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41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市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docx

西安市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

西安市高三历史2018-2019年

《中国古代的经济》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清政府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3、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

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消息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

4、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

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            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

C.百家争鸣的需要                 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5、“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        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

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       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

6、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世界贸易的优势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能促进工商业的持续发展

C.新增财富没有促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

7、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8、《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9、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10、清政府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1、《东京梦华录》记载: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2、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糯,威转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3、《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有关这两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两段话是矛盾的        ②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

③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

A.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B.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

C.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

D.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

15、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由此可知,纸币()

A.产生时就注重其“防伪”功能             B.容易导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的货币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16、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7、《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这表明()

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    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

18、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北方人南迁()

①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②带来新的风俗习惯 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④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

19、南宋官营铜镜上的铭文格式通常是“铸鉴局监督某官营作坊工匠制造”,如“湖州铸鉴局乾道七年铸铜监(押)铸造工匠石八乙”;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如“湖州铸鉴局乾道八年铸炼铜监伟,石家”。

这说明南宋官营手工业(   )

A.受到民间手工业强势冲击     B.管理较为松散

C.完全垄断手工业品的生产     D.控制商业经营

20、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22、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3、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

据此可知()

A.均田制已经瓦解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24、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时期

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

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

这段铭文反映出()

A.井田制的盛行          B.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C.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     D.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26、下列关于农业工具使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已出现,但主要的农业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

B.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D.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

27、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28、某班同学在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讨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B.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C.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29、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政府这样做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0、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1、《盐铁论》载: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县官鼓

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

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管理僵化,造成

官吏腐败         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

32、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

“(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

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

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33、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

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二、非选择题

3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藤文公上>>

材料二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试概括制度的内容并指出这种土地制度的性质。

(2)材料二反映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针对这种变化,各诸侯国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出这一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缓解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是否有效?

请分析有效与否的原因。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

天津);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

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材料二:

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2)请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两宋经济繁荣的原因,并列举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中的雍正帝认为在处理农工商的关系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运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

《朱陈村》

(1)材料中白居易的诗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

“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简要分析其原因。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

根据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40、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

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A4、D5、D6、C7、C8、D9、C10、D

11、C12、C13、B14、A15、A16、A17、D18、D19、B

20、B21、C22、A23、D24、D25、B26、D27、C

28、A29、D30、C31、C32、A33、B

二、非选择题

34、

(1)制度:

井田制.

内容:

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似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私田.

性质:

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变化:

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措施:

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尽地力之教

(3)影响:

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措施:

均田、限田

评价: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耕农,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原因: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存在。

(政策、思想原因也可得分)

35、

(1)国家的统一;大运河的疏浚;海运的发展;路上丝绸之路的重新繁荣;中外商业交流范围大;开明的政策等。

(2)商业环境宽容;开明的政策;农业与手工业的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等

(3)列举: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制度打破了时间、空间与官府的严格限制;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世俗化、平民化;市镇出现等。

36、看待:

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即“重本抑末”。

作用与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不同阶段所造成的主要影响有所不同。

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

积极影响为主。

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晚期:

消极影响为主。

①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②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7、

(1)小农经济

(2)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

38、

(1)重农抑商。

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由轻视商业到崇尚商业。

明朝商品经济繁荣。

(3)依据: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