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64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docx

最新版导游词范本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

河南郑州黄河游览区导游词

[标签:

首页说明]

篇一:

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导游词

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

197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

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阔的河床,以及这周围的景色。

据说,日本也有”人类起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

她与悠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

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

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回想对比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汲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谊的力量。

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个参观计划。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

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XX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

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

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

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

所以,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

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

据记载,历史上20XX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

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党军队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

”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

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

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

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主题。

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哺育”。

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12

篇二:

河南+郑州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河南视察指导工作!

在河南的方言当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一个“中”字,在河南人的词汇当中,没有“好不好”,没有“行不行”,只有“中不中”。

因为河南是天下之中,是中原大地。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为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河南。

由于河南古处豫州,又简称“豫”,而豫州又位于九州之中心,所以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相当3个台湾、2个韩国和半个德国的大小,整个省域轮廓犹如一片叶柄朝东的树叶,南北总跨530公里,东西宽580公里,人口近一亿人,是中国一人口大省。

从政区和交通来看,河南处于中国的中心的位置。

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

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都在600-800公里之间。

从历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所以,就有了“得中原者的天下”的说法。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有将近一亿的人口,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河南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河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的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棉花、油料、水果、烟叶、肉类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也居全国前三位,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粮仓。

近几年比较有名的比如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华英鸭、三全凌汤圆等等。

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河南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的文明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十万年前。

众所周知的“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

中原地区曾长期占据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地位,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四个:

郑州、洛阳、开封、安阳。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到公元13世纪初北宋灭亡,这3000多年,共有14个朝代,其中有11个在河南建都。

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里形成。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辞章典籍在这里诞生,并创造出文明世界的四大发明。

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三,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逾百万件,占全国八分之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河南境内随手抓把土,能闻到古文化的幽香。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多数的河南人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尤其是河南人对黄河有着及其深厚的感情。

而河南的命运,似乎也和这条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从中游到下游,其间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河床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高峡出平湖的景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黄河—中华民族之魂,充满生机和史诗般的辉煌。

河南地处中原,有史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战乱,兼以人民生活比较艰苦,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朴实淳厚、坚毅沉雄、刚直骡悍的民风,

民间练武之风相沿成习,历久不衰。

太极拳四大流派之首的陈氏太极拳,便产生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太极拳是一项意气运动,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气到劲到。

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与之相对应,少林武术则以骠劲勇疾著称天下。

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

隋末,少林寺十三武僧救驾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以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

少林寺从此进入兴盛时期、庙宇扩充,僧众最多时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少林寺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它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成为中国北派武术之宗。

明朝中期,部分少休武僧曾参加东南沿海的抗矮爱国斗争,以鲜血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直到今天,少林寺还是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河南也是华夏子孙的大家谱,源于河南的姓氏有1500多个,百家姓中有73家姓氏的祖根都在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

南方出才子,北方出圣人。

河南圣人荟萃,有武圣关羽,科圣张衡,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诗圣杜甫,著名文学家白居易、韩愈、欧阳修、武将岳飞等。

现代人物出了许世友、杨靖宇、彭雪枫等威风凛凛的战将,出了姚雪垠、魏巍等文坛高手,出了邓亚萍、郑海霞等体坛国手,出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优秀干部。

我们中国人喜爱花,河南人也不例外。

河南省的省花有两种,一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以洛阳牡丹最为著名。

另外一种则是超凡脱俗的腊梅花了。

除此之外还有开封的菊花也是很有代表!

以上给大家所讲的,总结起来正好是五个字:

古、河、拳、根、花”。

这五个字,代表的恰恰就是河南的五个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大家来到河南,实际上就是来感受这五个突出的特点。

介绍过河南的情况之后,给各位领导介绍一下省会郑州的情况。

郑州是河南省会,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她北临滔滔黄河,西依巍巍嵩山,东、西接广天边际的黄淮平原,素有“雄峰中枢,空域险要”之称。

郑州古属豫州。

公元前1027年周五王灭殷后,将其北管叔鲜封于此地,成为管国。

秦灭六国后这里设县属三川郡。

东汉时为管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称郑州,这是郑州称号的开始。

清代,郑州升为直隶州。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人大罢工革命运动后,被称为“二七”名城。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后,设置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成为省会城市。

全市辖区5区和郊区1区(上街区)、5市、1县,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80万,其中市区城市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190万。

郑州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汇,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最现代的货运编组站;107和310国道在此交汇,由郑州通往全省各地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

1997年新建成通航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第21个国际机场和十大机场之一。

郑州商贸发达,素有商城之称,早在1992年,这里就爆发了轰动全国的“商战”,今天的商战更是好戏连台。

郑州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繁多,工农业发达,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郑州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素有绿城美誉。

特别是近年来,郑州加大拉城市建设的力度,城市品位不断提高。

郑州新建拉滨河公园,紫荆广场等大型绿地和

广场。

郑州旅游资源丰富,有嵩山风景名胜区,那里有以少林功夫名扬天下的少林寺;有郑州黄河游览区,是领略母亲河神韵的好去处;有新郑轩辕帝故里,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好地方,还有大河村遗址,郑韩故城,巩义宋陵,打虎亭汉墓、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胜古迹。

篇三:

黄河导游词

黄河导游词

说起黄河,我想大家的感情一定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共唤黄河一声母亲,妈妈。

陌生是因为很多朋友至今都没有见过黄河。

更别说游黄河了。

而在今天我们的愿望就可以变成现实,不仅可以看见我们的母亲黄河更可以在它的怀抱中徜徉游览。

在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登长城非好汉,不游黄河心不甘”。

这句话虽然非常简单,却道出了我们无数炎黄子孙对我们母亲河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无数的诗人和文学家都曾用最美的语言赞美我们的母亲,其中有一位说的很好,他说,黄河啊,千百年来哺育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因为黄河的颜色浸染到每个人的皮肤上,因为黄河的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灵魂中。

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别人都可以一眼看出我们是黄皮肤的中国人。

今天我们到黄河边上也可以和黄河比比,看看两种颜色是不是十分相像,连我们的一代伟人毛主席在转战华北的时候也曾说到,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更是把黄河和整个中华民族放在同一高度,同呼吸共命运,血脉相容。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自治区。

最后在山东省的垦利县注入我国唯一的内海----渤海。

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到752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第二长河。

但是在中国人的心中,它和长江一样长,和大海一样宽阔。

水利专家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更清楚的了解黄河。

把黄河拦腰分成三段:

从发源地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上游。

黄河上游碧波荡漾,水是清的,让你很难想象它就是以后的

黄河,真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啊。

从河口镇到我们河南郑州的桃花峪,黄河进入了中游,进入了中国最大的黄土区域黄土高坡。

它沟壑相见,绵延起伏,黄河在流经这里的时候因为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河水的颜色染成了琉璃黄,成为了一条浊河,泥河,沙河。

尤其是在晋陕之间,黄河以300里的巨大落差,齐刷刷的切割着黄土高坡。

大量的泥沙被它带了下来。

真是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冠九州啊从桃花峪再往后到垦利县的入海口,就是黄河的下游了。

一下子进入了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

31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

它一马平川,一望无垠,如此平坦的地势,黄河流到这里,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缓,大量的泥沙源源不断的沉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致使我们的河床以每年10公分的速度被抬高。

长年积月就形成了世俗罕见的奇观-----悬河,地上河了。

在我们的七朝古都开封,黄河的水位已经高出了开封十几米,在们的省会郑州,黄河的某些地段也已经高出郑州5—7米了。

大量的泥沙随着黄河水注入渤海。

真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啊。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黄河从黄土高原冲刷携带下来的泥沙有164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堆砌起来,堆成高,宽,厚各一米的土堤,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是地球到月球长度的三倍。

如果按全中国13亿人口来计算,平均每个人可以分到13吨,比我们吃的粮食还要多。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很多人不相信,非想到黄河水中试试看。

上岸之后任你怎么拍打都会留下一层薄薄的泥沙。

真是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河沙啊。

那么这么多的泥沙都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啊,每年都有12亿吨的泥沙注入渤海湾为山东省填海造陆了。

所以山东省的陆地面积在逐渐增大,而水域面积却在不断缩小。

于是,就有人担心,黄河不断的堆积泥沙向大海延伸,这样下去的话,中国会不会有一天和日本连起来了。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日本的旅游团队到达这里后都会有一项特别的仪式,那就是植树造林。

除去这12亿吨,其他的四亿吨都沉积在了黄河下游的河床上,但正是这四亿吨的泥沙,却给黄河的治理带来了最大的难题。

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

千百年来我们的母亲在给予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灾难。

翻开中国的治黄史,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大禹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黄长达13年。

采用疏导法治理黄河,得到了百姓的推举成为首领。

后来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正可谓,治黄者,得天下。

后来自夏以后,无论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治理黄河。

但是终究因为治理技术的原因,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年里,黄河泛滥500多次,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特大改道9次。

真可谓“三年两泛滥,两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

尤其是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为了抵御日军的侵犯。

下令扒开花园口大堤,引起洪水泛滥。

虽然暂时延缓了日军的进犯速度。

但是也造成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89万人丧生,1560万人流离失所。

上百万亩良田变成了不毛之地。

直到今天,仍然使得我们黄河下游的经济难以有大的发展。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那你们对黄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想,这个问题,河南人民最有发言权。

因为我们受益最大,也受害最大。

所以很多老百姓对黄河的感情可以说是既爱又恨。

我们爱她,是因为千百年来它不仅供应着我们的人畜用水,还灌溉着上百万亩的良田。

到了今天还发挥着另一个重要的作用,蓄水发电。

但是也有人说我们恨母亲,因为每个几年母亲都要发怒,每次发怒之后生灵涂炭,所到之处,一片汪洋。

但是我要说的是,害才害了一小片,利却利了一条线;害才害了几十年,利却利了上千年。

如果非要讲黄河的功和过的话,黄河的功要远远大于黄河的过。

今天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

中国八大古都占了1/2,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1/8,地下文物全国第一,这些不正是黄河留给我们的财富吗。

黄河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早在150万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哺育了8000年前的裴李冈文化,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

使河南在长达21个朝代,3600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和最灿烂的文明成为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1938年,冼星海来到郑州黄河游览区。

当时正是日本入侵中华时期,很多文人投笔从戎。

冼星海也是其中之一,当他望着滔滔的黄河水,依然谱写了《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

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

当时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而今天,我们靠着黄河这种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使得我们的母亲在建国后安然度过了60年。

1952年,毛主席来到郑州黄河游览区,站在黄河边上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

当时正是国家大兴水利的时期,在对待淮河的问题上,毛主席说

根治淮河,对于长江,主席说治理长江。

而对母亲,主席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52年之前没有一个人有办法办好,52年之后到现在也没有办法彻底的办好。

然而我们一直在努力。

就在毛主席提出号召4年之后。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年中两次到达黄河边,带领我们抗洪抢险的官兵与黄河做赛跑,可见治理黄河已经迫在眉睫。

于是1958年,我们在黄河上建立起了第一组工程----河南三门峡大坝。

是苏联老大哥支援中国建造的168个工程中唯一一个水利工程。

但苏联朋友不了解黄河,他们不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是泥沙问题。

所以50年之后,这个大坝的窟窿已经被泥沙积平,不能再使用了。

在三门峡大坝后又相继建成了杨家峡,龙羊峡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在90年到01年11年的时间里,投资300多个亿。

同德国,比利时,英国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利专家一起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土石砖结构的大坝将使黄河的历史改写,将使黄河的自然灾害由60年一遇变成千年等一回。

20XX年之内黄河下游的河床不再升高。

但是否如此,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借用一句咱们中国的俗话,那就是黄河清,天下平。

但要想让黄河变清,谈何容易啊。

有专家说,我们全国人民每人都扛上几锹。

要600年后,黄河才能改变。

这600年,我们不能等待,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河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多爱自己的母亲。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而孩子回报母亲的却太少太少了。

对于所有的炎黄子孙来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黄河,现在我们能对母亲尽的孝心就是保持水土,植树造林。

这是我们对母亲尽的一点绵薄之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