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085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版含答案

考点

频次

卷别

人地关系思

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与

可持续发展

卷Ⅱ

2017·T36

(2)(3)(4)

2016·T37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

成因

表现

后果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阶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社会早期

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

很肤浅

农业革命以后

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注】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联】 人地关系示意图

 

考点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暖

①自然原因:

气候的变化

②人为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①自然原因:

太阳活动

②人为原因:

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①自然原因:

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②人为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①世界:

西欧、北美、日本

②中国:

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最为严重的地区

(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

(2)题,结合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3)题,本问为措施类设问,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一是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措施;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找具体措施。

[答案]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

(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

(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方法规律] 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的措施等。

考查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

类型、表现及分布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

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后果与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解决措施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集训冲关]

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

试说明其原因。

(2)图2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解析:

根据两图对比观察,能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有对应关系。

这是因为人口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大,可能造成环境问题。

从轮廓和经纬度可看出,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则①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②地区在大兴安岭西侧,降水较少,为传统草原区,近年来由于放牧过度等原因,而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

(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泉,是济南的灵魂。

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上流”的旖旎风光。

材料二 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

(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

解析:

(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

答案:

(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

(2)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促进泉水喷涌等。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影响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表为某时段卫星监测的部分地区PM2.5数值表。

读表完成1~3题。

朱夫盆地

刚果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PM2.5数值/(μg/m3)

45~50

0~10

50~55

75~80

注:

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

1.朱夫盆地和刚果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气候     B.气候、植被

C.植被、人类活动D.人类活动、地形

2.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B.人类活动

C.气候D.地形

3.降低四川盆地PM2.5数值的主要措施是(  )

A.节能减排B.人工降雨

C.加强监测D.植树种草

解析:

1.B 2.B 3.A 第1题,朱夫盆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少,PM2.5数值大;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有茂密的热带雨林,PM2.5数值小。

故影响朱夫盆地和刚果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植被。

第2题,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工业不发达;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该盆地人口稠密,工业发达。

故影响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PM2.5数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四川盆地工业发达,PM2.5数值大,因此降低四川盆地PM2.5数值的主要措施是节能减排,以减少废气排放量。

(2019·湘潭模拟)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

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

据此完成4~6题。

4.由图可知(  )

A.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呈正比

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

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关注

5.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G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图示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  )

A.北京B.江西

C.贵州D.辽宁

6.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  )

A.生态环境脆弱

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C.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解析:

4.A 5.C 6.B 第4题,由图可知,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A项正确;由公式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呈反比,B项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东部地区省份,C项错误;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更需要关注,D项错误。

第5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贵州传统人均GDP较低、绿色GDP指数较低,说明贵州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C正确。

北京、辽宁人均GDP较高,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江西绿色GDP指数较高,说明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

第6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区,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时,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排除A项;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般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多属于高危区,排除C、D两项。

(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的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

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

回答7~8题。

7.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8.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解析:

7.D 8.C 第7题,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

第8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故C说法不正确。

(2019·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9~11题。

9.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10.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11.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解析:

9.A 10.D 11.A 第9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

第10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

第11题,根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二、非选择题

12.(2019·唐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如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

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

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

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解析:

(1)题,注意问题有“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风向影响角度分析。

(2)题,“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

第(3)题,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

第(4)题,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

(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

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

不利影响:

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进而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个(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如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

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

(1)分析安顺发展石材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请对安顺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1)题,石材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产品笨重,要发展石材产业必须原料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石材产业发展耗水、耗电多,要求必须水源和电力丰富。

(2)题,从采挖、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以及废矿处理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

第(3)题,根据石材的资源属性和安顺石材加工存在的不足,立足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可分别从科技、产业结构等角度采取合理的措施。

答案:

(1)石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品种多;水能丰富,煤炭储量丰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2)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等。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对石材开采区及时进行复垦或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危害;延长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外运能力。

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

(2)目的: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3)行动纲领:

《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目标:

既要使人类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4)基本观念: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目的: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地位:

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

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境污染治理等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参与:

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

【联1】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1)“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注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联2】 全面把握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

生态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