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77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docx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解析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

内容摘要:

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

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

《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

前言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

“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

“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

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

一、情窦之初开

歌德曾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过一句:

哪个少男不痴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青春年少的男女在情窦初开之时是最可爱的,那个时候在爱情方面任谁都是一张白纸,不含一丝杂质,情感纯洁得如同婴儿的眼睛一样。

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这样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从他们古老质朴的爱情中我们可以还原女性的本来面貌。

感受她们的率真执着或自信泼辣的个性……

(一)大胆追求,执着地爱

在现在都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可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好像是——女追男,隔了层纱。

在古代没有玫瑰来表达爱意,不过那时朴实的古人有更淳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

在《卫风﹒氓》中有“秋以为期”的约定,那么在夏天与秋天这个果子成熟的季节应该是约定婚期的好时期了吧。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看中了谁就投给那个人最新鲜,最美味的果子以示友好。

史书上记载美男宋玉出行时,经常有很多美女来送行,她们送给宋玉的水果车子都装不下。

想必这也是从“投我以木瓜”的延续吧!

喜欢他就给他投去我最好水果!

可眼前这位姑娘好像有点小烦恼呢——这眼见树上的梅子都要投光了,可是还没见到她命中注定的男子来接她的梅子,她能不着急嘛。

既然主动投去水果他还不明白,那她索性就大声地唱到:

摽有梅,其实七分。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分。

求我庶士,迨其今夕。

摽有梅,倾筐暨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摽有梅》这首诗中的直爽的女主人公看见树上的梅子一点一点地变少,不禁引起青春将逝的感伤,想到有花堪折的美好青春就这么被浪费了。

所以焦急地开了口:

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追求我的那个人儿啊,赶紧选好良辰吉日来接我。

等了一段时间后……树上的梅子只有三成了,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今天就是良辰吉日了,你赶紧来吧!

又是令人煎熬的等待之后……树上的梅子已经完全熟透了,全部都可以摘进筐子了呀!

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你来了我直接跟你走!

这样大胆的求爱出自这个姑娘口中,如果是放在朱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她不进猪笼恐怖也无法在社会的舆论中,在杀人不见血的流言蜚语中生存下来吧!

可是《周礼·媒氏》记述到: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在那个时代是可以未婚同居的,当然前提是男女皆未婚。

反复品读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真性情才是健康的生命状态,爱情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既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又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

而那些礼法都是些灭绝人性,培养奴性的变态思想。

这个生活在礼法刚行于周天下的女子还保有她的大胆直率追求爱的歌声与自由。

这也是因为这样的礼法与制度还没有侵蚀到刚结束的母系氏族的女性们,那时候的那男女还是平等的。

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求的行径相比,《王风·大车》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热烈决绝的。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

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

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有人说这是一个赶车的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希望这个女子与他私奔。

可是这男子都能穿得了兽毛织成的有五彩花纹的衣裳,并且这衣裳的毛色还很好,像红玉一样油光水滑的,还需要私奔吗?

直接明媒正娶不是更好嘛!

所以联系整首诗来看应该是这样的:

你乘坐着的车驶过,发出槛槛的声响,透过帷幔我看到了身着彩色花纹衣服的你。

难道我不想念你吗?

就怕你不敢违背你的使命。

你所乘坐的车驶过,车走得很慢,我看到了穿着如红玉般华美的衣服的你。

难道是我不想你吗?

怕是你不会放下一切跟我私奔!

既然我们活着不能在一起,不能同檐而居,那么死了之后我定会与你同穴而眠!

我以头顶烈日向你起誓!

首先,这个大车内的人,身着绘彩的毳衣,是兽毛织的衣服,而不是一张皮子钻几个眼子的粗衣。

那么其身份就很不一般了,他恐怕不是赶车的,应该是乘车的了。

其次,诗中的“璊”是红玉的意思,而男子一般都比做玉。

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记述“玉有六美,君子贵之:

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

”玉远观温润,似君子之品德;近看纹理严密,如君子之智慧;宁折不弯,拟君子之勇敢;任你摧残,绝不柔弱;棱角分明,却不伤人;有瑕疵也不隐藏。

最后,这“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再者,活着不能在一起,那么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这样的决然的誓言应该是一个果断爽快,不顾一切的人说出来的,那么这话就不应该是车上的人说的,因为说这话的人无所牵绊,无所畏惧了。

所以这乘坐大车的是个身份地位较高的男子无疑了。

结果就是这个女子希望和这个男子在一起,可是男子碍于身份约束不能和这个女子在一起。

这个把爱情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的女子抛弃一切愿意和他私奔,并以青天白日起誓……

我估计这男的应该没有答应,不然我们读到的应该是一首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幸福的诗了。

无论我推断这个男的是因为责任使命而不能和女子私奔,还是因为放不下他拥有的一切而没有和这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一起,结果都不再重要了。

因为,为爱,为她爱的他,她做了能做的,结果怎么样都不重要了,在她的观点里: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她不会后悔,这就是她的爱,真挚无畏!

(二)欢快幽会,任情戏虐

自《诗经》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爱情的性质变了,在这个时代段中只是简单两个人的事的爱情被礼教束缚了,甚至被冠以家族的责任,民族的使命……而敢这样纯粹义无反顾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有几个人呢?

有一个卓文君吧,那个因为一支曲子爱上那与她心意相通的穷书生的才女,那个在家庭极力反对下奋力抗争,最后选择和司马相如私奔的女子。

可见在父系氏族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下女性被剥夺了自由平等的权利,被灌输了三从四德的思想,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已经很难得了,谈何追求自由恋爱的权利,甚至有更可悲的情况,她们没有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曾萌发过抗争的想方法!

从中国的对人生的点评“食、色”来看,这个时代的女子只剩下会吃饭,没有精神追求了。

用国外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五个需要来看,她们离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太遥远,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个时代的女性怕是不曾拥有吧!

甚至连安全需要她们也无法给自己保证,一不小心就送上政治联姻的道路的她们只能达到解决温饱吧……而在两千多年前她们拥有过男女平等的地位,那时候活泼可爱的她约会时还曾调皮的试探过那个憨厚老实的男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那个美丽的姑娘很是可爱,她说好在城头等我的,结果她却故意跑去藏起来,看着我抓耳挠腮地着急地在墙头徘徊。

那个美丽的姑娘真可爱,她送给我一只彤管,那只彤管很漂亮,让人越看越欢喜。

她从牧场给我带来了一株白茅草,这株白茅草也让人觉得特别美。

其实这株茅草和普通的茅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美的是——这是我那可爱的美丽姑娘送给我的。

在《诗经》中定情的多为鲜花香草或是果子,就那简单而朴实无华的爱情信物让爱情的纯洁得以彰显。

真正的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幸福快乐就好。

男人不用考虑女方的家庭是否是书香门第,和自己的家庭匹配,甚至在自己的仕途上有所帮助。

女人也不觉得自己的身份配不上男人,也不用担心将来自己嫁过去会受委屈。

因为她懂得把握住眼前,及时行乐,更相信他会一直对自己好。

所以她只需要秉持着她的天真活泼再快乐地去爱就够了。

(三)爱情与亲情

当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这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问题。

我们是违背自己的心,听父母的话,还是不顾养育我们的父母抛下一切随他而去呢?

这是一个没有完美选择的无解之题。

看看《鄘风﹒柏舟》中这个女子是怎么处理的: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柏木小船摇摇晃晃地,摇到小河中央去了。

那个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心中喜欢的人。

我死了也不会改变我的心意的;父亲母亲,你们怎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

柏木小船晃悠悠的,飘到了河岸边去了。

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相中的好伴侣;我誓死不变的心。

父亲母亲啊!

你们为什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

这首诗想必是后期周朝的礼教渗透得比较深的时候的,这对夫妻显然不想把女儿嫁给这个撑船的小伙子,毕竟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买豆腐。

这个小伙子怎么能给女儿幸福呢……但是这个女子铁定心,要和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少年郎在一起。

她爱他不是因为他可以给她丰厚的物质条件,她想跟他在一起不是因为她无亲无故,需要一个依靠。

她更没有因为顶不住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把她当作“剩女”而急切地想要跟他在一起。

她只是单纯的想陪着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小伙子一起经风历雨,做他身旁的一株木棉树,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可是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都不是最幸福的,所以这个女子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同意。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女子尚未完全被洗脑,还有一定的抗争意识。

她的坚贞是否化解两代人之间不一样的观点呢?

这我们无法考究了,但是这个姑娘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两全的办法,她的冷静与坚贞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下来,留给了我们。

二、爱你到老

爱情的种子一旦中下,就必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诗经》中的男女同样会在古老的音乐伴奏下走入婚姻的殿堂。

而爱情是需要激情的,当爱情退却后就会变得理智,变成一种责任……爱情将升华成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

然后他们相濡以沫,直至结束生命的旅途。

(一)相守——该是劳作时

女人都希望有个好归宿,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过着平淡的男耕女织的日子。

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坐看花开花落,仰望云卷云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历来美好的事物都是被传颂的,所以这里有这样一幅生活画卷: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记录了一对小夫妻的一个温馨的生活片段:

妻子叫丈夫起床。

妻子说推着身旁的丈夫“鸡叫了,该起床了”男子翻了翻身说“天还没亮呢”。

“你睁开眼睛看看,外面启明星都闪成那样了”。

男子伸了个懒腰说“那我出去看看,打个野鸭或者大雁回来”“那我在家里收拾收拾,等你打猎回来,野味吃起来更香,到时候给你做成下酒菜。

咱们边吃边喝酒,吃完了和以前一样,你弹琴我鼓瑟,就这样过着宁静的生活,直到我们慢慢变老”。

听着自己的妻子这番话男子心里暖暖的,和妻子说了一番窝心话他出门劳作去了……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得出来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那个男的他的妻子的礼物是杂佩,可以想象那个场景:

一个身体结实,皮肤被晒成古铜色的男子,在路摊上看到这块玉佩,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小心翼翼得装进怀中,回来后很随意地递给他的妻子。

虽然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好玉,但是在这女子眼中,这比任何珍宝都值钱,因为是他送的。

他们两个的日子很简朴,却也很充实。

男的不在乎任何功名利禄,不用背负责任,可以和妻子过着朝夕相对的日子。

女的不在乎吃穿住行,不用管家族荣辱,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这里没有家国大义,有的只是荆钗布裙、粗布短衣的温馨平凡的生活。

女人的志向一直以来都不高远,她们不需要丈夫是什么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只希望在丈夫的心里有这个小小的茅草屋,能够有时间陪伴自己。

这样她就不需要锦衣华服、山珍海味,只要与他同桌,粗茶淡饭也是可口的。

只要心灵满足,鲜花作饰、粗枝为钗的安稳日子更能征服女人的心吧。

纵观《诗经》里的女人,恋爱的时候爱情是唯一,结婚了丈夫是唯一,有孩子了这个家庭就是她的唯一,她的一辈子,为了唯一,她都倾尽所有。

(二)离别——候人兮猗

“候人兮猗”,这是中国有史可稽的第一首情诗。

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我觉得最让人感动的话有两句一句是“我陪你”,还有一句是“我等你”我更喜欢前面那句,因为我希望无论是好是坏我都能在你的身边,我不想再错过你生命中的任何事。

同时,“我陪你”更能彰显出我们是平等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事女人已经无法参与其中,所以她们只能“等”。

但是无论如何她们心里的爱都没有变,不管多久她都会等他。

相比《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女主人公,《诗经·周南·卷耳》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后生活就不幸多了,在那个烽烟战火的年代,她的丈夫去必须担起保家卫国的使命。

在慢慢无际的等待中她吟唱出了千年诗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某天,女诗人在采卷耳菜,摘了很久也没有把筐子装满。

她叹着气又想起了她的丈夫,筐子就被丢在了路边。

她骑着马爬上那高高的山坡以后,马儿都已经四蹄颤颤了。

看来她今天跑到高岗上来看归人已经很多次了。

这次有没有见到那个人回来,只能一杯一杯的喝着酒,希望这样能减轻心中的思念。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还没有回来,她一次又一次地爬山那高高的山脊,那匹马都已经病得又黑又黄了。

其实这个等人的红颜都已经被思念侵蚀得憔悴不堪了吧!

为了消减心中的悲伤她又喝起了酒。

最后那变成山脊的高岗都已经变成了乱石岗,想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她等了多么久,等得马儿病倒在一旁,她的仆人都步履蹒跚,可是她的良人还不归来,这怎么不让人忧心呢!

“他会不会战死沙场?

不,他一定会回来的,他临走前答应过我他会回来的!

无论多久,我都等你!

这就是一个女人的执着与专一,一生一世一双人。

无论多久她都愿意等,他是她到老死才能实现的诺言——这辈子我只愿跟你在一起!

这样平淡却又怕荡气回肠的爱世间难寻,遇到了千万要珍惜!

三、色衰爱弛

人们在赞美那对门儿婚姻的时候总会说门当户对,在赞美那对男女很般配的时候总是说男才女貌。

可千百年来的历史事迹和生活中的种种实例,都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天大的不公平。

因为从父系氏族开始后,慢慢的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随着时间的流逝,男人的才华是成正比例增长。

而女人的容貌却是与时间成反比例的。

所以在婚姻中女人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一)怨其食言

随着历史长河的沉淀,出现了很多弃妇诗。

而《诗经》里的弃妇诗算得上是源头了吧,在千年之前,才刚开始建立起父权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薄情寡义的男子。

在《邶风·谷风》里面对丈夫的背板她选择忍受,结果退让换来的是抛弃!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

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

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

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

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

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既生既

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不念昔者,伊

余来暨。

从这个女人的诉怨中我只想说她很能忍。

飒飒山谷起大风,天阴雨暴来半空。

夫妻勉励结同心,不该怒骂不相容。

萝卜地瓜当菜吃,难道要叶子不要根。

甜言蜜语莫要忘:

“和你誓死不分开”;走出家门慢吞吞,脚步向前心不忍。

不求远送望近送,谁知只送到房门,谁说荼菜苦无比?

在我吃来太难似荠。

你有新人多快乐,两口亲热如兄弟;渭水流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底下清。

你有新人多快乐,诬我不洁有不清。

别到我的鱼坝去,别把鱼篓胡乱提。

今日我已不见容,往后事情难顾及;好比河水深悠悠,那就撑筏划小舟。

好比河水浅清清,那就游泳把水泅。

家里有着没有那,尽心尽力为你求。

邻居除了灾难事,伏着爬着也去救;你不爱我到也罢,不该把我当冤仇。

一片好意遭拒绝,好像货物难脱手。

以前生活困又穷,共渡难关苦重重。

如今生计有好转。

翻脸比我像毒虫;我有腌的美咸菜,贮藏起来渡寒冬。

你有新人多快乐,拿我旧妻档穷困。

粗声恶气打又骂,还要逼我做苦工。

不念昔日情绵绵,一片恩爱将我宠。

在她嫁给他的时候他们家很贫穷,从“薄畿”来看穷的门儿都不是好的。

经过两人的努力,家里条件稍微好了一点,女人的容颜也因为日夜操劳而逝去。

可是好的条件给了男人朝三暮四的本钱,最后在新婚之日把她赶出了家门。

这女子只是控诉了男子的不应该,言辞让人扼腕,却没有然人产生怜悯之情。

难道她不爱吗?

不对,如果不爱她应该早就离开了,可是她却存折着丈夫能有一丝悔改的心,坚守到最后,可见其内心的强大。

直到最后她说的一番话,怨而不怒,怨而不恨,怨而不恶言相向。

这样的胸襟气度,这样的真挚的爱有几个人能做到?

(二)决然离去

有时候女人原谅男人第一次是原谅,第二次是包容,第三次是念旧,第四次慈悲。

那如果这个男人死不悔改怎么办?

请不要委屈自己,既然不爱了就干脆地走吧!

《氓》里的她就做到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眸。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椹。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落。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那个用布匹来换丝线的小伙子,表面上看起来憨厚老实,结果这情窦初开的小姑娘一不小心就着了道,陷入了情网。

在小伙子的哄骗之下,不顾家人反对,与小伙子私定了终身。

最后青春不再,美貌不再了被无情的抛弃,受尽家人的咥笑。

走投无路的她深刻反省自己这些年来经历的事,幡然悔悟。

最后决绝对男的说“你既然不知悔改,那就算了吧!

整首诗以叙事展开,与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的感悟交织。

当婚姻失败后她进行了自我反省,勤劳聪慧如她结局却是如此,是什么让她的婚姻失败的呢?

是因为家里的日子好过了,那个男的嫌弃她了。

但是毕竟结婚这么多年了,她难道对那个男的一点了解也没有吗?

感觉形式不对了,就应该把家里的经济大权接管下来啊,这样他即使想花心也没有那个能力了。

话说当年要不是卓文君掌管着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文君酒肆),那司马相如就纳了妾了。

所以说女子不能完全无才啊!

再说了嫁过去这么久,难道她就没有和周围的亲戚邻里处出写情谊吗?

怎么如此这般的孤立无援,她是不懂得为人处事,还是一天只知道劳作、把丈夫当作中心,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圈子呢?

不管是哪样,这样的结果都说明了这个女子不够聪慧。

再一次证明了见识的重要性啊!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女子与生俱来的刚烈,她虽然有可能不善言辞,不够聪慧,但是她却依然能保持自尊与骄傲:

是的,我输了!

我失败了!

但是你没有权利践踏我的尊严!

你既然这样了我也不会再委屈自己留下来!

结束语

从诗歌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性格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

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

为什么她们可以活得这样真实?

从《诗经》的最早采集时间来看,那时父权时代刚刚建立起来,她们还保有母系氏族时的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

即使到后期由男性来统治社会,但是女人在劳动生产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采桑、养蚕、纺织的本领让她们有立足之地。

所以她们遇到爱情时很热情,那时候女追男很是平常,不用担心被人说什么。

她们不依靠男人养活,可以毫无顾虑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其中最大的原因还在于她们的思想里没有一丁点“男尊女卑”,在精神灵魂里她们的地位和男性一样,所以她们的真实情感能得到绽放。

参考文献

[1]闫红.诗经往事[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瑞.论《诗经·国风》中女性声音在先秦至汉代阐释中的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

2014

(1)

[3]陆跃升.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婚姻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1(07)

[4]李贝贝.《诗经》思妇诗与弃妇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程俊英.蒋见元注释.诗经/(春秋)孔子整理;[M].长沙:

岳麓书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