人体的上半部,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之一,因此也是最易受伤之处。

腰部急性扭伤多发生在腰骶、骶髂部和两侧骶棘肌。

腰骶关节是脊柱运动的枢纽,骶髂关节是躯干与下肢的桥梁,体重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多集中在这些部位,故受伤机会较多。

人体在弯腰时,先由脊柱两旁的伸脊肌(特别是骶棘肌)收缩,达到维持躯干的位置和抵抗体重的目的,这时如负重过大,迫使肌肉强力收缩,易使肌纤维撕裂;当腰全屈时,伸脊肌即不再收缩,而主要靠韧(尤其是棘上、棘间韧带),来支持躯干的位置,这时如负重过大,或暴力冲击,易造成韧带损伤。

韧带和肌肉的损伤相互之间有密切关系,如韧带损伤后,在屈腰过程中的支持力量势必减弱,需要由肌肉来代偿,日久又会引起肌肉的损伤。

祖国医学历代对本病都有较深刻的认识。

《金匮翼》上说:

“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

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

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

说明腰部伤筋之急性者,多由于卒然受暴力损伤而起,如过度后伸与前屈,扭转弯曲超过了腰部的正常活动范围,或搬迁重物,负重过大或用力过度,劳动时腰部姿势不正确,或扛抬重物时,配合不协调,以及跌仆或暴力直接打击腰部,而使腰部的肌肉组织,受到剧烈的扭转,牵拉而卒然受伤。

三、临床表现

本症都是由于伤力、扭转、牵拉而发生。

伤较重者,随即发生腰部剧痛,活动不便,坐、卧、翻身都有困难,甚至不能起床,连咳嗽、深呼吸都感疼痛加重。

也有些患者,在扭、闪腰时,腰部疼痛并不剧烈,还能连续工作,数小时或1-2日后,腰痛才逐渐加剧。

四、检查

(1)压痛点 扭伤早期,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一般压痛点即为损伤的部位。

(2)肌痉挛 主要发生于骶棘肌和臀大肌,是对于疼痛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可为单侧或双侧。

这些肌肉因紧张度增加而有压痛点,在俯卧时可稍松缓,但用手指按压时,痉挛又复出现。

(3)脊柱生理曲线的改变 因疼痛可引起肌肉保护性痉挛,不对称的肌痉挛可引起脊柱生理曲线的改变。

腰脊柱多向患侧倾斜。

五、治疗

(1)治则治法: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取穴:

腰阳关,肾俞,委中,阿是穴。

(3)常用手法:

滚法、按法、揉法、擦法、弹拨法及腰部被动活动。

以下是手法的介绍。

①滚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展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

伸屈腕关节是以第2到第4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的;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

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操作时要注意肩、臂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O。

②按法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

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

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③揉法分掌揉和指揉。

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指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本法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④擦法:

又称平推法,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本法操作时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逆气。

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⑤弹拨法:

又称拨法、拨络法、指拨法。

操作时,术手稍用力按压住受术部位皮肤,并带动皮肤,沿与受术条索状组织长轴垂直的方向来回揉动,使其在施术部位上下来回滚动,如拨动琴弦的样子。

用力应先轻渐重,再由重渐轻,呈波浪式起伏涨落。

若单手指力量不足时,可将双手拇指重叠弹拨。

拨动时手指面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移动,应带动皮肤一起来回拨揉运动,拨动的频率要均匀、适中,一般速度每分钟150-200次。

(4)操作

①病员俯卧位。

用滚法在压痛点周围治疗,逐渐移至疼痛处,然后在伤侧顺骶棘肌纤维方向用滚法操作,往返了3-4遍,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手法压力由轻到重。

②病员俯卧位。

滚、揉腰阳关,肾俞、拿委中,以酸胀为度,再在压痛点上、下方,用弹拨法治疗,弹拨时手法宜柔和深沉。

③病员俯卧位。

在受伤一侧,沿骶棘肌纤维方向,进行直擦,以透热为度。

④病员侧俯位。

在患侧上作腰部斜扳。

若疼痛剧烈者,在上述手法治疗后作热敷。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病员卧板床休息,腰部制动了3-4天。

(2)治疗时病员体位要根据病员的可能情况选择肢体最放松的位置,不宜强求某一体位。

耳压疗法治疗胃脘痛

一、耳压疗法概述

耳压疗法是指选用硬质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药丸等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称压豆法、压丸法,是在耳毫针、埋针治病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简易方法。

不仅能收到毫针、埋针同样的疗效,而且安全、无创、无痛,且能起到持续刺激的作用,易被患者接受。

此法适用于耳针治疗的各种病症,特别适宜于老人,儿童、惧痛的患者和需要长期进行耳穴刺激的患者。

二、耳压疗法选材

凡是具有表面光滑,质硬无副作用,适合贴压穴位面积大小的物质均可选用。

如:

王不留行子、油菜籽、莱菔子、六神丸、喉症丸等植物药物种子和小药丸。

三、处方选穴原创

1、按相应部位取穴:

当机体患病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具有一定的敏感点,它便是本病的首选穴位。

所以胃脘痛首选“胃”穴。

2、按脏腑辨证取穴:

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按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进行辨证取穴。

3、按经络辨证取穴: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和其病候选取穴位。

4、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耳穴中一些穴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

5、按临床经验取穴,临床实践发现有些耳穴具有治疗本部以外疾病的作用。

综合上述处方选穴原则,胃脘痛耳压疗法选穴如:

胃、神门、皮质下、交感、大肠等。

四、耳穴探查方法

人体某部位出现病理改变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一定部位出现某种阳性反应,如压痛、丘疹、脱屑、血管充盈等。

耳穴探查以压痛法探查耳穴压痛为主。

耳穴虽然不大,但有一定的区域,当人体患病时,敏感点常不是一个穴位的整个区域,而是这个区域中的某个点,所以耳穴取穴不能机械的按解剖定位取穴,而是要在该耳穴的区域内探查压痛阳性反应点,这是耳穴准确定位的重要步骤。

1、探查工具:

金属或木质探针,探头端圆钝,直径约1.5-2毫米。

2、探查步骤

①确定耳穴探查的区域:

耳穴探查的区域包括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及望诊观察到的阳性反应区a:

与疾病部位相关的耳穴区如胃脘痛反应在“胃穴”,目疾在眼穴,肩痹在肩关节穴等b:

与中医症候相关的耳穴区如骨痹、耳鸣等。

因肾主骨、开窍于耳,故反应在“肾穴”;偏头痛属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反应在“胆穴”。

c:

与现代医学理论相关的耳穴区如月经不调反应在“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反应在“皮质下”、“交感”穴等。

望诊观察到的阳性反应区是指用肉眼在自然光下,观察耳穴部有无变形、变色、丘疹、脱屑、结节、充血、凹陷、水泡等阳性反应。

②探查方法:

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些压痛点就是耳压治疗准确的耳穴制激点。

五、耳压治疗

1、治疗工具:

王不留行籽、胶布、镊子、碘伏、棉球。

2、取穴:

胃、大肠、神门、交感、皮质下

3、操作:

在选用耳穴进行擦拭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粘附在0.6×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于耳穴上,然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垂直施压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3日换一次。

4、常用耳压方法

①强制激按压法:

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

适合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对内脏痉挛性疼痛。

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②弱刺激按压法:

一压一松地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酸轻微刺痛为度。

每次压3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5次,适宜于各种虚证、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敏感者。

六、注意事项:

1、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禁用。

2、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及孕妇禁用。

3、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以免产生软骨炎。

4、湿热天气耳穴压丸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宜1—2天换一次。

5、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七、耳穴分布规律:

耳穴密布于耳廓上,看起来杂乱无章,难以记忆,但实际上耳穴在耳廓中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在耳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廓及躯干在中间,具体如下:

1、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2、对耳屏相当于头和脑部

3、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4、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肾上腺

5、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6、对耳屏相当于躯干

7、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

8、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9、耳舟相当于上肢

10、三角窝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

11、耳轮角相当于膈肌

12、耳轮角周围相当于消化道

13、耳甲艇相当于腹腔

14、耳甲腔相当于胸腔

15、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系统

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一、概述:

颈椎病时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肩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组以头颈肩背及上、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总称。

二、适应症

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中的风寒或气滞血瘀型。

三、穴位热敏化分布

以项、背、肩部为高发区,多出现在颈夹脊、神庭、风府、风池、大椎、肺俞、肩井穴等区域,有时也出现在百会、天柱、手三里、阳陵泉穴等区域。

四、灸疗操作

风府、大椎、至阳循环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1、颈型:

(1)颈夹脊穴痛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颈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感消失;

(2)肩井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颈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感消失;

(3)风池、大椎穴三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颈背部,灸至热效感消失;

2、神经根型:

(1)颈夹脊穴痛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颈背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感消失;

(2)肩井穴痛点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颈背部及上肢扩散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感消失;

(3)大椎、肺俞三点和灸,患者自觉热感向颈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肘部如感传不能至腕部,可再取一寸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远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灸至热敏感消失。

3、椎动脉型

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传热,灸至热敏感消失。

4、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五、临床总结:

颈椎病是因为年老气血渐衰不能濡养筋骨,或感受风寒、或颈项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而起病,热敏灸主要以艾条灸熏热敏点为主。

该治疗方法取艾条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易在临床上推广。

拔 罐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热或抽吸的办法,排除罐内的空气,使罐内出现负压,促使其吸着于皮肤,引起局部淤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我国传统使用的拔罐火罐,近年来又发明了抽气罐。

抽气罐使用起来比火罐方便。

1、拔罐的机理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瘀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

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

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

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里动的作用。

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

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2、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种类很多,如:

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

根据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

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

(2)闪罐法:

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

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

(3)走罐法:

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田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

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

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

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4)刺络拔罐法:

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目  录

一、胃 痛……………………………………………………1

二、胁 痛……………………………………………………3

三、刮 痧……………………………………………………5

四、针灸治疗面瘫……………………………………………7

五、推拿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9

六、耳压疗法治疗胃脘痛……………………………………14

七、热敏灸治疗颈椎病………………………………………19

八、拔 罐……………………………………………………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