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670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docx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第25产业的发展》5

《从首秦维检看钢铁行业的

第2.5产业的发展》

 

0.何为第2.5产业?

第2.5产业,是指处于第2产业和第3产业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

它类似于第3产业的服务业,但是服务的对象是第2产业的工业,而不是对人服务。

第1产业为农业,第2产业为工业,第3产业为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划分处于第2和第3产业中间,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各种中间服务。

我所负责的氧通气体维护班组就是一种典型的第2.5产业。

我在首秦制氧站做气体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已经=====年。

在工作中我一直关注与设备维护相关的各种信息,根据我近些年的整理,我写下这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仅适用于钢铁等重工业行业,不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其它第2.5产业。

 

1.人们对第2.5产业缺乏了解或认识不到位

根据我的调查发现,人们并不知道第2.5产业是什么东西,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第2产业和第3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1.1.生产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生产业划分按照对生活、生产、经济的重要性划分。

1.农业,关于人民的饮食,归为第1产业;2.工业,作为生活生产的主要增长来源,归为第2产业;3.交通、购物、休闲等,直接服务于人和家庭生活的行业,属于第3产业。

1.2.为什么生产服务业不属于第2产业?

生产服务业是一种专门为工业生产做专项服务的一类行业总称。

虽然是为首秦一样的工业生产服务,但是其本质是协助维持生产的进行,而不是直接生产产品,因此不属于第二产业。

1.3.为什么把生产服务业划归于第3产业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这是由于生产服务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生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工业生产,而不是人。

比起常规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与生产更加密不可分,专业性更强。

 

2.专业人才缺乏正在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发展

2.1.生产服务业不是劳动密集性产业,而是技术密集性产业。

首秦的生产维护班组的组成85%~90%都是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水平的临时工。

这些人平均知识水平较低,工作技术含量差,人均收入较少。

这就使得首秦大多数人认为:

生产维护部门就是出力气干活的。

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根据首秦多年以来的实际生产经验总结:

生产服务业不应是劳动密集性产业,而应该是技术密集性产业。

生产维检部门,

2.2.“重制造、轻维护”的观念,使得生产服务业后力不足。

以钢铁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似乎都将生产制造放在第一位。

至于设备的维护保养,需要等到较大的生产间歇期内完成。

如:

首秦个厂矿的设备维护全部安排在高炉检修期间,检修时间短、任务重、工作集中;而且由于全厂区同时检修,人力资源调配难度大,经常出现人员缺乏情况。

“重制造、轻维护”,使得类似钢铁生产的重工业产业服务意识淡漠,最终导致服务能力下降,严重缺少新生力量。

2.3.人力资本的专业化步伐缓慢。

由于我国重工业长期存在“重制造、轻服务”的观念,重点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服务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供给结构也不合理,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也影响了服务业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然而,由于生产服务业的后力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步伐受到较大阻碍,发展非常缓慢,严重落后于对工业生产本身的改革。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意见

3.1.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提高生产维护的技术水平。

在首秦生产发展的今天,工业生产力正在逐步提升。

生产维护作为保障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需要重点投入,以跟上生产变革的需要。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的维护水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需要更先进、准确、快速、稳定、便于执行的诊断技术和维护手段。

 

3.2.转变观念,只有设备保养得好才能生产更稳定。

在“重制造、轻维护”观念下,设备维护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

然而,首秦的现实情况是:

设备故障和隐患导致的生产中断占75%;而这些隐患中9成以上的在相应的诊断下是可以排除的。

{{插一个图=====稍后画出。

}}

经统计: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的一年间,以首秦制氧站为例,由于设备故障,单个重点机组停机时间总和为55天,而平均一台设备的最长停机维护时间仅有9天。

如果将这55天的检修时间折合为设备维护,将更加利于设备的生产稳定。

{{插一个图=====稍后画出。

}}

 

2.1.多头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多头管理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物流、信息服务、会展、中介服务等行业都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时存在不衔接和不配套之处。

以中介服务业为例,不同部门对从业人员和机构有不同的资质要求,并且要求机构专营,一些中介机构不得不设立多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分别取得不同的资质许可来完成业务组合。

2.2.明确职责,出事后应避免推诿扯皮现象

 

2.3.加强相似生产服务产业的相互学习力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行业协会、商会等非营利组织发挥的作用需进一步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组织与其他多数行业组织一样,基本都属于政府“孵化型”,具有“官办转型”的性质,面临定位不准、代表性差、服务意识弱、作用不强、经费不足、立法滞后和专家资源闲置等问题,无法承担起行业自律和促进行业发展的重任。

当前亟需加快行业协会、商会等非营利组织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对行业实行协调、服务、监督、自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2.行业标准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在服务业领域的覆盖程度远不如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普遍缺乏现代化的行业标准,已有的行标一般都比较落后,不适合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或者是泛泛引入国外认证机构评价体系,无法体现现代化服务业标准。

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缺乏,造成了服务质量差异很大,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以我国航运保险公估行业为例,服务流程中一些重要内容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只有一些较大的保险公估企业制订了本公司的服务标准,技术力量薄弱,信誉度低,导致国内保险公估企业很难从事国际业务。

另外,我国各省市的行业标准、法规还存在不统一问题。

4.3.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近些年,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多进展,规范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秩序。

但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领域,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进行修订。

4.4.知识产权问题突出

我国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建立了基本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实践经验不足,缺乏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

既存在执法不严、地方保护的问题,也存在权力授予范围较宽、缺少限制滥用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问题。

目前,知识产权难以有效保护,企业和个人假冒侵权行为普遍,软件盗版仍很严重。

 

3.1.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独特的产业特性,发展潜力巨大。

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商务活动等提供配套和支撑服务,具有独特的产业特性,发展潜力巨大。

很多维护检修队伍对工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和支持政策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发展规律还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

 

1.2.相对于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自然资源和土地的要求不是很高,更多依赖的是人才、资金和市场空间,而人才的发挥程度和市场空间的大小,与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制度环境、支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不够深入、支持政策少,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制订的政策措施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方面还难以满足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1.3.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还相对保守,关注的重点还是在审批、规范和整顿上,而不是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发展壮大。

1.4.很多生产性服务企业工作人员较少,办公场所是写字楼,没有现代化的厂房和流水线,办公场所也很安静,一些地方政府感觉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找不到抓手,也没有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五、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国外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相比,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呈自然的多核心空间结构

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西方在中心城自发形成CBD,并始终为空间集聚的核心地域之一。

而北京空间集聚的核心地域为近郊区内沿,在该地域通过规划建设引导形成CBD。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空间结构早期为单核心结构,后期为多核心结构,北京都市区则直接呈现出多核心空间结构模式。

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呈自然多核心空间结构与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首都的独特性有关。

北京市的中心位置属于“旧城保护”范围,限制了以现代化写字楼为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首都,北京中心城区还驻有大量的中央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也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的发展。

在既定的发展条件下,北京市的金融、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分布各有特点:

金融业主要聚集在城市中心区的附近,而且由于部分金融业务要直接面向居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金融业的集中分布;信息咨询业在城市中心区的东部分布较密集,计算机服务业的密集区在城市中心区的北部和西部。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类型分区不够明显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地域结构较为简单:

中心城集中分布了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付租能力较强的行业类型,各行业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功能地域类型区;郊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点主要集中在交通干道及其交汇点,功能上包括综合中心和专业化的办公区两种类型。

而北京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地域结构较为复杂:

中心城分布的主要为银行保险、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服务等行业,多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业已存在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交错混合,难以概括出结构分明的类型分区;近郊区内沿集中分布了上述西方中心城包括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类型,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地域同质性,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类型区,呈现出西方中心城的某种特征;远郊区的空间集聚点主要为区县行政驻地,功能上以传统的金融和技术服务为主,多为从属于政府机构的事业单位,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

(三)生产性服务业向郊区分布的态势并不明显,形成近郊区聚集不足与中心城区聚集膨胀的矛盾

理想状态下,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应该在都市内部适当位置上聚集,形成“适当聚集、适当分散”的空间布局态势。

但是,从目前北京市重点规划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看,位于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内沿的重点功能区,无一例外地面临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发展空间不足的困扰。

如,CBD现已完成规划的80%;金融街建设规划基本实现,已建成面积265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75.7%,在建43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12.3%,待建面积42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12%;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域发展空间已经趋于饱和,园区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

仔细分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向近郊区转移步伐缓慢的原因。

一方面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倾向于选择最有利的区位直接相关。

由于目前郊区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交通信息的通达性不能满足金融、咨询等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要求,加上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分工尚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后端办公业尚未能与核心业务在地理空间上分离,这些都导致生产性服务倾向于集中在城市中心区。

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密切相关,各区域为了自身发展,不愿意主动放弃现有的税源,也就没有动力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更新及郊区化。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小、结构欠合理、服务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仍存在着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下述一些方面:

 

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目前正在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践。

不过,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政府服务功能尚不到位,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2.2.政府部门间信息不共享问题较为突出

政府部门间信息不共享问题已存在多年,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以企业报关检验为例,报关、报检分属海关和检验检疫两个部门管理,两部门各自建立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共享,企业只能分别报关和报检,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负担,降低了通关效率。

虽然近年来我国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加快了口岸信息化建设,但目前海关、国检、边检、海事等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仍然不能共享。

2.3.市场监管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逐步放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性管制,同时加强对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市场监管,通过管制重心的转移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但目前我国在市场监管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对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监管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今后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2.4.统计体系和方法滞后于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工业统计的制度和方法相对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方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核算专业人员力量不足,无法开展经常性统计,很多统计数据是通过抽样方式估算出来的,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3.市场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与制造业相比,相当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垄断性因素强,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很不充分。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抑制了产业发展。

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3.1.审批事项过多

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已出台多项文件放松管制,减少甚至取消了大量的行政性审批事项,缩减了经济性管制职能。

不过,在价格、投资、市场进入、市场退出等关键性环节,行政审批事项仍然不少。

一些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只是注重对投资项目立项时的审批,却轻视立项后的相关服务工作,不能为行业和企业提供高效的政府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发布。

3.2.部分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一些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

有关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前置条件普遍高于工业,一些行业对非公有经济还没有完全开放,一些已经开放的行业,有些职能部门为保护所属或改制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机构的利益,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资质审批等手段,限制新的生产性服务机构进入,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3.垄断性行业改革需继续深化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电信、电力、铁路运输、民航、邮政、快递、有线电视等垄断性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力、电信、铁路运输、民航、邮政等行业都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但也应看到,由于垄断性行业具有特殊的产业性质,其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目前,我国垄断性行业都无一例外地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有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3.4.存在区域市场分割现象

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我国服务业存在着区域市场分割的现象,束缚了咨询、会计、审计、律师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具有较强辐射性的专业服务业的发展。

许多会计师事务所、监理机构和认证中心依附于一定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导致市场竞争以区域内部竞争为主,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客观上导致国内很难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区域经营的大型专业服务业企业。

3.5.市场化服务和公共服务界限不清晰

许多服务领域既有公益性质,同时又具有产业性质。

科技开发、教育培训、人力资源服务、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都是具有双重性质的服务业,由于长期以来只看重其公共服务、社会福利、意识形态等非经济职能,作为事业单位来发展,而忽视作为产业的经济含义和要求,导致公益性服务领域政企不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分,服务体系发育不足,民间资本进入少。

由于目前还缺乏合适的制度设计去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使得实践中公共服务部分未能有效提供,同时满足高端需求的产业化部分得不到充分发展。

今后应加快这些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合理区分市场化服务和公共服务,通过改革增强科技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亟需改善

4.1.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征信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个人征信服务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严重的供需双不足的局面:

一方面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社会生活多方面、可对全社会开放的征信体系,信用信息共享困难,造成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信息无法及时全面获取。

国内有实力来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或企业还很少,信用产品缺陷多,权威性不足。

此外,信用行业的监管也有待完善。

 

5.服务企业的税收负担相对较重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推出了税收优惠措施,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不过,从总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税收负担相对较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5.1.制造业企业获得的税收优惠较多,如对设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双高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等等。

生产性服务企业虽然也获得了某些方面的税收优惠,但优惠力度和范围不如制造业企业。

5.2.工业园区内的制造业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支撑服务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企业即使是在园区内也不能享受税收上的减免。

5.3.交纳营业税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按照营业额的6%全额征收,税负相对较重,而对制造业企业征收的增值税,可以进行进项和销项的抵扣。

制造企业在从生产性服务企业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性服务时,进项税额无法抵扣,也增加了制造企业的负担。

工业税收和服务业税收之间的差别,不利于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业务外包,因为服务业务外包后将按照服务业而不是按照工业来交税,在不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下,交纳的税款将增多。

5.4.部分服务行业存在重复纳税现象。

在服务外包、物流等行业,企业经常发生大量业务外包,发包方按照整个营业收入纳税的同时,分包方也要按照分包协议上的价款纳税,这就出现了重复纳税。

5.5.服务业企业无法像制造业企业那样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5.6.当前的税收政策一般把生产性服务企业等同于普通服务业企业,执行相同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对知识积累度要求较高,从业人员受教育的成本远比一般服务行业员工高,从业后往往还需要不断进行教育培训投入,而这些成本却无法与普通服务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一样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面对的是全球竞争。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服务业的税收政策上我国并无优惠可言。

6.生产性服务企业融资困难

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少,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开发工具(软件)等无形资产为主,长期以来,此类企业办理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知识产权等又无法进行质押,企业主往往要以个人的房产和财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筹融资非常困难。

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科研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也存在这一问题。

而目前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小,设立审批严格,在解决服务业企业融资难方面很难发挥主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7.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商务成本偏高

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的有关财税与价格政策长期以来是向制造业倾斜的,制造业企业享受价格低廉的水、电、气、热供应,另外还享受开发区、地方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生产性服务企业未能享受到与制造业一样的优惠政策。

另外,工业用地的取得成本通常远远低于商业用地的取得成本,生产性服务企业获得土地的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很难获得土地。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收费项目很多,许多是不合理收费项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景、体制和政策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来有为

课题组成员:

李建伟袁东明陈道富何亚东张新海

 

========================================================

 

体制改革与创新:

促进中国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9]李剑阁:

《以竞争和规制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04年5月16日。

[20]江小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财贸经济》2005年第11期。

[21]李江帆(主编):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霍景东: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中国服务经济》2005年第4期。

[26]唐赤华:

《产业集群内发展知识性服务业的政府支持策略》,《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33]程大中、黄雯:

《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财贸经济》2005年第7期。

[47]来有为:

《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2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