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315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docx

最新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很重视天人关系,强调只有人类和自然界形成和谐与统一的天人关系,人类社会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然走上了相分离的道路,人类征服、支配、主宰自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也引发了全球性的生存危机。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告别传统经济时代,迈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新时代,生态伦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学说,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哲学思想,为生态文明及企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儒道学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儒家学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又是一位自然主义哲学家。

孔子吸取了《周易》的思想智慧,详尽地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以及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充分体现了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用之有节和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

天人合一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孔子的自然哲学观中是最为重要的思想。

孔子说:

天何言哉?

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认为,天地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可以观察天地的四季运行和万物的生长,从中寻找自然规律,以使人类适应自然和融入自然,这就是天道,而知天道的目的就是做到天人合一。

孔子从这种天道出发,进而对天人关系提出三畏说。

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季化篇第十六》)孔子的畏天命,其实就是要敬畏自然,天命实际就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仁爱万物是孔子自然哲学观中的核心生态伦理价值观,它的理论基础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将仁爱之心由人类推广至自然,不仅仁者爱人,还要对天地万物友善仁爱。

孔子说: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篇第七》)钓而不纲和弋不射宿都会造成鱼和鸟等生态资源枯竭,不利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和王道的思想影响深远。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

人善的本性使人拥有道德情怀,既施德于人类,又施德于万物,以善心对待万物,将善心和道德关怀扩大到无限的宇宙万物,从而做到仁民而爱物,这就是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中,孟子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和谐为原则,主张因人而宜,因地制异,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一致[1]。

人们可以根据客观规律能动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认识论、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实践论以及天人相参生态目标论。

荀子在《天论》中认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同时,人又能治理天地、造化万物。

荀子既重视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又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了天、地、人协调统一的生态伦理系统,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道家学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战争。

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曾说过: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P76)同样,道家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

万物齐一、物无贵贱是道家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道家的整体生态观,道家的其他许多思想和观念可以说都立足于此。

作为道家最高核心内容的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

老子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阐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一切生命。

可见,老子并没有把人看做天地间最贵者,而是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同样,庄子在《齐物论》中也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阐明天、地、人与万物是统一的,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消亡,都是道运动而促成的结果,人类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并与自然保持和谐。

庄子在《庄子外篇秋水》中进一步指出: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庄子要说的是,宇宙万物都有自身的内在价值,都源于道这个价值本源,都按照道的运行规律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老子不仅将道视为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总根源、总法则,还着重阐述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强调人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自然而然,顺应道,效法道,实际上就是要求以自然规律为先,遵循自然规律。

[3]道家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主张不要把人类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而是从自然的生存发展规律中寻找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法则。

道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态度,其实蕴含着一种生态伦理观。

道家提醒人类要尊重和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消除人类中心主义,这样才能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状态。

而庄子在《庄子外篇天地》中说: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无为为之之为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庄子极力推崇自然,反对人为,进一步阐明了老子提出的自然无为思想。

道家不仅把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和行为态度,而且还明确提出知足知止,可以长久,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人类的行为。

老子说: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在老子看来,导致自然生态破坏、引起社会动荡的最大祸害莫过于人类私欲的膨胀。

而私欲膨胀的表现莫过于不知道满足、不知道适可而止,以致贪得无厌、放纵欲望。

道家的知足知止,可以长久的生态智慧,为人类适度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

二、当前企业生态问题与儒道生态伦理思想的启示

经过200年左右的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都同企业活动有关,企业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国际上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件是由大气污染直接造成的。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虽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但主要是人为的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特别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释放各种废弃物。

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

人类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其二,资源危机日趋凸显。

资源危机是指矿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企业不断发展而逐渐显现出相对紧缺的趋势。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对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给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

自然资源正迅速减少并日益枯竭,如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淡水资源日趋紧张,矿产资源日显匮乏。

资源紧张的矛盾正日益加剧,危机已经开始显现。

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资源枯竭会严重制约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人类陷入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

因此,人类亟待增强资源危机意识[4](P2-8)。

实际上,早在2000多年前,儒道学说就已对这些生态问题进行过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极力反对破坏生态自然的行为。

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人类的仁是能动的意识,能够从自己推及一切存在物,成就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因此,发扬仁爱万物精神,维护万物之生意,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孟子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在这里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维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从而保护好自然资源,使自然界万物繁育旺盛,促进生态环境系统良好的循环。

荀子继承了儒家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希望人与自然达到万物皆得其宜的最高和谐境界。

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生态伦理的基本关系,《天论》说: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又在天人之分的客观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天人相参的生态伦理目标。

道家提出的无为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不去妄为和乱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类应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是按人类的意志去强行改变自然万物的本性。

人类如果不尊重自然本性而肆意妄为的话,必然会招致祸害。

李约瑟也曾指出:

就中国早期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规律。

西方生态学者认为,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生态自然危机,和西方哲学推崇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有关,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类中心主义。

受主客二分思想的影响,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滥用科技,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破坏性掠夺和过度的索取,最终导致生态的失衡,从而使人类自身也陷入了生存发展的危机。

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西方工业社会主客二分的价值观所缺乏的思想。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克服工业文明所推崇的人类中心主义,并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和谐整体的生态伦理观,为创建生态文明提供思想资源[5]。

人类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树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实践观,真正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儒家和道家学说中均蕴含着深刻的自然生态哲学观。

这种哲学观体现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价值取向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儒家和道家都肯定了自然界具有自身内在价值,肯定人与自然万物协调统一、互为依存。

同时,儒家和道家都看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并认为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方式。

而这种生态伦理价值观则涵盖了两个方面:

一是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肯定它们与人类拥有平等的价值地位;二是必须限制人类不正当欲望的扩张,把人的行为和实际需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儒、道生态伦理思想为企业生态伦理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三、企业生态伦理构建的路径选择

如今,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已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科技、法律、经济以及行政等手段,还必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关心生态问题,强调和形成整个社会保护生态的伦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所以,企业生态伦理的构建意义不容忽视。

企业生态伦理是指企业在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是企业伦理价值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生态伦理观是企业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持有的基本价值观,要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利于生态平衡。

当代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说顾客、员工、竞争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人为环境,那么大自然和生态环境则是企业生存的自然环境。

美国学者ArchieB.Carroll将自然环境也看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秉承儒、道生态伦理思想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用长远的系统的思维方式看待发展问题,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作出符合企业生态伦理的价值判断。

要求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而要立足长远发展;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企业要责无旁贷地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构建企业生态伦理,真正培养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并最终实现企业自身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一)更新价值观念,树立生态意识,建立企业生态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重经济利益、轻生态利益,这种高投入和高污

的价值观所缺乏的思想。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克服工业文明所推崇的人类中心主义,并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转变到和谐整体的生态伦理观,为创建生态文明提供思想资源[5]。

人类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树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实践观,真正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儒家和道家学说中均蕴含着深刻的自然生态哲学观。

这种哲学观体现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价值取向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儒家和道家都肯定了自然界具有自身内在价值,肯定人与自然万物协调统一、互为依存。

同时,儒家和道家都看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并认为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方式。

而这种生态伦理价值观则涵盖了两个方面:

一是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肯定它们与人类拥有平等的价值地位;二是必须限制人类不正当欲望的扩张,把人的行为和实际需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儒、道生态伦理思想为企业生态伦理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三、企业生态伦理构建的路径选择

如今,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已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科技、法律、经济以及行政等手段,还必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关心生态问题,强调和形成整个社会保护生态的伦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所以,企业生态伦理的构建意义不容忽视。

企业生态伦理是指企业在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是企业伦理价值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生态伦理观是企业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持有的基本价值观,要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利于生态平衡。

当代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说顾客、员工、竞争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人为环境,那么大自然和生态环境则是企业生存的自然环境。

美国学者ArchieB.Carroll将自然环境也看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秉承儒、道生态伦理思想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用长远的系统的思维方式看待发展问题,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作出符合企业生态伦理的价值判断。

要求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而要立足长远发展;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企业要责无旁贷地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构建企业生态伦理,真正培养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并最终实现企业自身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一)更新价值观念,树立生态意识,建立企业生态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重经济利益、轻生态利益,这种高投入和高污染的管理经营模式是不可取的。

企业要实现持久发展,就应按照生态经济理论的要求,树立企业的生态伦理意识,建立企业的生态管理模式。

生态管理要求用生态经济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企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而且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

因此,生态管理的对象既包括传统的经济社会系统,也包括企业的自然生态系统。

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既要有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目标,又要有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企业的管理任务不仅要协调企业内外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而且要兼顾企业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

企业在新的生态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利益最大化的对象就不仅仅是股东、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还包括生态环境与子孙后代的利益。

企业必须把生态伦理意识渗透到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制定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中。

(二)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生态技术,建立企业生态生产模式

日趋严重的生态负效应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观念去创新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传统技术由于缺乏生态伦理意识,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甚至对人类生存也造成巨大威胁。

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的绿色竞争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发展生态技术,建立企业生态生产模式。

生态技术是指能避免和减少污染、降低消耗、节约资源、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

生态技术遵循生态经济理论,能够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6](P17-18)。

生态技术不是只指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整套技术,它体现在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全过程,涵盖原材料设计生产检验包装使用用后处置企业运营的整个流程中。

具体包括资源替代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生态产品的环境设计、环保生产技术、生态产品检验技术、生态包装技术、生态使用技术、有害废物处理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等方面。

因此,生态技术创新可概括为两类:

一类是生态产品创新,包括生态设计、生态制造、生态包装;另一类是生态工艺创新,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两方面的创新活动,生态工艺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而且可降低资源利用的成本、降低物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